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77|回复: 19

关于地球自转轴的一篇文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9岁农民花费3年写出探究地球自转论文 转载
发贴人:61.191.28.*发贴时间:2006-2-5[url=]复制本帖地址[/url][必看]



本报讯(记者 唐国利)永川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刘远书,花费近3年的时间,写成一篇关于地球自转、万有引力及地震等原因系列新解的科技论文,发表在全国性刊物《发现》上。
为了搞研究、写论文,刘远书穷困潦倒,论文发表后,引得不少成功人士青睐。近日,刘远书将“出山”到一公司任职,继续用知识创造更大的价值。


  49岁农民探索地球自转


  地球为什么会自转?万有引力又是怎样生成的?造成地震、火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生活中的一些经历,让只有初中文凭、已49岁的农民刘远书产生了探索的欲望。经过近3年的时间,2004年,他写成了近万字的论文《为什么地球会自转,万有引力又是怎样生成的以及造成地震、火山等原因的一系列新解》,并发表在全国性杂志《发现》上。


  “我一开始把写好的论文送给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看,人家首先一问我的身份,我说是农民,再一问我的文凭,我说是初中,他们就叫我回家好好搞自己的小农经济,别浪费时间了。”在一所窗明几净的农家院子里,刘远书回想起当初人们的不理解时,无奈地笑了。


  刘远书说,为写这篇论文,他白天干农活,每天凌晨1点起床看书到天亮,日复一日,终于完稿。《发现》杂志全文刊发,只改了一个字。


  论文被杂志社评为一等奖


  刘远书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论文被发现杂志社评为“2004·管理·调研·实践·创新优秀学术成果论文一等奖”。


  2005年11月27日,刘远书作为特邀嘉宾,兴奋地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华商影响力100强”颁奖大会。参会的100多人中,只有刘远书一人是农民。


  刘远书在大会上的发言几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本来只允许10分钟的发言,刘远书破例讲了20分钟。


  妻子打工3年支持丈夫


  为了写论文,刘远书拼命地买书看书,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难。见此情景,年过四十的妻子胡世莲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也为了正在上大学的女儿,只身一人到成都打工3年,挣钱支撑一个家庭。


