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匿名

极端天气災难、地震災难、疫病災难均应列入世界各国的《国家安全战略》: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6:56
海洋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海洋的气候调节功能

地球上的气候变化莫测,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气受热的状况和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多与少。地球上的热量来自太阳,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前提条件是,它必须要经过海洋这个“调节器”才能影响地球气温,使地球温度发生变化。

太阳光以短波辐射的方式照到地球,当它通过大气时,只能一小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大部分则照射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增高。地球表面增温后,会不断向外发出辐射,这种辐射和太阳的短波辐射不同,不发光,只发热,属于长波辐射,也叫热辐射。这种长波辐射正是大气层容易吸收的,因而大气温度提高。

海洋占地球面积的2/3,它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同时,海水的热容量比空气大得多,1cm3的海水温度降低1℃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cm3的空气温度升高1℃。海水是透明的流体,太阳可以照射到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层海水降温1℃,释放的热量就能够使全球大气增温60℃。所以,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就像是一个“锅炉”,通过能量的传递,对天气与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

大气中的水蒸气主要来自于海洋。海水在蒸发时,会将大量水汽散发到大气,海洋的蒸发量占地表总蒸发量84%左右,海洋平均每年可以把3.6万亿立方米的水化为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多了,就会使空气变得轻薄、新鲜些。

同时,海洋能够吸收大气中40%左右的二氧化碳,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能够有效抑制全球变暖。

根据以上所述不难看出,海洋是地球大气热量和水汽的主要供应者。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影响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汽的含量与分布。因此,说海洋是地球气候的“调节器”一点都不夸张。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7:18
海洋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写回答有奖励

海洋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写回答有奖励共1个回答

zxk张晓康
LV.62016-12-14

关注
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与大气的能量物质交换和水循环等作用在调节和稳定气候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被称为地球气候的“调节器”。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是大气热量的主要供应者。如果全球100米厚的表层海水降温1摄氏度,放出的热量就可以使全球大气增温60摄氏度。
海洋也是大气中水蒸气的主要来源。海水蒸发时会把大量的水汽从海洋带入大气,海洋的蒸发量大约占地表总蒸发量的84%,每年可以把36000亿立方米的水转化为水蒸气。因此,海洋的热状况和蒸发情况直接左右着大气的热量和水汽的含量与分布。
同时,海洋还吸收了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之一。
另一方面,气候变化对海洋也造成了巨大影响。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和海水温度随之升高,而海洋对二氧化碳的过度吸收则引发了海水酸化,这些都对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被认为是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小岛屿遭淹没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以印尼为例,该国海洋事务和渔业部长表示,在未来几十年里印尼将有很多岛屿因为海平面上升而沉入海中。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环境学家奥维也发表报告称,如果不马上行动,地球上的珊瑚礁将在本世纪末全部消失。
此外,气候变化还使海洋的气候模式与洋流发生了变化,从而加大了海洋灾害的程度。尤其是海水酸化后发生倒灌,进入陆地后会对河口、入海口等生态系统造成重大影响。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与技术司专家周志刚博士说,就我国而言,由于经济发达城市大多集中在沿海地区,因此针对海洋灾害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并开展海洋工程十分重要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7:27
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称为海洋,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是地球上决定气候发展的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就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储热体。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热能传送带。海洋与空气之间的气体交换(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对气候的变化和发展有特别大的影响。
匿名  发表于 2020-5-4 17:52
在太空中,地球看上去就是个水球,地球表面71%的面积都是海洋水域,29%白了面积是陆地。而且在地球的热带地区,绝大部分的面积都是海洋,因此海洋在调节地球气矦方面起到主宰意义——即气温调节器的作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5-5 13:20
对102楼张晓康文稿中所说的“海洋吸收大气中40%的二氧化碳引起海水酸化,从而造成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的破坏,认为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小岛屿遭淹没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是因《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筆者(遠长江)对这种说法持完全否定态度和反对观点,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流派们的理论是极端错误的,也是伪科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春夏季节或间冰温暖期因气候变暖,水在大气层中的循环活动加快而突现活跃,如中国南方春夏温暖季节常有降雨,每次降雨将大气层中的尘埃、雾霾、二氧化碳、…等有害悬浮物一扫而光,使空气变得纯净、新鲜、明亮,不像中国北方地区因干燥少雨,因天空雾霾笼罩而昏浊不净。雨水本身就是大自然界一种良好的清洗剂,能将污泥浊物一洗而去,地球上如果没有雨水,将不堪设想。
每次降雨能将降雨范围内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全部收容随雨降落地表,二氧化碳在水中几乎均呈游离状,只有极其微的二氧化碳与雨水化合成弱碳酸。又因低空大气层中氧的含量达21%,所以降雨所形成的源头新水中,富含有游离态氧气,故此有诗人写出“雨后激流汇新水,鸭鹅凫群魚伴嬉”。为什么雨后魚儿们总是喜欢沿水流逆冲上游游行呢?因为雨后上游汇集新水的含氧量高的原故。
关于谈到海洋珊瑚白化、珊瑚礁死亡,怪责因二氧化碳引起海水酸化,这是无稽之谈!地球间冰温暖期与春夏暖季,因冰雪融化、海水量增大,只会降低海水的矿化度和酸化度,有利于珊瑚的成长和珊瑚礁的建造。边因海水量的增大,引起海平面升高,淹没海洋中一些低矮小岛屿被淹没,就如同陆地一些江河因洪水淹没江心沙洲等同,那是必然情理之事!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加快全球水体的循环周期和周流不息,使全球气候变得湿润多雨,有利于地表森林、植被的繁茂,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利于环境优美,有利于陆地和海洋水域环境的改善,有利于陆地动和海洋水域动物的繁衍-全都是大好事,为何成了《全球气候变暖》流派们的贬义与讳忌语了呢?
匿名  发表于 2020-5-5 15:01
季风是指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

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季风是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变化显著的风系,和风带一样同属行星尺度的环流系统,它的形成是由冬夏季海洋和陆地温度差异所致。季风在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在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
匿名  发表于 2020-5-5 16:23
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西靠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很大,夏冬两季气压差较大,形成显著的季风气候,影响我国的冬季风主要来自于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冬季风影响过的地区,寒冷干燥;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既有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也有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丰富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海洋季风(或称海风)吹向大陆,给陆地带来丰沛降雨和气矦湿润,有利于农作物手中植;西伯利亚陆地寒冷季风(或称陆风)吹來,给我国冬季带來寒冷、干燥少雨,草木枯死,万物零落萧条残景。
海陆季风是海洋与陆地的一种横向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而龙卷风是一种大气层纵向(或称竖向)环流具体表现形式。而台风是海洋沿岸附近地区常见的风力大、风速极快、具有破坏性的环流。
匿名  发表于 2020-5-5 16:32
季风(monsoon),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由于大陆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热和冷却程度不同,在大陆和海洋之间大范围的、风向随季节有规律改变的风,称为季风(monsoon)。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热力反映的差异。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造成的,以一年为周期的大范围的冬夏季节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分为夏季风和冬季风。
季风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海陆间热力环流的季节变化。夏季大陆增热比海洋剧烈,气压随高度变化慢于海洋上空,所以到一定高度,就产生从大陆指向海洋的水平气压梯度,空气由大陆指向海洋,海洋上形成高压,大陆形成低压,空气从海洋吹向大陆,形成了与高空方向相反气流,构成了夏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夏季风特别温暖而湿润。

