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890|回复: 9

关于进动的一个解释-徐万民 (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0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线投稿    搜索徐万民  支持本文


摘要:本文通过太阳旋转质量场的作用机制,阐述了太阳系角动量的转移过程,即在太阳涡旋力作用下,实现了角动量由太阳向行星的转移。据此原理,本文还对水星的进动现象重新作出了解释。

关键词:行星椭圆形轨道 涡旋力 太阳角动量转移 水星进动

一、 行星椭圆形轨道的启示

早在十七世纪,科学家们就注意到了行星的椭圆性轨道问题。素有“天空立法者”盛誉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于1609年发表了两条关于行星运动的定律,其中第一条定律说:每一行星都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那么,行星的运动轨道为什么是椭圆形,而不是标准的圆形呢?这一问题在万有引力定律问世之前,曾困扰了许多科学家。1684年,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惠更斯、胡克和哈雷等人,虽然他们都认为天体间的引力作用存在着“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关系,但是,却难以解释行星的椭圆形轨道问题。据说,当哈雷登门拜访牛顿时,才知道这个问题牛顿早己在两年前解决了。

牛顿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根据物体的初始速度和位置,牛顿通过计算证明,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物体的运动轨迹有三种: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和双曲线轨道。如果行星的初始速度很大或离太阳很远,就会形成抛物线轨道或双曲线轨道,它们都属于非闭合轨道。在抛物线与双曲线的轨道上,行星只能在太阳附近出现一次,以后就消失了。而太阳系诸行星之所以能够在椭圆形轨道上运行,就是因为行星最初离太阳不是很远,或者运动的初始速度不是特别大。

问题似乎顺理成章地解决了,然而一经分析就会发现,牛顿在解决行星椭圆形轨道问题时,运用的是太阳系起源的俘获说。行星椭圆形轨道的形成是有前提的,即在太阳系的演化过程中,行星必须是具有一定初始速度和位置的外来客体,这是俘获说的观点。而现代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行星是在原始星云盘中诞生的,星云盘在绕星云核的旋转过程中形成星云环,然后再由星云环演化为行星。行星和太阳是由同一原始星云演化而来,这样诞生的行星只能运行在标准的圆形轨道上。行星与太阳的同源性,使牛顿对行星椭圆形轨道的解释失去了理论前提。

如果说行星不是按牛顿的俘获说演化而来的,那么行星的椭圆形轨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是太阳旋转质量场的作用结果。

行星绕太阳公转,将受到来自太阳两种力的作用,其一是万有引力,力的方向垂直于行星的运动方向,它为行星的圆周运动提供了向心力。其二是太阳旋转质量场产生的涡旋力,力的方向与行星的运动方向相同,因而这种力将使行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不断增大。

根据经典力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向心力不变的情况下,其轨道半径与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当行星线速度增大时,其轨道半径将同时增大。因此,在太阳两种力的作用下,行星发生了非匀速圆周运动,由初始的圆形轨道进入了椭圆形运动轨道。行星的这一轨道演变,与银河系恒星的轨道演变过程完全相同。

其实,我们在这里讨论行星的椭圆形轨道问题并不是目的,而是以此引起人们对太阳旋转质量场作用效应的注意。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只注意到质量场随物体的平行移动,对于旋转物体,却忽略了质量场的运动行为,没有意识到质量场应该随物体一同旋转。在太阳系中,旋转质量场的动力学效应,不仅仅在于它改变了行星的运动轨道,更主要的是它完成了太阳系角动量的转移。

二、太阳系角动量的转移

太阳系角动量的分布问题,是不同太阳系演化学说争论的焦点。早在1862年,法国科学家巴比涅就太阳系角动量分布对星云说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99.86%的太阳,其角动量只占太阳系总角动量的0.6%;而行星的质量总和仅是太阳质量的1/700,其角动量之和却超过太阳的100倍?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二十世纪初叶,灾变说又一度盛行起来。到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随着天文观测手段和研究方法的进步,形成了现代星云说理论体系。

现代星云说对太阳系角动量异常分布的解释是,在由星云向太阳系的演化过程中,由于原始太阳收缩,自转加快,磁场增强,并且发生激烈的对流,于是一部分物质被抛射出来。这种物质是带电的,可称其为早期的太阳风,沿着太阳磁力线运动,而磁力线随着太阳快速旋转,迫使抛出的物质也快速旋转。随着距离的增大,抛出物质的角动量也随之增大,太阳角动量因此而减小,即在磁场的作用下,太阳角动量向外发生转移,而且只要抛出少量的物质,就能带出很大的角动量,使环绕运动的星云角动量不断增大,于是形成了现在这样太阳系角动量的分布状况。

针对上述论点,一些研究人士指出,以早期太阳磁场作用来实现太阳向行星物质的角动量转移,原始太阳的磁场强度至少要比现在太阳磁场强度大15万倍,这在理论上很难成立。

那么太阳旋转质量场作用是如何实现太阳向行星角动量转移的呢?按照星云学说,在太阳系演化初期,原始星云中的大部分物质都被吸引到原始太阳上,它的自转角动量占原始星云角动量的99%以上,新诞生的行星公转角动量不足1%。行星形成之初,其公转速度比现在慢得多,轨道半径也比现在小得多。但是,在太阳旋转质量场作用下,行星的匀速圆周运动变成了加速圆周运动——椭圆运动,公转速度逐渐加快,轨道半径逐渐增大,太阳自转角动量逐渐由旋转质量场传输给了行星。与此同时,受行星公转运动的逆向牵引,太阳自转角动量不断减小。这样,太阳系在几十亿年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实现了角动量由太阳向行星的转移。