  2005年的春节,刘远书独自在家感慨地提笔写下诗句:情丝几缕悲难埋,寂静无人泪自垂。说起妻子的默默付出,快过半百的刘远书眼圈禁不住红了起来。


  近日“出山”到湖南工作


  “知识就是力量!”刘远书感慨地说。论文的发表,让刘远书在国内已小有名气,不少企业老总向他发出邀请前往任职,但都被他一一婉拒。


  但在2005年12月,湖南一家公司的邀请却让刘远书动了心。“这家企业是高科技企业,我知道知识的巨大作用,企业的前景让我非常激动。”刘远书坦然地说,到这家公司的目的一是为了让自己发挥余热,二是为了缓解一下家庭窘况。
发表于 2009-6-17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刘远书
  地球为什么会自转?万有引力是怎样生成的?它为什么会赤道热、南北两极冷?地震、火山又是怎样产生的?生活中两次偶然的机遇,引起了我对这一系列现象进行探索并有了新的发现。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偶然机会的引发
  一九八八年四月,我住在云南元江县的彝族山区,一次在帮助农民畲山时,有一团大火在距我二、三十米远的高空向我飞来从头顶呼啸而过,虽然只一瞬间,竟使我中一氧化碳之毒而晕倒,待喘过气来后,已是满脸的眼泪、鼻涕、口水和全身大汗齐流。2002年的某天中午,央视节目播放的是当今一个外国著名科学家在讲述人类将来怎样向地球核心进行探索设想时,有这样一句话无意中吸引了我,说地核有近5000℃的高温,要有能耐这样高温的防热材料才能去开发,这种材料目前还没有。后来我想,铁在2000℃时早已成了熔融物质,即使地心的构成是能耐高温的矿物,它在这样高的温度中也不会太硬,多数都会成熔融状态下的液体。这样高的温度,它必须要随时吸收新的、巨大的发热物质源来供其燃烧,进行不停的转换才能使之永恒发热,不然它就会熄灭。当初我偶遇那团火球离那么远都吸尽了周围的氧气而差点丧命。那么,地心这么大的体积、这样高的温度,它的耗消能量将是多大?所带来冷热对流产生的吸力又该是多强?因此,我认为这地心强大的燃烧发热能产生的物理现象所形成的吸引力,就是促使地球自转的原因。
  二、地球自转是怎样形成的
  地心要保持近5000℃的高温,又是这样大的体积永恒发热,那它必须要进行自身生生不息的自然燃烧转换,才能保证它永恒持久的运行活力。这种燃烧转换就是地球吐故纳新的过程。纳新,就是要吸进它燃烧所需的发热物质源;吐故,就是在燃烧转换中处理燃烧后的熔结凝固物和释放出它的热能。首先,我们要了解这种地核的热能燃烧转换是怎样形成的,它为什么会这样永久地燃烧而不止熄?当这地核燃烧所需的热能物质从地球表面的某些地方吸进后,(虽然现在尚不清楚具体在什么地方吸进,但这个情况是肯定的,不然地核在无补充物质的状态下,不可能永恒燃烧。)通过它巨大的核能燃烧转换,形成高热,产生电离子、电磁场、吸力荷(注:吸力荷是我根据其形成原理命名的。实际上它就是万有引力的原动力和根源)。这些现象形成后,就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这推动力又促使其旋转,并在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下,将释放的热能通过穿透地幔层和地壳向外散发。这样,地核不停地向内吸进发热燃烧源,又不停地向外释放热能。在转换过程中,燃烧物质源在被地核吸进时,由于吸力嗬巨大的引力作用就会使之急速地向地核冲击。地心释放的热量由于其旋转的惯力所使,地球表面越处于赤道间,散热也就越多,因而也就越热;越偏离赤道远,即纬度越大,受地核散发的热量也就越少,故地面也就越冷。(这只是总体而言,但有的地区由于其内部的地理结构不同,散热有异,又当别论)。它恰与磁场的磁力和吸力荷的吸引力相反,赤道沿线的吸力荷和磁场相应要弱,南北两极则相应要强(因其惯力的作用而削弱了吸力,有磁力表为证)。它们这种按其自身规律进行释放与吸进的永久不停转换,就形成了地核燃烧生生不息的永恒发热。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这种热能自然燃烧转换后,再来看它这热源是什么生成的?生成后又是怎样燃烧转换?我认为这热能的主要来源是海水。为什么呢?众所周知,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是29%,海洋面积是71%。这些海洋中的海水完全可能从海底的某些地方通过地下的岩层或洞穴,经地心的吸力进入地壳、地幔层与地核相通。当这些海水通过地壳和地幔层中的板块结构时,与里面释放的热能和放射性物质相遇,水遇这些高热又生成气体,再通过里面我们至今未知的某些物理转换,经磁化放射或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并和地层、海水中混有的其它物质,转换生成为气态、液态或固态的烃类混合物,再加上海水、地壳、地幔层中板块结构里的碳和各种矿产中所含大量的氦、铀、钍、钚等核原料。这些燃烧物质在地心的吸力下一起向着高热的液态外核急速涌冲,里面所含的这些氢、氧、氦、乙炔、烃、碳、铀、钍、钚等都是燃烧发热的高能源。它们在燃烧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就驱动了液态外核的旋转,这就是地核为什么要旋转的外因。液态外核在高温旋转下,它又与导电的固态内核相互感应产生出巨大的电磁场和电离子,并生成电荷与吸力荷,形成超强的吸力。于是,这些内力感应产生的吸力,又带动了整个地核旋转。这便是地核为什么要旋转的内因。这内因和前述外因的相互结合,就促使了地核有规律的旋转,地核的旋转又带动了地球的旋转,在旋转中,由于是液态的地核带动了外面固态的地幔层和地壳,所以就形成了地球内核自转速度比地球本身自转速度每年要快约1.1度的现象,其根源就在于此。这也正是地球它为什么是一颗活行星并且是有规律自转的道理。
  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水进入地壳、地幔层会生成氢气和氧气,并且还和其它物质融合后会生成气态、液态、固态的烃类化合物等而成为地核燃烧的发热能呢?因为在地球内核自转时,导电的固态内核和流动的液态外核在旋转运行中,会产生极强的电离子,电荷、磁场和吸力荷等。水进入地幔层里面,甚至有些还没进入其深层,就会被它磁化、放射、电解和高温蒸发。水遇到这些物理现象的转换就会生成氢气、氧气,并和前述其它物质一起被吸入地心后便成了地核的燃烧源。
  在此需要说明两点:
  (一)人们自来对地球赤道热和南北两极冷的看法都认为是因纬度高低,太阳光照呈直射和斜射的结果。笔者认为:太阳的直射和斜射用来说明一天早、中、晚时的温差变化尚可,若取决于纬度地表的温度高低却未必行得通。因为若大的太阳在如此远的距离照在小小的地球上,其光全是直射,只是照射在地球的边沿和南北两极极端时,才是斜射。而斜射时的温度要低些,是因它穿透地球上空的臭氧层时成切削面使之穿透层增厚光线受阻的结果。从各地的情况考察来看,地区之间的温差并不全是太阳光照射来决定的。形成不同地区的地表冷热,主要原因还是地心散发的热量在该地区释放多少来决定其温度的高低。若认为赤道沿线热是太阳光照直射的结果,越离赤道远太阳的斜射度就越大,温度就低的话,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同在一纬度上,有的即使海拔相同,光照也是一样,但两地区的冷热程度,气候不一样的地方就很多;而同在一经度上,太阳是同时照射的,这时有纬度高离赤道远的地方,反比离赤道近,温度还高的也有。如果拿前述人们的常规看法去论,就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笔者因生计所迫,曾到过云南的元江、元谋和新疆的火焰山,这几处都很热,它们之间的经纬度也不一样,在这几个地方的夹隔地带间,有的地方又很冷,如果拿离赤道的远近即纬度的高低来说明冷热又怎么说得通呢?因此,赤道沿线热说明它是处在地心高温旋转时的惯力散发释热线间的地理内部结构所致,是唯一合理的解释。而象元江、元谋、火焰山这些地方,它们虽非处在赤道线上,并且纬度和海拔又各不相同,但它们所处地区的特殊地理内部结构与地心散热有关是合乎情理的。
  为了说明这点,我们来看地球结构的内部构造: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波速的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又分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地壳与地幔处的分界面叫“莫霍洛维契奇界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叫“古登堡间断面”。它们每一层的化学成分可能都有显著的变化。地温梯度在上部的变化较大,愈向深处愈小。深到近地心几乎不变。地球内部温度最高不超过5000℃。
  当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这些内部构造,再来结合地球内核自转示意图(见图)。我个人从中分析认为:赤道沿线正处在地球旋转时的正中,也正是地心固态内核的平行线间,固态内核的温度最高,几乎近5000℃。由于地球旋转惯力的作用,这近5000℃的高温,它穿透液态外核、地幔层、地壳而散发出来恰好正处在这一线上,因此,赤道一线就在地表上显得最热。地球表面赤道的上下两处即亚热带地方,在地球旋转时,它正处在固态内核以外上下两处即液态外核地带间,它没有受到固态内核近5000℃的高温惯力的热力所致,只受到地心液态外核处惯力排出的热力幅射。因此,亚热带一线地表的温度要比赤道一线地表的温度低。而寒温带在地球旋转时,其纬度与地球的内切平衡面已在液态外核的“古登堡间断界面”以外的地幔层了。它完全受不到地球旋转时地核热量的惯力排出的热能,故显其冷。特别是南极和北极,两处的纬度已经在“莫霍洛维契奇界面”以外的地壳上了,因此,就显得极冷。这 就是它终年有冰覆盖的道理。南极比北极还冷,说明它所处的地壳层更厚。
  (二)地球表面的水进入地核转换生成热能,自然界会出现什么现象?
  水在地层里转换燃烧生成热能是从什么地方进入的?我们知道,地心在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的高温燃烧旋转中,产生了超强的电离子、磁场、吸力荷(即万有引力),由于地球和地核都是圆形的。根据其旋转时切割磁力线会产生磁力并有方向规律的原理,所以其南北两极的磁力和吸力荷就强。地球自转一周,赤道地带就转了近四万公里,越处两极近,自转的里程就越少,在南北的极点就几乎近于零。所以赤道的惯性最大,越处两极惯性就越小。这样两极在很小或临近于没有惯力的情况下,却相反还有极强的吸引力,那海水不向里面吸进可能吗?因此,我认为吸入地核转换燃烧生成热能的海水是从南北两极吸进的可能性最大。只是由于南极和北极气候太冷,冰层过厚,海水又深,见不到海底的缝隙和洞穴,且考察的人又少,使人看不到海水的消失而不认识它罢了。在非两极海水进入地心的地方也可能有,如百慕大三角洲。这里的大量海水通过海底的洞穴涌进地核,冲击着里面的地壳和地幔层,致使该海域成为多事的地震活动带而时常出现海底的火山爆发引起地震,并产生巨大的涡旋。这里的磁场和吸力荷也很强。我认为正是因这强大吸力嗬和磁场的吸力而使海水的巨大流量从这里涌进,使得大西洋的几个洋流在这里汇集,所以百慕大一带的三角区边界不是陆地,而是由几个洋流的海水在这里进入地心时汇集,就构成了逆时针状的环流。出现这种海水进入地核的现象,其它地方也有,只不过没有这么大,如希腊附近海中的无底洞,几个世纪以来,每天都有三万多吨的海水从这里涌进。科学家们曾用深色的染料和玫瑰色的塑料小颗粒作记号放进海水让无底洞吞没,他们以期在附近的河流、湖泊、海域寻找发现。这些失踪的海水,却始终不见半点踪影。另外,大陆上的淡水进入地心也有这种现象:在中国云南通海县北面的星云湖边的落水洞,每当雨季来临,如此大的湖,周围湖边没有出口,雨季湖中和沿岸所涨的洪水,全部从这落水洞中涌进消失(笔者亲临所见)。还有其它地区很多的内流河河水的消失,地下阴河以及古溶洞的遗存等,都说明了地心大量吸水转换生成热能的见证。
  三、地球的万有引力是怎样产生的
  在20世纪90年代,地球科学的重要发起人之一美籍华人宋晓东,他所说的地球内核自转现象是由液态铁的外核流动,产生的电磁场与导电的内核相互作用引起的理论已经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我认为在宋氏的理论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当地核的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在按其自身规律燃烧并产生高速旋转时,它们会在这3000—5000℃高温高速的摩擦旋转中,不但能生成电离子以产生磁场,而且还能产生一种吸力荷。这种吸力荷,它不象磁场产生的磁力那样只吸铁、镍、钴,它会吸引万物。抗磁性的物质同样也会被地心吸引,这就是吸力嗬的作用。如果只是磁力的吸引而没有吸力嗬的吸引,那么抗磁性的物体就会在地球惯力的作用下向外飞。因此,磁力只是吸力荷中有专属性特殊的一种。磁力的产生,只要条件具备,它在低温下也能生成。而这种吸力荷它必须要有热能的摩擦才能产生,并且温度越高,接触面越广,速度越快,摩擦力越大所产生的吸引荷 也就越强。地心在这样高的温度中,其转速又这么快,摩擦力又这么大,接触面又这么宽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吸力荷,就会使它的吸力范围包括地幔层、地壳、大气层内,没有任何一样物质能逃离开它的吸引力。按力学原理,地球在旋转时,它会产生一种离心力。这离心力的惯性会把一切物质向外抛甩,由于地核有了这种远远胜过离心力的吸力荷,它会把凡在其吸力范围内的任何物质吸住。并且,这种吸力荷不单只向地心吸,凡受过它吸引后的物体,除了向地心坠落以外,因其体内还带有吸引后的吸力荷,这带有的吸力荷又会使任何物体相互间产生吸引力。这就是牛顿在三百多年前发现并提出的万有引力。只不过当年他发现有这种吸引力后,一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寻根究底找到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弄明白它生成的原因罢了。这种吸力荷生成的万有引力现象就象不带磁性的刀,你将它在磁铁上摩擦后,再用它去粘另外的小别针,小别针就会被磁力所吸,这些小别针离开刀后,它们相互间又会粘在一起。这说明它们都被磁化了。凡世间的一切万物,也会被这地心的吸力荷吸引后产生相互的吸引力,只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吸引力远远小于地心的吸力荷,因此不会被“粘”起来,人们自然也就不会感觉出来了。
  为什么说地心在旋转摩擦中会产生这万有引力的吸力荷?它的根据是什么?众所周知,玻璃棒用布绸使劲擦热后,用它去吸纸屑,纸屑就会被粘吸起来。根据这种原理,我们可以推测,地心的旋转速度是多么快,它的体积是多么大,这些熔融物质在如此高的温度旋转中,它们之间的核能摩擦该是多么的大,可想而知由此产生的吸力荷又该是多么的强。因为这地心的高温、高热,高速旋转带来的超强摩擦,宽广面所接触产生的吸力荷,完全是与玻璃棒擦热生成电荷吸纸屑的原理是一样,只不过二者之间产生的能量不同罢了。由此可知,这巨大能量的吸力荷,首先应是冷热对流调换燃烧时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促使了地心固态内核与液态外核之间的旋转摩擦后才产生的。而宋氏所说的地球内核自转现象由液态铁的外核流动产生电磁场的电荷吸引力,与笔者所说的核能摩擦产生的吸力荷吸引力,二者都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核能摩擦产生的吸力荷吸引力,比电磁场产生的磁力,其吸力范围要广罢了。这种吸力荷与地心的旋转关系是:越处地心的旋转线即赤道一线间,其吸力荷与磁力一样就越显弱,但散发的热量却最强。因为它受到地心旋转的惯性力排斥(其中某些地带,由于受地幔层、地壳不同物质的内部结构和厚度,以及海洋深度不同等诸多因素影响,吸力荷分布的强弱亦可能有差异,又当别论)。越离南北两极近,其吸力荷与磁力一样也越强,但散热却最低(因为它不但不受地心热量旋转带来的惯性力排斥,反还受到更强的地心吸力的吸引)。因此,这就使吸力荷与磁力成正比例;与冷热对流的两极温差成反比例。
  四、九大行星为什么要围绕太阳转?
  根据上述剧烈强大的热能燃烧旋转摩擦会产生吸力荷的这个道理,在太阳系里,太阳的发热能不知是地球和该系众行星的若干倍。太阳虽然是恒星,根据高温运行的规律,这样巨大的火球在宇宙中燃烧,它应该还是会在自转中运行的。由于它的自转运行,它也必然会在这巨大热能燃烧中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这就又使得它周围的九大行星被其吸引而围绕着它转。这些行星围绕太阳的公转,就形成了整个太阳系。假如太阳的燃烧停止,太阳系的所有行星也就不会再围绕它公转。同样,假如地球没有自己的循环燃烧旋转发热生成的吸力荷,它也就没有了万有引力,因此,月球也不会再围绕地球转。
  五、地球的形状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人类最先认识地球的时候,认为地球是南北半径长,东西半径短的椭圆体,后来又认为是圆形的,到现在通过卫星的测量,准确地计算出它是与以前相反的扁球体(赤道半径6378公里,极半径6357公里,相差21公里)。我认为,实际上古人、前人和今人的看法都没有错。要知道,前人在考察认识地球的时候,也不是没有根据和道理的,他们当时的认识,到现在已经有了几百年,地球完全可能发生变化。我提出的地心发热的燃烧物质源是从南北两极的海水涌进,经加热蒸发生成气体,再通过里面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生成氢气、氧气和着液态分流中的氦,再加上其中氢与地层中的碳生成烃,掺和着地心里的铀、钍、钚等核原子,经燃烧循环所致的这种理论就可说明这个问题。试想,几百年来的海水大量涌进,它肯定会带着大量的泥石流而产生海蚀和地蚀现象使之缩短。因为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又有这样大的海水流量,再加上冰下海底中的造陆运动,极半径共产生这点侵蚀现象是完全可能的。如果还等几百年,再来重测地球,那时所测得的两径差距,定会与现在不同,难道那时后人会说,我们今天所测得的这个数据有错吗?我们知道,地心在逐年增大,它为什么会增大呢?我认为:一是地心的液态外核与地幔层内壁间的“古登堡间断界面”在旋转摩擦中,由地幔层变为地心逐年转化;二是南北两极随海水涌进的混合物质逐年增加。这些转化和涌进的物质经燃烧熔融后,就生成了铁、镍等其它渣滓不断凝聚,故使地心增大。这些随海水流进的物质就造成了地表的侵蚀。只是所侵蚀的变化状况都是在海水中人们看不见,再加上地球的外表在太空旋转时产生偏转和扭曲的拖曳力所致。这些变化就使得原本是南北两极长的椭圆体,逐渐转变成了圆和现在东西两极稍长的扁球体了。
  六、地球为什么要发生地震和出现火山
  大家都知道,地球是由地心、地幔层、地壳分层组合而成的。地心又分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固态内核和液态外核是在燃烧中旋转的。地核外围是近2900千米的地幔层,地幔层外是地壳,它是地球圈的最外层。其陆地的平均厚度是35千米,海洋中的平均厚度是7千米。地壳中有不同的板块结构和结构强烈的地槽区。地槽是地壳上强烈的拗陷部分,它是由积沉物组成的。这种结构有较强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当我们了解了地球结构和上述地核燃烧规律后,再来寻找地震发生的原因心中就有底了。前述已讲:地心的液态外核是在几千度的高温熔融状态下燃烧旋转的,在旋转中它的外围必然要与固态的地幔层交接处的古登堡间断面发生一些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中了解到:地球内核自转速度比地球本身自转速度每年要快约1.1度。不要小看了这1.1度的变化,要知道,地心的体积是这么大,地心的外面积和地幔层的内面积接触面又是如此之宽广。须知这是在高温运行中产生的变化呀!一年就相差1.1度,那么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在这样高的温度旋转运行中,相差后的结果会预示着什么?二者之间的结合处就会不时出现正常下的异常而发生变化:地幔层就会被慢慢的熔化成熔融物质随着旋转变成液态外核的地心。地心也就随着旋转逐年增大。地幔层的内壁也就会被慢慢熔化变薄。在这转变中由于地幔层内岩质结构的硬度和耐高温的程度有不同,因此就会出现有的先熔化,有的后熔化。这样,就会使有的地方形成空洞,有的空洞会越熔化越大,有的即使不会成空洞,它也会是被液态的熔融物质所填而成非牢固之体了。当这种空洞和非牢固之体形成面大了承受不住地上的压力和液态熔融物质旋转的冲击力时,它就必然会出现垮塌。若这种垮塌面小,由于地幔层和地壳整体结构的关系,受其震动也不会太大而感觉出来。当这种垮塌现象过大,涉及面积广,塌陷的程度深,地幔层和地壳也经受不住它的震动而发生塌陷、错裂。这时就会在地层结构活动强烈的地槽区发生地震。造成其影响的大小,应根据地幔底层塌陷的程度和地幔层、地壳的结构强度等诸多因素决定。这种地震称构造地震。它的破坏性很广,如前次的唐山大地震和这次印度洋大地震带来的海啸就是实例。还有一种地震,那就是前面所述:地心液态外核在旋转中吸进大量的海水,经地层结构中的发热转换生成氢、氧和着液态分流中的氦、烃、铀、钍、钚等核能燃烧物质源时,有时所供的燃烧物质源过量,致使正常运转下的地心,熔融物质的发热能超容而使地心膨胀,受其内营力的挤压膨胀后,多余的炽热岩浆及伴生的气体和碎屑等熔融物质,便从地幔层、地壳沿板块结构的薄弱处向地表喷冒出来,就形成了火山。当这种火山出现猛烈,带来振动大时,有时又会伴随地震。这种由火山爆发引起产生的地震,就是火山地震。这种地震虽然源出于地球的内力,但它所造成的后果却远远没有构造地震危害大。
  由于海水进入地核的流量并不均衡,地心巨大燃烧发热的能量所需,有时会出现不足,这种不足到了某个临界点,地壳上的海水就会大量涌进以补充。该处随之的吸力这时也增强。于是,海洋中的海浪陡然增高,飓风骤起,象百慕大三角洲的这些地方,飞机、轮船、电波等遇上就会被吸而无影无踪地消失进海水,撞毁随入地心。当里面所需的海水吸入量达到平时的饱和状况时,它又恢复成常态。这就是被称为“魔鬼窟”的百慕大三角洲为什么有时会出现万物消失的原因。
  又如位于赤道东太平洋水域的秘鲁洋所产生神秘的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它总是带来地球上的气候反常,我认为都是因这地心燃烧物质的热能转换超常所致的结果。当地心使多余的热能向外泄溢时,就会造成地热异常,泄溢处就使得该海域的海水升温和陆地气候增高;有时又因地心需要吸入大量的热能源而使该区域的气候变冷,以致造成暴雨洪灾,干旱冷冻等。这些异常现象,都会给人类造成不可避免的灾难。
  根据这些原理从中还可以看出:因地核旋转时热量惯力排出的影响,其幅射面所包括的热带和亚热带间,受其内营力热能变化的影响就会大,故常出现地震和火山。而“古登堡间断面”以上的地幔层和地壳段所处的纬度地带,受地热内营力的变化很小,因此寒温带的地方相应来说出现地震和火山的可能性就少。这已被世界历史所证实。
  当我们了解了以上所述的这些地球内部运转变化规律后,便会根据地震波反应的信息,事先预测到地震、火山、厄尔尼诺现象等灾难的到来。这样人类虽然现在还不能够改变驯服它,但可以预防、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综上所述,仅是个人在全世界以往的地球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探索,水平所限,不足之处难免,敬请各位专家指教。希望拙文抛砖之后,能引起专家对这些问题作深入研究,以达到全面破释地球之谜,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3# lhkcc58
我也是先贴过来再读的,对不起大家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地球翻转的原因和翻转方式的商榷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3-26 14:25:41
查看( 823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关于地球翻转的理论是常健民先生在光明网上首先提出来的。我们基本上同意他的观点。但在翻转原因和翻转方式上存在着某些分歧,特提出来进行商榷。

