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72|回复: 8

局部改变介质状态,干预制止地震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0-10-11 14:51 |阅读模式
局部改变介质状态,干预制止地震(四)
                       
                                                 郭德全  2010.10.11.于中国甘肃天水

一.什么是阴阳消长(音zhang)
我在《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一文的 二.阴阳学说是研究地震的基础理论中提到“阴阳,第一讲的是对立;第二讲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是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对于地震来说是气(古代称法)也就是电。” 在 四. 引发地震之偏离负电是怎样形成的中还提到“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公历的年底也就是冬至,北半球开始由太阳的斜射向直射的方向运动,北半球内部的正电向上长升,地表的负电在太阳的作用下逐渐消降;直到夏至这些运动开始向反面转化,这就是阴阳学说所说的消长。”那么什么是现代理论下的消长呢,在太阳系里太阳向地球发射电子能和热能,由于太阳与地球间的温差,地球处于太阳的负电位,地球吸收的太阳能量必然向地内传输,就形成了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热与冷的交换过程,这个交换过程中电子的阳极回流到阴极又从阴极反回到阳极的流动和循环就像电子管从阳到阴的回路一样。当然了电子管的回流是由应用电子管的电路决定的而地球的阴阳回流是由公转和自转运动决定的,这就是阴阳消长。
二.导致地震的回流受阻因素
地球内部基本都是以二氧化硅类的半导体氧化物,做为传导介质本身存在差异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地形(水是较好的导体,加之海水含有导电更好的成分,因此在地形因素中海洋只计入海岭)的不同聚集负电荷的量不同,在大川顺向下传输中,大山下滞留的负电荷滑向山川交接之地。这就是我在第三篇《制止地震,并非谬论》中描述的“帽沿”下形成一圈“卷发”,这些滑向山川交接之地的负电荷与存在它们的介质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电容。当电容的电荷聚集到一定量时,介质阻抗也会变小,正电荷回流时就会发生电能释放。因此,《武备志》(卷168—上海书局)的说法:“地震者,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阴阳相击故震” 是正确的。
三.局部改变介质状态,干预制止地震
   我在《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一文中提出了一种断路电池来干预和制止地震,从形式上讲它是电池,从电能上讲它更是电容,因为电池是存储的化学能。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方法是做阳极导电桩,对于电池讲它起断路作用,对于电容讲它起改变介质状态作用,消耗电能干预及制止地震是肯定的。



                                  作者姓名  郭德全
                                  职    业  下岗职工
                                地    址  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路4号
                                邮政编码  741002
                                                    电    话  13150060291
  
                         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一)
  
                                                  郭德全  2008.07.12.于中国甘肃天水
  
一. 地震与地球
     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从其表面看高山巍峨,盆地低洼,海洋辽阔。从地质学的角度看,地球的褶皱里变化多端,化石记录着历史,学者们描述了一个地球变化的过程,也就是所说的地质年代。地球的深度(也就是半径)有6000多公里之深,其深层是什么状态一切都是推测。有的学者从推演的寒武纪→二叠纪→第三纪→第四纪构造运动加上现在地球表面状态描绘的地球有多个板块构造,加上海沟并且把这些状态演绎到深层,简直地球就是一个核桃。也有的学者根据压力和密度的关系推演出地球有个核,描绘的地球像个熟鸡蛋,蛋清和蛋黄有了明显的界线。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地球内部是高温,高压状态。而且我认为,地球由里向外其密度和温度是由大到小渐变的,也就是说是模糊的,并且是随着地球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原因当然是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造成的。变化使得局部压力减弱时,部分才是熔融状态,火山喷发就是如此。同时火山喷发还有另一个条件是,路经介质是薄弱的而且是无强负电积聚的。
     在认识方法上,学术界历来都是在可以看得见的或者是已知的方面不断发挥,有时甚至是无限扩大化。但对于看不见而又确实存在的问题,要加以论证,所要讨论的问题应该首先属于哲学范畴,《相对论》的产生就是如此。板块构造说者认为由于地球内部的巨大压力使这些板块错动,断裂引起地震。进而在地形图上描绘出很多地震带,也有此产生了对这些区域的地震史研究,地震预兆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积累,但每次发生地震前的现象都不尽相同,地震预报者想要搞一次削足适履套用套用都难,因为多数地震是无任何征兆的。世界上的事情是错综复杂的,但再复杂也有最根本最主要因素,我们想要用最简单可行的方法解决最深奥的问题就不能对现象感兴趣,这也是爱因斯坦的告诫(爱因斯坦“我想了解上帝如何创造这世界,我对现象不感兴趣”)。
     前面讲的是目前主导地位的震因学说,对于这些板块的错动和断裂,我认为物体的强度在力的作用下有个屈服值的问题,破坏了就是破坏了,怎么就余震不断,想必是蒸锅只要不干锅就震下去。最大的疑点在于震源深浅差异很大,各次余震的震源和位置差异也很大;汶川大地震在青川和宁强有较强余震,位置差异或关联地震总不能用跷跷板有下有上解释吧。
   
