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75|回复: 32

地震云的性质特点与鉴别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3-20 09:52 编辑

原创:地震云的性质特点与鉴别方法

作者:tanlilin(林檀礼)


一、地震云的性质与特点

(1) “地震云”实际是一种聚发光电子流,出现在震区上方大约50公里至200公里(最高可达400公里)的电离层高度。因为从地面观察“地震云”外观类似于普通云系,所以习惯上将其称为“地震云”。

(2) 直接处在地震中心看不到“地震云”或“地光”现象,只有在相距地震中心数百公里的地方才能观察到。这个原理就如在近距离看不到空气的颜色,但看天空就知道空气是有颜色的,是天蓝色。

(3) “地震云“分布范围愈大,“地光”愈强烈,地震的震级也愈大,灾害性强震之前“地震云”与“地光”常常会同时出现。

(4) 七级以上强地震在地震发生之前120小时内均会观察到“地震云”与“地光”现象。用观察“地震云”的方法来预报地震,是目前为止已知最简单、最有效、最低成本及最实用的方法。

(5) “地震云”在太空电离层中不跟随地球的自转而移动,一旦震区地磁恢复正常不再产生新的“地震云”,地震中心位置与“地震云”就会因地球的自转而产生位置偏移,但在此之前因局部地壳引力已经失去平衡,所以局部地震仍可随时发生。

(6) 地震发生之时“地震云”与“地光”可能会同时伴随,但也有可能“地震云”与“地光”出现后又消失,几个小时后甚至几天后才发生地震,真正发生地震时并没有“地震云”和“地光”同时出现。

二、地震云与普通云系的鉴别方法

(1) 普通云系高度不会超过10公里,而地震云是位于50至200公里甚至400公里高度的电离层,在相隔300公里以外的二处观察点,如果可以同时观察到该疑似地震云,则可断定是地震云。

(2) 地震云飘移的速度与太阳升起或落山的速度是一样的,如发现疑似地震云飘移速度很快,甚至可以发现该云会随风向飘移,则可断定不是地震云。

地震云的飘移方向就是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地面观察,地震云只有一个飘移方向,就是从东向西飘移的方向。

(3) 地震云具有“自发光”的特性,普通云系没有这种自发光特性,普通云系的亮度是太阳的照射光或地面光照的反射光,这一点在太阳下山后就很容易鉴别。夜间观察时,地震云看似在云中装有千万支的日光灯或其它色彩的霓虹灯。


(4) 有时“地光”会以“会发光的雾”为表现形式,这一点要记住。

三、六千米以下高度会出现“形态地震云”

天涯地震吧游客5583451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认为除了电离层高度可产生本质为电子流的“地震云”外,高度为六千米以下的普通云系也会产生“地震云”,他认为地震中心震前会出现一种“磁流”,这种“磁流”会影响到普通云系,使普通云系改变形状和方向,并向磁点指向或沉积,从而产生六千米以下高度,本质为普通云系的“形态地震云”。

这位网友从电离层彩色地震云中分析出:红在上,黄在中,蓝在下,说明地震前发生的电离层磁场的电波是微波。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0.38微米之间。波长不同的电磁波,会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红色:0.77~0.622微米;橙色0.622~0.597微米;黄色:0.597~0.577微米;绿色:0.577~0.492微米;蓝靛色0.492~0.455微米;紫色:0.455~0.380微米。

这位网友还认为:蓝是最短的波长,红是最长的波长,用红黄蓝的垂直方向作指点,可能就是地震点,所以可用微波法测距,来指明准确的震中地点。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56 编辑

   

正式提出“地震云”的,是日本前福岡市市長鍵田忠三郎,他曾經亲身经历過日本福岡1956年的7級地震,在地震時看到了长蛇狀奇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樣的云称为“地震云”。 1978年3月6日,鍵田在記者招待会上,突然发现了長蛇狀奇云(见图),鍵田当即停下演讲,向大家預报了地震。果然,次日上午发生了震中在太平洋的7.8級地震,整个日本震感強烈。

在指南针标度方向:30至150度或210至330度之间都有可能见到这种长蛇状地震云。

生成原因是:

某种岩浆潜流在地壳下面卡了壳,长时间被堵住无法流动,并与相邻的岩浆潜流持续不断地发生摩擦,使局部地磁发生了严重的不规则变化,在局部上空持续不断地产生小范围的地震云,随着地球的自转,这种地震云就向西面飘移,在持续不断地产生地震云的同时,所产生的地震云又持续不断地向西面飘移,就产生了这种长蛇条状。

这种地震云出现后因为局部地磁发生过长时间的不规则变化,局部地磁引力已严重失衡,所以发生的地震烈度都较强烈,但影响范围不大,虽然震级高,但不会造成大范围的灾害。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54 编辑



这是2008年5.12汶川发生8.0級地震前2小時,网友在汶川北約400公里的甘肃天水市拍到的扇狀地震云,扇柄直指震中。当地震云呈現色彩时,越鲜艳,预示震級越高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53 编辑