    (1) 相同之处:
    1,地球发生过多次翻转,最近一次在距今大约13000年以前;
    2,人类受到下一次地球翻转的威胁。

    (2) 不同之处:

    1,地球为什么会发生翻转?
    [常先生的观点] 质量的变动,就是能量的损耗,必然破坏原来的零重力状态,也就是进入了非稳定平衡状态。而非稳定平衡状态的继续,就是最大主惯量轴和最小主惯量轴与中间主惯量轴这个三轴状态的变换过程,到微重力状态增加大到需要调整的时候,自转轴的翻转调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
    [我们的观点]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物体(包括在失重状态下)都有一个质量中心,旋转物体都有一条质量中心轴。只有以质量中心轴为旋转轴时,旋转才是稳定的。一旦由于种种原因,质量中心轴偏离了旋转轴,旋转就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不稳定状态总是要向稳定状态过渡的。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当太阳系刚刚形成或翻转刚刚结束时,地球的自转轴及其质量中心轴是重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能量散耗,质量转移(例如:大体积的矿藏的开采,河流的改道,水库的建立,北冰洋冰冠的融化,向海洋要陆地,地下核试验等等,总之是由于人类的“文明”活动),外来天体的撞击等等,自转轴和质量中心轴逐渐分离,分离后总是存在着质量中心轴要向自转轴重新重合的趋势。开始时,由于质量不均匀的程度不大,质量中心轴无力克服自转轴强大的惯性力去实现这个趋势。这就是自转轴微小变化的原因。随着时间继续推移,质量不平衡度的逐步积累,当达到质量中心轴能足以克服自转轴强大的惯性力去实现这个趋势的时候,质量中心轴就要发动翻转,与自转轴重新重合。由于翻转过程又是一个质量大转移的过程,此时(4-6小时以内),质量中心轴又急剧发生变化,直到质量中心轴与赤道中心轴(地球长轴)重合,达到新的平衡,翻转就停止。
    为什么当质量中心轴与赤道中心轴(地球长轴)一重合,就会达到新的平衡,翻转就停止了呢?这决定于地球的形状——椭圆。开始翻转时,质量中心轴可以处在自转轴与赤道中心轴之间的任意一条线上,由于翻转时的全球大运动,质量只能按照地球的形状进行重新分布。椭圆只有两条平衡轴,不是原来的自转轴就是原来的赤道中心轴。这两条线一重合,自然就达到新的平衡。翻转也就停止了。
    常先生说的最大主惯量轴也好,最小主惯量轴也好,零重力也好,微重力也好,它们的前提都是“质量”。因为惯量和重力都是质量的表现。没有质量,哪来的惯量和重力?因此,我们认为:最大主惯量轴,最小主惯量轴和中间主惯量轴,其实都是偏离后的质量中心轴。至于“最大和最小”只是体现一个变动的范围而已。另外,所谓“非稳定平衡状态的继续,就是这个三轴状态的变换过程,到微重力状态增加大到需要调整的时候,自转轴的翻转调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这句话已经与我们的说法很接近。不过,仅仅在“最大主惯量轴,最小主惯量轴与中间主惯量轴”之间进行调整,不与自转轴发生关系,肯定是调整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在调整时,只有让掌握主动权的“最小主惯量轴”(质量中心轴)取代自转轴,才能回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这样一来,就与我们的意见完全一致了。还有,所谓“微重力状态增加大到需要调整的时候,自转轴的翻转调整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请问:微重力为什么会增加?这无疑是由于质量中心轴偏离自转轴后,偏离度日积月累的结果。既然如此,翻转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质量中心轴的手中。自转轴不可能自己进行翻转。
    我们的意见其实与常先生没有差多少,都是以常先生所提出的“地球翻转”作为基础的。不同之点仅在于:自转轴翻转不翻转?我们认为自转轴不翻转,地球由偏移了的质量中心轴(最小主惯量轴)带领,夺回了自转领导权,翻转了90度。

    2,地球是怎样翻转的?
    [常先生的观点] 地球翻转是地球自转轴的北极,沿经线方向向南翻转。
    [我们的观点]  地球翻转其实就是质量中心轴向自转轴靠拢的过程。说的形象一点,就是质量中心轴向自转轴夺取自转“领导权”的过程。可见,翻转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质量中心轴的手中,自转轴是被动的,它不可能自己发动翻转。也就是说,它不可能自己来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
    我们的意见与常先生的不同之点仅在于:自转轴翻转不翻转?我们认为自转轴不翻转,地球由偏移了的质量中心轴(最小主惯量轴)带领,夺回了自转领导权,翻转了90度。自转轴只有当地球或太阳系各自的总质量发生变化时,才可能发生翻转。所以其翻转的概率很低。不宜将“地球自转轴翻转”写在论文的标题中。只能在文章中,附带地提一句就可以了。如果按常先生的说法,原来已经处于不稳定状态的自转轴,翻转90度后,不是仍然处于不稳定状态吗?如果光靠翻转去实现平衡,其难度比原来已经处于平衡状态的质量中心轴取代自转轴要大。任何自然规律(过程)总是选择方便的路线进行的。地球翻转是地球赤道上的任意一点,带头沿经线方向向北翻转。 此时,自转轴仍然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带着地球按原来的速度,方向和角度绕着太阳旋转。

    3, 几个名词术语的不同理解
    ①  最大主惯量轴、最小主惯量轴与中间主惯量轴——常先生认为这是三条完全不同的轴;而我们认为:这三条轴都是由质量中心轴派生出来的。惯量是质量的表现,所以这三根轴实际上就是质量中心轴,由于旋转加速度的变化,所以有最大,最小和中间之分。是在质量中心轴偏移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
    ② “质量的变动,就是能量的损耗”( 常先生语)。可是,我们认为:质量的变动应包括:量的增减和方向性的移动;而能量仅仅是质量的一种形式,损耗又仅仅是量的减少。所以,不能说“质量的变动,就是能量的损耗”;能量是质量的一种形式而已。最终应该归结到质量。世界是物质的,不能说“世界是能量的”。最终引起地球翻转的原因,应归结到质量偏移。不能归结到能量的损耗。
    ③ “质量的变动,就是能量的损耗”引起翻转( 常先生语)。可是,我们认为:质量如果均匀地增减,不会引起翻转;质量如果没有增减,而有偏移也会引起不平衡的,当然也会引起翻转。“变动”可以仅仅是大小的变动,不包括方向;如果质量均匀地增减,没有偏移,也不会引起翻转。引起翻转的根本原因是:“质量偏移”引起的不平衡现象。
   
    另外,常先生把地球翻转的模拟地点选择在厨房,模拟材料是汤元(北方叫元宵)。我们认为不妥,分析如下:
    我们先比较一下地球和汤元的结构:地球的整体剖面上,地球的最外层是地壳,与地球半径相比实在太薄了,可以忽略不计;向着地心,里面一层是地幔;再往里是地核,外核是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汤元的剖面上,外层是糯米粉层,相当于地幔;里面是汤元心,相当于地核,加热温度偏低时,汤元心的外层会化成液态,而保留固态内核。
     [常健民先生的观点] 大铝锅加满水后,用大火烧开,改用小火持续加热,保持水温接近沸腾,但不显示大量的翻腾。加入用色笔或葱叶作好点状记号的汤元,当汤元浮上水面以后,可以在此时用竹筷缓慢逆时针搅动锅里的开水,汤元将在锅里逆时针运转(注意:搅动太快,尤其是锅中心出现低位旋涡后,会使汤元向锅的中心转移)。小火继续加热,由于汤元受热膨胀造成自身质心的失衡,你会观察到记号点向你显示汤元的快速翻转现象。如果在汤元浮起时插入又轻又短的牙签(注:太长和太重会破坏汤元的状态)并且逆时针搓动。(注:太短不好搓动,而且自转坚持的时间不长)这样,人们相当于在北天极俯视,在绕日轨道上的既有公转、又有自转的行星地球的模拟状态。即汤元在绕轴自转的同时又在随锅里水体的旋转而公转,在失衡时还会发生翻转。

    [我们的观点] 当太阳系刚刚形成和地球偏转刚刚结束时,地球的自转轴及其质量中心轴是重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地球内部的能量散耗,质量转移(由于大体积的矿藏的开采,河流的改道,水库的建立,北冰洋冰冠的融化,向海洋要陆地,地下核试验等等,总之是由于人类的“文明”活动),外来天体的撞击等等,自转轴和质量中心轴逐渐分离,分离后总是存在着质量中心轴要向自转轴重新重合的趋势。开始时,由于质量不均匀的程度不大,质量中心轴无力克服自转轴强大的惯性力去实现这个趋势。这就是您所说的自转轴微小变化的原因。随着时间继续推移,质量不平衡度的逐步积累,当达到质量中心轴能足以克服自转轴强大的惯性力去实现这个趋势的时候,质量中心轴就要发动翻转,与自转轴重新重合。由于翻转过程又是一个质量大转移的过程,此时(4-6小时以内),质量中心轴又急剧发生变化,直到质量中心轴与赤道中心轴(地球长轴)重合,达到新的平衡,翻转就停止。为什么当质量中心轴与赤道中心轴(地球长轴)一重合,达到新的平衡时,翻转就停止了呢?这决定于地球的形状——椭球。开始翻转时,质量中心轴可以处在自转轴与赤道中心轴之间的任意一条线上,由于翻转时的全球大运动,质量只能按照地球的形状进行重新分布。椭球只有两条平衡轴,不是原来的自转轴就是原来的赤道中心轴。显而易见,地球翻转其实就是质量中心轴向自转轴靠拢的过程。说的形象一点,就是质量中心轴向自转轴夺取自转“领导权”的过程。可见,翻转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质量中心轴的手中,自转轴是被动的,它不可能自己发动翻转。也就是说,它不可能自己来改变自己的运动方向。从此可推得:自转轴和质量中心轴得多次分离与重合便是地球多次翻转的原因。
    常先生所说的“地球翻转是地球自转轴的北极,沿经线方向向南翻转。”我们认为是可能发生的。此时,与其同时发生的还有:地球运行轨道,地球运行周期不再是365天/1年,太阳系内的其它行星轨道和运行周期也都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补充的是:在地球轨道,运行周期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地球也会发生翻转。这是怎么样的一种翻转呢?此时,地球自转轴与轨道平面夹角不变,而地球相对于其自转轴的位置旋转了90度左右。这就是我们以上的说法:“地球翻转是地球赤道上的任意一点,带头沿经线方向向北翻转。……”
    常先生把厨房里的汤元翻转过程模拟地球翻转过程是非常不确切的。因为汤圆里转移的质量与汤圆总质量之比很大很大,而地球上转移质量与地球总质量之比很小很小,两者不能同日而语。正是由于地球上转移质量与地球总质量之比很小很小,所以地球的翻转要有一个积累过程。不像汤圆那样一有质量偏移,就立即翻转。为什么有积累过程呢?因为其自转轴的夹角是由于太阳系内的其它星球对地球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球自身无法决定。只有当不平衡量积累到足以向自转轴夺取自转“领导权”时,才发生翻转。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hkcc58 于 2009-6-17 17:47 编辑

最近一次地球自转轴快速翻转的自然现象的首次鉴别过程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13 17:50:53
查看( 1006 ) / 评论( 1 ) / 评分( 0 / 5 )
地球自转轴快速翻转的自然现象的发现,既是笔者60年代初期开始,对西伯利亚冰冻猛犸象的存疑的长期思索,同时也是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首先是大量的第四纪沉积物多学科研究资料积累;第二是科学技术发展出了比较成熟的航天理论和实践;第三是考古工作中对史前文明文物的发现和积累;第四是厨房里的合理的物理模拟。本文就地球自转轴快速翻转的自然现象进行了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航天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论述,这些认识是否正确,有待于学者们最严格的审视和挑剔。给全世界都提出了一个需要严肃认真对待的课题。

    一、地球自转轴快速翻转的实际定义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一颗行星,一方面在围绕着太阳进行以一年为周期的公转;同时又绕着自己的自转轴进行以一天为周期的自转。除此而外,科学家还发现地球自转轴有极其微小的变化。本文所说的地球自转轴快速翻转是指:地球自转轴沿经线方向发生的突发性快速翻转现象,简称为地球翻转。这是地球在太空中运转时,自身具有的第三种重要的自然运动现象。