二.阴阳学说是研究地震的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源自中国的道家思想,谈到“道”,从古至今有三类人讲“道”,第一类人是学者是哲学家,讲的是认识论是世界观,研究的是如何看待事物看待自然界,与原始的“道”是一致的;第二类人是道士是宗教活动家,是汉代以后借题发挥的得道成仙者;第三类人是道师是职业为生者,是唐宋以后以实用主义为目的无限扩大化的依道为生者。勿容置疑用阴阳学说研究地震或其他自然规律肯定属于第一类人,并且跟迷信没有丝毫关联。
     阴阳,第一讲的是对立;第二讲的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是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对于地震来说是气(古代称法)也就是电。对于电从物理学的角度讲,任何物体都存在电,只是在正负电相等也就是平衡状态下我们说它是无电的。运动或温度的变化会打破这种平衡而产生偏离,带电了,物体的性质不同偏离值也不同。中国的阴阳太极图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概念,并且黑白两个阴阳鱼的旋转方向也是可以改变的,是阳仪和阴仪所指当然是偏阴还是偏阳的表示。
   
三.电偏离的普遍性
    在同一环境长期放置两个相同金属物体,两人各摸一个,有的人会被电击而有的人不会被电击,这是由于金属物体集聚有阳电,被电击的人肯定体内阴电高而与物体存在电位差。同样是两个人在同一位置,雷电时其中一个遭到雷击,也是由于阴电差异所致,而错误的说法是那个人天打五雷轰遭到什么报应。有一点可以肯定,金属积聚有阳电,所有热源都会产生阳电,地壳内也是一样。
埋藏在地下的金属物体在漫长的时间中,聚集的正电荷在向地表的负电荷靠拢中,金属粒子向外运动由里向外发锈就是个负电荷问题,电化学就能证明这一理由。
我在2008年4月初为工厂研究废酸废水减排到零排放时,对该厂热镀锌中的另一个现象提出是一个电偏离问题。酸洗后的冷工件入摄氏440度锌熔液锅会爆,锅也坏的快。爆不仅是个冷热骤变问题而且有一个电化学问题,冷件带有阴电而锅体带有阳电,锌成为最佳电解液,造成锅变薄锌含铁,冷热骤变没有火花而急剧电感应会有火花。同时我认为镀出白件局部发黑于此有关,是把锅体之铁电镀上去的,从黑色状态看也是离子运动分布。至于为什么是局部而不是全体,这是个强弱原因,电镀锌也存在这种分布。
寒冷季节户外人体带有较大的负电荷,户内(热环境)另一人体带有较小正电荷,相互接触被电击很常见。中国古代的八卦在归属天地万物时把震卦画为上两阴下一阳是很聪明的。至于地震,古书上称为“地动”我这里并不把地震与“雷”直接联系在一起,但是古人把无形的风归属到巽卦,地动这么大的现象不可能排列在外,应该括在震卦,同时震卦代表的是山林之地就是理由。

