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6# 江南桔红 先生的地震云观察方法和通常大家所议论的地震云,有显然的不同。
一般大家所议论的地震云都是那些排骨云和棋盘云之类的。
从我的观察,那些棋盘云所对应的地震基本上没有超过4级的。而排骨云所对应的几乎没有超过6级的。6级以上的地震似乎不会形成那些排骨云之类形状的特征。
而先生的方法是直接找到震中,然后再根据发展来判别地震的烈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好方法,是所有地震云观察和研究者的一个福音。也是地震预测技术的福音。
不过,我关心地震云(那些排骨云)是因为我关心他们的成因。我认为他们(排骨云)是在地震发生前,地下应力的积累或变化所发生的空间场的变化的谐振驻波的表现。因为,我一直在用心证明,地球的大气层实际上是处于水蒸气的饱和状态的。所以并不存在那些像气象学里所说的,水气上升遇冷变云的说法和可能性。
相反,从我的观察和研究,大气里处于饱和状态的水蒸气只有在受到热触发的时候才会发生结雾的现象,而且我已经接近完全的实验证明和数学证明了。
从我的成云的观点出发,地球表面所有的云,在形成之初都是受了外加场的热效应触动,其中地震的贡献是最主要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地下地震应力的策动,整个天空几乎就不可能有云。然而,每天的地震其实是太多了,那些排骨云不是太少也是太多了,因此,从那些排骨云很难确定震中的位置。也很难和具体的地震联系到一起。因而,我虽然长期观察云像和地震云,由于以上所说的原因我一向不主张从地震云来预测地震。先生的方法确实对我很有启示。
然而先生对地震的解释是地下水的释放而导致的。
从先生的解释中,最初的地震的形状是圆的,而火山的形状是一字形的,但又不是一条线状。在云图中捕捉地震点,特点就是捕捉圆形状的符号。早期地震只是异常,不会呈现出圆形状,但当地震形成时,云图中的形状就是象一个球。
不知道,这个所谓的“形状”是指云的形状还是无云的形状?从我的驻波的观点出发,在震中的上方应该是没有云的。诚然,我以前没有考虑过在震中的上方可以有直接的热触发(可以成云),特别是从卫星云图上表现出一个圆形的云点。
从我的热触发的观点,云生成的初期是一个直接大约10-50米的空心圆筒,然后每单个圆筒直径发展到100米左右,并发生互相的融合。这样的例子可以从飞机的尾云中看到,刚发生的飞机云是线状的雾体,大约不到10秒钟就会变成一节一节的空心圆筒,并且越来越大。这就是热触发,以及由成云过程释放的热量继续连锁热触发所造成的。这样,这个过程似乎和你的那个“园”似乎没有矛盾。还不知道,你所说的“园”的尺度是多少。但是大尺度的热激发的云像,我以前也没有这样的观察。
假如先生不是假设地震是地下水的流动和释放导致的,我会更好接受一点,但是这个问题,似乎和先生的卫星云图的分析方法实际联系不大。我最关心和赞赏的是直接找到震中这一亮点。
最后,如果先生不介意,请把关于云图分析一类的相关内容贴到我的气象版块里去。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