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91|回复: 15

探索之:断层放电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4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索之:断层放电说
           (雷静)

      宇宙空间所有物质都是由基本粒子所构成,每个粒子在微观和宏观世界中都显现出自己的电场能和质量。如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用电笔随意测试一下生长中的西红柿,你会发现氖管亮起来,说明有电。就生物和植物的分子细胞;细胞壁和细胞核之间产生0.7uv的电位……

      19世纪末,人们就发现了电子,其基本电量为e,其值是1.602乘10的负19次方,质子带正电荷,而质子所带的电量与电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如图。这个电荷就是物质最小的基本电荷。其质荷比是e/m=1.76x10的11次方库仑/千克,其场强是,1库仑=3x10的9次方。宏观中任何一种物质都有它们自己的微观电子结构,靠着自己的基本电场能组合成更大的粒子团块,在广壤的天宇中显现出各种物体的像态。诚然,在自己的环竟变化时,它们又以离子或电子实的形式显现出自己电的本质,如物质的原子或分子,它们在常态下对外不承现电性,当它们在压力,热能、磁场-----作用下核外电子争脱原子核中质子的异电引力,脱变为自由电子,显现负电性,而失去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呈现出正电性。电性相异的电子相互作用又会以光,热,声,冲击波---等方式施放出巨大能量。如夏天的雷鸣闪电,------,如果专家们说世界是物质的,那么物质的组合和演变在实质上又是电能以电场的形式在支配,因而电能才是宏观自然界中的物体变化的根本动能。如打雷,刮风,闪电,-----。自然灾害只不过是一种自然界的现象,而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电能以场的形式在直接或间接地制导着它们一次又一次的发生,给人类一次又一次的带来无情的伤害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人类的错误科学分支,误导了专家们探索的科向,自然界新现象的发现,他们只知搬出前人旧的理论在向人们权威而又有趣地从现象解释现象,而从来没有避开旧的框架从现象的背后抓住实质给人们一个合乎科学逻辑的解释。

      如在一次大震过后,死于大震中数万人的尸骨未寒,层面上的专家公开向社会说:“地震产生断裂带,断裂带产生地震”。果真如此吗?其实断裂带与地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地震,是大地的震动现象,断裂带是地下岩层中的断隙,断隙是地球初使形成时的产物,那时地壳相对很薄,内部温度很高,幔浆可朔性很大,由于行星间的引力与幔胀力的叠加作用,地壳变型而破裂,凶勇的岩浆喷出地表,在四沂中冷确成山峰,-----。由于初始的岩层下部的岩浆大量喷涌出地表而形成地下很大的空穴,初使的岩层由于失去了幔浆的支浮力,结果在地表上部的山石重压下断裂而形成断隙,其实断隙的两端岩层乃是一个整体,并非是专家所说的由于断隙的出现,地壳形成几大板快,而且在幔流作用下相互碰撞产生地震。因而地震与断裂带是完全两个不同的基本概念。

      其实地震与电闪雷鸣一样,这些现象的背后实质都是电能所导演的结果,自古就有天上地下是一样的说法,只不过电闪雷鸣是巨大的电能在地表上空施放,地震发生时巨大的电能在地下施放而已。那么,巨大电能在地下到低是怎样施放的呢?

通过地震波,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简概的说地球可分三部份,如图2-1:

       图2-1

       1、地壳。2、地幔。3、地核。

       1、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深度0--36km,海洋底部厚度0--6km(温度150--200度),造山区厚达60--80km。地壳主要由物质密度交低的铝硅酸盐岩石组成。温度400--600度,熔点1200--1350度。因而地壳的岩层成刚性壮态。

      2、地幔:地幔分上地幔和下地幔,670km深处为上地幔,670--2900km为下地幔,主要组成物质镁铁硅酸盐岩石,其中含少量金属硫化物和氧化物流体。温度4000度以上。

       3、地核:2900公里以下为地核,半径2891km,内核半径1200km,主要组成物由高密度物质铁镍合金组成。外核呈液态壮,内核呈固态壮。温度6000度以上。而浅源地震基本上都发生在外幔与地表结合部岩层的断隙(断裂带)中。其实地震发生的过程就是巨大的电能在断隙间快速施放地过程,那么它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1.断隙的形成:
       断隙:地震学界常把它命名为断裂带。其实断隙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基本形成。依倨地球内部基本结构.物理参数----等基本条件可知,那时地球体积交小,转速相对交高,内部物质温度大,活动频繁,地壳层交薄(5km-8km)强度很低,由于空间行星间引力作用,加之空间陨石频繁撞击,地壳变形中产生破裂,内部活动频繁的高温岩浆在强大气体作用下喷涌而出,黄红的岩浆爬升到一定高度在地心的引力作用下渐渐回落到地表,到处四溢,所到之处火光冲天烟雾迷漫,飞沙走石响声连天。整个雏形地球基本被高温的岩浆所复盖-----如图:2-2a,2-2b