冬季大陆迅速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变为东北季风。冬季风十分干冷。
匿名  发表于 2020-5-5 17:31
从早第三纪的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晚第三纪的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绝更新世→全新世,历经约7千2百万年,一些陆上哺乳动物和鸟类又重返海洋或江河水域生衍,如鲸、海豚、河馬、海豹、海狮、海象、海狗、北极熊、河狸、水獭、企鹅、……等,这是为什么?因为陆上环境不如水域生衍环境好。这在南极和北极地区表现得非常明显,南极洲陆地无树木和植被,被称为白色沙漠,而在海岸生长有苔藓,藻类等,海中有大量企鹅、鸟类和海畜;周围海域中生物更多,除浮游生物外,还有许多鱼类、兽类等。南极洲陆上生物资源之所以贫乏,主要原因是大陆上自然条件的严酷性,特别是气候严寒,绝大部分地区为深厚的大陆冰川所覆盖,加上漫长的极夜,长时期见不到阳光,营养物质缺乏,又没有土壤等。而南极海域由于夏季长明不夜,水温升高,海水中营养盐类比较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南极磷虾及其它海洋动物提供了较丰富的饵料,而磷虾又是鲸、企鹅等动物的基本食物,因此,这里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
匿名  发表于 2020-5-6 17:38
《山水植被》(作者:遠长江〉
山河绿林流水,似人衣冠粧飾。
河川干枯山秃,如鸟拔掉羽翼。
光体丑态百出,鸟靠羽毛显奇。
山揭植被裸露,干旱贫脊沙域。
江山秀丽如画,峻峭翠绿美华。
匿名  发表于 2020-5-6 18:05
《海纳百川》(作者:逺长江)
有容水注,无容水去。有容水域,无容漠区。
有容水富,无容甘露。有容宽恕,无容冷酷。
有容乃大,无容败杀。有容接纳,无容害怕。
有容美貌,无容丑罩。有容榮光,无容隐藏。
有容入居,无容离去。有容容许,无容限制。
有容接受,无容排斥。有容低凹,无容凸高。
有容沧海,无容高台。有容湖库,无容流出。
注:海纳百川吞洪流,千里水流归大海;急洪江涛势怒吼,千里咆哮过龙门,海洋吞没化平静,海容大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5-7 10:40
《山高不容水》(作者:遠长江)
源发高地上流水,山原汇流天上雨。
峭岸隔江两对峙,惊涛骇浪奔险途。
峰嶽位高驱无容,洁身自誉拂清风。
西高东低水东流,西贫东富寻根由。
注:1、惊涛骇浪奔险途:江河水流穿行峡谷河段,水势急湍,汹湧澎湃,滔涛滚滚,用“惊涛骇浪奔險途"形容恰如其当。2、峰嶽位高驱无容:峰嶽高踞入云霄,但“山高不容水",即“驱无容”。含义深远!驱指驱排、不容纳。上苍恩惠赐给沙漠、上源高地、分水嶺等地带的降雨量,几乎全部被无情不容地被駆赶、“礼”送出境。将造福之“水”驱赶排走,因而贫穷。3、洁身自誉拂清风:只顧自身安危与名誉地位,不关心周围民众的福利疾苦,以不贪为自豪,自誉两袖清风。
匿名  发表于 2020-5-7 10:58
《雨后即景》(作者:遠长江)
雾填溪壑满,云压山头低。
新水鱼群跃,激流凫伴嬉。
禾风翻碧浪,荷露滴青漪。
三五护田叟,撑锄过小溪。
匿名  发表于 2020-5-7 11:06
《雨后即景》(作者:遠长江)
雾填溪壑满,云压山头低。
新水鱼群跃,激流凫伴嬉。
禾风翻碧浪,荷露滴青漪。
三五护田叟,撑锄过小溪。
匿名  发表于 2020-5-7 11:28
《全球气候变暖》不是因二氧化碳,而是因水泥地板:孙悟彻说得正确。
太阳光瞧是短波,不容易被空气吸收,最容易被地面吸收。地面固体、液体物质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之后升温,然后释放长波辐射“烤热”地面之上的气体,就是我们感受到的“气温”。
气体受热膨胀上升,再把热能向上扩散,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5℃。到了海拔6000米以上,对流层中的热能散失殆尽,气温经常保持在0℃以下,基本没有变化。
“全球变暖”的范围局限于海拔6000米以下,与高山“雪线”基本一致,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北新地岛仅600米。
在“对流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近地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降低原因,并不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到了夜晚,到了冬天,二氧化碳也并未减少,“气温”却降低了,原因就是“气温”随着“地温”而降低。相邻地区,海洋上的“气温”变化缓慢,地面上的“气温”则变化强烈。
某种物质1千克,温度升高或下降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焦耳),定义为“比热容”。常见液体和固体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4200,砖750,钢铁450,铜385,铅125。
“比热容”是按质量测量的,不是按体积,更不是按表面积。
在同一地区(纬度),在夏天晴朗的午后14时,在相同的太阳辐射下,临淄区气温37℃,但在海面上是28℃,树荫下32℃,水泥地面则高达42℃,钢铁表面50℃。
地面物质中,植被、水面减少,荒漠、建筑物面积扩大,特别是水泥硬化地面增多,在太阳辐射下,首先是“地温”大幅度升高,然后把热能传导给空气,才造成“气温”升高。
人造各种工程建筑物,特别是楼房、铁塔、化工管道装置,把本来大体均一的地面弄得凹凸不平。城市中各种建筑物的总面积,使原来地表的表面积增加几倍、几十倍,多吸收太阳辐射,造成“热岛效应”,将城市气温比郊区提高好几度。
我的结论:水泥地面、立体楼房表面积的扩张,才是“全球变暖”的直接原因。人口繁殖太多,耗费水资源,破坏植被、破坏水循环,增大荒漠面积,是导致气温升高的根源。
匿名  发表于 2020-5-7 15:19
水是夏季炎热天的散热剂:
有人经过实地测温,在同一纬度地区,选择夏季晴朗午后I4时,在相同的强烈太阳辐射下,测得陆地气温为37℃,海域海面是28℃,树荫下32℃,水泥地面则高达42℃,牛毛毡房内气温43℃,钢铁表面50℃,……等。这是为什么?回答是与物质是否含有水份多寡有关,含水量多者气温低,含水份少者气温高,因为水为散热剂。液态水蒸发为气态水,是耗热能的。如果物质本身不含有水份或含水性极微,当受到太阳辐射时,无水份邦助散热,只好快速“烤热”散热,自身和向附近空气散热。如同水泥地面、牛毛毡房、钢铁等。
南京、武汉、重庆,俗称我国“三大火炉”。曾记得本人年青学生时代,去武汉就读大学期间,夏季暑热,气温达40~42℃,晚上无法就寝,同学们便在宿舍地板泼撒冷水以散热,因为那时尚无空调设备。
匿名  发表于 2020-5-7 15:35
对117楼文稿中存在一处错误进行修正:
1、倒数第四行末尾中的“烤热”散热,自身,修正为“烤热”自身,删去散热,内容。
匿名  发表于 2020-5-7 17:15
《国际流行性疫病災难》的严峻性:
这次流行性新冠疫病截至202O年5月7日止,疫情已造成中国境内4633人死亡,累计确诊传染病例82885人。后传播至全球220个国家,境外新冠确诊病例达3504367例,死亡24286O人。截至2020年5月7日止,全球共死亡人数为24286O十4633=247493人;全球因新冠病患确诊人数为35O4367+82885=3587252人。也就是说死亡巳近25万人,病患确诊人数近360万人。远胜过一次大型战争、或一次大型地震的死难人数,它是全球災唯性的。
美国民主党为竞选下届总统-,将其该国新冠疫情政治化,将疫情失控责任推到现任总统特朗普身上。新冠疫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全球各国医药卫生科技系统和世卫组织的防御失控,主要责任应在世卫组织与世界各国医药科技界、科学院、医界高等学府的权威人士——院士、专家、教授们全权担当负责!因为医药医术太落后了,赶不上时代发展。而做为各国政要与领导人,又有谁能精通医术呢?各国领导人和政府机构只能起到协同作战与经费支持的职责,因而不能怪责各国领导者和政要们。
从《非典》或称沙氏到现在已有十多年时间了,研究出疫苗管用吗?疫苗是一对一,病毒稍有变异,疫苗全作废。而中国汉、明、清朝代累有疫病流行,中医中药界对疫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行之有效的特效药物,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对抗击这次新冠疫病,运用中医中药救治疫病,均分别做出优异功勲。
匿名  发表于 2020-5-7 18:43
筆者(遠长江)预测,上次希拉里(奥巴马政府的国务卿)没有搞赢特朗普,这次拜登(奥巴马政府的副总统)只会败得更惨!拜登以前也曾几次参加竞选总统,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他没有什么才干和智慧!他又是好色之徒,选奥巴马的老婆做副手搭当,不是本人封建,我认为羞耻!众议院佩洛西80余岁老太婆了,美国新冠疫情期间还天天跳舞,像个政界人士吗?简直乌烟瘴气!奥巴马执政八年,他为美国做出那些贡献?
故此,本人提前预测,民主党会败北。民主党怎能负气呢?民主党内的元老、高官(指国务卿、副总统)都没有搞赢一个小学文化的特朗普,憋着气往那里出?伙同美国媒体都把肚皮气破了!因此伺机集中火力反扑,这就是人类无情的政治斗争和党派争权战!
匿名  发表于 2020-5-8 11:58
中医中药在防治流行性疫病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我国自汉代起,举世闻名的中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就对流行疫病的预治有全面精辟的论述。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国医学史》——(中医专业)一书中,谈到我国自汉代以來多次流行大疫,明清时期疫疠频繁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明代276年中有64次,清代266年中有74次流行。也就是说每隔3~4年左右就有一次疫病流行。隋《诸病源候论》说:”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十六世纪以后的疫病流行,具有广泛迅速传播、区域暴发性,致死率高,为害极为严重,病种也变得较过去复杂,更加引起医学界医家关注。明崇祯辛已(1641)大疫猖獗,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苏州医家吴又可在其临证实践的活动中深入观察当时传染病流行的特点,推究病情,总结经验,于公元1642年著成《温疫论》。它是我国传染病学的专门论著,对明清时期温病学派产生深远影响。吴又可认为瘟疫有别于其他热性病,他提出“戻气”之说,他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空气与接触、自口鼻而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用现代语言來说,也就是说是一种外感广泛快速传染、区域暴发性、或国际扩散性、不分男女老幼、人人皆病传染的、致死率高的可怕疫病。
继吴又可之后,明代又有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余师愚、陈平伯、…等温病学派群雄潮起,将温病学术思潮推向
匿名  发表于 2020-5-8 16:26
(续接121楼文稿内容):高峰。吴又可重视实践,反对泥古,他认为历来医家推崇《伤寒论》,实际上“伤寒”百无一二,而“温疫"则到处流行。在治疗方面,他也对墨守陈规和乱投药剂的做法提出批评。他对传染疫病的病因学突破前人“六气之说”的束缚,建立了以感染”戾气”和机体机能状况不良为发病主因的新又见点,这是他的巨大贡献。中医治病重视四诊八纲,首先辨别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中医温病学派认为流行性疫病的病因之起因是热,吴又可说“伤寒”百无一二。温病学派将病因分为春温、暑温、秋季燥温(简称秋燥)、冬温、风温、湿温、温热、温毒、温疫、温疟、伏暑、……等。在他们眼里,冬季冰雪寒冷也成了温;寒风也成了温。
疫病是外感传染、六经传变、由表入里,发生病变,出现温热证矦,故称温病也说得过去。
中医治病用药:历朝历代中医遵从“寒病热治、热病寒治"的用药原则。温病学派者视流行疫病为温疫(或瘟疫),那么就采用寒凉药为主进行治疗,又因外感时病,故又加用发表药施治。但疫病传变由卫→气→营→血,进入营、血后,则引发高烧、高热,变成了重症、危重病患者,需使用退高烧药,如中药牛黄、羚羊角、犀角、玳瑁、生地、…等凉血药物,西医也有青霉素、庆大霉素……等退高烧药物。但高烧也有实火与虚火之别,猪瘟为实火热病症,鸡瘟为虚火寒症。同为高烧,一为温病,一为寒病。
人类为杂食类高等哺乳类动物,以草食为主粮,兼食肉类,所以使用草本类中药治病,有益而无副作用;而使用西药治病,往往会产生一些有伤害身体的不良副作用。
故此,中医中药对防治流行性疫病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优势。中国台湾地区在这次新冠疫病抗战中,因掌握了中国传统中医中药的特殊优势,台湾地区相对韩国、日本、香港、…而言,确诊病例与死亡人数都远远少于它们数倍。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一样,为新冠疫病抗击中都做出了特优贡献。
匿名  发表于 2020-5-9 18:30
从中国汉代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对流行性疫病预防和诊治的长久历史,历朝历代医家对流行疫病防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行之有效的药方及中成药,供现代医务者选用。尤以清代吴又可、叶天士等名医提出“戻气”和六经传变的病理发展等指导思想。“戻气”就是现时的《病毒学说》。人类的流行疫病中医称为《温疫》;禽兽类的流行疫病称为《瘟疫》,如鸡瘟、猪瘟、牛瘟、…等。
筆者早年曾广泛医治过鸡瘟、猪瘟等,从未见过动物疫病传染给人,因为筆者在民间医治过程中,常与瘟鸡和瘟猪长期接触,从未有过感染现象发生过。可自从我国的《禽流感》、《非典》——或称沙氏起,提出动物瘟病(病毒)传染给人,本人那时感到奇怪!而从《禽流感》→《非典》→《新冠》,一次比一次严重、广泛、恶化、致死率向高。现已成为国际性暴发、扩散至全人类22O个国家广泛传播大疫病,还提出什么《中间宿主》——蝙蝠、穿山甲、蛇、鼠、…等。时至今日,全球确诊病例累计达380万以上,死亡达26万人以上。不知世卫组织和全球医学界权威人士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疫病。还提出什么《中间宿主》——蝙蝠、穿山甲、……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5-10 09:34