  

这是2008年5.12汶川发生8.0级地震前54分钟,网友在四川汶川东北約470公里的宝鸡拍摄到的扇狀地震云,扇柄直指震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52 编辑



长蛇狀地震云。2006年12.26台湾南部海域7.2级地震前三天,摄于江苏狮子林。此地震云持续1天不散,次日又被拍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52 编辑

  

1999年12月27日印度洋7级地震前3天,卫星拍摄到的长蛇狀地震云,长550公里。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51 编辑

  

1994年9月1日美国加州海域7.1級地震前一天,加州拍摄的长蛇狀地震云。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50 编辑




辐射状地震云

这种辐射状地震云只能出现在观察者正东方向或正西方向的地方,看到的情况只有二种:1、此地震云正从远处向自已飘来。2、此地震云正离开自已向远处飘去。这种地震云如果持续出现的时间很长,从远处侧面方向另一个观察角度来看,可能看到的是一条“长蛇状地震云”。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49 编辑



肋骨狀地震云

出现这种“肋骨地震云”是因为地壳下面有某支岩浆潜流被堵塞了,间歇性地与其它的岩浆潜流发生了摩擦,使局部地区出现了间歇性的地磁不规则变化而形成。

显然,发现“长蛇状地震云”或“肋骨状地震云”后,如果在东面那头可以看到起始点,那么位于东面起始点下方的位置,就是将要发生地震的中心位置。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48 编辑



这是5月10日18:44,安徽网友在合肥附近拍到的地震云,在地面呈輻射狀。

合肥刚好处在汶川的东西走向中心线上,由于汶川地震云持续出现的时间超过24小时,因此这云应该是地球转了一圈子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所以看这地震云就好像出现在合肥上空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47 编辑



这是5月10日19:00卫星云图,注意其中的地震云,延伸1100多公里,与上图地面的地震云对应。

該地震云5月11日1:00才在卫星云图上消失。但是,在地面不同地区依然可见,因长度变小,所以在卫星云图上找不到了。

汶川地震前的地震云,不分昼夜地持续存在,虽然在卫星雲云图上显示:时间跨度42小时,在地面显示:时间跨度在3天左右。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46 编辑



正午前后在临沂拍摄的汶川地震的地震云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46 编辑

  
网友“狼穴里的厨师”于在2008年12月2日在丹东市拍到此地震云,2008年12月4日,日本分别发生6.1级与5.7级地震

这种地震云随地球的自转而移动,从日本飘到了丹东市上空。这种云浓度较稀,云的宽度范围也不大,说明地磁的不规则变化不是太剧烈,但因为地磁不规则变化持续时间很长,所以震级也不会太小,实际是日本的6.1级地震。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45 编辑

  
辽宁省丹东市网友“狼穴里的厨师”于2008年11月20日早7点多拍到地震云,如图:北京时间2008-11-24 17:02 在鄂霍次克海(北纬54.2,东经154.3) 发生7.2级地震

因为鄂霍次克海在丹东市的东北方向,地震云随地球自转向西飘移,所以看上去这云就象在丹东市上空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44 编辑

  
最可怕的就是这种地震云,地光非常强烈,持续时间竟达42小时,范围非常大,所以地震的震级很高,达到8级的超强地震烈度,且灾害范围非常广,大半个中国都感受到它的强大威力。
发表于 2009-1-8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的很好很透彻。
发表于 2009-1-8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良机 于 2009-1-8 21:34 编辑
普通云系高度不会超过10公里,而地震云是位于50至200公里甚至400公里高度的电离层

上面的照片全部都是普通云系,高度并没有超过10千米。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的照片全部都是普通云系,高度并没有超过10千米。
良机 发表于 2009-1-8 21:33


最后一张图由网友在山东临沂拍的,山东临沂距汶川1380公里,图上看到的地震云倾角就按10度来算吧,您算算这地震云是多高呢?

科学探索要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信口开河"想当然"地随便乱说,您说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距山东临沂直距为1380公里,倾角以10度来计算,那么汶川上空的地震云距地面高度为:

汶川地震云距地高度 = tan A * 1380 = 239.568 (公里)

实际倾角不止10度,个人估计汶川地震云距地面差不多会达400公里高度。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42 编辑