                               图2-a
                                                      
    图2-2b

      伴随时间的延常,地下岩浆的能量因大量施放而减少,喷涌速度渐渐降低,最终喷涌的岩浆在冷缺过程中形成大大小小不同形壮的山脉,(断面壮山体的形成是在第二造山节段形成产物,这里不说)。同时地壳下部的岩浆由于大量喷涌出地表而形成地下大量空穴,山底的地壳在山体的重压下渐渐下沉,形成山根,空穴上部的地壳由于失去了幔浆的托浮力,渐渐下沉,下沉过程中由于地壳受温不均性,因而出现“人”字形,倒“y”形和“s”形蹋陷性断裂,最终大面积凹陷区蜮形成海洋床,断列部分形成各种形状的海沟和洋裂谷,该型壮的形成取决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周围相关的宗合构造条件。

     地下空穴与外幔的结合部相对的岩层在地壳塌沉地过程中由于同样失去幔浆的支浮力最终发生断裂,形成地下断隙,该过程就象在坑边放一薄木板,木板上加放些重物,当水存在时木板与重物在水的作用下维持平衡,当把水排放完木板失去支称力,重物的重量完全作用到木板上,因而木板因乘受不了重物的压力,木板支点处发生断裂。如图,形成断隙的大小取决于地下空穴的大小,断隙的形壮取决于地下空穴与地表流岩在下沉过程中的宗合变化构造条件,---。其实地下断隙(断裂带)与地震跟 本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地震形成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施放巨大电能的基本条件而已。

     3.地下断隙的分布:依据断隙形成的条件和规律及地震分布概况,其主要分布概况如图2-3a, 图2-3b:

    图2-3a
    图2-3b  

      3:地下放电条件:(1)地下电荷云的形成;(2)电荷云的物质成分;(3)异电荷的分布。

     (1)地下电荷云的形成:

      依据地球内部温度可知:幔圈层所有的物质在4000度高温作用下可塑性很大,大量的物质在溶解(该处物质的熔点为1200--1300度)的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同时在物质相态脱变的过程中,由于该物质的原子处于极大的温度环境中,因而原子核外的电子不断从中获得热能,当电子获得的能量超越这个原子的结构结构能时,电子挣脱原子核的场力而脱变为自由电子。这一现象叫电离,而失去电子的原子叫原子实(离子)。此时电子实因失去电子而破坏了电性的中和与平衡,因而呈现出正电性;同时自己的质量也减少n个0.91x10的负30次方。质量的减少导致了受地心引力的作用,因而它们总是爬向气云的最顶部,伴随时间的延长物质电离量的不断增大,最终气体云全部发生电离,形成正电性的电荷云。在地幔圈层中这部分气体物质由于质量相对减少,因而它们渐渐向地表浮升。在浮升的过程中越接近地表,温度越低,因而在其过程中它们原有的热能通过温度较低的幔物质媒介以热传递的形式在消减。当它们艰难地浮升到地壳底部(岩层下部)时,气体云上部较低,下部温度较高,气体云内部温度较高(2000度以上)。因该气体云的物质产生电离而产生了大量的正电荷,因而又把这种含有电荷的气体云叫电荷云。

     (2)电荷云的物质成分

      依据由火山口喷出的岩浆气体化验分析知道其主要成分有铝、硅、氧、镁、氢....等元素,由此可知电荷云就是由上述物质构成。在地幔中如铝、钠....等部分物质元素,原子结构简单,物质密度小,质量相对其它幔物质较轻,因此在地幔中由于浮力作用总是浮向地表,在岩壳底部与外幔结合部与其它热而轻的低密度物质相互渗透,形成特有的轻物质层面。

      3.电荷云在地下的分布

       电荷云在地下如何分布主要取决于底下的地理构造环境。总体来说构造复杂,分布方式较多,这里只分析有关地震的电荷云分布,电荷云主要有四种分布:(1)断隙分布。(2)山根分布。(3)气仓分布。(4)地幔岩浆中的分布。

