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29|回复: 5

屡屡印“震”的泉水 龙陵邦腊掌地震观测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16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屡屡印“震”的泉水 龙陵邦腊掌地震观测站
发布时间:2010-03-16 10:16:08  来源/作者:云南信息报  
屡屡印“震”的泉水 龙陵邦腊掌地震观测站

据云南省地震台网测定,昨日11时05分21秒,昭通市大关县玉碗镇附近发生一次3.5级地震。大关县城震感强烈,彝良县城部分地区亦有震感。另据昭通市地震台网测定,昨日11时24分59秒,大关县玉碗镇附近再次发生一次3.3级地震。

在过去的数月里,全球多个区域的“大地震”数次见诸报端,“短、临地震预报”作为世界级的科学难题,仍等待攻克。

3月14日,苏州市地震局消息,将在苏州范围内设立15个宏观地震观测站。其中苏州动物园成为15个地震观测站之一,上百种动物被赋予重要的“使命”——它们的行为是否异常将作为地震观测、分析、预测的重要信息。

地震观测站,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3月5日,本报记者深入隐藏于我省保山市龙陵县香柏河河谷的“邦腊掌地震观测站”,进行探秘。



00


隐藏于茂密的森林间的地震观测站。



00


泉水流量,是观测地震的重要信息。



00


陈旧的监测仪器,给尹可恩的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观其象

“地球的肚脐眼”

它是首批省地震局论证验收的国家级观测台站,被国内外地震专家和学者誉为“地球的肚脐眼”。肚脐,是人体中唯一可以用手触摸,用眼睛可以看到的穴位。

600孔泉眼“聚居地”

除了偶尔会有当地小学生来学习科普知识,邦腊掌地震观测站可谓“藏在深山人未知”。

越野车出龙陵县城,在丛林间的一条柏油路上行驶约10公里。一个急转弯,过了香柏河上的水泥桥,邦腊掌地震观测站便出现在记者眼前。

“邦腊掌”是傣语的音译,意思是拴大象的地方。超过600孔泉眼“聚居”于此。邦腊掌温泉群作为一个巨大的热储窗口,其通道与当地构造密切有关,每一个泉口虽出自同一热源,但本身具有自己固有稳定的通道,泉水中元素的变化,以及水温、水量的变化,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地震异常和震水关系的条件。

位于高黎贡山余脉,被茂密的丛林包裹住,这为观测站增添了一抹神秘感。它创建于1976年3月,海拔1254~1280米,年平均气温16.9℃左右。据龙陵县地震局公开资料显示,邦腊掌地震观测站“为1976年5月29日龙陵大地震作出了成功的分析预报,为1991年7月施甸5.2级地震,2001年4月施甸5.2、5.9级地震,2004年隆阳区5.3级地震提供了较准确的分析判断依据。”

“地下玄机”滇09泉

略显遗憾的是,眼前的“邦腊掌”就如同一个拆除之后,还未处理完毕的“城中村”。与茂密植被相对应的是陈旧的数栋砖瓦建筑。两、三个当地村民坐在树下玩扑克。

沿着一块巨大的岩石往上走,便可见到“滇09泉”——邦腊掌地震观测站中最为重要的一口观测泉。它拥有多个名字。村民叫“阴阳泉”,它在当地的泉眼中被称为“第111号泉眼”,而在地震界,则称它是“滇09泉”以及“地震观测一号泉”。

滇09泉泉口标高1280米,属自然泉,露于独立的变质花岗岩上。极为独特的位置,增加了它在当地村民眼中的神秘感。一个约两三平方米的亭子将其全封闭围住,显示出它的“尊贵”地位。打开铁锁,里面有三口泉眼,中间的热水泉一般水温在83度左右,右侧的冷水泉,据了解已经很多年没有出水了,而左侧的温水泉颜色,如同纯净水里兑进了少许牛奶。

“我没有权利把地震预测信息告诉你。”54岁的尹可恩接过记者的名片时笑着说。今年是他在邦腊掌地震观测站的第九个年头,工作完全是按照程序进行。

简单描述这个“程序”是这样的:到泉眼中取样,通过各种化学试剂,将水中的各种元素分离出来,除此之外,水氡、水温、流量、碳酸氢根离子、硫酸根离子、氟离子、电导率、气压、降雨、气温、湿度等近20项内容,都需要观测记录。将观测到的数据,套入各种公式,通过计算,最终会得到一些数据,然后定时将这些数据传到上级主管单位。数据的变化,为地震预报提供参考。

一冷一热一温三口泉眼,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已被地震界誉为“地震灵敏点”和“地球的一个穴位”。 “乾坤一灵池测天际风云,阴阳两神泉观地下玄机”。有人曾作一幅对联来赞叹滇09泉。

探其源

“泉水永远显灵”

邦腊掌当地的村民都相信“泉水永远显灵”。而“泉水”映震效果的背后,依托的是一代又一代地震观测站人员的细心观测,以及不断积累的观测数据。

“大沸泉”为何搬家

据30余年来的观测数据分析表明,西南地区中强地震发生前,滇09泉理化数据都会出现显著的异常前兆,泉眼溢出的流体携带的异常信息来自地壳的深部。“水氡值为77Bq/L,水温80℃”这组数据成为1976年4月6日,邦腊掌地震观测站掌握的第一组资料。经过34年的累计,更为翔实,更为准确的观测资料已经超过数十万之多。水温、水氡在震前、震后急剧变化的原因,以及邦腊掌温泉断流、迁移、温度、流量急剧变化,甚至喷沙之类的现象,都证明了邦腊掌温泉是地震敏感点,映震能力强。