这次新冠疫病,截至2020年5月8日止,累计确诊病例与死亡病例统计于下:
韩国:累计确诊病例10822例,累计死亡256例。
日本:累计确诊病例15663例,累计死亡536例。加上钻石主公邮轮712例,共计累计病例16374例,死亡共计619例。
中国大陆:累计确诊病例82886例,累计死亡4633例。
香港地区:累计确诊病例1O44例,累计死亡4例。
台湾地区:累计确诊病例440例,累计死亡6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49例,本土病例55倒,另外36例为台海远航舰队群聚感染。
(文稿内容未完,下回续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5-10 11:07
这次新冠疫病,截至2020年5月8日止,累计确诊病例与死亡病例统计于下:
韩国:累计确诊病例10822例,累计死亡256例。
日本:累计确诊病例15663例,累计死亡536例。加上钻石主公邮轮712例,共计累计病例16374例,死亡共计619例。
中国大陆:累计确诊病例82886例,累计死亡4633例。
香港地区:累计确诊病例1O44例,累计死亡4例。
台湾地区:累计确诊病例440例,累计死亡6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49例,本土病例55倒,另外36例为台海远航舰队群聚感染。
(文稿内容未完,下回续接)。
匿名  发表于 2020-5-11 11:01
这次新冠疫病的疫情传播,拨先后顺序可分为三个批次。
第一批次为中国和接邻国家及地区,即新冠疫病最初暴发地与紧邻国家与地区,包括韩国、日本、港澳台地区等。它们已渡过高峰期后,逐渐转向衰减期→走向尖灭期。
第二批次为欧洲一些国家,和亚洲一些国家,包括欧洲的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等;亚洲的伊朗、印度、东南亚的馬来西亚、菲律宾…等、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第二批次的国家有的刚渡过高峰期,有的还在高峰期徘徊,有的己逐渐走向衰减期。但到尖灭期还为时过早。
第三批次为南北美洲与非洲及地中海、黑海沿岸一些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巴西、土耳其、俄罗斯、沙特、及非洲一些国家。这些国家有的在高峰期徘徊、渐转衰减期(指加拿大、沙特、美国、土耳尔
等);有的正向高峰期大步迈进(比如俄罗斯、非洲一些国家)。
对这次新冠疫病的疫情发展趋势而言,疫情有走向越來越恶化(指病情严重性、致死率、传染速率、…等方面)的总趋向。第二批次的疫情胜过第一批次;第三批次又远胜过第二批次;说明新冠病毒存在不断变异进程,请问世卫组织和世界各国医药界权威人士、选取那个批次疫病的病毒进行疫苗研制?
匿名  发表于 2020-5-11 18:00
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估世界各国(或地区)对这次新冠疫病的防治医术水平(包括各国医药界权威人士水平)?
筆者在126楼文稿中谈到,这次新冠疫病的疫情传播,按先后顺序基本上可分为三个批次。因第二批次与第三批次的疫情国家,尚处在疫情急剧变化、不稳定、发展过程中,无法进行准确统计占评估,只有第一批次的国家与地区,基本上能滿足条件进行统计与评估。统计时间截至2O2O年5月8日止,统计数据仅供参考。
韩国:累计确诊病例10822例;累计死亡病例256例;累计死亡率:2.4%;累计治愈率约为96%左右。
曰本:累计确诊病例15663例(或16374例〉;累计死亡病例536例(或619例);累计死亡率:3.4%(或3.8%);累计治愈率约为96%左右。
中国大陆:累计确诊病例82886例;累计死亡病例4633例;累计死亡率:4633/82886=5.6%;累计治愈率:
77993/82886=94%;
香港地区:累计确诊病例1044例;累计死亡病例4例;累计死亡率:O.38%;累计治愈率99%左右。
台湾地区:累计确诊病例44O例;累计死亡病例6例;累计死亡率:1.4%;累计治愈率98%左右。
匿名  发表于 2020-5-12 15:20
汉文化“国”字含义图示(戈字形法则):” IMG_20200512_151850.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5-12 16:59
汉文化“国”字含义图示(突现戈字形法则):
西方国家结构有单一制与联邦制两种行政组合形式。单一制国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联邦制国家由若干成员小国(或邦、州)联合组成。成员国可以大小不一,成员国数量可以多少不一,成员国(或邦、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有自已的军队、立法权、司法权(公、检、法院、警察),邦、卅长由各邦、卅选举产生。而单一制国家的行政区域均直属中央管辖之下,无独立性可言,不能组建军队,区域首长可由中央任命人选。
西方国家的立法权归国会、参议、众议两院掌管。戈字上下分列有军队、立法、司法、警察、武装等法则。戈之外围方框“囗”,象征一个国家版图区域之疆界;戈之外边若为圆“O”,则象征由全球各国组成的联合国;汉字实在太神奇了!
美国的全名称美利坚合众国,是西方联邦制国家,现时由50个卅联合组成的国家政府,总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执行机构,实际掌控与操作、运转的实权、分散在下属各州。因此,这次全球性新冠疫病之疫情在美国境内蔓延、流传扩散情况如何?责任完全不在总统,而在各个州本身!而美国民主党为了竞选下届总统,将新冠疫情政治化,为达到政治目的,有意制造新冠疫病疫情复杂化,然后将责任推到现任总统特朗普头上。新冠疫病抗击与防治,本来是纯属医药界的科学医术水平问题,也是检验全球各国医药界医师名家们如何应对流行病传播的防治能力和智慧!而现时却将科技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变成政治高于一切,有谁还去钻研业务?这次新冠疫病的抗战中,大国反而不如小国!强国反而不如弱国!先进国家反而不及落后国家!……,这是为什么?许多小国与地区反而走在前头了!大国、强国、先进国已掉队很远距离了!(文稿内容末完,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5-12 17:04
汉文化“国”字含义图示(突现戈字形法则):
西方国家结构有单一制与联邦制两种行政组合形式。单一制国家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联邦制国家由若干成员小国(或邦、州)联合组成。成员国可以大小不一,成员国数量可以多少不一,成员国(或邦、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有自已的军队、立法权、司法权(公、检、法院、警察),邦、卅长由各邦、卅选举产生。而单一制国家的行政区域均直属中央管辖之下,无独立性可言,不能组建军队,区域首长可由中央任命人选。
西方国家的立法权归国会、参议、众议两院掌管。戈字上下分列有军队、立法、司法、警察、武装等法则。戈之外围方框“囗”,象征一个国家版图区域之疆界;戈之外边若为圆“O”,则象征由全球各国组成的联合国;汉字实在太神奇了!
美国的全名称美利坚合众国,是西方联邦制国家,现时由50个卅联合组成的国家政府,总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执行机构,实际掌控与操作、运转的实权、分散在下属各州。因此,这次全球性新冠疫病之疫情在美国境内蔓延、流传扩散情况如何?责任完全不在总统,而在各个州本身!而美国民主党为了竞选下届总统,将新冠疫情政治化,为达到政治目的,有意制造新冠疫病疫情复杂化,然后将责任推到现任总统特朗普头上。新冠疫病抗击与防治,本来是纯属医药界的科学医术水平问题,也是检验全球各国医药界医师名家们如何应对流行病传播的防治能力和智慧!而现时却将科技问题转化为政治问题,变成政治高于一切,有谁还去钻研业务?这次新冠疫病的抗战中,大国反而不如小国!强国反而不如弱国!先进国家反而不及落后国家!……,这是为什么?许多小国与地区反而走在前头了!大国、强国、先进国已掉队很远距离了!(文稿内容末完,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5-13 11:11
据说世界上有这样的民族和人种,某男人的老婆被别的男人喜欢和爱上了,而老婆的男人不是感到“经济危机”,反而感到光彩与榮耀,为自己的有这样的老婆感到自豪!不像中国汉人那么“封建与自私”。他们可以做到同享共福!不知美国人民和美国民主党有这么大方么?
匿名  发表于 2020-5-13 16:34
截至2O2O年5月IO日止,全球一些国家新冠疫情统计数据公示于下:
美国:累计确诊病例:1346339例;累计治愈病例:236825例;累计死亡病例:80OO4人;累计死亡率:5.9%;
西班牙:累计确诊病例:262783例;累计治愈病例:173157例;累计死亡数:26478人;累计死亡率:10.1%;
意大利:累计确诊病例:218268例;累计治愈病例:103031例;累计死亡数:30395人;累计死亡率:13.9%;
英国:累计确诊病例:216525例;累计治愈病例:1001例;累计死亡病例:31662人;累计死亡率:14.6%;
俄罗斯:累计确诊病例:198676例;累计治愈病例:31916例;累计死亡病例:1827人;累计死亡率:0.92%;
法国:累计确诊病例:176782例;累计治愈病例:56148例;累计死亡病例:26313例;累计死亡率:14.9%;
德国
匿名  发表于 2020-5-13 17:20
德国:累计确诊病例:171324例;累计治愈病例:143300例;累计死亡病例:7549人;累计死亡率:4.4%;
巴西:累计确诊病例:155939例;累计治愈病例:61685例;累计死亡病例:10627人;累计死亡率:6.8%;∴
土耳其:累计确诊病例:137115例;累计治愈病例:89480例;累计死亡病例:3739人;累计死亡率:2.7%;
伊朗:累计确诊病例:106220例;累计治愈病例:85064例;累计死亡病例:6589人;累计死亡率:6.2%;
中国:累计确诊病例:82901例;累计治愈病例:7812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3人;累计死亡率:5.6%;
加拿大:累计确诊病例:68918例;累计治愈病例:31262例;累计死亡病例:6669人;累计死亡率:9.7%;
秘鲁:累计确诊病例:65015例;累计滔愈病例:20246例;累计死亡病例:1814人;累计死亡率:2.8%;
印度:累计确诊病例:62808例;累计治愈病例:19301例;累计死亡病例:2101人;累计死亡率:3.3%;
比利时:累计确诊病例:52596例;累计治愈病例:13411例;累计死亡病例:8581人;累计死亡率:16.3%;
澳大利亚:累计确诊病例:6849例;累计治愈病例:4932例;累计死亡病例:74人;累计死亡率:1.1%;
馬來西亚:累计确诊病例:6589例;累计治愈病例:4929例;累计死亡病例:108人;累计死亡率:1.6%;
匿名  发表于 2020-5-13 17:20
德国:累计确诊病例:171324例;累计治愈病例:143300例;累计死亡病例:7549人;累计死亡率:4.4%;
巴西:累计确诊病例:155939例;累计治愈病例:61685例;累计死亡病例:10627人;累计死亡率:6.8%;∴
土耳其:累计确诊病例:137115例;累计治愈病例:89480例;累计死亡病例:3739人;累计死亡率:2.7%;
伊朗:累计确诊病例:106220例;累计治愈病例:85064例;累计死亡病例:6589人;累计死亡率:6.2%;
中国:累计确诊病例:82901例;累计治愈病例:7812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3人;累计死亡率:5.6%;
加拿大:累计确诊病例:68918例;累计治愈病例:31262例;累计死亡病例:6669人;累计死亡率:9.7%;
秘鲁:累计确诊病例:65015例;累计滔愈病例:20246例;累计死亡病例:1814人;累计死亡率:2.8%;
印度:累计确诊病例:62808例;累计治愈病例:19301例;累计死亡病例:2101人;累计死亡率:3.3%;
比利时:累计确诊病例:52596例;累计治愈病例:13411例;累计死亡病例:8581人;累计死亡率:16.3%;
澳大利亚:累计确诊病例:6849例;累计治愈病例:4932例;累计死亡病例:74人;累计死亡率:1.1%;
馬來西亚:累计确诊病例:6589例;累计治愈病例:4929例;累计死亡病例:108人;累计死亡率:1.6%;
匿名  发表于 2020-5-13 17:21
德国:累计确诊病例:171324例;累计治愈病例:143300例;累计死亡病例:7549人;累计死亡率:4.4%;
巴西:累计确诊病例:155939例;累计治愈病例:61685例;累计死亡病例:10627人;累计死亡率:6.8%;∴
土耳其:累计确诊病例:137115例;累计治愈病例:89480例;累计死亡病例:3739人;累计死亡率:2.7%;
伊朗:累计确诊病例:106220例;累计治愈病例:85064例;累计死亡病例:6589人;累计死亡率:6.2%;
中国:累计确诊病例:82901例;累计治愈病例:78120例;累计死亡病例:4633人;累计死亡率:5.6%;
加拿大:累计确诊病例:68918例;累计治愈病例:31262例;累计死亡病例:6669人;累计死亡率:9.7%;
秘鲁:累计确诊病例:65015例;累计滔愈病例:20246例;累计死亡病例:1814人;累计死亡率:2.8%;
印度:累计确诊病例:62808例;累计治愈病例:19301例;累计死亡病例:2101人;累计死亡率:3.3%;
比利时:累计确诊病例:52596例;累计治愈病例:13411例;累计死亡病例:8581人;累计死亡率:16.3%;
澳大利亚:累计确诊病例:6849例;累计治愈病例:4932例;累计死亡病例:74人;累计死亡率:1.1%;
馬來西亚:累计确诊病例:6589例;累计治愈病例:4929例;累计死亡病例:108人;累计死亡率:1.6%;
匿名  发表于 2020-5-14 11:34
日本:累计确诊病例:16049例;累计治愈病例:8920例;累计死亡病例:678例;累计死亡率:4.2%;
新西兰:累计确诊病例:1497例;累计治愈病例:1402倒;累计死亡病例:21例;累计死亡率:1.4%;
菲律宾:累计确诊病例:136例;累计治愈病例:133例;累计死亡病例3例;累计死亡率:2.2%;
总结:这次新冠疫情流传扩散蔓延至全球22O个以上国家与地区,造成全人类大災难。以上虽然只是针对部分国家的疫情进行了数据统计,但可以明显看出各国应对流行疫病的防治(指预防和治疗)水平与能力(当然也包括世界各国顶级医学界所谓权威科学家、专家、名医、医药家、疫苗家在内),也是对世界各国医术水平高低一次大检验。从实践考验中得出如下一些看法:大国、强国的医疗水平还不及小国、弱国;大国、强国的医界权威人士(指专家、各医、院士等〉还不及小国、弱国、或地区的;从各国死亡率可以明显识别出來!这是为什么?请世卫组织进行深入思考。因为大国、强国的医药界的权威人士存在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的情绪,而小国、弱国、或地区的医药界、民间医师反而不声不响地超前了许多,大国、強国的医学界及权威们巳统统掉队很远距离了!所有大国医药界都力争迊头赶上!