  
再看看这张图,倾角大约是12度,震中就算是台湾高雄附近吧,江苏苏州距高雄直距960公里,那么地震云高度换算下来就是204公里:

tan A * 960
0.21236 * 960 = 204 (里)
发表于 2009-1-9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良机 于 2009-1-9 16:51 编辑
http://bbs.fzbm.com/attachment/Day_090101/400_2689_93288cad6b9038d.jpg
再看看这张图,倾角大约是12度,震中就算是台湾高雄附近吧,江苏苏州距高雄直距960公里,那么地震云高度换算下来就是204公里:

tan  ...
tanlilin 发表于 2009-1-9 11:58

这张照片就是本人拍照的,即时告诉了随行的同事,第二天向随行的地理老师展示了该照片。云的高度应该在5-6千米。看到的是当地的云,并不是台湾的云,只不过台湾地震前,远离震中数百公里的地方云的形状有所反映。你的计算公式不适用。
对流层的云由水汽、冰晶组成,高度在十几千米以下。
罕见的平流层的云成分不同,只在高纬度地方可以观察到。
顺便纠正一下,第二天上午在苏州拍摄到的是另一条云,并不是云持续时间长达16小时。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19:40 编辑

  
这张照片就是本人拍照的,即时告诉了随行的同事,第二天向随行的地理老师展示了该照片。云的高度应该在5-6千米。看到的是当地的云,并不是台湾的云,只不过台湾地震前,远离震中数百公里的地方云的形状有所反映。你 ...
良机 发表于 2009-1-9 16:43




就算您拍的那张相片不是地震云吧,那么前福岡市市長鍵田忠三郎拍的这张应该是地震云吧,如果我能知道当时到底是在哪个地方发生地震,同样也能证实地震云是位于电离层高度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20:00 编辑

  

这是2008年5.12汶川发生8.0級地震前2小時,网友在甘肃天水市拍到的扇狀地震云。

从图像看,该地震云底部倾角大约是15度,地震云上端倾角大约是29度,天水市距汶川直距为390公里。

地震云底部距地面高度:

tan A * 390

0.2679 * 390 = 104.481 (公里)

地震云上端距地面高度:

0.5543 * 390 = 216.177 (公里)

结论:该地震云底部距地面大约104公里,上端距地面大约216公里,这个数据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绝对不会太离谱。

发表于 2009-1-10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论:该地震云底部距地面大约104公里,上端距地面大约216公里,这个数据虽然不是很准确,但也绝对不会太离谱。
tanlilin 发表于 2009-1-9 18:03

学习一点科学常识吧,你的结论只会为否定“地震云预报”的人提供证据。
 楼主| 发表于 2009-1-10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1-10 08:55 编辑
学习一点科学常识吧,你的结论只会为否定“地震云预报”的人提供证据。
良机 发表于 2009-1-10 07:35


我希望大家都能提出具体的疑问点,用事实依据进行反驳,不希望看到那种非常模糊的否定言论。

有疑问、有人进来反驳是大好事,这样可以发现新的疑点,可进行新的探讨,最后就能收到新的探索研究成果。


发表于 2009-1-11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获很大,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云的争论很大,
但如果要观察和捕捉动静的话,还是要全面考虑,地震云的观测也只是其中一种办法,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人士所能了解到的渠道最便节的就是卫星和红外云图,所以很多热心的朋友都通过云图来辨别动静的坐标和大小,理论和方法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管是专业还是热心人士,共同努力吧!
谢谢楼主的知识帖子!
 楼主| 发表于 2009-3-20 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3-20 09:53 编辑

六千米以下高度会出现“形态地震云”

天涯地震吧游客5583451提出一个很有创意的观点,认为除了电离层高度可产生本质为电子流的“地震云”外,高度为六千米以下的普通云系也会产生“地震云”,他认为地震中心震前会出现一种“磁流”,这种“磁流”会影响到普通云系,使普通云系改变形状和方向,并向磁点指向或沉积,从而产生六千米以下高度,本质为普通云系的“形态地震云”。

这位网友从电离层彩色地震云中分析出:红在上,黄在中,蓝在下,说明地震前发生的电离层磁场的电波是微波。

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波长。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0.38微米之间。波长不同的电磁波,会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红色:0.77~0.622微米;橙色0.622~0.597微米;黄色:0.597~0.577微米;绿色:0.577~0.492微米;蓝靛色0.492~0.455微米;紫色:0.455~0.380微米。

这位网友还认为:蓝是最短的波长,红是最长的波长,用红黄蓝的垂直方向作指点,可能就是地震点,所以可用微波法测距,来指明准确的震中地点。
发表于 2009-3-21 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外云图的彩色是后期处理的,不是照出来的,照出来的是灰色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3-21 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外云图的彩色是后期处理的,不是照出来的,照出来的是灰色的。
wwssff333 发表于 2009-3-21 02:10


天涯地震吧游客5583451说的“从电离层彩色地震云中分析出:红在上,黄在中,蓝在下,说明地震前发生的电离层磁场的电波是微波。”可能指的不是红外云图,是指甘肃天水拍的那张彩色地震云图。即现在链接的这张图 。
发表于 2009-3-21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云是地下粒子轰击地气产生的云生成的,比较强的临震云。
发表于 2009-3-21 1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图值得研究。我也认为地震云的原因在地上。
发表于 2009-3-21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hkcc58 于 2009-3-21 17:52 编辑

我关心的是这彩色的层次感和它的成因。
当然形状也很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5 23: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