    二、未解的科学难题共同指向全球性的大运动

    自然科学使人类能够以科学的眼光认识自然界。但是在许多学科中,都存在着未能科学解答的疑难问题。例如: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等环北极的生物群的暴毙死亡问题[1,2];美国发现的海生的鲸与陆生的动物骨骼堆积在一起的问题,以及美国内陆320公里的地方竟然还有海生鲸类的骨骼的问题[3];法国的“含骨角砾岩”的成因问题,以及西西里岛的“百牛大祭”的大量河马骨骼堆积的问题[4]等等。这些从美洲到欧洲到环北极地区的特殊沉积现象,用传统的地质学知识是无法合理解释的。这不是局部的灾变,应该是具有全球性的灾难变化的记录。
    南美洲安第斯山里面的的喀喀湖的特殊现象,问题在于在3800多米高的湖泊里有海洋生物[5];无独有偶的是,在距海洋2000公里的亚洲贝加尔湖的淡水里,生活着海豹、海螺、海鱼、海绵[6]。究竟是什么样的机制把这些海洋生物搬运到陆地的淡水湖里,并且还能够繁衍生息呢?圣经中记载了神秘的“诺亚方舟”故事,人们在欧亚交界的亚拉腊山上确实也发现了大洪水沉积现象和哥菲木船板。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的远古神话故事中,都有与圣经记载的毁灭世界的大洪水内容相似的记载。这些现象和故事,说明在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时期内,曾经有过至少一次全球性的洪水灾难。
    哈普古德教授曾经就古老地图的问题进行过成功的研究,提出了南极曾经处于无冰的温暖地带的问题[7]。加拿大阿克塞尔·海伯格岛的冰冻森林,也被学者发现并进行了研究[8]。这一个南极,一个北极的温暖状况,应该是现在的极区曾经处在近赤道的低纬度地带的证据。它调整变化到现在的状况时,应该曾经发生过全球性的灾难性大变动。
    祆教经典记载,古代伊朗人的祖先居住在地球上名为“亚利安纳乐土”(Airyana Vaejo)的人间福地。每年七个月是夏天,五个月是冬季。这个草木茂盛、流水潺潺、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五谷年年丰收的人间福地,一夕之间转变成不见人烟的荒野,每年有十个月覆盖在冰雪下,只有两个月是夏天[9]。这种一夕之间的变化和变化前后的状态,正应该是地球曾经发生巨大变动前后的真实状态记录。这并不是唯一的人文记录。柏拉图在记述阿特兰提斯的情况时,也记录的是在一天之内,阿特兰提斯陆地就永远消失了。
    在科学上,古地磁极在地质历史中发生倒转是已经记录在案的事实,只是还没有合理地解释它[10];新仙女木期的全球气候大变动的记录也是有案可查的[11];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从何而来?这些科学记录下来的资料,和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需要有全球性的统一的大运动动作,才可以合理地出现那些科学能够记录、但不能够圆满解释的现象。
地质学资料、地理学的记录、学者们的发现和研究、古老文献的记载、现代的科学成果集中到一起,共同指向的是:曾经有一次全球性的灾难性大变动。到目前为止,科学上还没有发现和研究过它。

    三、地球自转轴快速翻转现象的类比和翻转路径

    航天理论告诉我们,失重是空间飞行环境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在绕日公转轨道上运动的地球,其失重状态应该与人造轨道卫星所处的失重状态是相似的。美国探险者1号卫星在自转运动之外发生的翻转事故[12];1998年5月19日,美国的银河-4通信卫星突然发生严重故障,星上姿控系统控制处理器失效,导致卫星翻滚,卫星停止工作[13]。这是轨道卫星会发生意外翻转的实例和证据。处于空间轨道上的地球其实与轨道卫星的失重状态没有太大的差别。以失重漂浮状态运动的地球,当它的质心发生变动,或者是动能发生变化时,它的自转轴应该可以极其突然的沿某一条经线方向发生翻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翻转路径呢?因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从西向东的,在这个方向上的转动惯量特别大,很难有办法影响其原有的旋转运动。可是自转轴的方向就不一样了,“刚体动力学证明,当刚体绕最大主惯量轴或最小主惯量轴自旋时,都具有陀螺定轴性。但是,实际的卫星不是刚体。卫星包含弹性部件,并装有姿态控制和轨道控制所需要的液体燃料。这会引起卫星中弹性部件振动和液体燃料在燃料箱内晃动,这些运动都要消耗卫星的转动动能,卫星的运动终将趋于最小动能状态。在角动量守衡的情况下,最小动能状态就是卫星绕最大主惯量轴旋转的状态。也就是说,当卫星绕最小主惯量轴自旋,且有内部机械能耗散时,标称自旋轴将在空间翻转[14]。”这在理论上已经说明了象地球这种有气圈、水圈和液态外核的天然卫星,由于实际上可能发生的地球内核的异常运动、两极冰盖的不均匀扩大和缩小、地球自己的膨胀和收缩、地外物体对地球的意外撞击等等,都能够造成地球有内部机械能的耗散,其动能状态自然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标称自转轴的空间翻转。
    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界没有能够识别出地球自转轴可以发生快速翻转的自然现象。因而把天王星的自转轴平卧着在黄道面上的运转[15],把金星的逆向自转[16]都视为异端。因为它们的自转轴的状态,为利用万有引力理论建立太阳系起源的假说,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运转,应该是非常协调而统一的。从九大行星各自自转轴呈现的不同方位看(表1),在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时间段之外,应该曾经发生过若干次自转轴的翻转运动。它们各自显示的自转轴状态不同的运转方式,以天然的历史瞬间的存在状态,无声地证明了地球自转轴是可以翻转和应该翻转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解读它们。当科学界认可了行星自转轴可以发生翻转运动的科学认识时,利用万有引力理论建立太阳系起源的假说,就可以在科学上立足了。
  太阳系九大行星自转轴与北天极交角简表                   表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
----------------------------------------------------------------------------
与北天极交角   <28   177  23.45   23.98  3.08  26.73  97.92    28.8    >60
-------------------------------------------------------------------------------------------------------------------             注:数据摘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分册  行星

    四、最近一次地球翻转前的状态和自然现象

    最近一次地球翻转发生以后,造就了目前地球的现状。那么地球翻转发生之前地球自转轴应该处于什么状态呢?根据中国的古老文献《淮南子·天文训》的记载,“……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17]。“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的真实历史意义应该是:能够记录下来上述的天象变化,必须要有先期的天象记录,在地球翻转的大灾难之后,能够继续观察天象并记录资料的时候,将前后时期的天象进行仔细的对比研究以后,才可以得出那珍贵的11个字的古天文研究成果。而天倾西北的现象正是地球翻转以后的地面观察记录。既然发生过天倾西北的天文现象,那么把地球自转轴的北极向西北方向退回去,应该能够恢复最近那一次地球翻转之前的状况吧。在最近的一次地球翻转运动之前,地球自转轴现在的北极,应该处在西侧北纬20度左右的低纬度位置。也就是说,象现在的天王星一样躺在轨道面上运转。如果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的话,我们必然会在许多方面发现那种异常状态的特有现象:
    1、加拿大阿克塞尔·海伯格岛的冰冻森林[8],显然那是温暖气候下生长的森林。要解决在北极圈附近生长森林,或者是把太阳搬到北极去,或者是把北极翻转到低纬度。第一种假设不可能,第二种假设完全可以实现。关键是接受地球翻转的新观念。
    2、大型食草动物随季节变化而迁徙的资料。在北纬30度更偏南的地区,晚更新世的四川资阳动物群除含有犀牛、水鹿和剑齿象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成分外,还包括一般只生活在高寒地区的猛犸象,其性质比较复杂[18]。而在墨西哥也发现了猛犸象的化石。这些情况就是北极处于极夜时,部分猛犸象向南迁移生活的证据。
    3、美国学者查尔斯·哈普古德教授曾经详尽地考证了不少的古本地图[7]。哈普古德教授认为,费纳乌斯地图显然证实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看法:被冰雪完全覆盖之前,南极洲曾被人类探访,甚至定居过。果真如此,这件事一定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费纳乌斯地图显示,最初绘制南极洲地图的人,是生活在极为古远的时代,……” 。作为科学先驱,他的研究成果除了假设的机制是错误的而外,其勇于探索的方向和大多数成果依然是可信赖的。
    4、新仙女木期事件是末次冰期最重要的气候突变事件之一,欧洲早在一个世纪以前就认识到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气候突变的存在,后来北大西洋沿岸地区的许多孢粉资料证实,西欧及北美许多地方在1.1-1.0万年 (碳14年代)时气候发生突变。近20年来南欧、北美东部、南阿尔卑斯山、太平洋和南极、北极格陵兰地区的孢粉、冰碛物、冰芯等指示出新仙女木时期的气候剧变。在中国青藏高原湖区、内蒙古孔赉诺尔湖以及陕西沙漠/黄土过渡带高分辨率湖沼泥炭记录中也都发现在1.1-1.0万年期间气候有明显的突变[11]。
    5、据东方网2001年2月22日消息: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发现一处钟乳石溶洞群,是中国北方地区纬度最高的石灰岩溶洞,属喀斯特地形。如果单独用现在的气候带的观点去分析,又是一个难解之谜。可是按照地球翻转论的观点,当两极处于近赤道位置时,就是在北极圈内和南极洲也可以发育壮观的溶洞群。可以科学地预测,南极科学考察工作,能够在今后发现留存在南极地区的古老溶洞。
    6、公元前5世纪的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的第2册中,“(19)尼罗河在泛滥的时候,它不仅泛滥到三角洲上去,而且也泛滥到被认为是属于利比亚和阿拉伯的那些地方上去;它泛滥到离两岸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有时远些,有时则近些。关于这个河的性质,不管是从祭司们那里,还是从别的人那里,我都听不到任何东西。戏特则想从他们那里知道,为什么尼罗河从夏至起便开始上涨并一直上涨一百天,为什么在这段时期过去以后,它的水位立刻就退落并减弱水流,这样在整个冬天一直保持着低的水位直到第二年夏至再来的时候。我曾向埃及人打听,尼罗河有怎样的性能而使自己具有和所有其他的河流相反的性质,但关于这件事,我从居民那里得不到任何说明[19]。”希罗多德记述的尼罗河的特殊现象总是事出有因的,谁能够解释清楚呢?地球自转轴的北极如果指向太阳,在北半球的夏天即极昼时期,地球上的水体在太阳起潮力的影响下是会向太阳凸起的,所谓尼罗河奇怪的涨水现象,其实就是地中海持续起潮现象而已。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地球的低纬度地带是春、夏、秋、夏的气候状况,而两极是春、夏(极昼、热带)、秋、冬(极夜、寒冷)。两极不存在巨厚的冰川堆积,海水水位比现在要高出几百米,而且随着极昼和极夜的交替,海水还会分别向极区发生至少三个月的起潮涌动,全球气候是温暖、湿润、多雨的状态。
    7、祆教经典记载,古代伊朗人的祖先居住在地球上名为“亚利安纳乐土”(Airyana Vaejo)的人间福地。那个时候,亚利安纳乐土气候温和,物产富饶,每年七个月是夏天,五个月是冬季。这个草木茂盛、流水潺潺、野生动物四处出没、五谷年年丰收的人间福地,一夕之间转变成不见人烟的荒野,每年有十个月覆盖在冰雪下,只有两个月是夏天[9]。这种一夕之间的变化和变化前后的状态,正应该是地球翻转前后的真实状态记录。
    8、部分哺乳动物在环北极区域大规模死亡。一般学者认为,皮坚肉厚、浑身毛茸茸的巨象能够适应寒冷的天气,因此在西伯利亚发现它们的遗骸并不感到诧异。研究人员证实,公元前11O00年大灾难发生之前,居住在西伯利亚的34种动物,包括奥西普巨象、巨鹿、穴居的土狼和狮子,其中至少有28种只适合居住在温带地区[20]。这一来,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令人困惑的事实: 一种神秘的力量似乎隐藏在幕后,主导了这些大规模的生物暴毙行动。没有温暖的北极极昼,植物不会在极地范围茂盛生长,动物也不会在环北极区域大规模集中。
    9、南美洲野马的绝灭。达尔文在访问南美洲后所说的:“面对物种绝灭的现象,没有人比我更感到惊讶了。当我在〔阿根廷〕拉普拉达港(La Plata)发现乳齿象、大懒兽、剑齿兽和其他已经绝种的古生物--它们共同生活在相当晚近的地质时期--所遗留下的骨骸中嵌着一枚马齿时,我整个人都呆住了。西班牙人把马匹引进南美洲之后,它们在旷野中奔腾出没,繁衍得十分快速,这证明南美洲的地理环境适合马匹生长,那么,本地土生土长的马匹为什么会在相当晚近的时期绝灭呢?[21]”在北极处于低纬度的时期,北极的极昼时正是南极的极夜时期,南美洲的野马必然向北极地区迁徙,食肉动物也接踵而致,伴随地球翻转的发生,南美洲的野马也就没有能够返回自己的祖居地。
    10、在印度的古经文苏雅西德汉塔中,有这么一段:“一年只升起一次的太阳,落下后神明保管半年[22]。”按现在的地球自转轴的方位,这种现象实在难以正确解释。只有把现在的地球自转轴的北极,安置在低纬度位置上,这些现象就完全顺理成章了。   