     (1)断隙分布:在造山过程中地下岩浆与高压气体喷出地表,地壳的岩层下部产生相对的地下孔穴,由于局部的岩层失去岩浆的浮力,因而在地心的引力作用下渐渐塌陷,塌陷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岩层断隙.我们知道地球内部的压力很大,因而可知含有正电荷的高温气体云在巨大的压力下无孔不入。最终它们在断隙下部巨大得空穴中聚积,伴随时间的延长而形成强大的电荷云积层,如图2-4:
            图2-4

          图中B层为证电荷积层,A层为负电荷积层

        负电物质积层的形成:a. 岩壳上部为沉积层,层中具有大量地层渗透水。我们知道水(H2O)是由水分子组成,而一个水分子又是由三个原子组成(一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这种组合是一种不对称的组合,因为一个氧原子与两个氢原子组合后产生的共有结合鍵具有强极性,故此有利于多个水分子组合为更大的水分子团,因它们是由强极性的水单分子组成,所以该分子团的内表层具有正电特征。对外承现正电特征,因此该分子团极易吸引负电离子来平衡自己的内部电位。因沉积层中含有大量渗透水在岩壳热传导作用下不断的产生化合物,溶解于基层之中因此产生大量游离的负电离子,最终它们在游离过程中在导电场作用下结合在一起,至到电位平衡为止,如图2-5a,2-5b:

   图2-5a                                图2-5b  

      由于这种新的组合,质量相对增加,故而在地心引力作用下渐渐渗透基层底部,与其它负离子化合物相互参透逐渐形成负电荷物质的积层.如上图2-4A层。

      伴随时间的延长积层增大,电场增强、最终层间产生百万伏的电位差。一道坚硬的岩壳把它们隔离开来,有如一只巨大的天然电容,两层离子畜积过程由如巨大电容充电过程,畜积离子越多,电场强度越大,电能越大,当畜积电能达到最上极限(击穿临界状态),于是发生巨大的脉冲击穿放电现象。

      击穿条件和特征

      依据验证知道,发生脉冲放电具有以下特征:

      1、电流往往通过绝缘程度较小的媒质导通。
      2、往往在最短的距离击穿导通。
      3、在发生电离的物质媒质中击穿导通。

      在地壳中两异电层被一道坚硬的岩石壳层隔离开来,由如充足电荷的天然巨大电容,而横穿在它们之间的岩层,由如巨大电容的绝缘介质(因岩石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绝缘体)。因而可知击穿放电通过岩层发生的几率很小,诚然在岩层中产生的断层,由于在长时间的沉积过程中被大量的沉积沙石化合物渗透,及游离在其中的大量负电离子所填充,绝缘程度相对较低,电导性能较强,完全具有上述三个电流击穿特征,因而可知击穿放电现象都会集中在断层上发生,如图2-5:

     图2-5 击穿放电往往在段层中发生

      电子学使我们知道,电导速度基本接近光导速度,每秒30万KM(30万KM/秒),由此可知这种发生在断层击穿放电现象每次可在1/1000秒内完成。由电工学电功率的定义知道:放电功率(W)等于电压(V)和电流(I)的乘积。假设图2-5中断层两端异电积层积累电能量的电压为一千万伏(1KMV),断层中击穿电流为两万A(2MA),(实际击穿峰值电流可达20万A以上),那么击穿放电的瞬间所产生的功率就是:功率(W)=电流(I)X电压(V)=2万AX1千万V=2亿千瓦

      这个功率概念是巨大的,它相当于世界最大发电厂的发电功率。具长期研究与模拟实验可知这种巨大瞬间放电现象并不是通过一次电击过程就进入主放阶段,在主放阶段来到之前,要经过一个前期预放隔离过程。隔离时间不等,主要由所处的物理环境击穿媒质电导几率,和两异电积层积累电能的大小所决定,这一隔离时间一般6-28小时,方可进入主放阶段,如图2-6:

         图2-6  三个击穿放电阶段

      主放阶段过后,通过一段隔离时间,该时间是由于断层两端在主放电过程中大大消耗了两层电量后的电离子游离聚集补充时间,该隔离时间一般在6-48小时之间,有时还要常些,隔离时间过后放电进入第三阶段--余放阶段,该放电过程是前两次放电没有用完的电能,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发生的放电现象,因此把它命名为余放阶段。