四. 引发地震之偏离负电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应该用斯蒂芬•霍金的多维的世界观看待自然界,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公历的年底也就是冬至,北半球开始由太阳的斜射向直射的方向运动,北半球内部的正电向上长升,地表的负电在太阳的作用下逐渐消降;直到夏至这些运动开始向反面转化,这就是阴阳学说所说的消长。岂不知太阳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加上地球的自转和气象原因,使得山川交汇之地也就是低于地平线的位置(对于海洋来说,减去附着的海水就是大陆架的外缘)负电滞留,并且和山地(或大陆架)的负电集结,形成一个侧睡的反向S型矩阵。而且我认为这种矩阵堆,离子密度是很高的。由于长期集结的结果,消降使山地的正垂足变短就会使川地负垂足的变长。运动不但使垂足变长,还会使强度增大,预示着地震灾难快来临了。这里只是从一个切面描述的,震源的深浅与震级的大小,除了垂足的长短与强度的大小,还与正电的大小强弱有关。
另外,据说地震预报测定地磁变化,磁和电是有关联的两个概念,两者的集结方式有很大不同,一个是线一个是堆。运动使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变化,地磁也随着变化是有可能的,最大的可能是磁力线出现扭曲。地磁变化导致某些动物的敏感性,井水的混浊等等,我认为与此无关,与何有关以下另述。

五. 地震的爆发
地震产生我认为在于地表层下的负电荷局部(片状或条状)增大吸引了地壳的正电荷产生的电震而雷电则是由空中的正电荷被地表的负电荷吸引产生的电震。而且地震多积聚于山川交汇之地,而并非传统板块论之说。
漫长的负电集结到一定程度,地球内部正电向上长升呈对抗格局,一触即发。《武备志》(卷168—上海书局)的说法是:“地震者,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阴阳相击故震”,这是一个最科学的论断,有必要字字斟酌。也许有人会说,一点看不见的电有多大能量。其实,一点高空暖湿气流加点太阳阳电与低空冷气流加点地面跑出的负电产生的雷电已经不小,地震的电量应该是千万倍。电气设施安装时,由于地表层的导电性差故对接地电阻有要求,打入接地桩要深,同时也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地对电的可容纳性。而且我认为,密度大的负电积聚在导电性差的地表层以下,与由地壳薄弱部位上升的正电对抗点,产生的电磁暴就是震源。这种电磁暴在充满电的介质条件下迅速上升,在导电性差的地表层传导受阻产生裂变,这就是灾区。

六. 地震前后预兆和现象的产生
1.地光:对于板块说者的错动断裂地震成因本文是持否定态度的,但却对有薄弱部位(类缝隙),或者有利于电传导的介质层是可以肯定的。在势均力敌的对抗格局爆发前,不乏先期交火的小股力量,这些电感应以旁流的方式在充满电的介质条件下,以光速冲出地面,这就是地光。并且它的出现多不会在震中区因为是旁流逸出的方式发出的,这种地下对抗对引发地震的负电矩阵改变不大,甚至是脱离的。
2.地震云:如果这种感应流与介质中的其它物质混合为气流,就是地震云,也是不会多出现在震中区的,旁流方式连续喷吐造成它呈辐射状或肋骨状。能冲破震中区的感应流形成的地震云将是带状,负电的矩阵也因此改变,新的对抗格局形成需要时间,与地震的爆发时间差会大一些,依数十小时计。
3.水异常:水不但是介质而且是导体,这种电感应气流而且是热含气流通过水脉,水的变化预兆是肯定的。这一现象跟地热不同,是个突然现象。
4.动物异常反应:穴居的动物在地震前出现异常反应,是由于它自身具有的正电被超出常态的负电吸引甚至是电击所致,这应该是最为合理的解释。这是早期避难行动的动物外,物种不同反应不同,另外上述感应流冲击是临近避难行动的动物反应原因。
5.植物异常现象:由于负电积聚而正电(阳气)不能正常上升而产生的絮乱现象。                          
6.其它电磁或辐射现象:类似于1.2.中的方式逸出的电感应载于空气中对直流的设施在电位差适宜时产生的影响,1966年苏联塔什干大地震是一次典型;与介质中的放射物或可裂变成份混合将产生辐射电磁暴,1908年俄国西伯利亚大爆炸是最大最典型的一次。                              
7.地震多伴有雨:传统的地震成因为地壳运动,这个学说的疑点在于地壳运动与地上雨似乎没有关系。而地下的电磁暴到地表的裂变释放逸出的电气流,如果偏阴时与空中暖湿气流相遇,地震多伴有雨就不难解释了。
上述某些异常现象是地震预兆还是其它(如气象)因素所引起,一些非地震预兆的环境条件变化也会产生异常现象,而且往往与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相似,因为自然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地震预报者叫嚷难是事实,有测出无预兆你不敢报,无测出有预兆你也不敢报,测出了等预兆地震发生了,有时神不知鬼不觉也地震了。怎么办?答案是:“我想了解上帝如何创造这世界,我对现象不感兴趣”。