匿名  发表于 2020-5-15 17:09
你知晓为何称做《新冠》?而不称之《旧冠》与《鸡冠》呢?
请问那些动物有“冠”?这个问题连普通老百姓都能回答,因为农村家家户户都喂养有鸡,小鸡与母鸡的头上几乎没有很明显的冠,而公鸡头上的冠、红亮宽大。母鸡为雌、阴性(一);公鸡为雄、阳性(十);新冠疫病检测时为阳性者,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者。从《禽流感》→《非典》→《新冠》的发展途径,《禽流感》时期,当时说流感病毒來自鸡瘟,所以那时将成千上万、甚至数十万只瘟鸡,统统成批杀掉、掩埋,以绝后患与传染给人。时隔数年后又流传《非典》,全名称《非典型性肺炎》,或称沙氏(H1N1)。说是由冠状病毒传播,这样《禽流感》和《非典》都有了“冠”!奥运会上各国运动员使尽全力和技能,都为了夺冠,为各国争光!《冠》者头顶上的光环与榮耀,也就是第一名,相似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状元。可《禽流感》、《非典》的“冠”是病毒的冠状,似同皇冠状。唐代诗人李白曾《登金陵凤凰台》,赋诗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中也提到冠(皇冠)。
因冠状病毒许多人失去生命,衣冠成了坟墓,凤去台空,而江流依旧不断,永流不休,日月山川永存。
《禽流感》、《非典》的病毒可称谓“旧冠”,有科技人员对“旧冠”专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考察研究后,并研制出疫苗。据说因“旧冠”发生变异,所以“旧冠”疫苗作废。因而出现《新冠》,全名为《新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新冠》超过《旧冠》数十倍,不论暴发传播速度、散发范围、病情严重性、致死率、……等诸方面,均远甚于《旧冠》。疫情已引起全球各国政要、首脑、领导人高度关注和親自指挥部署抗击疫情,在世界各国均已达“冠”——最高领导人親临现场。
匿名  发表于 2020-5-16 13:13
怎样看待与评价大国与小国(或地区)的医术水平?怎样评价国家级太医院与民间医师?
筆者在136楼文稿中已经谈到,这次流行性新冠疫病的疫情扩散蔓延至全球22O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451万以上,累计死亡超3O万人以上,是全人类的一次大災难和大悲剧!从世界各国医药界抗击疫病的医术水平來看,大国与强国还不及小国与弱国及一些地区;从世界各国病患的死亡率高低能明鲜地识别出。大国强国的医学界顶级权威人士(包括院士、博士、教授、专家、国医大师、名医等各类头衘)有时往往还不及小国或地区的民间医师,这是为什么?因为大国强国的大医院各科室分得太细化,而民间医师对五花八门的病都得医治,所以民间医师走向全面化。中国封建时代国家设有太医院,太医院的大师们往往不及民间医师的医术,比如华陀和清代吴又可。清朝也有太医院,而吴又可只是江苏吴县地区的一个民间医师。《瘟疫论》为吴又可所著,而非朝廷太医院所编写。所以不能看国大与国小,不能看国强与国弱,不能看头衘高低,而看救治效率(指死亡率小于2.0%,最好不存在死亡现象)。132楼~136楼所公示的数据均为真实可靠数据,无虚假揑造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5-17 15:47
流行疫病施治的两大学派:
(1)、人类流行疫病有:流感、流脑、天花、霍乱、鼠疫、疟疾、黑死病、艾滋病、黄热病、斑疹伤寒、肺结核、小儿麻痹症、禽流感、《非典》、《新冠疫病》、…等。人类的流行疫病通常称做温疫。
(2)、家禽兽流行疫病有:禽流感(包括鸡瘟、鸭瘟、鹅瘟、鸟瘟、……等);猪瘟、牛瘟、馬瘟、羊瘟、狗瘟、猫瘟、……等。禽兽的流行疫病通常积做瘟疫。
(3)、流行疫病施治的两大学派:中国中医史上对流传疫病的辨证施治,历来存在两种学术派别:即火神派和寒凉派,或称寒病学派和温病学派。寒病学派以汉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为代表人物,认为病因在寒,著有举世闻名的《伤寒论》,主张采用温热药为主进行施治,故此又称做火神派。温病学派以清代叶天士、吴又可、吴鞠通、薛生白、余师愚等为代表人物,尤以吴又可的《瘟病论》最为盛传。温病学派认为病因在热,主张采用寒凉药为主进行施治,故此又称做寒凉派。温病学派佔压倒优势,但温病学派在使用寒凉药物时,反对和禁止使用黄连,故此《双黄连》与《连花清瘟胶囊》中成药中均无黄连之药。
(4)、用药规则:“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俗语说“寒从脚下起”,寒病学派认为寒是起因,故主张使用温热药施治,崇敬“火神”,相对而言,筆者认为寒病学派学术观点相对正确些。当然流行疫病变化无常,错综复杂,寒热夹杂,故此必需对症用药,寒热搭配用药,才可速效速愈,效愈率10O%,无死亡病例发生。流行疫病的治疗如何正确用药施治,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学术问题。
匿名  发表于 2020-5-18 11:33
《鸿雁》作者:苏东坡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遙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注:遙知朔漠:知晓逢远北方的沙漠地带。
匿名  发表于 2020-5-18 11:39
对140楼文稿中存在错别字进行改错:
(1)、倒数第一行中的“逢远”,修正为“遙远”。
匿名  发表于 2020-5-18 12:45
《僻鄉札记》作者:遠长江(2O15、1、3日写)
山海深谷绕溪流,崎径高塔走飞猴。
参天大树架鸟巢,桃花潭水石拱桥。
围墙瓦屋竖阁楼,水牛犁耙老农具。
九旬老翁荷锄归,黄狗摇尾舞相迎。
屋后群竹齐叩头,喜鹊群歌又纵舞。
鸡鹅猪羊全喂养,岁岁月月天天忙。
山中狐狸黄鼠狼,日夜出没伤鸡羊。
吾等采药上山岗,摘其所闻写诗章。
匿名  发表于 2020-5-19 11:25
极端天气災难、疫病災唯、地震災唯、火山災难、战争災难、…等:
筆者(遠长江)在此前众多各楼文稿中,对极端天气災难和疫病災难都有所阐述,现在回过头来再谈谈地震災难。说到地震必需具备一定的地质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否则等于《对牛弹琴》,中国国家地震局现时己是牛群聚集地,最好的钢琴曲也无所作为!所以得从基本概念谈起。
(1)、何谓《地震》?因地球的内动力的冲击使组成地壳的岩石发生颤动的现象,叫做地震,或叫地动。这主要是针对7级以上大地震而言的;是针对内动力而言的。关于外动力形成的系列中、小型地震尚未概述在内,这是为了突出问题的核心所在。
(2)、不懂地质的人一般不会赞同《板块学说》,但具有地质知识的人才会科学地欣赏《板块学说》,为什么这样说呢?前面已经谈到,地震又称地动,请问地面为何会动呢?它是怎样动法?地震时前后左右摇动和上下跳动,有人称为簸动。这又是为什么呢?火山和地震是能量的快速释放,这一点大家都会赞同。那又追问:能量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释放呢?这就问到了关键所在了!是原动力(或称能量)的传递、传导方式和阻挡…等问题。
(文稿内容未完,容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5-19 13:31
(续接143楼文稿内容):
(3)、日常生活中平时都能见到的几个小小的提示:让牛群们思考问题,否则一直没有进化。
(a)、我想大家都坐过客车,当客车在铺有沥青或水泥的平整公路上行駛时,车子行駛得很平稳,几乎不出现什么波动和摇晃;当客车在凸凹起伏不平整的毛公路上行駛、或遇到小沟槽时,车子会发生左右前后摇摆和上下跳动。车子能前进行駛,是因为车子具有动力(动能);公路路面平整与否,是车子的车轮与公路路面两种介质接触关係;接触关係紧宻、平顺不变,不出差错,则车子平稳,客车内人员舒适。若公路路面与前行运转的车轮接触不良或不断变化(指路面出现沟槽或凸起阻碍……什么的),则车子左右摇摆、前俯后仰、上下跳动、……什么的。请问板块学说成立了嗎?板块边缘的深大断裂面及裂缝与公路路面的凸凹及沟槽又是何等类似。
(文稿内容末完,且听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5-19 18:52
(b)、能量(指热能、电能、势能、…等)在介质中传导产生的物理现象:当你用电水壸在电磁炉上烧开水时,你会发现以下情况,电水壶的底面与电磁炉的顶面为两种不同的能量传导介质,当电水壸内的水达到100℃沸腾后,对电水壸会产生振动。如果壶底面很平整,与电磁炉表面接触很良好,电水壸不会因沸腾而发生摆动;如果电水壶底不夠平整,那么当壶内水沸腾时,电水壶就会发生左右不停地颠簸摇动。能量在同一均质的介质中传递或传播,一般少见骚动;而当从一种介质转递到另一种介质时,常会在交接的接触面产生能量聚集或骚动(尤是接触面不紧宻融合的情况下)。对于地震而言,那个部位最不融合紧宻接触?那当然是地幔顶部与地壳岩石圈的底部的交接区,两种介质的交接之接触面、传导能量的性能差异甚大。那么7级以上大地震的震源深度应为多少公里最恰当?还是中国国家地震局权威人士常说的20公里以内或左右嗎?请大家自已判断。
匿名  发表于 2020-5-20 10:02
'
匿名  发表于 2020-5-20 11:20
地震又称地动,那么就來谈一谈日常生活中所常见到的《动》。液体和气体最容易出现动的自然现象,比如平静的池塘水面,我们丢一颗小石子入内,就会见到水面上激起一圈又一圈的园形水波向外扩散开去,它表现为小的冲击波,大型冲击波能形成席卷海水达十余米高的海浪或海啸;颶风、颱风、龙卷风、季风、寒冷潮风(俗称寒潮)、…等,又是气体(大气层)流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地表生物界而言,植物固守原地不会移动,而动物会走动或跑动,如虎、豹、黄鼠狼、狐狸、腊狗、…等,跑动的速度很敏捷、轻快;禽类如鸿雁、鸽子、海鸥、…等,能展翅飞行很远;固体一般情况下为固结不动,比如地壳岩石和山脉。但也有的固体能动,而且运行速度还快,如汽车、火车、摩托车、飞机、火箭、导弹、飞船、航天飞机、人造卫星、…等,有的还设计利用尾部喷气以加快飞行速度,有的飞行速度达到光速;请问它们为什么会动?而且飞行速度那么高速?因为它们具有超强的动力(即动能)。物体由静态转向动态的那个开啟力就叫原动力,原动力必需打破物体静止的惯性力才能啟动。
7级以上大地震,震域范围宽广,震源深度一般大于33公里,岩体盘柱巨大(重量超数千万亿吨),需要多大的原动力才能开啟地壳地震带震动?只有地球内动力才可实现。
匿名  发表于 2020-5-20 14:26
1909160953654c2845154b9e54.jpg.thumb.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5-20 14:51
为何提出‘’穿插理论‘’?
在地质学家的筆下,将地球画成像鸡蛋那么园滑。鸡蛋由表到里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部分,各部分之间分界明显。地球也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把各圈之间也画成分界明显。筆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地球的外壳并不像鸡蛋壳那样平整园滑。地壳分为顶面景观和底面景观,,先看顶面景观:众所周知,地壳表面的地貌景观大体分为陆地与海洋两大部分。以海平面为零点,正地形最高高出海平面约9公里,负地形最低低于海平面约IO~15公里左右。那么高低之差的最大距离应为(9十15)=24公里,它约为地壳平均厚度(33公里)的72%左右;陆地分布有山脉、高原、平原、丘陵、河流、湖泊、山谷、盆地、山川纵横交错,山峰选嶂外,还分布有半岛、岛孤、岛链、和星罗棋布的零散分布的大小岛屿等另一类陆地地貌景观。海洋壳底又分为海盆、海湾、海渊、海槽、海沟、海底山脉、海底平原、海岭、海隆、海底盆地、海底火山堆积……等。综上所述可知,地壳顶面是个高低起伏、凹凸不平、奇曲多变、多重地势变化、各大陆形态变化不一的地球表面。正因为这种奇特的地势地貌景观,对大气层中的雷、电、风、云、雨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和变化,起到特大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也因为海洋低盆区汇聚大量水体,才有雷电风雨等自然循环现象的产生的前提条件。
现在我们再来研讨、探索地壳底面的地貌景观:当我们去江河、湖泊水边遊览时,常会观察到地面山川地形在水下的倒映。曾有诗人写曰: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大陆地壳为双层结构,上层为花岗岩,下层为玄武岩;洋壳为单层结构,只分布玄武岩,厚约5~IO公里左右。现在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地壳底面是否为平整园滑的内面?筆者认为,地壳底面如同地壳表面一样,是一个高低参差不齐、凹凸悬掛、吊脚楼式、奇形怪异的曲面。底面局部或成拱桥、拱门式、或倒漏斗形、帽形、罩形、或帷幕、帷帐形状。地壳之下是地幔层,‘’幔‘’字之含义,如同古时帝王出外巡遊撑的巡查伞,是盖顶的帐幔形状。也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碗、锅、桶、盆、箩筐、水缸子……等器具,把它们统统倒转来、拼凑联结在一起,就和地壳底面形态相似(参考148楼中的图3)。正因为地壳底面出现似帷幕、帷帐、帷幔状倒形地貌景观,才有利于局部空间地域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状态,才利于岩浆的能量聚积,才利于地幔顶部和地壳岩石圈底部、两种介质交错接触界面、因对热能与动能传导差异性、而引发火山爆发或地震活动。因为差异是客观声物走向运动所遵循的自然规律。火山和地震的引发是差异达到临界值产生的必然结果。
匿名  发表于 2020-5-20 16:03
对148楼的插图中一些文字标注进行说明:
(1)←低速帶底界面:是指古登堡低速带底界面。也有地质学家把古登堡低速带称为“软流通道",它是地幔圈顶部和地壳岩石圈底部两种介质(指岩浆与岩石)交错穿插分布的接触界面(参阅148楼图3)。火山基源和大地震震源均分布在低速带软流通道区间范围内。
(2)、←中间圈顶部:地幔圈又称中间圈。有地质学家称地壳岩石圈为外圈,称内外地核为内圈,称地幔为中间圈。以中间圈所佔空间区域厚度最大。
(3)、过热岩浆上涌(指热柱岩浆)冲击地球外壳岩石圈底部,进行热能和高压势能、动能的传递,引起岩石圈底部有限范围内岩体塌落而引发地震。
匿名  发表于 2020-5-20 16:17
地壳岩石圈为巳经完成冷却收缩的坚硬固态层,不再具有收缩的性能;而地幔顶部是正处在从上往下逐步推进的冷却收缩部位,产生压力应变和能量聚集与释放,火山喷发和震源源头多集中在此空间区域范围内。此区间的顶部成凹凸起伏状,多位于地表以下10~70公里变化区间内。大洋底为IO公里左右,山脉区为70公里。这个顶面是指地幔的顶界面,地幔圈顶部分布有一层橄榄岩(参阅148楼图3)。