    五、最近一次地球翻转时的速度及其毁灭性灾难

    我们来估算一下发生地球翻转的时候,地球自转轴翻转运动的线速度。地球的大圆周长是40000公里,地球翻转一次大约完成四分之一的距离,即约10000公里。根据学者们的观察记录:“死亡来得太突然,猛犸象吞下的食物来不及消化……我们在猛犸象的嘴巴和肚子里找到野草、风信子、金凤花、菖蒲和野豆,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23]”按照一般的常识,食物进入胃里被消化到“全都保存完好,一眼就可以辨认出来。”的程度,可能应该在2小时之内,最多不会超过4小时。因为即使猛犸象在吃草之后死亡,胃里的消化酶和细菌不论猛犸象的死活,都会努力工作去消化那些植物。其实猛犸象的死亡是从正在吃草的状态,极其迅速地转入冰冻死亡状态的。如果以2小时地球翻转到位,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为5000公里/小时;如果以4小时计算,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为2500公里/小时;再退一步,按10个小时地球翻转到位,则地球翻转的速度仍然为1000公里/小时。本文采用5小时地球自转轴翻转到位,那么地球翻转的速度应该是2000公里/小时左右,大约为550米/秒。笔者从冰冻猛犸象的资料推测出来的地球翻转的高速度,真的有点恐怖,但是又是历史的真实。有了地球翻转的高速度,才有同一天里的极其特异的灾难记录,才可以搜集到无可辩驳的地质学上的铁证!
    1、南美的的喀喀湖怪异现象。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边界贯穿其间的的的喀喀湖,它位于海拔约莫3810米的高原上,总面积8288平方公里,湖面222公里长,110多公里宽,深达300米。有关的的喀喀湖的奥秘在于,的的喀喀湖还保存着“海洋鱼类生物[5]”;换言之,虽然现在距离海洋数百公里,的的喀喀湖的鱼类和甲壳类生物,有许多却是属于海洋(而非淡水)生物类。渔夫在湖中打捞起的生物竟然包括海马,实在令人惊异。一位专家指出:“这个湖中发现的绿钩虾科和其他海洋生物,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这个湖所含的盐分比今天高出许多,或者,更正确地说,这个湖的水原本来自海洋。当年陆地上升时,海水被困在安第斯山中,从此与海洋隔绝[24]。”
    地球翻转的速度高达2000公里/小时,地球表面的水体一时间会出现惯性滞后现象,但是紧接着的就是几千米的超级巨浪疯狂地汹涌澎拜,要追上翻转走了的自转轴,就必须加快海浪的飞扑行动。但是几个小时以后地球自转轴翻转到位,那是一次特别紧急的刹车。海浪呢?继续保持飞扑的高速度,又依照惯性去运动。再加上地球自转轴翻转到位时的摆动性调整,此时地球的全球性水动力变化的恶劣状况,较平常的水动力情况大不相同,必然有一场超级恐怖的海浪大洗劫。那些超级海浪一方面把海洋搅个乱七八糟;另一方面率领着后续的海水,洗劫全球的近海的和相对低平的陆地。   
    的的喀喀湖的成因是因为地球翻转的时候,以高达3000多米的超级巨浪,扫荡过平原和丘陵,飞扑安第斯山。的的喀喀湖的原来位置应该是一块山间盆地,在那一场浩劫之后,的的喀喀湖就成了远离海洋的高山上的海水湖。一万多年过去了,大自然还没有抚平那场浩劫的伤痕,还留下了这个最高水位线的标志和鲜活的生物标志。据此推测,在的的喀喀湖的湖底位置,应该能够以潜水方式发现一些史前文明的遗址和文物。学者波士南斯基教授实地考察记录了一些资料:“在冲积层中,我们发现一些沼生植物和人类的骨骼混合在一起,而这些人显然是死在大洪水中……此外,我们还发现一种古代鱼类的骨骼,和人类的遗骸共同埋葬在冲积层中”[25]。“发现成堆的石雕品、器皿、工具和各式各样的器物,这些东西经过一番剧烈的震荡,全都破碎成一团,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只要在这里挖掘一条两公尺深的壕沟,你就会发现,洪水的威力是如此的可怕。它结合地震的力量,将人类和各种动物的骨骼送到这里,跟陶器、珠宝、工具和各种器皿掺混在一块……一层层冲积土覆盖着整个废墟,沙砾中混合着的的喀喀湖的贝壳[26]。”这就是地球翻转的超级巨浪的科学效应。
    2、根据《圣经·创世纪》中的记载,为了惩罚堕落的人类,上帝制造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洪水,只有诺亚乘坐着他的方舟,带着他的家人和一些无辜的动物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大雨不停的下了40个昼夜,雨停后,诺亚方舟在汪洋中飘浮了整整7天,“最后停泊在亚拉腊山脉”。实际的亚拉腊山的确是存在的,它位于土耳其、伊朗及哈萨克斯坦三国的交界处。科学界是不相信神创说的,可是面对着在3000多米的高山上确实发现的大洪水的证据,科学又有一点束手无策的尴尬状态。在这个问题上,地球自转轴快速翻转的自然现象的发现,可以以王牌的气势,帮助科学在神创论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地球翻转时的巨浪有3000多米高,把的的喀喀湖都灌满了。那么高的海浪还能够有船在惊涛骇浪中成活吗?应该这样去考虑:巨浪卷起所有夹带在浑浊波涛中的东西,包括破船断桨、陆生的生物尸体(包括人)和植物、海生生物、原来几百年或几千年以来沉积的泥沙等等,先是洗劫平原和低地,然后是丘陵区,当其飞扑到高山区的时候,它将毫不吝惜地用海水洗涤山峰,并且把低地用海水和夹带物填满,把破船和尸体及泥沙丢弃在高山上。所以,可以在亚拉腊山脉上找到若干处沉没的、而不是停靠的“诺亚方舟”!从记录了大洪水的沉积物比较详实和准确的角度看,从记录了世界性的毁灭史前文明的大洪水的实际资料方面看,应该肯定“圣经”也有正确的部分。那些残留的船板应该是前一期史前文明存在的最好证据。既然超级巨浪可以长途奔袭,并冲高飞扑到亚拉腊山脉上,那么黑海、里海、咸海、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等很有可能,是地球翻转时掀起的超级巨浪,留在大陆上的大海的小崽崽,就象的的喀喀湖一样!笔者相信进一步的科学考察将会证实这个预测。
    3、亚洲贝加尔湖的生物群特殊现象问题。贝加尔湖在亚洲的中部距离大海2000公里的内陆。 “贝加尔湖是淡水湖,但湖里却生活着许许多多地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海螺、海绵、龙虾等。贝加尔湖底还有l~1.5米高像丛林似的海绵,这在其他湖泊里是找不到的,奇形怪状的龙虾就藏在这个丛林里。一般鲟鱼都生活在沿海,而贝加尔湖的鲟鱼却已经完全变成淡水鱼了。[6]”可是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也不咸,为什么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呢?对此,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从18世纪到今天,科学家们已经用10多种文学,在20多个国家里出版了2500多部有关贝加尔湖的著作,依然没有寻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可是根据前边的论述,它的奇异现象产生的原因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了。不仅仅如此,在乌克兰发现的被掩埋在40米以下深处的金字塔的现象[27],以及美国学者在黑海底下发现的古老的先民村落[28],都应该是地球自转轴快速翻转导致的浑浊的大洪水灾难的最好、也是最及时的注释。
    4、玻利维亚的充满隐秘的城市蒂华纳科城是个谜一般的城市,它位于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离任何地方都很远。号称“世界考古最伟大发现之一”的“太阳门”就在蒂华纳科城中。“这是一座用一块巨石雕成的建筑,约有3米高,5米宽,整块石雕的重量估计在10吨以上。雕刻在太阳门上的一群风格独特的动物图像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其他一些已经绝种的生物。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其中一种生物已经被辨识为“剑齿兽”。这是一种三趾两栖哺乳动物,身长大约2.7米,肩高l.5米,模样酷似犀牛与河马杂交生下的一种体型矮胖粗短的动物。……因为当时的工匠显然是根据实物雕刻太阳门上的剑齿兽图象。这些图像显示,蒂华纳科古城有资格被称为一本记录古代珍禽异兽的图画书。这些动物虽然已经绝种,却永远保藏在石头艺术中[29]。门楣横饰带上未完成的图像显示,有一天灾祸突然降临,迫使“正在为作品做最后润饰”的雕刻家,“匆匆抛下凿子,逃之夭夭”[30]。 这个悲惨的日子也记录在石头上,人类的旷世艺术杰作“太阳门”,毕竟没有全部完成。按照当时的实际生物生存的年代可以确定,那些雕刻工匠生活在公元前11000年左右,就是地球翻转的突发灾难,洗劫了那些文明和雕刻工匠,也同时抹去了那些现在已经绝灭的物种。玻利维亚的帝华纳科古城和太阳门遗迹毁灭于发生地球翻转的公元前11000年左右的秋季的某一天。
    5、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教授罗伯·修奇(Robert Schoch)博士,于1992年度美国先端科学协会的年会中,对不同学科的专家发表他的研究成果。他再度指出:“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沟渠受到风雨的侵蚀。有的地方,至少在部分墙壁上,侵蚀痕之深达2米左右,使得外观看来蜿蜒弯曲,好像波浪一般。……因此,我要在此提出我的看法:我认为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周围墙壁上的波浪纹,是从非常古老的时代,一个基沙高地上雨水多、温度高的时代残留下来的痕迹[31]。”地球翻转的反向推演,说明了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整个地球处于两极近于赤道、全球海面上升、中低纬度常年无冬、温暖多雨的气候状态。地球翻转论给狮身人面像的被溶蚀提供了气候上的支持。
    据东方网2001年2月22日消息: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发现一处钟乳石溶洞群,是中国北方地区纬度最高的石灰石溶洞,属喀斯特地形,这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罕见。如果单独用现在的气候带的观点去分析,又是一个难解之谜。可是按照地球翻转的观点,只要地球自转轴现在的北极处于低纬度地带,就是在南极和北极极圈内,也可以发现灰岩的溶洞发育现象。
    金字塔船[32]是和“诺亚方舟”一样的科技水平制造出来的、可以在大海里劈波斩浪的航船。只不过金字塔船被完整地保存在埃及吉萨高地的地下,而诺亚方舟则被地球翻转的海浪,打碎在风口浪尖上,掩埋在亚拉腊山脉上的风暴潮沉积物中。二者殊途同归,一起证明了史前文明曾经有过辉煌的科技文明。
    6、从古地磁学中可以知道,地球地磁场极性反转即磁北极转变为磁南极、磁南极转变为磁北极是反复发生的。这种反复发生的事件具有同时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磁性转向是遍及全球的,并不受区域和环境的制约。地磁极倒转并不是地球的内核在外核以及地幔中间,象精雕细刻的多层象牙球一样,可以相对发生大幅度旋转。而是地球内核的异常运动已经达到了,会破坏地球质心的原有平衡时,地球翻转就会发生。既然古地磁极性倒向已经为世界承认,与其正相关的地球翻转经过笔者论述之后,学者们经过激烈反对和痛苦思考之后,或迟或早都能够得到承认。二者的组合解析,将能够完整地标定地球在地质历史期间的翻转运动。新的地质学的架构中,不能够缺了这一个最重要的地球的天然运动状况。
    20世纪50年代海洋地球物理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发现了海底条带状磁异常,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科技进步。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海洋地壳为什么会形成如此规模、如此规律的磁异常条带?洋中脊裂谷的岩浆溢出,不能够推动几千甚至上万平方公里的巨厚板块克服摩擦和阻力发生运动。全球性的裂谷活动和统一步调的岩浆溢出,应该由全球性的脉动性运动才可以导致发生。地球翻转的自然运动给出了这种可能性。板块运动的原始驱动力,很可能来自于地球翻转的全球性大变动。
    岩脉中有多期次充填现象,还有交切和穿插现象。那肯定是岩浆或残余岩浆在活动。促成其上穿和运移的初始动力,是否来自于地球翻转的地壳应力变化呢?构造裂缝应力性质的转换有没有地球翻转的周期性作用影响?断层运动的多期次脉动性是不是地球翻转的影响?同样的道理,成矿构造的多期次活动是不是地球翻转的影响?内生地质作用的脉动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与地球翻转的不均匀周期是否有因果关系呢?在那一种尺度上才是真正的同步行为?