七. 人类干预地震的可行性—电池理论
    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是可行的,我认为最为可行的方法是在山川交汇之地,也就是负电容易积聚的地带建立避雷塔形电池。其作用有四:1 常年吸收太阳正电导入地下消耗负电; 2 吸收雷电大量消耗地下负电以改变负电堆矩阵; 3 用于负电监测及地震预报;4 地震发生时以最便捷的通道(因为地表层的导电性是微弱的)逸出电磁暴减小地表层裂变。
    避雷塔形电池做法:现今钻井技术已达上万米,几千米即可,其深度应为大于地表导电微弱层两倍。灌入非金属导体与塔相连,金属导体会被电解,比较经济是选用矿粉(碳类,石墨类)加适宜的胶结材料,地面塔身形状有待研究。
避雷塔形电池,其实不会像电线杆一样密,多少公尺一座而是有几座即可,其最小有效半径应该大于已知的各次地震震中到地震云出现地距离最大公里数。也许有人会说插几根铁杆杆就会消除地震,说实话消除是大话而它可以改变负电堆的矩阵,因为这种电池的存在形式本身就是个短路状态,使其变为多个小的矩阵而不引发地震或者变为小地震。而地球内部的正电也不是无限增大,在运动变化中是强弱循环的。我们也不能小看太阳的威力,也能改变负电场矩阵,有道是“一正压百邪”,一切都要经过论证,测定,试验。世界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汶川大地震后也表现出了全世界的团结协作。为了人类的安宁而合作,消除海啸的“定海神针”也会由神话变为现实。

八. 汶川大地震之我见
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沿着摩天岭、龙门山、茶坪山,由陇南、陕南西部、川西北呈‘7’字形,震中汶川几乎位于末端,这种现象与我以上所述的负电场堆矩阵说法是合理的,每发生余震一次矩阵改变一次。而且我认为包括天水在内的这些区域都是共同地震而非波及区域,这些区域的地震动态感觉也不像是力的振动而像是电磁暴裂变波动。
此外,我还调查到另外一种现象,深井桩通钢筋(因有的是上部有钢筋)直连屋顶避雷网的建筑物地震时波动幅比较大,我想原因应该是导体对波动幅的衰减较差所致。