      在预放阶段中,要经过2-4个脉冲击穿放电过程。大的主放电阶段来临之前,最多可达十几甚至几百次,放电过程中一个电流大于一个,所产生的电流击穿火舌一个比一个长。每次的隔离时间在0.3-0.6秒。也正是在这样极短的时间内击穿电流所形成的高温火舌,导致断层内部分物质气化和溶解,产生大量气体,如断层内沉积的石灰石(CaCo3)和硅石(SiO2)在电流作用下产生二氧化碳(CO2)气体,反应如下:
      CaCO3+SiO2====CaSiO3+CO2
      同时SiO2与C在放电电流作用下又产生一氧化碳(CO)气体,反应如下:
      SiO2+2C====Si+2CO

      在狭窄的断层中放电产生的火舌高温,导致物质气化而迅速膨胀,由于狭窄的断层阻碍最终产生气体的震荡,形成次声波。次声波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通过震中区地壳裂缝传到地表,有关次声波的到来,人身虽然听不到它的到来,诚然动物类对这种次声波特别敏感,而且它们的大脑和心脏产生共振,导致部分动物大脑皮层过于兴奋而引起狂奔不安,因而在大的地震来临之前会出现动物反常活动现象。

      另一种状况是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气体极溶于水,震区坑,塘、河.....中水与该气体溶为一体,最终导致水的含氧量大大降低,鱼类由于在水中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因而纷纷游到水表,大口大口地吞咽空气,缺氧严重时较大的鱼还会出现乱跳现象。

      在前期预放电阶段,断层两端电能有所降低,因而大量电离子向电层快速聚集。放电过程由预放阶段进入隔离时间阶段(这一隔离时间一般6-14小时)。诚然断层通过预放电过程物质发生电离,电导特性进一步增强,绝缘指数相对大大降低,主放电通道基本形成,因而巨大的电能量通过断层放电通道瞬间爆发而释放。强大的击穿电流在狭窄的放电通道瞬间通过,电离物质在巨大的电流作用下迅速气化而被烧的白热,产生一个很强大的蓝白光柱,光线通过地壳裂缝辐射出地表,以30万/秒的速度直射天区,如在夜间十几公里外即可看到这种蓝白色的电光(如唐山发生的地震过程中就出现了蓝白光柱)。学术界又常常把这种电光叫“地光”。因地下放电时间很短(1/10秒),所以地光在地表上空停留时间也很短。由于电光是有高能量粒子流形成,因而在它产生的瞬间可能激发和引燃其它电离气体,形成火球......火球比地光停留时间长。

      断层内电流作用下迅速汽化而瞬间膨胀,结果在狭窄的断层中产生重复辐射和低频(音频)震荡。这种低频波传到地表如同隆隆的雷音,很容易被人听到。在巨大的电能释放过程中有80%的电能以强大的冲击波形式在最短的时间内瞬孟把断层抬高,同时地心强大的引力又使断层以重力的形式迅速的回落。由于断层在幔浆热能长期作用下具有一定的可塑度,因而在断层抬高和回落的过程中产生“绳子效应”而起波。“绳子效应”起波图如2-7,断层起波图如图2-8:

      图2-7:“绳子效”应起波图:

       图2-8:地下断层起波图

      部分能量以冲击波形式直线传播,常常又把这种波命名为纵波,它是一种直线辐射波,它具有波幅小、速度快、穿透性强,相对破坏性能小的特性。横波是沿地表传播能量的波,它具有波幅大、传播速度较慢、破坏性能大,故而这种波具有动能强的特点。

      这种放电的结果导致了大地的强烈震动,因而从地震的概念下结论这种地下通过断层放电而导致大地震动的现象才是构造地震的真正成因。如我国唐山1976年28日发生的7.8级强震,它所释放的电能总量相当于400颗(2万吨级)的广岛原子弹的能量和。

      通过主放电阶段,地下断层两端电能大大耗散,积层中电离子由高电位区域向断层两端低电位聚集,因而放电进入了停滞状态,常常又把这种停滞状态命名为主放和余放的隔离阶段。因断层电击通道电导特性还较强,当断层两端积层中电能聚集量超越通道的绝缘准许极限因而余放电发生。因余放阶段蓄集电能相对主放电能较少,因而在余放过程中产生的动能也相对较小。如从地震的角度下结论,那么它就是主震后的余震,一般余震释放能量小于主震释放的能量。地下断层两端积层中电能通过三个阶段释放基本耗散之尽,地球内部巨大热能继而把上浮物质作用而发生电离,从而开始对断层两端的天然巨大极板充电。因而“地震”又一次进入了下一次的孕育和轮回!