    六、结语

    地球作为失重状态下的天然卫星,它的自转轴是可以发生突发性的快速翻转的。最近的一次地球翻转运动,发生在公元前11000年、距今13000年前的北半球秋季的某一天;地球翻转时自转轴运动的线速度达到2000公里/小时左右;地球翻转的路径是地球上的某一条经线方向;地球翻转的幅度大约在80-100度之间,每一次都不尽相同;地球翻转的周期有长有短,很可能是以“万年”为参考计量单位的、不定期的普遍行为。
    每一次地球翻转运动,就是地球上生物界的一次大劫难;也是地球表层无机界的一次大动乱和大调整;对于地球深层也同样是一次大扰动。正因为发生了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极其强烈的异常变化,必然给生物圈带来难以估量的天灾,也曾经给人类的文明带来过灭顶之灾。本期文明依然受到地球翻转运动的潜在的危险威胁!
    全人类团结起来!我们应该以全球科学的发展,去应对未来的全球死亡的危险!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地球翻转的观点解读远古创世神话传说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18 17:46:00
查看( 1219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是神话,还是事实的真实记录?

作者:常健民
关键字:远古创世神话 地球翻转 自然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
    神话,是指传说中的神仙和古代神化英雄的故事。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1、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2、指荒唐的无稽之谈。人们对于神话不约而同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神话嘛!无非是原始人凭着想象编造出来的、听起来挺好玩的、实际上没什么意思的故事。一句话,在有些人的眼里,神话就是神话,根本不能当历史来看待。
    但是,在人类文化史学的研究中,神话具有最独特的位置,这是由神话的这样一些特点决定的:一是古远;二是流传范围广;三是极具艺术魅力。神话在它艺术光环的内核深处,无可替代地蕴藏着历史的真实。在远古时代,最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以口授的形式代代相传的。为了保证这种“口授记录”的不间断,甚至还有专门的仪式和培训,有的还把某一段历史编成琅琅上口的史诗。从这个意义上说,将神话理解成为历史记述的一种形式似乎更加准确。我们应该确信的是,神话出现的早期并非出自某些人的有意编造,它应该是人类认识和经历的真实记录。神话从本质上讲,当本期文明还没有发明文字之前,它是信息积累和信息传递的手段。当然在神话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由于人为编撰的过失,也由于神话自身在发展中也需要融合、消化、兼并其他同类型神话的内容,导致神话一方面走失了原来的模样,另一方面严重扭曲变形。那是漫长的岁月用无情的时间车轮,把事实碾压演变的结果。但无论如何演变,它口述历史的本质则不会变。思维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的想象能力并非一匹脱缰野马,它也在受某种制约。不论多么奇怪的神,总是以某种现实的真实性作为背景创造出来的;不论多么离奇的神话,最终都能在现实与愿望中找到构成它的原始素材。正因为如此,有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神话进行认真的解析,提取出神话中蕴涵的生活素材和历史背景,正确解读神话对人类历史的真实贡献。

    一、盘古王开天地神话的解读

    在古文献中,盘古开天辟地的记录是: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我国一些古代小说中,往往开头都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以来如何如何,历史也常常从他写起。中国的“盘古王开天辟地”的神话是比较深入人心的。说的是盘古一觉醒来,见天地混沌一片,就摸了一把斧子,把天地砍开了。天向上升起,地向下下降,于是混沌世界得到了初步治理。无论故事怎么样扭曲,盘古与世界的混沌状态总是相关的。笔者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和角度解析:盘古是经历过天地混沌时期的目击证人,在人类历史上,地球自转轴突发性快速翻转(以下简称:地球翻转)运动导致的长达几十天暗无天日的时期,正是所谓的天地混沌时期。他和那时的百姓们就是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时候的目击者和主人翁。在那时候他应该是一位成年男子,曾经救护过灾后的难民,并且曾经鼓励和领导他们重建自己的家园,于是百姓们推举其为领袖人物,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将其最终置放在神龛上,顶礼膜拜。而历史从他写起,正是最近这一期历史确实是从他开始翻开新的一页的。

    二、伏羲和女娲的传说的解读

    女娲是我国远古传说时代,母系群团或氏族的著名首领之一。最初记载女娲名字的典籍有:《楚辞.天问》、《礼记.明堂位篇》和《山海经.大荒西经》。这些都是战国或秦汉时代的论著。女娲和伏羲二名并称则始于西汉《淮南子.览冥训》。但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却早已在民间流传,和宗教传说有相同之处。传说中还有关于伏羲与女娲在一次洪水吞没举世人群的过程中,只有他俩侥幸脱险,于是结为夫妻,人类才免于灭绝的奇迹。后世人庆幸人类因之得以繁衍永续,便称伏羲、女娲为人类始祖。在汉代画像石里伏羲拿“圭”,又叫“矩”,类似“三角尺”;女娲拿“规”,就是圆规。用地球翻转论的观点看,伏羲和女娲都共同经历了地球翻转的特大自然灾难,即使他们不是准确地标定为某一个人,也可以看出是他们从大洪水中抢救出了一部分古代文明,他们手持的“规、矩”,在中外史学家的眼中应该解读为代表着前一期史前文明中的数学成就。而《周易》及其有关的图象表现之一的“八卦”,是早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东西,他们也应该只是做了从大洪水中抢救和整理古文献的工作。还有龙马负书出洛水、灵龟负图现黄河的传说,其实也是从大洪水中挽救历史文献的一种扭曲记录。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简单译成白话文即:传说上古时候,不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忽然发生了一场自然界的大灾变,天崩地塌,大火燃烧,洪水泛滥,恶禽猛兽残害人民,女娲就熔炼五色石块去修补苍天。无论女娲炼石补天神话的版本有多少种,其核心说的是女娲在大荒山中炼五彩石用于补上天上的大窟窿。人类在古代最早冶炼的是铜,冶炼的地址是就近的出产铜矿石的山区,也就是大荒山。如果我们到一处废弃的土法炼铜处去看看,炼铜的矿石,可能是翠绿色的孔雀石、深兰色的蓝铜矿或铜蓝、五彩的斑铜矿、黑色的辉铜矿、赤铜色的自然铜等。经历过地球翻转的大灾难以后留存下来的古人,发现了已经废弃的炼铜遗址,很自然会给后人解释,那是在炼五彩石。其实,传说中的自然大灾变,就应该是地球翻转运动导致的全球性灾难现象。它发生在一天之内,而动乱在几十天以后结束。在那几十天里,由于天翻地覆的变化,出现过天昏地暗的混沌状态。所谓的炼石补天应该是前一期史前文明留下的冶炼遗迹。中国的夏、商、周三代断代研究工作中确认的:铜器的出现是这一时代技术进步的总体反映。上述仰韶文化初城中尚未找到青铜的直接证据,但陕西姜寨仰韶文化早期的残铜片、甘肃林家马家窑文化的铜刀、山西源涡仰韶晚期的铜渣、山东大汶口文化墓葬的铜残迹,都早于或相当于初城时代⑴。这些考古发现并不是难以解释的古谜题,也不一定是当时有了冶炼青铜的技术,极有可能是前一期史前文明的残留物!

    三、水漫金山寺的故事解读

    白娘子为向法海和尚讨回被扣留的夫君许仙,施法术用大水漫淹金山寺的故事情节,是白蛇传故事中的一段。那可能不仅仅是见到山崖的岩石中有螺蚌壳的奇想,而应该是在人类社会中曾经发生过海水淹没陆地和高山的隐约的记录。本期文明的后人,无法解释那样的情景,也理解不了古人的真实记录,于是演变成了在人们心目中总是误解为神话的荒诞现象。

    四、精卫填海、张羽煮海、哪吒闹海的故事解读

    在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山海经》中,有一则“精卫填海”的经典故事:说的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名为女娃。女娃到东海去游泳,可没想到,无情的海浪吞没了女娃的幼小的身躯,她被淹死在海中,再也无法回到父母身边了。她的灵魂化作了一只小鸟,头部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足是红色的,名叫精卫(后来的古籍中又名誓鸟、冤禽、志鸟、帝女雀等)。它总是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她伤心自己幼年短命,她恨无情的波涛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常衔来西山的小石子呀、小木棍呀,投到东海里去,决心要把大海填平。
    “张羽煮海”说的是一介书生因恨,奋而煮海。这个神话被改写成了戏剧而广泛流传。故事大意是:龙女琼莲思凡,在海边遇樵夫张羽,互相爱慕,相约会于中秋。龙王不允,将其许与泾河龙王,琼莲抗婚被押于石牢。中秋,张羽到海边不见琼莲,思虑而昏。琼莲和宫女梅香设计盗出龙宫镇海三宝,救张羽并以此三宝煮海。龙王无奈,许婚。
“哪吒闹海”是几乎每一个孩子都知道的中国古代神话。那说的也是与大海有一种说不清楚的怨恨似的,总是在与大海作斗争。
    从“精卫填海”、“张羽煮海”、“哪吒闹海”等与大海有关的神话中,我们能够看出什么呢?古代的人为什么那么憎恨大海呢?尽管现代的人们对大海有许多歌颂之词,可是在发生地球翻转运动的时候,狂涛巨浪曾经“横扫千军如卷席”般洗劫了古人的家园,吞噬了无数的童男童女,也夺去了恋人,夺去了亲朋好友的性命,冲毁了人们的房屋和财产,淹没了无数的田地,洗劫了全部的前一期史前文明。对于经历过大灾难而留存的幸运儿,能够不义愤填膺吗!面对大海,古人有太多的故事(玛雅人的避水而居的现象,很可能来自于大灾难之后的经验教训),于是隐含对大海刻骨铭心的怨恨的传说,逐渐在时代的长河中演变成了神话。而文人们又在那些基础之上,舞文弄墨,添枝加叶,把真实的历史素材全部碾压变形,让后来人茫然无措。

    五、《淮南子·天文训》的解读

    “……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这段文字曾经被许多人引用,但是人们注意的是共工生气撞山,而没有人注意到“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的真实历史意义。能够记录下来上述的天象变化,必须要有先期的天象记录,在地球翻转的大灾难之后,能够继续观察天象并记录资料的时候,将前后时期的天象进行仔细的对比研究以后,才可以得出那珍贵的11个字的古天文研究成果。而天倾西北的现象正是地球翻转的地面观察记录。是凤毛麟角般宝贵的古董啊!

    六、希罗多德的《历史》记录的解读

    公元前5世纪的伟大的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上册第二卷一书中记录道:“(19)尼罗河在泛滥的时候,它不仅泛滥到三角洲上去,而且也泛滥到被认为是属于利比亚和阿拉伯的那些地方上去;它泛滥到离两岸有两天的路程的地方,有时远些,有时则近些。关于这个河的性质,不管是从祭司们那里,还是从别的人那里,我都听不到任何东西。戏特则想从他们那里知道,为什么尼罗河从夏至起便开始上涨并一直上涨一百天,为什么在这段时期过去以后,它的水位立刻就退落并减弱水流,这样在整个冬天一直保持着低的水位直到第二年夏至再来的时候。我曾向埃及人打听,尼罗河有怎样的性能而使自己具有和所有其他的河流相反的性质,但关于这件事,我从居民那里得不到任何说明。”希罗多德记述的尼罗河的特殊现象总是事出有因的,谁能够解释清楚呢?于是就把那些记录封闭在“神话和无稽之谈”里面,自己不去研究,也不引导其他人去研究,继续让时间加重尘封的程度。用地球翻转的观点去解释就是: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运动之前,地球现在的北极和南极可能分别处在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左右的位置,当地球自转轴的北极指向太阳的时候,在北半球的夏天即极昼时期,地球上的水体在太阳起潮力的影响下是会向太阳凸起的。在夏至持续涨水一百天的现象,其实是地中海海水面的持续起潮运动现象,这样解释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没有一点点牵强附会。
    在《历史》上册第二卷一书中,希罗多德还记录了海里欧波里斯一位僧侣告诉他的资料:“(142)埃及人和他们的祭司所告诉我的事情就是这些了。他们跟我说,从第一个国王到最后的那个海帕伊司托斯的祭司,中间总计是三百四十一世,而在这一段时间里,他们也就有相同数目的国王和祭司长。三百世是一万年,三世等于一百年。不把三百世计算在内,剩下的四十一世则是一千三百四十年。这样算来,全部时间就是一万一千三百四十年;他们说,在这全部时期当中,他们没有一个国王是人形的神,而在这段时期之前或之后的其他埃及国王当中,也没有这样的事情。因此他们告诉我说,在这一段时期里,太阳逆、反常规地升起了四次;两次它是在它现在下落的地方升起的,两次是在它现在上升的地方下落的。”没有地球翻转的观点之前,看见这样的记录,任何人都会非常坚决地认为是荒诞的神话。可是记录者却明确记载着说:“没有一个国王是人形的神,而在这段时期之前或之后的其他埃及国王当中,也没有这样的事情。” 当事者没有承认是神,记录者也没有说是神,偏偏被后来的历史学家们和人们一起认为是神话。可悲的学术研究水平啊!按照地球翻转的观点计算:两次翻转可以使地球的南北两极发生一次倒转置换,那时侯就会出现太阳从西边出来的现象;大约四次翻转能够完成一回近似的回归。按照二次太阳从西边升起进行推演,应该有八次翻转,再加上现在的状态,应该已经有8-10次地球翻转的现象发生过。在人类能够传承的历史上,应该承认史籍中极其难得的记录下了有8-10次地球翻转的过程。而把这些珍贵的文献记录说成是神话,显然是对历史的一种不负责的托词。

    七、是一次灾难,还是多次灾难?