值得指出的,地壳岩石圈与地幔岩浆圈是互相穿插分布的(参阅148楼图3)。地壳岩石圈内面底部可成吊脚、帷帐状、倒凹状、鳄鱼长犬齿状等穿插入地幔中;地慢层岩浆也在一刻不停地活动,或穿越地壳喷出地表而成火山,或沿地壳岩石断裂缝横向侵入或斜向侵入,对岩体进行强力挤压,引友岩浆侵入地震;或引起岩石动力变质、或区域变质、或接触变质等;或成岩基、岩墙、岩床、岩盘、岩柱、岩脉等产出,穿畄于地壳岩石圈内,造成你插我穿,你挤我伸,互相咬合,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作用被称为侵位机制引发地震。从而可以清楚地看出,地壳岩石圈与地幔圈的分界面不是平整园滑的,而是相互交错、相互穿插、咬合在一起的。好似鳄鱼的上牙床与下牙床咬合在一起。鉴于上述情况,筆者提出穿插理论。
匿名  发表于 2020-5-21 11:13
地幔岩浆的侵位机制和穿插理论:在[地质学家的筆下,将地球画成像鸡蛋那么园滑。鸡蛋由表到里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部分,各部分之间为明显园滑分界。地球也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把各圈之间也画成明显园滑分界。筆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地球的外壳表面并不像鸡蛋壳那样平整园滑,而是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湖泊、海洋、江河纵横分布,地表凸凹不平、高低起伏、奇形多变的曲面。地壳岩石圈也不像鸡蛋壳那样单纯均质、那样完整无缝无洞,而是背斜、向斜、断层、裂隙、溶洞、岩石组成介质为非均质、成份极为复杂多变,极不均一;同时鸡蛋壳内面分布有一层软内膜(中医书上称叫“凤凰衣’),可以保护蛋白不往外溢出;请问地壳岩石圈底面是否也存在像“凤凰衣”(或有人称“皇帝内衣”)这样软物质层呢?为此世界前代地质学家们有人提出岩石圈之下分布有一层橄榄岩(为柔塑性状);也有科学家提出存在“软流通道”;著名地质学家古登堡提出存在“低速带软流通道”;后人称做古登堡低速带或低速带软流通道。软流低速带是否能起到像“凤凰衣”那样的保护作用呢?
筆者(逺长江)分析:地球和鸡蛋不能进行类比,蛋为鸡鸭鹅鸟等飞禽类所下,蛋白为低温物质;而地球的地幔为高温高压物质,所以无法存在“凤凰衣”或“皇帝内衣”;即使有“皇帝内衣”,也被熔化、融解掉了!在这样的内环境下,只要地壳岩石圈那里存在裂缝,高温高压岩浆就会往那里侵入,有地质学家称它为《侵位机制》,侵佔别人的空间位置。加之岩石体遍地存在断裂、裂缝、裂隙、孔洞…等,为地幔岩浆侵入畄下千疮百孔和可乘之道,造成强力挤压,形成你插我穿、你挤我入,引起岩石动力变质、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或在穿插过程中形成竖向连通通道,岩浆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没有冲出地面的,在地下不同深度经长久逐渐散热而形成岩基、岩墙、岩床、岩盘、岩柱、岩脉、…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5-21 11:13
地幔岩浆的侵位机制和穿插理论:在[地质学家的筆下,将地球画成像鸡蛋那么园滑。鸡蛋由表到里分为蛋壳、蛋白、蛋黄三部分,各部分之间为明显园滑分界。地球也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把各圈之间也画成明显园滑分界。筆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地球的外壳表面并不像鸡蛋壳那样平整园滑,而是山脉、丘陵、平原、盆地、湖泊、海洋、江河纵横分布,地表凸凹不平、高低起伏、奇形多变的曲面。地壳岩石圈也不像鸡蛋壳那样单纯均质、那样完整无缝无洞,而是背斜、向斜、断层、裂隙、溶洞、岩石组成介质为非均质、成份极为复杂多变,极不均一;同时鸡蛋壳内面分布有一层软内膜(中医书上称叫“凤凰衣’),可以保护蛋白不往外溢出;请问地壳岩石圈底面是否也存在像“凤凰衣”(或有人称“皇帝内衣”)这样软物质层呢?为此世界前代地质学家们有人提出岩石圈之下分布有一层橄榄岩(为柔塑性状);也有科学家提出存在“软流通道”;著名地质学家古登堡提出存在“低速带软流通道”;后人称做古登堡低速带或低速带软流通道。软流低速带是否能起到像“凤凰衣”那样的保护作用呢?
筆者(逺长江)分析:地球和鸡蛋不能进行类比,蛋为鸡鸭鹅鸟等飞禽类所下,蛋白为低温物质;而地球的地幔为高温高压物质,所以无法存在“凤凰衣”或“皇帝内衣”;即使有“皇帝内衣”,也被熔化、融解掉了!在这样的内环境下,只要地壳岩石圈那里存在裂缝,高温高压岩浆就会往那里侵入,有地质学家称它为《侵位机制》,侵佔别人的空间位置。加之岩石体遍地存在断裂、裂缝、裂隙、孔洞…等,为地幔岩浆侵入畄下千疮百孔和可乘之道,造成强力挤压,形成你插我穿、你挤我入,引起岩石动力变质、接触变质、区域变质;或在穿插过程中形成竖向连通通道,岩浆冲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没有冲出地面的,在地下不同深度经长久逐渐散热而形成岩基、岩墙、岩床、岩盘、岩柱、岩脉、…等。
匿名  发表于 2020-5-21 16:25
初始条件与必然结果:什么样的初始条件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火山喷发为持续应力、较长时间(数小时至数月)的能量连续释放;而地震震动却为瞬时应力(数秒至数分钟)、突发性快速能量释放;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能量、应力释放方式呢?这是能量孕育聚集体的穿插连接方式和分布状况(指初始条件)所造成的。对于火山喷发而言,因火山通道通畅,火山基源聚集体能很好地穿插连接在一起,能进行流水作业之操作,所以能较长时间、进行持续应力的能量释放。而地震活动的能量孕育聚集体为分散分布的个体户(如同麦门冬众多的块根),相互之间穿插连接的条件极差,一个能量聚集体释放后,另一个能量聚集体无法及时给予补充、无法连续进行释放,无法实现流水作业。故此,地震常形成间隔式、若干次单独活动的前震、主震、余震活动。一个地震序列全部是单干户,都包产到户,不走集体化道路,余震往往三年早知道。
匿名  发表于 2020-5-21 16:30
天然喷泉(又称间歇泉)与’火山喷发的形成原理甚为相似:
地下水的运动按性质可分为下降泉、上升泉、间歇泉。上升泉如来自地下深处,泉水受地热的影响,而温度升高到高于当地的年平均气温时,就称为温泉。如我国重庆的南温泉、北温泉,陕西临潼的温泉,泉水的温度一般在40℃左右。间歇泉是怎样形成的?当地下水处于一曲折的喷出管道中,深处的水受到岩浆热或地热的影响而温度上升,但因管道的曲折而水的循环不良,同时管道上部的水对深处的水还具有压力,这样使水的温度升到100℃而不沸腾,但当温度继续升高到超过上部压力而汽化时,则猛力地推动管道中的水一起喷出地面。之后地下水的温度和压力都降低了,水量也减少了,喷发也就停止。等到水又经汇集,增温和汽化后又开始第二次的喷的喷出,因此而具有准周期性和间歇性的活动的特点。
还有泥火山泉:士也下水受气体推动,经岩石裂隙缝喷出地面时,并将裂隙中的泥沙带出,在出口处形成一锥形。当气压低时,水停止上喷,泥土干涸而封闭了喷口,气体体不能喷出,而在地下积累,当积累的量愈大,压力愈大,在压力超过封闭的阻力时,就会连水带泥沙一齐喷出很像火山喷发所以称叫泥大山泉。泥大山是找石油和天然气的指标之一,因为油田或多或少地都有天然气存在,如我国四川渠县就发现过泥火山。
匿名  发表于 2020-5-21 16:33
火山喷发和天然喷泉(又称间歇泉)的形成原理都具有周期性和间歇性的突出特征。
天然喷泉能间歇性地喷出气体与泉水来,有的是几分钟喷出一次,有的是几十分喷一次,有的是几小时喷一次,非常准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间歇性之特点。世界上最著名的天然喷泉——美国黄石公园的老忠实喷泉,原本平均每64分钟喷出一次。I959年黄石公园附近的一次大型地震以后,它的平圴喷发频率变为现今每90分钟一次。经研究有两方面因素控制一个喷泉的行为特点:地下管道的几何形状和地下流体(气态与液态的)的供给狀况。一次大型地震可以轻易改变其中之一或者一箭双鵰。而火山喷发的周期(间歇期)是以年为计算单位,活火山每相隔数年、十余年、或数十年、或数百年喷发一次;有的休眠火山,甚至相隔上千年、数千年,重新复发。火山喷发的周期长短大不相同。
火山喷发与天然喷泉的另一个不同点:喷泉喷出的是低温水流和气体,火山喷出的是高温炽热岩浆流和大量高温高压气体;另外二者释放的压力相差悬殊:喷泉顶多释放几个大气压力,而火山喷发至少释放1万个至数十万个大气压力,能将火山烟灰、烟柱浓雾掀冲6000~1万余米高空。
匿名  发表于 2020-5-21 16:39
天然喷泉和火山喷发存在较明显的周期性特点,属自然界有规律可循的自组织的自然现象,为有序界系问题的研究;而地震活动常无明显的周期性可循,属自然界无序界系自组织自然现象,属混沌事物问题的研究。地震序列往往杂乱无章、零乱不堪、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答案常出现捉摸不定的结果,科学家把它称为混沌一系统长期行为不可预知性。
混沌系统事物长期行为难以预测预知,人类对地震的探索已有近四千年的经历,现代科学技术台阶和人类思想认识境界的局限性,还`处在垦荒开发时期。
匿名  发表于 2020-5-21 16:44
火山喷发和地震突发为地球内能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释放方式:
火山喷发有良好的火山地下道和地面出口,火山喷发是以公开暴露式直接喷出炽热岩浆,集中进行热能释放;而地震活动则是以地下隐蘞式进行压力动能释放,使规表产生一定地域范围的强烈震动。火山喷发能以持续应力进行较长时间的能量连续释放,因为火山基源孕育聚集体能很好穿插连接在一起,故此,有十分充裕的补给源头。而地震活动是以短暂的瞬时应力、进行快速突发的能量释放,一个地震序列(包括主震和系列前震及众多的余震)的大小震源——能量孕育聚集体,全部都是成群分布的个体单干户,它们彼此相互之间没有补给接济关係,各自独立行动、进行能量单独释。
火山喷发是以集中港口式进行能量释放为特点,地震活动是以发散式、成群结队地进行能量释放(因为它们没有大型港口,不能将货物集中装载在大型货轮内进行运输外销,只能进行分散零售——能量释放方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09:52
地震序列的大小震源:
一个地震序列——指包括主震、系列前震、众多成群的余震在内的大小地震,除主震震源为暴发户外,其余震源均为中小个体单干户。地震序列的大小震源,它们在地震区内(或构造带内)往往成集群、宻集、点状个体、独立分布;在时间规律上,它们具有同期孕育、成长、成熟期(指能量释放期)。地震序列各大小震源(能量果实)的成熟时间先后相差几天至几星期,或更长时间。各大小震源不相互融合和串通,它们不分大小,各自为政。比如南瓜和芝麻,虽然大小悬殊,但都是单个个体。芝麻虽小,但它仍然为能量个体,它决不会与南瓜融合。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09:53
利用小震(即前震)预测大震:
许多地震资料表明,大地震(主震)发生前,小震(前震)活动往往很频繁,不仅次数逐渐增多,而且震级逐渐加大,然后出现一个短暂的相对平静期。大地震就常常发生在这个平静期后小震活动次数或震级略有增加之时,从而出现了“小地震密集——平静——大地震发生”的规律。例如1966年3月8曰邢台地震前几天,小震活动就很多,3月6日一天就震了9次,3月7日一次地震也没有,3月8日便发生6.8级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7.3级地震,1971年3月23日和24日新疆乌什两次6.3级地震,主震前都有类似情况。参见下图。
因此,人们可利用大震前频繁的小震活动来预测地震。但是有些地方小震活动不断,却没有发生大地震。另外,还有大地震发生前,没有小震和前震活动的出现。
一般情况下,大地震(或主震)的震源深度要比中、小、微震的震源深度大;主震对地面的震动区域范围要比任何一次前震或余震所产生震动范围大。所以地震定级总以主震做为震级标准。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09:55
火山喷发以公开集中、高压输出、较长时间、连续释放能量,火山基源单一。而地震活动地下隐蔽、短暂瞬时应力、大小震源(即能量孕育聚集体)成群结队、密集单个分布、各自独立进行能量释放,但以主震做为震级的定级指标。植物的能量果实,比如葡萄、高梁穗、水稻穗、包谷(玉米)、小米等,它们均为密集的个体分形。地震震源也有类似的能量聚集分形方式。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09:58
什么是地震的基本烈度?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指建筑物所在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地震时地面(包括建筑物在内)所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我们用烈度来表示。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09:59
设计烈度就是指一个建筑物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采用的地震烈度。设计烈度不完全等于那个地区的基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可以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建筑物越重要,对抗震安全度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设计烈度可以等于基本烈度,但也可以较基本烈度提高一度或降低一度。例如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8度,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时,设计烈度可以采用8度,也可采用7度或9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0:00
地震烈度的划分有何意义?
烈度的用处,除了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根据活动构造带的特点和历史上地震活动的情况,对地震区域进行烈度划分,以供计算一个地区在末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危险区划图。它对地震区工业布局的合理规划,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利的根据,避免或减少地震时的损失。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0:13
什么是基本烈度?什么是设计烈度?
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今后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指建筑物所在地)条件下可能遭到的最大的地震烈度。