      这就是地球科学长河中必然产生的一个浪花,它形成的过程和原理又是那样的简单与平常。

联系电话:0530-3962038
邮箱 :Leijing.6666@163.com
博客:http://biog.163.com/leijing.6666/hom/  

         欢迎相关人士提出反对议见。反对同样是一种真诚的帮助!作者对关心此事此文的各位老师和朋友深表真诚的感谢!

        雷静


      诚见下章有关地震的预测和预防的看法及设想:

      三、有关地震的预报看法和设想

      有关地震的预测和预报是世界公认的难题,也是地球科学极富现实意义的科学难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地震学家深切关注的焦点,诚然近百年来该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那么为什么呢?不是科学不发达,也不是基础科学跟不上,更不是生产技术落后.....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笔者通过20余年的苦苦思索和相关研究认为,人们至今还没有跳出“构成地震”说的怪圈。人类的学术界在认识自己脚下这块大地惨苦地发生地震的问题上仍然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误认。仍以常人的愚见和跟风式的传统观念来虚诚的看待自己脚下的地震。也难怪地球上每次大地震之后残壁瓦砾下埋藏的横尸断腿的惨景总是频频出现。目睹惨状相关学者痛定思痛的心里也是理解的。诚然依照“构造地震”说的相关定义,其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准确预测和预报的地震。因为它来临之前听不到、看不到、感不到,一旦人们听到、看到、感到一切都抬晚啦!大祸已临头,也难怪那么多人死于非命。

      诚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讲“在科学上所有物质的运动它的原理是由一些很基本很简单的理论操纵的,我们能找出这些原理就可以知道一切东西的原理”。因而人类有关地震的预测和预防其工作的决策和定位并非是为了减少伤亡指数而去预防,而是首先搞清地震的真实成因,抓住其中心主要环节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预防,才能有效的降低震中造成的伤亡结果,否则是一种无效的预防。

      有关地震的预测和预防并非向某些专家学者讲的那样悲观,关建是人类的有关地震预防工作要有一个严慎而科学的决策和定位。现依据地震新解可知共分三个阶段:
      1、预震阶段
      2、主震阶段
      3、余震阶段

      如图2-9:                             图2-9

     在图中:A 表示预震阶段所用时间,B 表示主震时间,C 表示余震时间,T1 表示预震和主震间的间隔时间,这一隔离时间是地下断层两端积层电荷以游离方式补充电能时间,从而达到同层面平衡,一般这一隔离时间在6-28小时。T2 表示主震和余震之间的间隔时间这以时间由主震耗散剩余电能多少和断层两端积层电荷补充时间所决定,一般为8-36小时由是更长些时间。

      因而在主震到来之前,在预震过程中利用高灵敏传感器拾取并检测到该过程中释放出地表的物理和化学信号。利用高新技术从而可达到预测和预防地震的主要目的。从而给震区百姓6-28小时的逃生时间,把老弱病残和较贵重的财物转移把巨大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有效的降到最低程度这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
“双功智能预测预报仪”设计如下,如图2-10:
  
       图2-10

      本预测预报仪它的主要作用是在主震来临之前通过高灵敏气体传感头和次声波传感头,电场、电磁场---捡拾预震过程中释放到地表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和次声波,------然后通过放大处理继而送往相关系统处理,分析和比对.....最后发出200dB以上的强音报警,另一路发射无线电波从而达到震中远区报警(和其它设备)以示地震来临,从而有效降低地震中给人们造成的重大伤亡和损失。

      其工作原理简概如下:预震过程中产生的次声波信号与气体信号被相关的高灵敏传感头捡拾而转换为电信号,该电信号送往专用处理系统放大.....在送往中央电脑系统处理比对,外线信号通过外线系统S口进入处理送往中央电脑主处理系统处理,与前信号指数比对中央电脑系统通过比对判定地震将要发生时迅速向各系统发出指令,一路向指示系统发出指令,执行系统接到该指令迅速启动指示系统,指示地震来临的基本概况一路向报警系统发出指令,执行系统接到该指令后迅速启动报警系统,报警系统投入工作迅速发出200db以上的强音向震区人们报警,以示地震来临。另一路发往无线报警系统,执行系统接到该指令后迅速启动无线发射系统,发射系统迅速投入工作以电波方式通知较远的震区人们。该系统还可承载备用应急信息。