    “沧海桑田”这个神话故事出自晋代葛洪编撰的《神仙传·麻姑》,书中记载说:“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传说成为故事是:从前有位仙女,号称麻姑。有一次她遇见了另一位仙人王方平。她对王仙人说:“我已经三次看见过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到蓬莱去,我看见那里的海水又比从前减少了一半,难道又要变成陆地吗?”在漫长的岁月中神话变成了成语。“沧海桑田”原来的意思是海洋会变为陆地,陆地会变为海洋。“沧海桑田”也简作“沧桑”。 这种“沧桑之变”是发生在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变化极快。海水总量的变化是“沧海桑田”演变的最基本原因,用陆地的升降去解释是地质学上的失误。而海水总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地球翻转的状态是否导致了两极冰帽的存在。“沧海桑田”的故事应该是地球翻转现象的另类记录,显然,地球发生过不止一次的翻转运动。
    前述的希罗多德记录的灾难次数并不是唯一的推论结果,“在中国,已经消逝的时代被称为‘纪’,据说,从太初时期到孔子诞生,其间人类已经度过十纪。每一纪结束时,‘山崩地裂,海水暴涨,河流转向,淹没地上万物,毁灭所有生灵⑵”。印度宗教典籍提到“七个太阳纪”,每一个都在洪水、大火或暴风中结束。埃及、中国、印度这些不同民族的古老文献中,记述的相同内容的历史记录,应该正是地球翻转导致全球性大灾难的这个自然现象,曾经在人类历史上多次发生的真实记录。当历史学家重新认真审视上古文献之后,肯定可以寻觅到更丰富的有关地球翻转现象的文字记录。如果全人类的社会历史不是上下5000年,而是10万年或者更长的话,出现几次接近毁灭的低谷震荡现象,应该说完全符合事物发展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辩证规律的。上下5000年(或者说10000年)可能确实是历史翻现在人们眼前的最后一页,而历史研究不应该只在最后一页上做文章。这一段论述,可能是本文最异端邪说的部分。

    八、“诺亚方舟”和金字塔船的解读

    根据《圣经·创世纪》中的记载,上帝制造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洪水,只有诺亚乘坐着他的方舟,带着他的家人和一些无辜的动物在灾难中幸存下来。大雨不停的下了40个昼夜,雨停后,“诺亚方舟”在汪洋中飘浮了整整7天,最后停泊在亚拉腊山脉。实际的亚拉腊山脉的确是存在的,它位于土耳其、伊朗及哈萨克斯坦三国的交界处。传说中的“诺亚方舟”是否真的存在呢?首先需要确定“诺亚方舟”是指的什么?如果“诺亚方舟”指的是在大洪水中漂荡的船,那么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诺亚方舟”。笔者可以告诉读者,所有的“诺亚方舟”都在地球翻转时所掀起的3000多米高的巨浪中沉没了。应该这样去考虑:发生地球翻转的运动时,超级巨浪卷起所有夹带在波涛中的东西,包括破船断桨、陆生的生物尸体(包括人)和植物、海生生物、原来几百年或几千年以来沉积的泥沙等等,先是洗劫平原和低地,然后是丘陵区,当其飞扑到高山区的时候,它将毫不吝惜地用海水洗涤山峰,然后把低地用海水和夹带物填满,把破船和尸体及泥沙丢弃在高山上。正是因为上述的考虑曾经实实在在的发生过,所以可以在亚拉腊山脉上找到若干处沉没的而不是停靠的“诺亚方舟”!笔者就是这样科学而无可辩驳地解析了神秘的“诺亚方舟”的千古之谜的问题。
    金字塔的奥秘特别多,一是古老到什么时候一直是个不解之谜;二是巨大而令人震撼;三是无法解译的神秘性。其中的太阳船和“飞鸟”模型是最令现代人不解的。而英国卫报1991年12月21日报道:尼罗河深处发现古埃及皇家舰队。一队由美国及埃及考古学家所组成的探险队,最近在离尼罗河岸8英里的阿比多斯地方,发现了12艘古埃及木船……根据专家表示,每艘船大约长22米,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是现在所找到的埃及最古老的船只。
    按照地球翻转论的认识,早期的金字塔船是和“诺亚方舟”一样的科技水平制造出来的、可以在大海里劈波斩浪的航船。只不过金字塔船被完整地保存在埃及吉萨高地的地下,而“诺亚方舟”则被地球翻转的超级巨浪,打碎在风口浪尖上,掩埋在亚拉腊山脉的风暴潮沉积物中。二者殊途同归,一起证明了前一期史前文明曾经有过辉煌的科技文明。要出海航行,没有高深的天文知识、精确的地图制作技术、优良的造船技术、娴熟的驾船技巧,只会在大海上迷航和沉没。那些高深的数学知识、能工巧匠的技艺和工具、巨石的开采和加工、金属的冶炼……,都说明人类真正的文明史,在最近一次地球翻转之前,还有相当长的延续时间段。世界考古学界发现的那些所谓的难解之谜,不必要去乞求外星人的“帮助”,完全可以用前一期史前文明的科技水平来合理解释。如果有了存在前一期史前文明的认识,那么自然可以以推理方式理解,飞鸟模型就应该是飞机模型,前一期史前文明应该达到了蓝天飞翔的文明高度。

    九、确实存在史前文明吗?

    中国新华社伦敦2000年4月26日电:美国考古学家发现,早在2万7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以狩猎为生的原始人就发明了纺织术,他们能够利用织机织造帽子、衣服、篮子和网等物品。据《英国考古学》杂志报道,此前考古学界一直认为,纺织术是在距今约5千至1万年前,即农业文明开始之后才出现的。显然,文明并不是原先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仅仅上下5000年。
    公元前11000年,距今13000年发生的地球翻转运动,在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原上的的的喀喀湖畔的蒂华纳科遗址,“发现成堆的石雕品、器皿、工具和各式各样的器物,这些东西经过一番剧烈的震荡,全都破碎成一团,乱七八糟地堆在一起。只要在这里挖掘一条两米深的壕沟,你就会发现,洪水的威力是如此的可怕。它结合地震的力量,将人类和各种动物的骨骼送到这里,跟陶器、珠宝、工具和各种器皿掺混在一块……一层层冲积土覆盖着整个废墟,沙砾中混合着的的喀喀湖的贝壳⑶”。现在标高3800多米,位于安第斯山深处的的的喀喀湖里生存的海马和多种海洋生物,就是地球翻转的超级巨浪带来的。
    “在距今约4万年以前发生了人类艺术的‘大爆炸’。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岩石画,是保存在意大利北部维罗纳(Verona)西北的富曼恩洞(Fumane cave)中的有3.2-3.65万年历史的、以红赭石为颜料的半人半兽的肖像画,以及在法国肖威窟(Grofte Chauvet)中有约3.2万年历史的动物画*。肖威窟绘画中的艺术相当成熟,甚至采用了描影和透视这样高级的绘画技法。这表明,在这些绘画出现之前就已经经历了艺术概念及技法的漫长发展过程。个人装饰品是艺术大爆炸的另一个方面。用象牙刻制的最古老的珠状饰品或垂饰约有3.5万年的历史**。这些装饰品在概念、象征意义以及技术方面都很复杂,在工艺上体现与现代人近似的理念⑷。”
    上一段记述的金字塔船和诺亚方舟也应该是前一期史前文明的证据之一吧。还有许多其他学科的灾难证据(可以参见《全新世底界上的灾变问题》一文,待发表。),无法在本文里面详细论及。现存文明应该是在前一期史前文明灾难的废墟上重新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毁灭史前文明的大洪水过后,侥幸逃脱了灭顶之灾的古代先民,真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儿。他们也许是前一期史前文明人类总数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他们本来就是前一期史前文明社会的残留碎片,根本没有能力把前一期史前文明全盘接续下来,只能在记忆当中保留前一期史前文明的部分灵性。当他们重新汇聚起来,尽可能地搜集了前一期史前文明残留下来的遗物,并把记忆中的那点灵性设法记载和传承下来。这些遗物和不同形式的文献,一部分在后续的社会生活中得到发展,还有一部分便成了我们今天谁都无法解读的千古之谜。然而,他们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者,是大洪水的见证人。于是,他们在那时候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通过一代一代的口头传说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又经过成千上万年历史岁月的风风雨雨,经过无数人的不断加工、改造,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神话和传说,以及由其衍生的故事、小说、弹词、戏剧、电影、电视等等。
笔者按上述思维方法去解析人类口头流传的和记录在史籍中的远古创世神话,应该是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神话故事的内核,应该是古代先民对自己亲身经历事件的记述,是没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信息。从上述的远古创世神话故事中解析出来的那些认识,并不是地球翻转论的主要证据。笔者只是把它们视为地球翻转论整幅画面上那淡淡而真实的山影,在虚无缥缈中表现出古老的遥远。

    十、结论

    现代所说的许多远古创世神话,产生的时候是真实的记录,而不是创作。如果承认了远古创世神话的内核是历史记录,那就无法回避那些神话中应该隐藏着远古的秘密。神话中隐藏的秘密应当是神话的主体部分,时间的跨度为人们解析神话的努力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我们必须越过成千上万年的历史长河的间隔,细心而谨慎地剔除后人的艺术加工部分,把极度扭曲的神话内核恢复成原状或接近原状,显然那是相当困难的事。笔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尝试着解析了那些所谓远古创世神话,要想不出现失误,要想能够得到历史学家和读者的认可,那可是对笔者思维正确与否的现场考验啊!
    灾难既是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图上,事物总是以有起有伏的波浪式向前推进着,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提高着。福兮祸所依,平稳健康地发展是全人类的幸福,可是在其中潜藏着明天的地球翻转的危机;祸兮福所伏,前一次的地球翻转对前一期史前文明绝对是一次灭顶之灾,可是也给前一期史前文明的人类遗孤和其他生物留下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创造了条件。确认并研究最近一次地球翻转现象,可以警惕今后将会发生的地球翻转现象。警惕自然界的灾难性变动,人类的文明才可以平安!
    全人类都应该冷静而清醒地科学认识真实的历史,同样应该冷静而清醒地科学面对明天和未来。

参考文献
    ⑴ 吴春明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考古考察  光明日报1999.8.27.
    ⑵ H Murray J.Crawford et al,An Historical and Descriptiue Account of
China,and edition,1836,volume l,p.40.
    ⑶ Tiahuanacu,J.J.Augustln,New York,1945,Volume 3,p.142-143.
    ⑷ 李讷 人类进化中的“缺失环节”和语言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P170.
    * M.Balter,New Light on the Oldest Art.Science,283(1999),pp.920-922.
    ** R.White,Dark Caues,Bright Visions.New York;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1986.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打碎神话的光环,获取历史古籍中的自然科学真实记录上一篇 / 下一篇  2009-01-13 17:43:16
查看( 857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可以凭主观愿望随意改铸的。所以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尊重历史事实,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认识历史是历史学家的基本功。历史是过去的人类的活生生的活动,人类历史尤其是远古人类的历史,离不开考古学。考古学是历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根据实物史料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史料包括文献和实物两大类。实物史料即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各种历史文物和遗迹。而文献资料在远古人类历史的研究中又是奇缺的,对于那些极其稀缺的资料的解读,不同的研究观点有不同的解读答案。然而在研究人类的远古历史方面,笔者发现历史学界是否给了我们一个模糊和迷茫的答案?
    李大钊先生在《史学要论》中反复讲过一个道理:“吾人自束发受书,一听见“历史”这个名词,便联想到二十四史、二十一史、十七史、史记、紫阳纲目、资治通鉴、乃至Herodotus、Grote诸人作的希腊史等等。以为这些便是中国人的历史、希腊人的历史。我们如欲研究中国史、希腊史,便要在这些东西上去研究;这些东西以外,更没有中国史、希腊史了。但是历史这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联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它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我们所研究的,应该是活的历史,不是死的历史;活的历史只能在人的生活里去得,不能在故纸堆里去寻。” 很显然,历史的记录和客观历史过程是不同的。只是就书本上的记录如何,去论证历史如何如何,是否存在太多的违规行为呢?如果全人类的历史都完全在故纸堆里,那又何必再去研究呢?
    笔者在《是神话,还是事实的真实记录?——用地球翻转的观点解读远古创世神话传说》(已于7月下旬发给文史哲,待审定发表)一文中,用地球翻转论的观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详细解读了在中国和世界上广泛流传的远古创世神话。现在将古籍和神话内容的现存认识和地球翻转论的新认识简单作一对比如下:

  对古籍和神话内容的新、旧认识简单比较
---------------------------------------------------------
  古籍和神话内容           现存的认识             地球翻转论的新认识
------------------------------------------------------------------------
  历史上的混沌时期          茫然无解              地球翻转的灾变效应
  盘古王开天地          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        大灾变发生时的目击证人
  伏羲和女娲            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        前一期文明的救护者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         神话故事               前一期文明的炼铜遗址
  远古时期的大灾难      神话、无稽之谈            其有其事的历史事实记录
  天倾西北,日月星辰……  神话、无稽之谈          古天文研究史料的历史记录
  白娘子水漫金山        神话故事、戏剧            海水淹没陆地的变相记录
  诺亚方舟              圣经故事、茫然无解        地球翻转时的海浪冲积物
  金字塔船                茫然无解                前一期文明的航海工具
  金字塔飞鸟模型          飞鸟模型                前一期文明的航空科技成果
  尼罗河夏至涨水100天    茫然无解                地球翻转前的极昼起潮现象
  太阳两次从西边升起    荒诞无稽的神话            多次地球翻转现象的历史记录
  人类经历了十个纪        茫然无解                同上,异地记录的相同证据
  可以传承的人类历史    上下5000年多一点             10万年以上
  远古历史的研究方法    唯心、无所作为                历史唯物、辩证
  初步评判              错误和疏漏较多                可以默认和首肯

    一个很明显的推理是:如果人类的远古历史是神话,那么无论后来沾了多少“土里土气”的东西,人类还是神的后代;如果人类的远古历史是自然现象的真实记录,那么人类就是大自然的精灵和宠儿。面对二者择一的状况,请你沉思以后再回答。可是在正规的历史研究中,似乎正在犯着前一类错误;而地球翻转论正努力开辟着后一种研究方向。
现在的人类应该说是生活在人类全部历史的最后一页,而历史不可能、也不应该仅仅在最后一页上做文章。如果我们尝试着翻开人类历史的前一页看看呢:尽管是全球性的大灾难、是令人唏嘘的前一期文明的毁灭、可是却是历史的真实!当笔者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古老记忆中,解读出人类可以传承的历史可能有10万年的时候,人类历史只有上下5000年的认识,毫无疑问会被放入历史资料库中去。科学总是发展的,在今天人人附合或以为不妨默认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变成虚无缥渺的氤氲。

    结语

    如果承认远古创世神话的内核是历史记录,那就无法回避那些神话中应该隐藏着远古的秘密。既然神话中隐藏着远古的秘密,那么打碎神话的光环,应该可以获取历史古籍中的自然科学真实记录。时间的跨度为人们解析神话内核里的那些历史记录的努力设置了极大的障碍,我们必须越过成千上万年的历史长河的间隔,细心而谨慎地剔除后人的艺术加工部分,把极度扭曲的神话内核恢复成原状或接近原状,显然那是相当困难的事。笔者尝试着解析了那些所谓远古创世神话包含的远古自然记录,能否得到历史学家和读者的认可,那可是对笔者思维正确与否的现场考验啊!
    自然界和社会平稳健康地发展,是全人类的幸福,可是在其中潜藏着明天的地球翻转的危机,那是福兮祸所依;前一次的地球翻转对前一期史前文明绝对是一次灭顶之灾,可是也给前一期史前文明的人类遗孤和其他生物留下了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创造了条件,那正是祸兮福所伏。
    真实的历史是人类的财富,而被扭曲的历史是对人类后人的愚弄。全人类都应该冷静而清醒地科学认识真实的历史,同样应该冷静而清醒地科学面对明天和未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时,由于质量不均匀的程度不大,质量中心轴无力克服自转轴强大的惯性力去实现这个趋势。这就是自转轴微小变化的原因。随着时间继续推移,质量不平衡度的逐步积累,当达到质量中心轴能足以克服自转轴强大的惯性力去实现这个趋势的时候,质量中心轴就要发动翻转,与自转轴重新重合。”

没有特别的原因出现或特别的干扰出现,自转轴会永远不断的调整自己的位置。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回答王景祜、栾任之有关地球翻转问题的疑问
[ 2008/4/29 21:24:00 | By: 慧海舟人 ]
0
推荐



作者:常健民
    阅读了王景祜、栾任之两位老师对地球翻转问题还存在的疑问,本人将就他们的文章加上了个人的注释,或许能够帮助朋友们学习和了解地球翻转运动现象。

                 
    看了常健民先生“再答王景祜、栾任之在评《解析三球仪的历史功过,看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文章”,觉得他没有针对问题进行回答。没有解决我们的质疑之点。
    1,常健民先生自己承认:“问题的核心应该是失重状态,和自转、公转、翻转运动状态的自由。而我设想的煮汤圆的模拟方式,基本达到了解决核心问题的目的”。但是,从总体看来,常先生只是把问题的核心放在“失重状态”上,他自己正是反对“自转、公转、翻转运动状态的自由”的顽固坚持者。并误解我们把问题核心放在“质量和质量的比较”上。
    显而易见,单纯的“失重”或单纯的“质量及其比较”都不能解析发生“翻转”的原因。我们的意见已经讲得很清楚,即发生翻转的根本原因是:在旋转体中,质量相对于旋转中心轴分布不均,或不对称。那么,当然应该讲一讲“移动质量”以及“移动质量与整体质量之比值”。
    既然,常先生是用“汤圆在锅面上翻转”来模拟“地球在太空中翻转”,那末,只把论述核心放在“失重状态”或单纯“质量及其比较”上,是不可能说清楚“翻转”原因,以及翻转状态的。
    常先生忽视了“移动质量与整体质量之比”这个概念。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忽视这个概念就是我们之间产生理论上分歧的根本原因。

(常注:两位老师看重的是地球翻转变化过程中,重要的质量转移过程中在量的大小上出现的变化,这是必要的。我着眼的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环境下,用最简单和直观的方式,模拟地球在太空轨道上运转时的失重状态。也就是说,我着重关注点在于非地球表面状态的失重性质,还来不及考虑“移动质量与整体质量之比”的问题。在基础性创新过程中,首先定性,然后定量是必然的过程。我并不反对质量移动的问题,我的文章中是承认这一点的。笔者是在没有一分钱科研经费资助下,寻找最简陋、最可取的的方法,希望先以定性方式表述这个自然科学新发现。我也叙述过在有条件的时候可以使用更加类似的模拟方法,更精确地模拟地球翻转过程,显然那是后续的研究工作内容。把后一阶段有足够经费才能够进行的任务,强加在新发现的初期就要求完成,未免太心急,也太过分了吧!)

    2,在地球上,由于“移动质量与整体质量之比”很小很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造成:“这一段很长的积累时期”的原因。而在汤圆上,“移动质量与整体质量之比”很大很大,所以就没有积累时期,一有质量移动就要翻转。所以,我们认为:用汤圆在锅面上的翻转状况来模拟地球在太空中的翻转状况是不确切的。

    (常注:“移动质量与整体质量之比”很小很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如果移动质量真的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状态,那么间隔一段时间以后发生的地球翻转运动现象就不可能发生了。当处于失重状态下,地球本身是漂浮状态了,任何忽视移动质量的举动,必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你们一直强调的是量的大小,我在第一阶段只能做到定性论述。这或许就是我们在求同存异的讨论过程中的相异之处吧!退一步说,从定性方面你们应该还是认可地球翻转的吧?)

    3,我们再三申明,自转轴不是不会发生翻转,而是在自转轴不发生翻转的情况下,地球也会发生翻转。但奇怪的是:作为地球翻转发现者的常健民先生,他恰恰反对在这种情况下的地球翻转。殊不知这样一反对,他自己否定了大部分地球翻转现象。结果变成一位很不彻底的地球翻转论者。
    他一面积极主张:“地球的自转、公转、翻转运动状态将得到最大的自由”,一面又强调地说:“如果自转轴不发生翻转,地球就是地球仪的状态。只有自转轴发生翻转运动,北极和南极才可以经历阳光普照的日子;只有自转轴发生翻转运动,才能够出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现象;只有自转轴发生翻转运动,才能够有“天地崩,四极废”的景象发生;只有自转轴发生翻转运动,才能够有“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也”的古天文景观;只有自转轴发生翻转运动,才能够造成古地磁极的一次又一次的、大约90度的倒向记录;只有自转轴发生翻转运动,才能够有海浪洗劫大陆的天灾;只有自转轴发生翻转运动,才会发生史前多期次文明的毁灭和艰难的复兴……”。
    他如果能仔细地分析一下,若如他所说,自转轴不发生翻转,地球就是地球仪的状态,不就正好说明:他在自己的脑袋里牢牢地把地球看作有一根固定的轴吗?其实,地球上没有任何固定的轴,地球与自转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因此在自转轴恒定的情况下,地球照样会发生翻转。既然会发生翻转,就会有北极和南极经历阳光普照的日子;就能出现太阳从西边升起的现象;就能有“天地崩,四极废”的景象发生;就能有“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也”的古天文景观;就能造成古地磁极的一次又一次的、大约90度的倒向记录;就能有海浪洗劫大陆的天灾;就会发生史前多期次文明的毁灭和艰难的复兴……”。
    再说得清楚一点:地球翻转有两种:①自转轴发生翻转时的翻转;②自转轴不发生翻转时的翻转。而常先生只承认第①种,不承认第②种。因此,他就不知不觉地把大部分地球翻转都否定掉了。而且按第①种的翻转,地球只能永远跟着自转轴翻转。即不管发生多少次翻转,始终是原来的那根自转轴。好像这根自转轴与地球之间存在着牢不可破的机械连接似的。

    (常注:根据你们多次发文的论述,我理解你们坚持的观念了。我不敢肯定你们的观念一定是某个地方错了,我只能叙述我对你们所坚持的观念的解析。地球巨大的质量在自转过程中必然形成巨大的转动惯量,而由转动所形成的两个极点应该是存在的。传统科学把这两个极点的空间连线及其延长线视为地球自转轴。一个没有支点而且进行着自转的巨大地球,当其发生翻转运动时,自转时的两个极点会发生相应的变位,它们在新状态下的连线仍然是被视为自转轴的。那么你们坚持的②自转轴不发生翻转时的翻转的运动,就是说地球要翻转尽管去翻转,地球的自转轴依然保持不跟随着发生翻转。那么请问,谁?用什么手段保持了自转轴的先期状态?而且那个保持原有恒定不变位置的状态,应该如何确定?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如何确定那个自转轴不发生翻转时的最原始状态?我说的地球翻转就是表现为地球自转轴大约90度的翻转。不是地球只能永远跟着自转轴翻转,是地球翻转运动把地球自转轴调整了大约90度。这根自转轴与地球之间存在着牢不可破的联系,这一点是改变不了的事实。至少到目前为止,地球还没有发生停止转动和以现在状态进行逆向转动的现象。许多猜想者说了许多毫无根据的猜想,你们应该不是他们的追随者吧?)

    4,地球翻转现象,可以用科学道理,简单明了而又确切地讲清楚。我们曾经多次向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们谈起过,他们很快就接受了。根本没有必要像常健民先生那样作那么复杂的解析。复杂了,人家反而听不懂。
   
    (常注:谢谢你们能够主动地宣传地球翻转新观念!地球可以发生翻转运动,这是我们的共识。虽然现在还暂时没有被科学界主流学者们认可,但是它的创新性,它的基础性依然是难以否定的。它能够对现代学术界造成的影响,迟早总有一天会明确显现出来。
    感谢两位老师的执着和论述!你们每一个疑问和意见,都是对地球翻转自然科学新发现的精雕细刻,也是对我是否能够真正驾驭地球翻转新认识的帮助!在学术上求同存异,在和谐的讨论中共同进步。让我们在促进中国学术界领跑全世界科学发展地位中携手并进吧!
发表于 2009-6-19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已收藏 165
发表于 2009-9-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翻转显然在挑战惯性!
 楼主| 发表于 2009-9-20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惯性应该是地球应力产生的“常态”原因;而翻转应该是地外的因素造成;应该是非“常态”的。
发表于 2009-9-23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态就是偶然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09-9-23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当然,如果非常态的事件的出现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说26000年的周期,那它在另一个层次上也是一种常态。
如果这个数据可靠,那它可能与太阳系在银河的运动有关。
匿名  发表于 2009-10-22 04:57
神话故事不是科学!
匿名  发表于 2009-10-22 05:00
15# lhkcc58


精确地说是25786年!是地球内外差速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
匿名  发表于 2010-12-23 18:42
农民就是农民,脑残是写不出什么好文章的。起码的力学知识都没有,还好意思发表
发表于 2010-12-2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有引力不因为燃烧与否而发生变化,万有引力只和质量、速度有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4-29 11: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