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416|回复: 7

【总结】观察电离层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预报准确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5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最近总共发了四篇电离层异常记录帖。

一、这篇是记录了日本九州岛南部海面的异常,后来是九州岛南部发生的地震(偏差了约3.4度):
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thread.php?tid=4533&extra=page%3D1
从预报到地震只过了18个小时。

二、这篇是记录了西藏林芝附近的异常,后来是拉萨附近的地震(偏差了约2.6度):
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thread.php?tid=4562&extra=page%3D1
从预报到地震只过了10个小时

三、这篇是记录了四川成都东南方向的异常,后来是绵阳附近的地震(偏差了约1.7度):
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thread.php?tid=4579&extra=page%3D1
从预报到地震只过了3个多小时

四、这篇还没被证明成功,还在等待进一步的异常才能确定:
http://www.dizhenluntan.com/forumdisplay.php?fid=13&page=1

使用的方法就是“电离层观测法”,对于一个刚刚开始预测的菜鸟,这种方法可以达到75%的成功率,我觉得应该很诱人了吧?

当然,今天发这帖子,并不是为了炫耀我多么厉害。我只是向大家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稳定可靠的,其实这种观测方法并不是什么新颖的东西,我记得以前看过的文章,2年前就已经有先贤在探索这个东西,但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持续下去。

细心观察的你肯定会发现问题:每次预报和发震的间隔不超过24小时,有时甚至不到12小时,这种现象和当初的预想能提前两三天有较大差别,这么短的时间,恐怕就算立即知道,也难以做出决策:这种方法肯定是有缺陷的,但这不应该是冷落这种方法的原因。

电离层观察法,和看云图、看气温分布图的方法不同。比如当你在看云图的时候,对于一个疑似的异常,都要想半天,无法决定。但是电离层图就像防空雷达一样准确:时间会有偏差,或许位置会有偏差,亦或许强度有所偏差——但是异常就是异常,只要它出现在屏幕上,那么它的的确确就在那里。这种安全感,只有用了这种方法的人才会明白。

我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

我发这篇帖子的真正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一起来研究看电离层图预报。就目前我所采取的方案看,都是固定在每天中午左右出结果;特别是根据最近这几次预测的经验来看,只要一天不看图就可能酿成大祸……但是如果有多双眼睛一起盯着看的话,就像现在大家天天盯着DST图看一样,我想一旦哪个大的异常出现,被我们错过的可能性就会相当小了。

就如同这种方法的可靠性一样,其难度的确也很高,不过好在我写了个教程,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了解一下:
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thread.php?tid=4544&extra=page%3D1

也许你要问,为什么不等到过几天,多预测几次,等到这种方法更成熟了再推广呢?我不这样想,我认为,既然这种“新”方法最近势头这么好,那就应该借助群众的力量,来加快他的成熟。本来不是很成熟的一个技术,大家一起看,一起提出心得,我想很快就可以和现在其他的主流预测方式媲美,甚至超越它们。

不过还是希望这篇帖子不要又一次成为某些人嘴里关于“地震可以预测”的依据了。如果你真想打败“地震不能预测”的论调,最浪漫的方式就是让每一个人都学会预测。把时间全都浪费在争论上,只会为那些反对预测的人增加胜算。

地震预报的工作,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永远都不是一帆风顺,永远都是困难重重,你不真正参与进来是不会有体会的。无论咱们如何努力,似乎也只能被称为“民间科学”,成了有妈生没爹养的野孩子。虽说我们境遇凄惨,但如果能够加强交流,充分利用团结的力量,也不能说创造奇迹的可能就一点也没有。

今天看到了一篇网易刊载的,关于《南方周末》一篇“预报不是主业,地震局在做什么?”的文章。其内容口气相当客观,但是却充满了对地震预报极度悲观的情绪,引述了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冷落地震预报科技的事实。但无论怎么读,也总觉得他的消极态度,和咱“地震论坛”成千上万的网友所看到的事情有着千差万别,更是对亿万人民的殷切期盼背道而驰。

自由媒体们的态度不应干涉,不过民间地震的凄惨境遇,也是必须要得到改善的。而成功的秘诀在于每个人的双手,这一点上,任何华丽的文章都是替代不了的。

“科学是一点点积累,有些最基本的原理是一定要坚持的,你不能拿一个东西把整个大厦都给推翻。无穷无尽的想象是可以,但在之前一定要按科学依据一点一点往前推。”这一句也是引摘自南方周末那篇报道的原文。而“电离层观测法”,应该就算是符合本句标准的一个经典范例了。除“电离层观测法”之外,预测的手段依然多种多样,让所有有闲人全都归到“电离层”门下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今天提出的只是无数的方案之一,但纵使预测方法花样繁多,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所要具有的精神却是相通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5-15 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
以后本人再做电离层观测时,都会在自己的博客备份一个,以免这里发生意外……
个人博客链接:http://ramboard.blog.163.com/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5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楼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6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总结有相当说服力。建议也象随风一样,按标号系列发布电离层异常预测帖。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6 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5-16 15:58
这方法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不过工作量太大,不可能天天盯着.
我一般是发现有强震云或者特殊异常才去找近期的看.
匿名  发表于 2010-5-30 10:01
请问电离层观察的资料哪里有?一%B如2四袢绾位竦茫
匿名  发表于 2010-5-30 10:02
请问电离层观察的资料哪里有?需要专门仪器观察吗?一般菜鸟如何及时获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6-1 18: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