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40|回复: 10

2014年10月14日亚洲区域临震分析图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4-10-14 07:05 |阅读模式
图片12.png
发表于 2014-10-14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年10月14日亚洲区域临震分析图

图片12.png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4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14日临震分析图中,浙江文成震了,兴都库什震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上眼前一亮。
和我的气象云其实都是地震云的主张虽然讨论的方向不同,但结论如出一辙。
希望能添加一点作图和看图的说明。
大家,包括网友们共同研究就更好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4-10-14 16:49
为了造福苍生,您辛苦。
发表于 2014-10-15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霁雪 :版主,文章中对于如何分析卫成像图已经介绍得很清楚了,主要多看几篇就会看懂的。分析云图,重要的还是多观察,这样就可以观察到地震从早期至地震的暴发全过程。地震的特点是与火山的特点有着明显的区别,地震的形状是圆的,而火山的形状是一字形的,但又不是一条线状。在云图中捕捉地震点,特点就是捕捉圆形状的符号。早期地震只是异常,不会呈现出圆形状,但当地震形成时,云图中的形状就是象一个球。地震形成后,就会进入潜伏中,但从地震苏醒时,这个圆形状就会模糊,而上地壳的地下水和中、深地壳中的液态水就会被震区内的高热蒸发出来。蒸发现象是从内往外进行蒸发。当震区地下的地下水和液态水被蒸发干后,地震就进入了临震。处于临震期中的地震,残留于震区地下水汽是从震区四周冒出来的。地震进入临界时,中小型地震会出现二种情况,一种是向外喷出一股云丝,另一种是在震区周边喷条状云(呈放射形状进行喷发)。有关强震进入临界现象,首先是强震临界前,震区四周呈放射形状进行吐云条,最后是震区内释放出雾状云汽。地震进入临界状态后,通常只有30-90分钟时间就要发生。  气象卫星成像分析技术是一项很容易操作的技术,只要地震爱好者能熟读文章,那么三个月时间就可以掌握了。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有一个网友始终不相信这种技术,于是提出了无数次问题,结果一个月下来,问题倒是没了,而却学会了云图分析趋势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5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发布的凌晨四时临震分析图,昨天上午发生了二个,今天印度尼科巴群岛、日本琉球群岛和菲律宾民都洛岛等三个震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5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江南桔红 先生的地震云观察方法和通常大家所议论的地震云,有显然的不同。

一般大家所议论的地震云都是那些排骨云和棋盘云之类的。
从我的观察,那些棋盘云所对应的地震基本上没有超过4级的。而排骨云所对应的几乎没有超过6级的。6级以上的地震似乎不会形成那些排骨云之类形状的特征。
而先生的方法是直接找到震中,然后再根据发展来判别地震的烈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好方法,是所有地震云观察和研究者的一个福音。也是地震预测技术的福音。


不过,我关心地震云(那些排骨云)是因为我关心他们的成因。我认为他们(排骨云)是在地震发生前,地下应力的积累或变化所发生的空间场的变化的谐振驻波的表现。因为,我一直在用心证明,地球的大气层实际上是处于水蒸气的饱和状态的。所以并不存在那些像气象学里所说的,水气上升遇冷变云的说法和可能性。
相反,从我的观察和研究,大气里处于饱和状态的水蒸气只有在受到热触发的时候才会发生结雾的现象,而且我已经接近完全的实验证明和数学证明了。
从我的成云的观点出发,地球表面所有的云,在形成之初都是受了外加场的热效应触动,其中地震的贡献是最主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地下地震应力的策动,整个天空几乎就不可能有云。然而,每天的地震其实是太多了,那些排骨云不是太少也是太多了,因此,从那些排骨云很难确定震中的位置。也很难和具体的地震联系到一起。因而,我虽然长期观察云像和地震云,由于以上所说的原因我一向不主张从地震云来预测地震。先生的方法确实对我很有启示。




