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943|回复: 7

[我们都来贴文章]镭射助凝的可能的机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1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镭射助凝是一个蛮有趣的话题,咱们论坛也曾经仔细的讨论过一段时间,
这里有一些实验和理论,或许对于理解镭射助凝有一定的帮助吧。

我先来一个,抛砖引玉,也请教各位老师多多支持啊,谢谢。:
http://www.nature.com/ncomms/journal/v2/n8/full/ncomms1462.html

Kasparian的组作了一个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试图从光化学的角度
解释镭射助水凝结的机理。实验指出,这种凝结效应可能主要依赖于
吸水性HNO3的区域性凝聚造成了HNO3-H2O对在光路附近的凝结。
Kohler理论,开尔文效应都被考量进来,作了热力学讨论。
Kulmala模型被使用,作了动力学建模。
我没看完,只是大概看看觉得实验设计的清楚,建模也不是过分冗繁,或许有所启发性,特此推荐。
Field measurements suggest the mechanism of laser-assisted water condensation
发表于 2011-9-21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激光不过是荷载能量更高的电磁波,与日本人和德国人的实验没有本质区别。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lhkcc58


    斑竹斑竹贴文章吧,我还是想不明白怎么个机理。
求日本人,德国人的文章的链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关于ozone nitrogen oxides的产生,Kasparian的组的文章在这里:
Petit, Y., Henin, S., Kasparian, J. & Wolf, J.- P. Production of ozone and nitrogen oxides by laser filamentation. Appl. Phys. Lett. 97, 021108 (2010).
要不然第一篇文章的讨论就显得太突然了,呵呵。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1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人的实验就是在玻璃柜两端高压放电,玻璃柜内有云雾生产。德国人的实验就是人造雨水的实验。论坛里都有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1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lhkcc58


有印象了,您转过的一篇新闻,超快激光助凝的那个是吧。
我才刚刚读到原始文献,应该就是这篇文章,就算学生帮您补充了个原始文献吧。
我文献搜索能力不好,日本人的那个实验到现在也没找到,不知道是不是从NOx的转化和水分子结合的角度来解释建模的,不过我这两天有空,也是会争取找到并学习的,多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昨天还在惦记启德君。这里开新帖了!可喜可贺!
昨天仔细的把,58说要为我开追悼会期间的晕的讨论看了一遍。启德君还是坚持书本是对的这样的观点。反正,我只是觉得,这个六棱柱没有必要。怎么也想不出有什么需要引进六棱柱的地方来。那个新太极的博客没有找到,不好评论。算了。这应该只是光学的问题。我觉得没那么复杂。没那么多好考虑的。或者我现在还得把精力放在水蒸气的相变过程中。不好分散。
镭射助凝的问题,还没有仔细的了解过。大概地看了一下你的连接,我想和我的思考路线不一致。
和姆潘巴现象一样,我感到有大量的科学研究,把精力或目标放在对于环境或外界条件变异的基点上。来讨论水的反应。而我的,也许58也会和我比较接近,虽然我们没有提出足够的依据,但是我们的考虑重点是放在水本身的机能之上。从这种差异来说,我不喜欢看外国人的这类报告,感觉上是他们,先有了这样那样的设备,先有了这样那样的分析手段软件模型。然后像小孩搭积木一样,这样搭搭,那样搭搭,看看有什么奇迹没有。这种思考模式,不是创新型的。摸着石头过河不一定就能到对岸。这现在不需要证明了。
当然启德君贴文章的做法是要表彰的。大家多贴一些,总会有金子的。
昨天,对姆潘巴又搜索了一番,没有,还是没有一点新意。还是没有能解答出来。真是,我甚至不想亲自来解答这么一个简单问题。在我的理论系统里只占一句话的位置居然就成了世界难题。
用红太阳的话来说,是内因还是外因?
回头去看了一下前天我的那个反例的帖子,只有58答不对题的贴了一些,我也看不懂的反问。不知道启德君有什么想法。
日本人的就是那段视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霁雪

我没看到您的视频啊,是说那个烧杯上半部分凝结水滴比较大比较多那个?我想是不是因为下半部分和液体接触,温度更快的平衡,而上半部分就不行了。这个实验我没做,因我周围多塑料的杯子,但是想想自己从暖瓶倒水到杯子的经验,就是杯子上半部分有凝结,下半部分很少的。当然可能有很深入的东西,还要靠各位点播阿。

贴这个文章只是一个解释,还有很多解释,这个是光(电磁)能量-〉化学能-〉凝结这个路子解释的。不过人家也说了,这个particle和凝结核的尺寸比起来,还是很小呢。阿拉伯商业到底用的是哪篇文章啊,我还是没找到,见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4 08: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