设计烈度就是指一个建筑物在进行抗震设计时采用的地震烈度。设计烈度不完全等于那个地区的基烈度。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可以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建筑物越重要,对抗震安全度的要求也就越高,因此设计烈度可以等于基本烈度,但也可以较基本烈度提高一度或降低一度。例如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8度,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时,设计烈度可以采用8度,也可采用7度或9度。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0:16
地震时房屋为何会震裂或倒塌?
地震时,地面上最明显的一个灾情,就是房屋倒塌,而人畜的伤亡及许多次生灾害的发生,往往都是由于房屋倒塌而引起的。
是什么力量便得地面上的房屋倒塌呢?地震时,地面运动对房屋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地说,地震使房屋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就好象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就会感到上下跳动和水平晃动一样。这种由地震波所直接产生的惯性力,通常叫做地震力。如果房屋经受不住这种地震力的作用,轻者震裂,重者倒塌。一般地说,房子不怕蹦,就怕来回晃。这也就是说,房屋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地震波引起地面强烈的水平晃动造成的。但是,在极震区,地面上下跳动对房屋的破坏性是极其严重的。根据极震区群众的反映,地震时,有人清楚地看到地面上的建筑物上下跳动了几下之后,才来回摇摆起来,跟着就倒塌了。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上下跳动,把房屋各部分震松了,再受到水平晃动时,所以房屋就更容易破坏了。
此外,地震时地基发生不均匀的沉陷以及当地裂缝通过房屋时,房屋也会受到破坏。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0:17
地震时为什么人会站立不稳?
历史记载常常形容地震发生时,“人坐凳上如在船上,晕晕腾腾”;“人如坐波浪中,莫不倾跌”;真是“恍如空中旋磨蚁,又似弄舟江心里”,甚至牛马也“伏不能起”。过就更足以说明地震时人们之所以站立不稳了。
为什么人会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地震波的影响。在距震中较远的地方,横波所形成的水平晃动,使地面很快来回摇晃,人自然就会威到“晕晕腾腾”,“如在船上”。如果是在极震区内,加上纵波所形成的上下跳动也很厉害,那就会显得又摇又蹦,前仰后倾,自然就要站立不稳了。所以地震时,一般年老弱的人,就更需要提前离开建筑物,免得临时张惶失措。
此外,强烈地震时人站在地上还会有一种软绵绵的感觉,仿佛地要陷下去似的。
地震时出现以上各种现象和人的感觉,不像是固态物质断裂时所产生的,而很像是液态物质运动所产生的自然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0:20
一次强烈大地震的影响面积有多大?
1975年2月4曰我国辽宁省海城、营口一带发生地震,不但远在五、六百公里外的北京清楚地感到了震动,而且有感范围很大,北至黑龙江的牡丹江,南达江苏的淮阴,西达内蒙的鸟达、陕西的西安,东越国境线。这次地震的震级是7.3级,还不是很强烈地震。更大的地震,例如公元1556年我国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在185个县的县志中都记载有它的影响,估计面积约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我国总面积的1/9。公元1920年12月26日宁夏海源县六盘山地区发生8.5级大地震,死亡23.4万余人,震域范围遍布12个省市,面积达一百七十万平方公里,超过我国总面积的九分之一。在国外,公元1897年印度阿萨姆8.5级大地震影响的面积达到了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一般地说,地震的震级越高,影响的面积就越大,但同时还受震源深度的影响。震源浅,影响面积就要小些,但在这个范围内的烈度则要强烈些;震源深,影响面积就越大,但在地面造成的破坏却相对小些;但是如果震级高至8.O~8.5级以上,这时震源虽然深达数百公里(指中源与深源地震),它们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性仍然是非常严重的,对人畜的伤亡是极其广泛和数量是数以万计的。筆者通过深入研究,一般死亡人数达数十万以上、地震对地面影响震动范围广大者,绝不是浅源地震所能力及的,它们必定是中源或深源的顶级大地震所造成的灾难。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0:25
为什么记录不到南极的地震?
世界上到处都有地震,尽管很多地震是很小的,只要用仪器都可以记录到。但到现在为止,最灵敏的仪器也没有记录到发生于南极洲的地震。难道南极洲没有地震发生吗?不会。因为那里的地壳也受到各种力的作用,一定也会发生断裂。那么,为什么记录不到南极的地震呢?有人认为是因为南极很冷,地面上的冰层平均厚达1700多米,有的地方厚达几千米,冰层的总体积达到2300多万立方米,重约2200多万吨。它们大量吸收着地下的能量,能量被吸收了,因此在较浅的地方地震不能发生。如果发生地震,震源深度也常常在50公里以下的地方。震源深了,传上来的影响也就小了,并且有冰层的阻碍,所以记录不到了。冰层为什么会阻碍呢?有人认为可能在它的底部有一层处于塑性状态的物质,甚至是水,妨碍着地震波的传播。
南极洲的地震情况究竟如何,上面这些认识是否合乎实际,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筆者有不同的见解:因为南极、北极,分别为地心轴的端点,而沿地心轴是重金属富集分布的轴域区,地心轴是地磁场的辐射中心轴。所以南北两极地区(包括南极洲和北极地区),是地球表面地磁吸引力最强的地域。同一质量的物体,在两极地区所具有的重力比地球其他地表地区的重力大;再者南北两极地区的离心力几乎不存在。正因为两极地区的地磁对物体吸引力大,而离心力不存在,这样轴端所有物质被紧紧吸引在其周围(如同一块磁铁吸引铁屑一样)。以轴端为中心,所有周边物质紧宻吸引成一个整体,使其无法分离、撕裂、破坏,也无法出现地震现象。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1:46
《静与动》的问题探讨:
有的事物人们希望它动,有些事物人们希望它永恒不动为妙。例如航空、航天事业和交通运输部门,指汽车、火车、轮船、航母、飞机、火箭、导弹、人造卫星、……等运行、飞行物体,人们总希望它们运行速度越快越好;可有些部门——例如地震部门和地质勘探部门,希望地壳能天长地久、永恒静止不动为妙;地壳一动则发生地震,出现房屋倒塌、山崩地裂、山岩滚石、江河堵塞、人兽伤亡等災难,千万不动最好。地壳一动就发生安全事故与伤亡事故。尤其是高速运行、运载物,最容易发生交通重大事故,什么事物都要适度,不及与大过就是蕴藏災难发生率升高!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6:01
人们喜欢在高处瞭望与观看海潮的壮观景象:
当涨潮时,涵涌澎湃的海潮,快速地长驱直入冲上海滩或海岸,这是第一个浪潮,然后退缩。紧接第二个浪潮冲来,这样一返一复的涨落。当然浪峰最容易翻船和遭遇死难,因浪峰上最为上下起伏颠簸剧烈的之浪尖。地震波的传递方式又何尚不是如此呢!还有人海洋存在潮汐地震。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均为体波,均是高频率的短波,当它们达到地壳表面后,因地面临空,再无法向上传播,故转为折射波沿地面传播,变为面波。面波反复迭加而变成长波,长波频率低,而波长大。海啸、海潮均表现为曲型的长波,故而席卷巨浪高度高,冲击力和破坏性极大。另是地震纵波,又称压缩波,或称重力波,是一种上下跳动颠簸的冲击波,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危害性圾大。房屋、桥樑、堤坝等建筑物经纵波上下冲击、跳动几下后,便松散解体;再经面波搖晃就倒塌了。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是主要原因。
筆者在这里明确指出: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态物质)中传播时,固体质点只在原位进行传递波能与波速,就像人们排成长队递砖一样,一个接一个进行传递。而横波可以长时间横向传递下去,没有终点。但纵波朝上向地面进行传递,当传递到地面时,最后一棒无人接,落到地面建筑物和山石上(因为临界临空了)。请大家(包括地震科学家和科技工作人员)用脑子想一想,怎么妥善解决最后一棒、临空临界问题?下回分解畄给科学家去思考。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6:09
设法让地震波反射转回、兼谈地震波的压传速度:
这里所说压传速度,即是指压缩传递速度,或叫压力传导速度。它与飞行速度、流体的流速、物体的运动速度等,具有完全不同的概念。压缩波(即纵波)的传播速度,就属于压传速度。它不是质点的位移(或称运移)速度,质点只在原地掁动传递,而不改变质点原先的位置。质点让地震波(或“场”)瞬间高速通过而传向远方或周边。有人把这种传播效应称为“感应传播”,也有人称为“同振共鸣”。质点为什么只在原地振动而不发生巨大位移呢?因为有周边固态质点的围压与固体内聚力的抗衡与传导。当传到地表后,因临界、临空丧失围压与内聚力,丧失了地壳岩石覆盖上压层而裸露,解除了武装、失去了依托而残遭严重破坏。
筆者在这里明确指出:横波不能通过液体物质;而纵波不能向大气层传递与传播(这是筆者的见解)。是否能找到一种特殊物质能对地震波的绝缘材料,它不传播地震波(即指地震波无法通过的材料)?或让地震纵波反射转回。这个任务就交给科学院与科技研究人员了!让他们进行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6:17
各类波是借运动介质进行扩散传播的,比如无线电波、飞机飞行尾部喷出气体的反击波,是借空气介质进行传播;海洋的潮汐波、海啸是借水体介质进行传播;陆震(是指地震波)是借岩石固体物质或地幔液态岩浆介质进行传播的。导弹、火箭、飞船、人造卫星等,它们的发射飞行,是整体成直线、或抛物线、或螺旋线的高速发生位移。而地震波不同,它的瞬突发射,发射线成分散状(或称辐射状、或称焦球状、或称多头多向状),向四面八方、同震面层层扩大,脉状阵阵震动的传播方式。
波是可以进行干扰的,人为向地下发射强大的干扰波,以扰乱地震波的高速冲击作用,达到减轻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6:18
各类波是借运动介质进行扩散传播的,比如无线电波、飞机飞行尾部喷出气体的反击波,是借空气介质进行传播;海洋的潮汐波、海啸是借水体介质进行传播;陆震(是指地震波)是借岩石固体物质或地幔液态岩浆介质进行传播的。导弹、火箭、飞船、人造卫星等,它们的发射飞行,是整体成直线、或抛物线、或螺旋线的高速发生位移。而地震波不同,它的瞬突发射,发射线成分散状(或称辐射状、或称焦球状、或称多头多向状),向四面八方、同震面层层扩大,脉状阵阵震动的传播方式。
波是可以进行干扰的,人为向地下发射强大的干扰波,以扰乱地震波的高速冲击作用,达到减轻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性。
匿名  发表于 2020-5-22 16:19
重力波与地面弹性折射波:
地震波到达地面射出时,便产生一种沿地壳表面传播的弹性折射波,波长比较长,所以又叫长波。当地面的松散沉积物或地表的建筑物受到地下传来的冲击时,所产生的一种次生的重力波,重力波又可称为上下冲击波。这两种波对地面建筑物的危害性是最大的。重力波对临界面上的巨大悬岩、危岩、风化表层上的附体岩,容易形成巨大滾石飞落,山崩堆积形成堵体,堵塞河川水道形成涌塞水库、湖泊等。造成建筑物倒塌毁坏,因为建筑物为地面上的附属物,没有牢固的根基。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0:30
地震波:地震在震源发生之后所产生的机械能,借地壳中介质点的弹性,以震源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就形成了地震波。倘若组成地壳的物质是均一的、一致的,地震波传播速度也就也就一样,实际上组成地壳的物质是不均一的,岩石的宻度随深度而增大,而弹性也随深度而增强。地震波是一种弹性波,地震波在地球内传播时称为体波;当到达地表,即产生沿地表(界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体波主要分为纵波(P)和横波(S)两种。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0:45
纵波:或称P波,它所通过的物质的质点以疏密相间的方式、一前一后地振动,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此时物质密度要发生变化,故又叫疏密波或压缩波。它跑得最快,我们最先感受到的上下跳动(颠簸)就是它所产生的振动。它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每秒钟可达5~6公里,但有资料说,纵波的传播速度为7公里/秒。纵波在固体、液体中都能传播。纵波的疏密传递請参阅纵波插图。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0:48
横波:或称S波。传播方式和水波相似,水的质点上下起伏,波浪则沿水平方向传开。横波所通过的物质的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其水平分量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动(摇晃)。在地壳中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慢,每秒钟约3~4公里,所以我们在较晚的时矦才能感到。横波传播时,物体体积不变,但形状改变,产生切变,故又称切变波(参阅178楼横波图)。对于没有固定形状的液来说,横波也就无法通过了。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0:51
面波:或称乚波。它是体波(纵波与横波,统称体波)到达地表后,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次生波。但也有人称面波为折射波。面波沿地表界面(或叫临界面)传播,速度比横波还慢,所以它在体波之后到达。它和横波一样,只有横振动,没有纵振动'。但面波的波长比较长,所以又叫长波,故振动猛烈破坏作用也很大。
纵波和横波在物理性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时,速度也相应发生变化,并像光波似的,会发生折射或反射现象,面波就是一种折射、迭加、次生之长波。长波对建筑物破坏作用大,比如地震引发的海啸就是典型的长波,能长驱直入,凶残冲击、毁灭性破坏、杀伤作用。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1:00
再说面波与长波:
面波的波长比较长,故又称为长波。地震海啸是一种特别长的波,两个波峰之间的距离可达100公里以上,速度特别快,每小时可达700~800公里,到了滨海,会卷起很高的巨波,冲上陆地,破坏性与杀伤力极大。还有台風、颶风'、疾风均以长波的形式,快速长驱直入。地震长波(面波)和上下跳动颠簸的纵波及重力波对地面建筑物和人兽生命的危害性最大。面波本为折射波,面波变成长波的原因,是系列波长相同的波反复选加的结果。同一震源产生体波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它们的波长也一定相同。体波到达地表后,产生的次生波——面波的波长也都相同。无数系列波长相同的面波重复交错选加的结果,而变成了长波。长波的急害性极大,如果长波再加上快速行駛,对地面建筑物和山石的破坏性及人兽杀伤力极大。筆者提出一种大胆的想法:因为波是可以进行干扰的,如果此时人为发出一种干扰波,以破坏面波的反复选加、使它变成长波,这样就能大大减轻地震的破坏性。
波的传播速度:∨=入f       式中∨为波的传播速度。入为波长。f为振动频率。波速等于波长和频率的乘积。对于同一种介质而言,频率(或周期)是固有不变的。所以波长(入)越大,波速(∨)也就越块。波速与波长成正比关係。面波的传播像是一个波列,持续时间较长,不像纵波与横波时间短暂,面波周期范围最长可达3OO0秒(即50分钟)。面波振幅大,时间较长,故此破坏性大。
若地震波通过的介质越缴宻,物质的宻度越大,它对地震发射线的贯穿阻(或称射阻率。物理学上叫“阻尼”)也就越大,这样地震发射线能贯穿岩层的厚度就越小。射线穿过的厚度越大,射能减弱得也就越多。所以地震波总是选择沿断裂破碎带(活动断层带)进行发射与传播,因为活动构造带是射阻率最小的贯穿通道。射穿的速度大,能量消耗少,达到地面后,冲击力就越大。故此应避开在断层帶和岩石破碎地段建房及筑堤坝。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1:13
唐山大地震一位空军摄影师的见闻:
飞机向唐山飞行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一个村庄房屋破坏非常严重,几乎全村变成一片废墟;而飞行几分钟后,临近的另一个村庄房屋却完女子无损,几乎没有倒塌。再往前飞行又见另一个村庄又遭毁灭性破坏。这位空军摄影师面对这种震后奇特景象,他问自己,地震是否以唐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向四面八方扩展波及,“波峰”上破坏严重,“波底”(或称波凹)里破坏较轻?这位空军摄影师说,他不明白其中缘由,地震科研工作者玄该早已掌握这一自然现象吧!
筆者看到这篇报道后,专门去参阅了一些有关地震方面的书籍与文章,好像还没有谈到与发现这一方面的规律。众所周知,地震波是通过固态物质的质点进行传播,地震波在地壳岩石中的传播形态,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只能清楚地用肉眼春到地震后地震波对地面和建筑物所造成的破坏、遗畄下来的后果和废墟景象。当然,地震时山摇地动、山崩地裂、房屋倒塌、人兽伤亡……等,但地面基本上为整体摇动与摆动及上下跳动,因地壳岩石的固态物质质点间结合紧实,地震波的波形无法明显顕露出来。当然地震后,有时能见到松散土层出现一道道隆起堤坝式堆积,可以说那是地震波遗畄下来的佐证。能让大家用肉眼看清楚的是水波,放在下面16楼续讲。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1:38
对183楼文稿中存在的几处错别字进行修正改错:
(1)、顺数第三行中的“完女子无损”,修正为“完好无损”。
(2)、顺数第五行中的“玄该”,修正为“应该”。
(3)、倒数第四行中开头的“肉眼春到”,修正为“肉眼看到”。
(4)、倒数第一行末尾中的“下面16楼续讲”,修正为“下面184楼续讲”。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2:03