然而先生对地震的解释是地下水的释放而导致的。


从先生的解释中,最初的
地震的形状是圆的,而火山的形状是一字形的,但又不是一条线状。在云图中捕捉地震点,特点就是捕捉圆形状的符号。早期地震只是异常,不会呈现出圆形状,但当地震形成时,云图中的形状就是象一个球。


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形状”是指云的形状还是无云的形状?从我的驻波的观点出发,在震中的上方应该是没有云的。诚然,我以前没有考虑过在震中的上方可以有直接的热触发(可以成云),特别是从卫星云图上表现出一个圆形的云点。

从我的热触发的观点,云生成的初期是一个直接大约10-50米的空心圆筒,然后每单个圆筒直径发展到100米左右,并发生互相的融合。这样的例子可以从飞机的尾云中看到,刚发生的飞机云是线状的雾体,大约不到10秒钟就会变成一节一节的空心圆筒,并且越来越大。这就是热触发,以及由成云过程释放的热量继续连锁触发所造成的。这样,这个过程似乎和你的那个“园”似乎没有矛盾。还不知道,你所说的“园”的尺度是多少。但是大尺度的热激发的云像,我以前也没有这样的观察。

假如先生不是假设地震是地下水的流动和释放导致的,我会更好接受一点,但是这个问题,似乎和先生的卫星云图的分析方法实际联系不大。我最关心和赞赏的是直接找到震中这一亮点。
最后,如果先生不介意,请把关于云图分析一类的相关内容贴到我的气象版块里去。谢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7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 霁雪版主,对不起,这二天没空给你回复。有关你想问的问题,你是不是没在看《揭开地震面纱,方露地震成因真面目》论文?这篇论文就发在地震坛中。http://www.dizhentan.com/thread-145935-1-1.html你所提出的问题,在论文中是有答案的,如果没有答案,咱们可以再交流。另外,我记忆力差,其实我们是很熟悉的,只是常常会忘记用户名和密码,因此过一段时间再进地震坛时,我都得重新进行注册。应该说在地震坛中,我不会少于5-6个注册名称,可惜的是一个也想不起来这些用户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江南桔红

原来是你!这样好。我支持!
那个帖子我是先看过了,但是我老眼昏花加上前看后忘记。反而觉得越来越糊涂。今天把你的帖子打印成纸面的了。也许能看得懂一点。
另外,你贴到卫星图上的红圈太大了一点,是否能贴上一个高清的卫星图,把那些红圈改用坐标表示,那样大家更容易学习。
等我弄懂了你的意思,而且觉得可行性真的很大,一定将你推荐到国家地震局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霁雪 早在二年前,我就提出中国要成立一个气象卫星成像分析团队。前二年,我是辞了工作专心搞气象卫星成像分析研究的,但是现在为了生活,我不得不出去工作养活自己。从技术面来说,5级以下的中小型地震可以确定到乡或镇,强震可以确定到县的。但是由因没有时间,所以我每天只能单一地分析三张图(早上四时、中午十二时、晚上二十时。不过有时间时,我还分析亚洲地区的地震震势图)。有关你说的红圈太大的问题,其实这种图是属于震级图,因为每一个地震级别是不一样的,所以为了区别地震级别的大小,就以圆圈来代表(圆圈越大地震级别就越大,而3级以下的地震是不标的,如果标了那么就是3级以上)。说真的,如果有一个团队,那么除了震级图,还可以标识震点图(有时我向云南省地震局发送的图像是进行放大的图像,1-2级的地震都进行了标识)、地震趋势图等。  总的来说,我从今年3月份建立《气象卫星成像》吧以来,没有一家防震减灾部门在看。原本建吧是为了向亚洲地区的防震减灾部门提供地震的震前信息,没想到遇上了冷门的结局。以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为例,7月30日早上我就发出了红色预警(从7月30日至8月3日期间,每天在图中都标着强震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智能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5-9-2 23: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