      本“双功智能预测预报仪”使用工作电压为220伏交流电压和12伏备用直流电源。当外电源220伏交流断电时本系统可自动连接备用电源,从而一天24小时投入工作。当地震来临时本系统可在0.2秒内完成分析、处理、比对等各项任务,从而达到预测预报的有效预防目的。

      联系电话:0530-3962038
      邮箱 :Leijing.6666@163.com
      博客:http://biog.163.com/leijing.6666/hom/      

     欢迎相关人士提出反对议见。反对同样是一种真诚的帮助!
     作者对关心此事此文的各位老师和朋友深表真诚的感谢!
                                                                                        雷静
发表于 2009-2-4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的文章要先顶一下再说。写得太复杂一些,一时难以看完。

好象文中有提到“2万A(2MA)”不对,2万安培一般称为20千安培(20KA)。“M”在数值上表示为“兆”,1KA=1000A  1000KA=1MA
发表于 2009-2-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部分能量以冲击波形式直线传播,常常又把这种波命名为纵波,它是一种直线辐射波,它具有波幅小、速度快、穿透性强,相对破坏性能小的特性。横波是沿地表传播能量的波,它具有波幅大、传播速度较慢、破坏性能大,故而这种波具有动能强的特点。”
这横波不知道是怎么传到表面的?!!
发表于 2009-2-4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2# tanlilin
M与A放在一起更像是2毫安。
发表于 2009-2-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断层两端积层电荷以游离方式补充电能”
不知道这断层两端的电荷是如何绝缘的,不知道这电荷源自何处?!
发表于 2009-2-5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2-5 06:32 编辑
2# tanlilin  
M与A放在一起更像是2毫安。
lhkcc58 发表于 2009-2-4 22:02


1A = 1000 m A
1 m A = 1000 uA

1MA 与 1mA 是不一样的。大小写有区别,不能混淆。

同样,电阻计量也是这样:
1KΩ(1千欧姆) = 1000Ω
1000KΩ = 1MΩ (1兆欧姆)

电压也是这样:
1000V = 1KV
1V = 1000 mV
1mV = 1000 uV

功率也是这样:
1000W = 1KW
...........

因为兆的值很大,除电阻外,平常极少用到,所以不常见。
更大的数值,一般是在数字后加10的多少次方来表示。
发表于 2009-2-5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 6# tanlilin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eijing.6666 于 2009-2-5 20:31 编辑

谢谢各位老师批评帮助指导!
有关异电荷是如何补充的,诚望参见该文有关文字。(配图如何加上)?
雷静
雷静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此文!
有关“横波是怎样传到地面的”。呈请参见“绳子效应”。
雷静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此文!
K,M的利用确属不当和大意。
谢谢指正
雷静
发表于 2009-2-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tanlilin 于 2009-2-5 21:48 编辑

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兆”的,除了电阻计量外,另一个是压力计量,压力计量“Pa”(帕斯卡)值太小,常用“兆帕”为单位,标作“MPa”。例如“0.6MPa”大约相当于每平方厘米6公斤的压力。
发表于 2009-2-5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1帕=0.001千帕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通常叫“帕”. 1帕=1牛/米^2,常用的单位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
回答者: hb0707 - 江湖新秀 四级   12-11 13:59

                      压力
1兆帕(MPa)=145磅/英寸2(psi)
=10.2千克/厘米2(kg/cm2)=10巴(bar)=9.8大气压(at m) 1磅/英寸2(psi)=0.006895兆帕(MPa)
=0.0703千克/厘米2(kg/cm2)=
0.0689巴(bar)=0.068大气压(at m)1巴(bar)=0.1兆帕(MPa)=14.503磅/英寸2(psi)=1.0197千克/厘米2(kg/cm2)
=0.987大气压(at m)
1大气压(at m)=0.101325兆帕(MPa)=14.696磅/英寸2(psi)
=1.0333千克/厘米2(kg/cm2)
=1.0133巴(bar)  


发表于 2009-3-9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已被收藏
发表于 2009-3-11 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1# leijing.6666

电场、磁场、电磁波、电离层可能都是一种原因引起的不同形式而已
发表于 2009-3-11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漏掉“异常”
发表于 2009-3-16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见“绳子”效应的图;仍然不清楚只能在地表传播的“横波”是怎么从地球内部“传”上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5 19: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