附. 名词解释
1. 苏联塔什干大地震:1966年,前苏联塔什干大地震前几小时,塔什干上空突然发生一场电磁暴。天空中耀眼的白光就像镁光灯一样使人目眩,更令人奇怪的是室内日光灯无故自亮,苏联人观测到电离层中电子密集度达到顶峰。日本人安井丰的解释是“低层大气振荡”,认为大气中含有各种正负离子,所以大地具有微弱导电性。当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受到来自太空的宇宙射线和地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射线的撞击使这些气态离子带点。也有人认为,地壳震动把氡抖入大气使大气离子导电性增强所致。笔者认为,日光灯开关后端是镇流器,震前初次电磁暴电磁逸出的电感应载于空气中对直流设施造成电位差适宜,是日光灯自亮的真正原因。
2. 俄国西伯利亚大爆炸:1908年,在俄国西伯利亚中部,叶塞尼亚河流域的通古斯原始森林区,一阵天崩地裂的巨响,发生了奇怪的大爆炸:一个圆柱状的蘑菇云腾空而起,空中升起一个比太阳更亮的大火球,火球发出的热量使金属融化,方圆几十千米内的森林被彻底摧毁,附近地区大部分牲畜被烧死,燃烧的浓烟上升20多千米高空,爆炸的冲击波形成猛烈的飓风把半径32千米内的牧民帐篷刮得无影无踪,并且爆炸中心地面出现了一个直径数百米的柱形深井。远离1000千米的地方也听到爆炸声,爆炸之后5小时,向西推进的空气揣流越过北海使英国伦敦的电灯骤然间全部熄灭,使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夜间出现了犹似中午的骄阳,使荷兰的夜空出现了白昼般的白光。
1960年明斯克大学的法希利亚夫考察后认为,该地区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动植物遗传性变化,表明尤其爆炸中心曾出现一场巨大的的电磁飓风。也有学者认为上述现象与1954年美国在比尼奇环礁进行的氢弹试验几乎完全一样,所不同的只是美国氢弹试验的规模小一些,多数学者推测西伯利亚大爆炸可能是一次核爆炸。否定派学者认为,二战末期才发明和使用核爆炸而1908年连这些术语都不可能知道。
笔者认为,西伯利亚大爆炸是地震电磁暴也是核爆炸,没有核反应堆不能说地震电磁暴逸出路经介质没有原始核材料,这些核材料在地震电磁暴条件中造成了核裂变,所以西伯利亚大爆炸是地震电磁暴也是核爆炸。


主题词:负电堆 电磁暴 电池理论 人类干预 制止地震

电池理论与地震分布(二)

郭德全  2010.9.3.于中国甘肃天水

一.《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一文的由来
作者到天水近四十年,所感受到的地震也就是唐山和松潘地震,在天水充其量也就是有感而已,人们恐慌的纷纷搭起了防震棚。对地震时的动态,幅度和频率我是无任何感受。汶川大地震我的第一感觉是波动而不是震动,因为我身边的书柜不是跳而是来回跑,其次是路边的电线和容器内的水都能说明这一区别。也许有人会因天水到汶川之间的距离对这种感觉质疑,我让为距离近动态力度大而波幅小;距离远则动态力度小而波幅大,像筛子里的物体,所以人们把地震动态叫摇晃是贴切的。
5.12之后的几天,电视上四川地震局的专家接受电视采访,回答主持人提出的地震为何伴有雨时哑口无言且急于转移话题,我想假如专家非回答不可时他会说“我是地震专家不是气象专家”。这给我的印象是当今到处专家满天飞而他们的病就害在“专”字上,少一维,表现了这一人群很多人知识狭窄的惊人程度,同时也不乏滥竽充数的问题。
由于波动和伴雨给我的启示,得出地震是由阴气也就是负电作怪,《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一文于当月底成稿了。苦于没有能力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在两个月后在别人的帮助下投稿于国家地震局《地震学报》。几个月后查问时该刊编辑的答复是,你得把地震制止上两次以上并加上数据再来找我们。看看这些人连起码的常识都不懂,任何科学都要由推理提出经过千百人论证后才能进入应用,何况天大的地震问题。我在想,我一个下岗职工(该文署名时考虑到会在国外发表,我把自己美化为不易表明的自由职业者)原企业给我的生活费不足千一,上初中的孩子费用多时我家的伙食就得降为白水萝卜面,公众信息平台互联网也无力奢望,让一个我这样的个人去制止地震两次这种话也能说出口。我还在想,纳税人的钱去在供这种二维(类似只看到粮食转变粪便)货色可能也是废物论和民间地震研究阵地产生的主要原因吧。
两年来我只好把《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一文装入U盘带在身上,偶见人上网粘到人家桌面求人代为发贴,只到上月底我自己才在地震论坛网上发成。因此我恳请广大网友,为了儿童和穷人的房子广泛地转发我的论点,特别是美俄日加那些技术和财力好的发达国家,他们成功了全人类都受益。

二.电池理论与地震分布
我在发“电池理论”的同时见到有网友提出盆地为何无地震,并且附有地震分布图;还有网友提出一条神奇的地震直线。后者这条线实际就是我国地形的二三级阶梯分界线,那么为什么地震发生在这条线上,看看《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一文提出的负电堆矩阵形成原因就一清二楚了。对于前者限于条件我不知道分布图的来源和完全程度,仅此已够详细了,我没有能力统计只是从基础理论推理地震原因。不知道板块论者拿这个图怎么划地震带,网友提出盆地为何无地震问题,答案还是那一个,看看《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一文就一清二楚了,天山,青藏高原,台湾岛这些密集区更是如此。(附:网友的地震分布图)