太阳旋转质量场产生的涡旋力为: F=Gωk Mm /R2=G’Mm/TR2

其中:式中M为太阳质量,m为行星质量,ω为太阳旋转角速度,T为太阳自转周期,R为行星的轨道半径,k = 0.40为比例系数,G’= 2πkG,G为万有引力常数。

在太阳旋转质量场的作用下,行星将在圆周运动的切线方向上获得一个加速度a:

a=F/m= G’M/TR2

因而,行星运动速度增大值为: △v=at=G’Mt /TR2

行星公转角动量增加值为: △L=R m△v = G’Mmt /TR (1)

太阳现在的自转角动量: L = rMV = 2πMr2/T (r为太阳半径)

公转角动量变化系数: f = △L/L = kGmt/ Rr2 (2)

公式(1)表明,太阳向行星转移的角动量,与行星在轨道上的运行时间t成正比,与太阳的自转周期和行星的轨道半径成反比。其中太阳的自转周期和行星的轨道半径为变量,随着太阳系角动量的转移,太阳的自转周期在逐渐增长,行星的轨道半径逐渐增大。通过计算公式(2),所得出角动量变化系数f值,与目前太阳系角动量的实际分布状况相符。

当诸行星从太阳处不断获取角动量后,太阳系的半径随之增大,整个太阳系处在一种轨道膨胀状态之中。这一点可以从水星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的关系予以证明。

按照水星相对太阳的运动关系,水星的自转周期应该严格地与公转周期相等,就如同月球相对于地球一样。但是,如果水星处在一种变速运动状态,公转速度加快,轨道半径增大,那么,公转周期就将增大,即公转周期大于自转周期。反过来说,若水星的公转周期大于自转周期,那么就意味着水星的轨道半径处在增长之中。而事实正是如此,水星的公转周期为88天,而自转周期只有58.6天。如若把这一推论扩大到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遵循相同的规律,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太阳系处在轨道膨胀之中。

通过分析行星的运动还可以发现,太阳旋转的质量场不仅改变了行星的圆周运动状态,而且还产生一种次级运动效应,那就是行星在近日点的进动

行星近日点的轨道位移:S =1/2 a to2 = G’M to2 /2TR2 ( to为行星的公转周期)

很明显,在周期性的公转运动过程中,行星每运动到近日点一次,在太阳旋转质量场的作用下,近日点的位置都要向前发生一次位移,椭圆轨道的短轴半径与上一周期的短轴半径不能重合,在质量场的旋转方向上形成了一个夹角,它就是行星在近日点的进动夹角。这一规律对太阳系内所有行星都适用,只是水星的进动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已。

参考文献:
  [1] 李啸虎《科学风云录》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2] 朱永焕《神秘的涡旋力》 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200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进动解释与老王不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帖子解释了地球公转速度变慢的机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线投稿    搜索徐万民  支持本文


摘要:本文通过太阳旋转质量场的作用机制,阐述了太阳系角动量的转 ...
lhkcc58 发表于 2011-5-10 18:45


什么是进动?什么是岁差?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里已经改成大号字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20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1、椭圆轨道的形成和俘获说不矛盾。只有动能和势能相同的时候,圆周运动才能出现正圆轨道。然而宇宙中扰动实在是太常见了,飞来的彗星的引力场都足以改变这个脆弱的条件,变成动能小于势能的椭圆轨道。
2、“在太阳旋转质量场的作用下,行星将在圆周运动的切线方向上获得一个加速度”。这个假设有问题,不同行星的公转轨道倾角不同,施力者是太阳,为什么可以自适应不同的角度呢?
3、如果这种漩涡力量存在,那么行星和恒星的外地壳也要受到这样的力的作用,按照徐先生0.4因子计算,这个力好大的,足以把上地壳撕裂开来,经年累月,抛射出去,行星变小变小,可是目前没有见过有这个样子的行星。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星将在圆周运动的切线方向上获得一个加速度”
物体在圆周运动的每一个点都会获得一个加速度以克服其沿切线方向离开这一可能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2 17:02
1、椭圆轨道的形成和俘获说不矛盾。只有动能和势能相同的时候,圆周运动才能出现正圆轨道。然而宇宙中扰动实 ...
启德机场 发表于 2011-5-20 21:21



    太阳旋转质量场产生的涡旋力为: F=Gωk Mm /R2=G’Mm/TR2

等于太阳引力的几百万分之一,ω为太阳角频率。
匿名  发表于 2011-6-3 09:59
地球(电磁场)的运动受控于太阳电磁场;许多现象是经典力学难以解释的。
发表于 2011-6-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电磁场)的运动受控于太阳电磁场;许多现象是经典力学难以解释的。
Guest from 61.158.124.x 发表于 2011-6-3 09:59



    两个磁场相互独立,没有证据表明地球(电磁场)的运动受控于太阳电磁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4 08: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