距离地震观测站约一公里的地方,可见一眼“大沸泉”。团团雾气从水面腾空而起,停下脚步,可听见“咕噜,咕噜”滚涨的水声。

“大沸泉”原来在河对岸,当地村民形象的将其描述为一口“大滚锅”。1976年5月29日20时23分18秒,北纬24度22分东经98度38分发生7.3级大地震。22时00分23秒,北纬24度33分东经98度45分又一次发生7.4级地震。当地年长的村民记得,当时只听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几十米高的白烟升腾而起。香柏河对面的大滚锅从此枯竭消失,在河的另一岸,滚烫的热水奔涌出来。当地村民把它称为“飞来的泉,鸣沸的海”。

观测站工作人员用科学来解释,邦腊掌温泉群地处龙陵—瑞丽断裂以西新构造运上升区近45°方向的褶皱上。沿香柏河河床存在一条张性香柏河断裂,沟通龙陵—瑞丽断裂和怒江断裂。由于北东向龙陵—瑞丽断裂横穿切割香柏河断裂,地下径流受到深部热源加热,沿断裂上升,成为“断裂上升泉”。这就解释了大沸泉出现的断流、迁移等急剧变化的原因。

泉水里的地震信息

30年前,邦腊掌被云南省地震局纳入“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点”,1989年被国家地震机构定为“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一级点”,当时,其观测资料已经同时供超过50家地震科研单位使用。

据龙陵县地震局公布的资料显示,1991年6月,县地震根据邦腊掌观测的微观、宏观异常现象,1991年6月16日向龙陵县委、政府做汇报并提出预报意见:1991年,6月下旬至7月底,下述范围内将发生M=6.2±0.5级地震。以北纬25°东经99°相交点为参考点,半径120公里范围;最大可能是以龙陵为中心半径80公里范围。结果是,1991年7月1日、7月22日,施甸分别发生了5.0、5.3级地震。距邦腊掌观测站50公里。

另一则能够证明“邦腊掌温泉动态及映震特征”的历史是,2001年3月,龙陵县地震局依据邦腊掌地震观测站所测结果综合分析后,做出预测:近期内以龙陵为圆心50千米范围内发生Ms≥5.0级破坏性地震可能性不大,但6级地震发震背景日趋迫近,应全力以赴抓短临跟踪。结果,2001年4月10日、12日、6月8日,发生5.2、5.9、5.3级地震。震源距邦腊掌观测站50千米。而2004年8月21日,观测站业务人员填写短、临预报卡:以北纬24度40分,东经98度35分,半径75千米,2个月内(2004-08-21—2004-10-21)发生Ms=5.0—5.9级地震。结果于2004年10月19日,北纬25度06分,东经99度00分,隆阳区境内发生5.0级地震,距邦腊掌观测站70千米。

外篇

地震观测站里的烦心事

“设备的年龄比我还大”

在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工作室里,尹可恩像一位中学化学教师那样,认真地做着实验。

“设备老旧,这就是现实问题。”地震局年轻的工作人员杨德元说,有些设备恐怕比自己年龄还要大,杨德元出生于1982年。他曾在邦腊掌地震观测站工作过数月。

杨德元所指的是一台水氡观测仪。其工作原理是,水样中的氡气经真空扩散脱气,被鼓入电离室,氡及其子体的α—射线使空气中的分子电离,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电离电流,使静电计的石英丝偏移,目测石英丝指示的移动格数(格/分),然后计算氡浓度。氡元素的变化,是地震预报的众多参数的一项。

尹可恩常年站在这台观测仪前,用一只眼睛长时间观测氡元素数值。“我都这把年纪了,眼睛还近视。”他说,看书的时候得依靠眼镜。

打印纸稀缺和停电

在尹可恩看来,真正的困难,是观测站里最为先进的一台仪器“ZCQ-2A型 气体流量检测仪”所带来的。该仪器能实时记录下气体流量,需要一种类似于超市的“小票打印纸”。

“两、三天就需要使用一卷,我们很难购买到这纸。”尹可恩拉开一个抽屉,找出一卷还未使用过的打印纸。一卷造价5元左右的打印纸,让他和同事犯难。有时为了节省纸张,他们会短暂的关闭仪器。

另一件烦心的事情是“停电”。“仪器动不了啊。”尹可恩拿出一些电瓶让记者看。一旦停电,这些电瓶虽然能派上用场,但电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年代久远,蓄电能力也是个问题。

每月520元的基本工资

邦腊掌地震观测站,常年就是两名工作人员驻扎在那里。与尹可恩搭档的是23岁的徐正金。徐正金在观测站已经工作了三年,但没有编制,这意味着,每个月他只有520元的基本工资,外加每天六元的补助。尹可恩每月的工资,大致在两千元左右。

观测站配有一台电脑,主要用途是将数据传输到上级主管部分。“经常连不上网,速度也很慢。”徐正金是电脑的主要使用者。

尽管观测站硬件“艰苦”,但不论是尹可恩,还是徐正金,都表示习惯了这份工作。尹可恩两个孩子已经工作,他的老伴跟随着他,驻扎在观测站。优越的地理位置、稳定的观测仪、优秀的观测员,是地震监测工作的关键要素,三者缺一不可。“观测员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观测数据的信度。”尹可恩进一步解释,“素质”有时候还包括“观测经验”在里面。

记者 薛永璧 文/图
发表于 2010-3-16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DZ观测站工作人员赞一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6-05-29云南龙陵-潞西7.3、7.5双震前,温泉站有水氡突跳3倍的短临信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1976-05-29云南龙陵-潞西7.3、7.5双震前,温泉站有水氡突跳3倍的短临信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24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关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1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为什么不给这样的地震预测投资,经费都花到无用的科研项目上有什么意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6 12: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