(续接183楼文稿内容):当我们向平静的池塘水中丢一块小石子,就可清楚地见到同心园的水纹波向周边扩散开去,用肉眼看得很清楚。小石子落水后激起的横向波在水面上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当第一个横向水面波刚开始向外扩散时,第二个表面波紧接而起,俗称后波推前波,而两波之间则出现波底(或称波凹),就这样第三、第四、第五波……连续出现,呈现波峰与波凹交替出现的动荡局面。而且各个波的波长基本相同,即波与波之间的距离基本相同,波峰的位置,每个波经过时仍是波峰所在处,波底(波凹)仍然保持原处不变。筆者推想:地震波可能与水波传播相类同,这就是地震波的"波峰”破坏严重;“波底(波凹)”里破坏较轻的原由。由此看来,整个震域区被破坏的程度也是有轻重差别的。现在问题的重点已转移追索、探查到“波峰”,那么就对“波峰”寻根问底?详情请见下回分解!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5:24
(续接185楼文稿内容):人们喜欢在高处瞭望与观看海潮的壮观景象:
当涨潮时,汹涌澎湃的海潮,快速地长驱直入冲上海滩或海岸,这是第一个浪潮,然后退缩。紧接第二个浪潮冲来,这样一返一复的涨落。当然浪峰最容易翻船和遭遇死难,因浪峰上最为上下起伏颠簸剧烈的之浪尖。地震波的传递方式又何尚不是如此呢!还有人认为海洋存在潮汐地震。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均为体波,均是高频率的短波,当它们达到地壳表面后,因地面临空,再无法向上传播,故转为折射波沿地面传播,变为面波。面波反复迭加而变成长波,长波频率低,而波长大。海啸、海潮均表现为典型的长波,故而席卷巨浪高度高达十余米至数十米,冲击力和破坏性极大。另是地震纵波,又称压缩波,或称重力波,是一种上下跳动颠簸的冲击波,对地面建筑物的破坏、危害性圾大。房屋、桥樑、堤坝等建筑物经纵波上下冲击、跳动几下后,便松散解体;再经面波搖晃就倒塌了。房屋倒塌造成人员伤亡是主要原因。
筆者在这里明确指出:地震波在地壳岩石(固态物质)中传播时,固体质点只在原位进行传递波能与波速,就像人们排成长队递砖一样,一个接一个进行传递。而横波可以长时间横向传递下去,没有终点。但纵波朝上向地面进行传递,当传递到地面时,最后一棒无人接,落到地面建筑物和山体岩石上(因为临界临空了),造成建筑物毁坏倒塌和岩体滚落。请大家(包括地震科学家和科技工作人员)用脑子想一想,怎么妥善解决最后一棒、临空临界问题?所谓临空就是指地表固体物质与大气层气态物质两种介质的界面接触。(下回分解畄给科学家去思考)。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5:52
191130120826e0dba1bd83c44e.jpg.thumb.jpg
匿名  发表于 2020-5-23 16:39
地震过程的研究有何意义?
一次强烈地震,仅仅震动一下子就完了嗎?不是。经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发现,地震有其孕育、发生和衰减的过程。地震过程一般分为前震、主震、余震三个阶段。通常把一个地震过程的无数次地震中的最大一次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前的一系列微震和小震称为前震,主震后的一系列微震和小震称为余震。从活动规律看,前震活动往往是逐渐增强,接着发生主震,主震之后,余震活动则是逐渐衰减,以至平静。从时间上来说,一个“地震过程”可以几天、十几天、几十天、甚至一年、两年、三年,决不可能在几秒、几十秒钟之内震动一次就了结了。频繁的前震往往是大地震(主震)的前兆。探测到了前震异常,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主震造成的伤亡和破坏的损失;监视余震活动,则可以防止灾情的扩大。所以研究地震过程,掌握前震、主震、余震的活动规律,对地震预报和防震抗灾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匿名  发表于 2020-5-24 10:37
地震预测的基本概念
地震预测的基本概念:指地震事件尚未发生前,早已提前预先测定出地震发生的具体地点、时间、震级、震源深度等。如果地震(包括前震)已经开始发生,从此时起,只能称为地震同步准时实测。那么,我们再来看号称全球唯一成功预测的海城地震,主震(7.3级)前24小时内,已发生5O0余次前震。试问地震专家们,这24小时内发生的500余次前震,应算做预测、还是实测?另外关于死伤人数,也难以核实,有资料称,死亡I328人,伤16980人;另有资料称,死亡12O0余人,因地震引起火灾,烧死900余人,共死亡21O0余人。
匿名  发表于 2020-5-24 10:41
许多从事地震实际工作的专职人员,天天谈地震预测,可对地震预测的基本概念都弄不清楚,真才实学的专业人员太少了。海城地震预测‘’成功‘’是中国地震局的金质招牌,不过,它是预测成功、还是实测成功呢?主震前500余次前震,是实测出来的?还是预先预测出来的?正因为把实测当成预测,才造成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惨重失败和教训!猴子井里捞月一场空,猴子们根本不清楚井里水中月亮是影子,却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
匿名  发表于 2020-5-24 10:45
猴子井里捞月一场空,猴子们根本不清楚井里水中月亮是影子,却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
预测地震总先要弄清地震发生的原因吧。
人类对太空、宇宙星际进行了解,都使用探索之词;地质工作者从事野外实际勘察项目,有钻探、物探、槽探、坑探、洞探、平碉深探、探矿、……等,都使用‘’探‘’字;地震工作者对地震活动内幕、规律性和周期性与否、混沌无序系列、杂乱无章、零乱不堪……等情况,了解甚少,其实都在不断探索、探查之中,为何不叫地震探索呢?为何超前使用地震预测之词?
匿名  发表于 2020-5-24 11:00
同步地震仪工作原理与能否创制出预测地震仪:
先说地震仪,公元132年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所创制的地动仪(矦风地动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不过这种地震仪,只能测知地震的方向。后来西方国家发明的地震仪,也就是现在世界各国使用的的地震仪,特别是经纬地震仪,则能从记录上得知地震发生的时间、震中位置、震级、震源深度等地震基本参数。目前世界各国常用的地震仪,类型很多,其买灵敏度范围很宽,可以放大几倍、直至千倍级、万倍级、十万倍级,甚至百万倍级。在一个大一型的地震台站里,地震仪下三、四种,甚至五、六种。地震仪的形式虽多,其结构原理大体相似,而且比较简单。常用的地震仪主要由拾震器(质量相当大的摆)、放大器、记录器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工作原理和结构就不做介绍了。
同步地震仪工作原理:地震发生时,地震仪同步进行工作。地震仪中的记录器用记录筆、照相或磁带等方式将地震波连续记录下来,在记录纸上畄下一条锯齿状曲线。这条锯齿状曲线称为地震图、或称地震曲线图、或称地震谱等。
纵波(p)传播速度块,地震记录图上最先到达,表现出周期短、振幅小等特点。横波(S)速度慢,在地震记录图上到达较迟,表现出周期较长、振幅较大等特点。浅源地震的面波周期长,振幅大;深源地震的面波很弱。面波在体波之后到达。在震中区,地面运动很复杂,各种形式的运动都可能出现。
筆者曾谈到,从事野外实际地质工作中,地形测量、地图测绘时,配备有经纬测绘仪进行操作测绘;地震发生时必需配备经纬地震仪进行同步测定;现在筆者试问:进行地震预测也势必配备预测地震仪才行。筆者又试问,现时代世界各国是否有那一个先进发达国家创制、发明出一种取名为:提前预测地震仪?或称‘三年早知道’。你要提前预测,那么就得先研制、发明出一种‘预测地震仪’才行。能实现吗?恐怕永无希望的可能!
匿名  发表于 2020-5-24 11:07
要预测首先必须配备好先进可靠的仪器设备,比如世界各国的天气预报,上世纪80%的预报是错的。后来有了众多人造卫星上天,有卫星云图后,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才有大幅度提高。研制先进仪器、先进设备至关重要。可地球内部、地壳深部,仪器设备能入内安设嗎?如何预先预测呢?采取原始人、原生态工作方法,拿根测绳去测钻孔地下水位那么简单,光花点体力,不需要花脑力劳动,就异想天开,一切成功。
匿名  发表于 2020-5-24 11:17
中国对地震的探索何只2799年,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已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朝一个名叫“发”的帝王,在他即位的第七年(公元前1831年)登临山东泰山时,正好泰山发生了地震。另一位“夏桀”的帝王,在他即位的第十年(公元1809年),某一夜晚天上的流星像下雨一般降落下来,这年在河南西部发生了地震,震后伊河和洛河的水都干了。这两次地震距今都达三千八百多年了,是我国和世界最早的地震记载。古老的地震记载还有商帝乙三年(公元前1177辛),陕西岐山发生了地震和周文王八年地动,这都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的事,距今也有三千以上了。描达得最早的地震则是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的陕西岐山地震。那次地震很大,据说“三川(指泾水、渭水、洛水)皆震,山崩川竭”。
大约从殷代(公元前1401年)开始,当时即设有史官,辑记国家大事。历代王朝统治者迷信地震为天诫,关系到王朝的盛衰,所以史官都将地震作为定异大事记载下来。因此可以说,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地震记载和探索已有将近四千年历史了。古代学者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知其然,不知所以然。所以说只能称做地震探测。
匿名  发表于 2020-5-24 13:26
19I楼文稿中己经谈到:猴子井里捞月一场空,猴子们根本不清楚井里水中月亮是影子,却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预测地震总先要弄清地震发生的原因吧。
地震又称地动。它是怎样个动法,为何地面会发生地动?每次搔动持续时间有多长?地震发生时地面左右前后晃动和上下颠簸跳动。每次地震引发的原动力为瞬时应力。何谓瞬时应力? 瞬时应力——能量快速释放方式:瞬时应力作用所包含的标准时间约为1~3秒,持续时间范围上限约为10余秒~数分钟。如爆炸、冲击、高速碰撞(比如导弹拦截、火车、汽车相撞)、地震等突发性事件发生,均为瞬时应力——能量快速释放,时间极为短促,因从静止急转高速冲击的惯性力作用,故此,破坏性、灾难性极大。
每次地震活动不像火山喷发、或飓风、台风、海啸、汽车、火车、火箭、导弹、飞船、飞机、……等运行物体那样,具有持续应力,活动或运行的持续时间较长;单次地震活动时间极为短暂、瞬间猛动则止,这是为什么?说明没有动力(能量)及时接济与供给;一个地震序列——包括系列前震、主震、系列余震,是各自为阵,各为独立体,相互之间不存在能量补给和力量支援关係。不存在“人民公社"或“高级合作社”的集体互助关係,均为单干户群震,均为分散个体户,如似稻穗、高梁穗、玉米、黍穗、…等,粒粒果实为一个独立体。如果一个地震序列(包括系列前震、主震、系列余震)合伙集中能量释放,那危害性、災唯性又往以想像!!!
匿名  发表于 2020-5-24 13:27
19I楼文稿中己经谈到:猴子井里捞月一场空,猴子们根本不清楚井里水中月亮是影子,却把月影当成真月亮,徒劳呀!没有击中目标。预测地震总先要弄清地震发生的原因吧。
地震又称地动。它是怎样个动法,为何地面会发生地动?每次搔动持续时间有多长?地震发生时地面左右前后晃动和上下颠簸跳动。每次地震引发的原动力为瞬时应力。何谓瞬时应力? 瞬时应力——能量快速释放方式:瞬时应力作用所包含的标准时间约为1~3秒,持续时间范围上限约为10余秒~数分钟。如爆炸、冲击、高速碰撞(比如导弹拦截、火车、汽车相撞)、地震等突发性事件发生,均为瞬时应力——能量快速释放,时间极为短促,因从静止急转高速冲击的惯性力作用,故此,破坏性、灾难性极大。
每次地震活动不像火山喷发、或飓风、台风、海啸、汽车、火车、火箭、导弹、飞船、飞机、……等运行物体那样,具有持续应力,活动或运行的持续时间较长;单次地震活动时间极为短暂、瞬间猛动则止,这是为什么?说明没有动力(能量)及时接济与供给;一个地震序列——包括系列前震、主震、系列余震,是各自为阵,各为独立体,相互之间不存在能量补给和力量支援关係。不存在“人民公社"或“高级合作社”的集体互助关係,均为单干户群震,均为分散个体户,如似稻穗、高梁穗、玉米、黍穗、…等,粒粒果实为一个独立体。如果一个地震序列(包括系列前震、主震、系列余震)合伙集中能量释放,那危害性、災唯性又往以想像!!!
匿名  发表于 2020-5-24 17:19
《風》为气象要素之一:风是指大气空间层气体或空气的快速流动的一种自然表现方式,它是因温度差、浓度差和气压差共同作用引起的一种气体运动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强大的海风吹向大陆,会造成降雨,喻示天气变化;又如台风、飓风、疾风是长波气流的高速运动,具有强大能量。有学者研究指出,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其能量相当于400颗2000吨级氢弹爆炸时的能量。台风途经之处,翻江倒海,狂浪掀腾席卷,陆地树木拔根倒伏,房舍遍地摧毁,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亚氏所说的地下风则暗示地下内部某空间区域,有着如地上风一样的变化,因地球中间层内部高气压、气流推动岩浆对流,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发生。
匿名  发表于 2020-5-25 10:10
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天然爆炸学说(差異理论):
筆者(遠长江)在195楼文稿中所述,地震时地动之特征:地震发生时地面左右前后晃动和上下颠簸跳动。每次地震引发的原动力为瞬时应力。 瞬时应力是指能量快速释放,瞬间猛烈完成则止,表现为突发事件,故难以事先预料和预测。瞬时应力作用所包含的标准时间约为1~3秒,持续时间范围上限约为10余秒~3分钟。如爆炸、冲击、高速碰撞(比如导弹拦截、火车、汽车相撞、碗落地面岩石上被立时破碎)、地震等突发性事件发生,均为瞬时应力——能量快速释放,时间极为短促,因从静止急转高速冲击的惯性力作用,故此,破坏性、灾难性极大。
瞬时应力存在于爆炸、冲击、高速碰撞等运行物体中,而冲击和高速碰撞的发生,必需具备有较广阔的空间为前提,而地球内部与地下根本不存在广阔空间,所以冲击和高速碰撞不可能在地下发生。故此判定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为爆炸学说。
断裂理论为世界主流地震界的传统理论(但岩石断裂无法表现为瞬时应力方式);而天然爆炸理论则为地震界新生派理论。人们一谈到爆炸,就会联想到一系列爆炸:如宇宙大爆炸、流星(陨石)爆炸、可燃气体爆炸、煤矿瓦斯爆炸、火山爆发爆炸、雷电爆炸(霹雳震天响)、战争导弹、核弹爆炸、化工厂爆炸、锅炉爆炸、鞭炮爆炸…等。7级以上大地震理应是地下深部的爆炸成因。(后文待续)。
匿名  发表于 2020-5-25 10:58
(续接上文):为何说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为天然爆炸学说?
这有何事实依据?地震台站的地震仪器对地下核爆炸的记录和天然地震的记录是非常相同的,开头地震人员难以分辨。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找出一些差别。天然地震常有前震与余震,地下核爆炸则没有前震和余震。其实天然地震和地下核爆炸均为同种成因,都是能量的快速集中释放而引发爆炸,产生强大地下冲击波造成山摇地动、房屋毁坏倒塌、人畜伤亡数十万之灾难性大地震。
不过爆炸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为具有封闭系统的爆炸,指具有隔离围压外壳层的爆炸类型,如炸弹、地雷、手榴弹、鞭炮、陨石…等;第二类型是指不必具有外壳隔离围压层的天然爆炸类型,称为开放系统的两种物质或气体相遇则炸的类型,比如雷电现象、可燃气体(如瓦斯、甲烷)的爆炸…等,甲烷(CH4)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有的两种气态物质不能接触相遇,一接触相遇则立即发生猛烈爆炸,危险最可怕的是开放系统的大爆炸。(下文续后)。
匿名  发表于 2020-5-25 10:58
(续接上文):为何说地震成因的核心理论为天然爆炸学说?
这有何事实依据?地震台站的地震仪器对地下核爆炸的记录和天然地震的记录是非常相同的,开头地震人员难以分辨。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研究,找出一些差别。天然地震常有前震与余震,地下核爆炸则没有前震和余震。其实天然地震和地下核爆炸均为同种成因,都是能量的快速集中释放而引发爆炸,产生强大地下冲击波造成山摇地动、房屋毁坏倒塌、人畜伤亡数十万之灾难性大地震。
不过爆炸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型为具有封闭系统的爆炸,指具有隔离围压外壳层的爆炸类型,如炸弹、地雷、手榴弹、鞭炮、陨石…等;第二类型是指不必具有外壳隔离围压层的天然爆炸类型,称为开放系统的两种物质或气体相遇则炸的类型,比如雷电现象、可燃气体(如瓦斯、甲烷)的爆炸…等,甲烷(CH4)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有的两种气态物质不能接触相遇,一接触相遇则立即发生猛烈爆炸,危险最可怕的是开放系统的大爆炸。(下文续后)。
匿名  发表于 2020-5-25 11:06
(续上文):,为什么说危险最可怕的是开放系统的大爆炸呢?因为封闭型爆炸物常安设有导火线装置,不碰撞导火线不会发生爆炸;而开放系统的爆炸则不同,比如化学爆炸反应,两种化学物质一相遇,就会立即发生猛烈爆炸。比如氟气在冷、暗条件下就能跟氢气剧烈化合,发生爆炸,生成氟化氢气体。又如氯气跟氢气在日光照射下,能发生爆炸化合,生成氣化氢气体。氧与氢化合也会产生爆炸。天然气、瓦斯、煤气的分子式为CH4(即甲烷)。甲烷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但是必须注意,如果点燃甲烷跟氧气或空气的混合物,就会立即发生爆炸。甲烷在空气里的爆炸极限是含甲烷5~15%,在氧气里的爆'炸极限是5.4~59.2%,因此,在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安全措施,如通风、严禁烟火等,以防止甲烷跟空气混和物的爆炸事故发生。又如雷电的发生,是不同电性的电相接触则会发生电击爆炸,人们称叫炸雷。炸雷有时会将大树劈成两半或击死人兽。
匿名  发表于 2020-5-25 17:23
也许会有人拿核爆地震波形和天然地震波形进行比较(图4),他们显然差别比较大,我国的核爆通常是在地面的空中爆炸,空气是各向同性的,爆炸产生的地震波以P波为主。这和地下深处断裂带的爆炸存在边界条件差异巨大的特殊背景。