制止地震,并非谬论(三)

      郭德全  2010.9.19.于中国甘肃天水

我的《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一文于汶川大地震的当月成稿,目的是引起兼容两大科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科学家注意,苦于发表无门只到两年后发在互联网上。不久由于接触了网络发现网友们提出盆地和沙漠无地震,还有网友贴出地震分布图,都与我的文章很吻合,所以我发了第二篇文章《电池理论与地震分布》。
现在我发现问题来了,网络的读者千差万别,人们需要你的文章一目了然。同时我的第一篇文章对于海洋地震只是一语带过,原因是我对海底地形不了解,现在好了我找到了海底地形图和地球的地震分布图,把这两图对一对结合我的文章就明白地震的原因了。这里说明一下,地球地震分布图我找到了2001-2005年5张,发现这5张猛看并无大的区别,原因应该是每年都是这些区域交叉轮换地震,因此本文只附其中1张。
一.給网友们最明了的描述地震
请你拿笔单线画一顶草帽,下画带外卷的长发。帽顶代表大山(大陆架,海岭),帽沿代表交接
之地,头发代表负电堆(阴气)。“头发”的变多是昼夜(地球的自转运动)季节(地球的公转运动)长期形成的。假如你下过深井(地道等)感觉到有一种质量重的气体,其透光性较差,就是它只是我们见到的还远远不密。由于它的不断增密在长升(或消降)运动中产生流向并出现位移,“帽顶”’下形成窝头状,“帽沿”下形成一圈“卷发”,长而密的与地球内部上升的正电(阳气)接火就是深源地震,短而更密的便是浅源地震。
二.能制止吗?怎样才能不让它震
一种推想不会成为谬论有三点,一是要有物理的空间概念,二是要了解物质的转化条件,三是要推出新的存在形式。制止地震解决负电问题,一是消耗它,二是释放它。
电池理论提出的是在“帽沿”的“卷发”上方钻井(6-10km),        做成电池的阳极棒以地面的正电消耗地下负电,使其成为多个短而不密的“卷发”达到制止地震的目的;释放的方法是只有井而已,像个烟囱。有一点说明,烟囱排的是具有上升性能的热含气体,阴气不同它只能季节性的起微弱作用,今天的井制止明天的地震是不可能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大大地降低地震电磁暴的裂变,使本应8级的只产生5级。漫长的释放使“卷发”短而不密,达到制止地震的目的。
匿名  发表于 2010-10-11 14:57
495_1264932721qvZx.jpg 09031509522f5632e5af480cb2_jpg_thumb.jpg 20090329110433-1851857807.jpg 回复 1# Guest from 60.13.38.x
发表于 2010-10-11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难想象,我们脚下的某些地方可以充当电池,另一些地方可以充当电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10-14 20:00
俺在过去在天涯吧也讲到,板块之间有压差,可用于建立电力车的冲电站。
发表于 2010-10-14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拉几千公里的线充电?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0-10-26 10:36
伏羲文化,郭氏理论,消减地震,盖世推理。
匿名  发表于 2010-10-26 11:28
正电荷,负电荷,说反了。条理混乱不清。
匿名  发表于 2011-2-15 12:11
作者提示:我在10年9月第二篇《电池理论与地震分布》附有“五十年地震分布图”全在山川之地。
我在10年9月第三篇《制止地震并谬论》附有“地震震中分布图”和“海底地形图”,我们把分布图的“靑色陆地”对应到海底地形图的“黑色陆地”再把分布图的“红色震中点”对应到海底地形图的“黄绿区域”就会发现地震全在大陆架和海岭。
由此证实:我在08年7月第一篇《电池理论人类干预及制止地震》的推理是正确的。
发表于 2011-2-15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会发现地震全在大陆架和海岭。”
汶川地震属于大陆架的还是海岭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9 23: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