天然地震往往是在活动断裂破碎带发生,他们被夹持在两个相对刚性地块之间,如果在深处发生隐爆,地震波就像在两个钢板之间激发,而且波的传播反射折射以及波形转换很复杂。不同方向不同位置记录到的波形不一样很正常,符合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事实上早期核爆产生的地震波,和天然地震的地震波的确区别很大,冷战美苏争霸时,都是通过测定地动波确定对方核爆的位置和当量的。后来,他们通过在山体内部开掘复杂的隧道,改变核爆引起的振动波形,从而获得和天然地震相似的地动波形,削减核爆的振动、掩盖核爆(地震台测到的更像是天然地震波)。这说明只要核爆炸在地下深处,而且地下构造岩性足够复杂,如果再把一个核炸弹分解成若干个子炸弹分时激发,从地震波形是很难区分他们到底是核爆炸还是浅源天然地震。
总之,地震波形的差异否定不了隐爆地震成因,而是相反,它恰恰吻合了隐爆成因。
匿名  发表于 2020-5-25 18:32
火山喷发和地震突发为地球内能两种完全不同的能量释放方式:
火山喷发有良好的火山地下道和地面出口,火山喷发是以公开暴露式直接喷出炽热岩浆,集中进行热能释放;而地震活动则是以地下隐蘞式进行压力动能释放,使地表产生一定地域范围的强烈震动。火山喷发能以持续应力进行较长时间的能量连续释放,因为火山基源孕育聚集体能很好穿插连接在一起,故此,有十分充裕的补给源头。而地震活动是以短暂的瞬时应力、进行快速突发的能量释放,一个地震序列(包括主震和系列前震及众多的余震)的大小震源——能量孕育聚集体,全部都是成群分布的个体单干户,它们彼此相互之间没有补给接济关係,各自独立行动、进行能量单独释放。
火山喷发是以集中港口式进行能量释放为特点,地震活动是以发散式、成群结队地进行能量释放(因为它们没有大型港口,不能将货物集中装载在大型货轮内进行运输外销,只能进行分散零售——能量释放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6 19: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