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98|回复: 2

好一个抛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5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陆的来源与生成原理新探——地球演化科学

分类:科学发现2007.5.16 08:07 作者:zgnmgzxp |

评论:3 | 阅读:3144

        大陆承载了厚重的土地、生物和人,是人类生活和居住的家园,大陆的来源与产生过程也正是地球几十亿年沧桑巨变的历史写照,其间不仅隐藏着人类迄今为止多少的未解之迷,而且还包含了人类未来发展的许多抉择;因此,探索和揭示大陆的来源与生成原理不仅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夙愿,同时对于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深远意义。

近一个世纪以来各国科学家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有了众多的发现和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比如:中国克什克腾旗冰臼、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以及世界各大洲鹅卵石层(即冰碛层)等古冰川地质遗迹的发现,和西太平洋边缘弧状列岛、海沟以及青藏高原古海底生物化石等的发现等等……,最后还产生了河蚀说、海退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理论等等学说。

但由于这些学说大都没能最终给出产生地壳隆起、褶皱、断裂以及翻转的动力来源,因而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特别是西太平洋边缘的弧状列岛、海沟以及青藏高原的成因等难以得到圆满的解说。

最近又有地质考查资料证实:青藏高原是双地壳[1]结构。也就是说青藏高原不是由中国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挤压、抬升产生的,而是额外增加的一个板块。因而,用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等理论已经不能解释一个外来板块是怎样产生的,更不能解释世界最高峰(珠穆郎玛峰)与世界最深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同在一个板块出现的科学意义和深刻原因。

一、大陆的来源

那么,青藏高原板块究竟是从那里增加来的?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不妨在立体地形图或者是立体的地球仪地形图上仔细查找一下,或许能发现青藏高原板块来龙去脉的一些证据(见图一[2])。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查看东南角,发现在青藏高原板块上有自西向东的五条峡谷河流和相间并行的六条山脉在印度的萨地亚处突然转弯向南,呈“7”字型延伸到了中南半岛,并直指太平洋。在地理上这一广泛的高原多山地区被称作横断山脉。

我们再看位于南太平洋的澳洲板块,在其北部拖曳着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的众多岛屿,好像一条尾巴与青藏板块的多条峡谷、山脉相连(见图二[3])。

这是否说明奥洲板块与青藏板块曾经是相连在一起的,由于某种神奇的力量使澳洲板块脱离了青藏板块来到了南太平洋;她们中间“7”字型的多条峡谷、山脉和众多岛屿就是澳洲板块分离时留下的证据。

其次,我们再仔细观察青藏板块的南北两侧。在北侧从南向北依次分布有:塔里木盆地、天山山脉、准噶尔盆地和阿尔泰山脉(见图一)。

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好像是青藏板块从阿尔泰山脉南移时留下的空地;而天山山脉高度与青藏板块齐平、东西走向一致,且西端仍然与青藏板块首尾相连,显然是青藏板块南移时脱落的陆壳残岩丢在了两块盆地中间的见证。

在南侧,远远高耸于青藏板块的喜马拉雅山脉似乎是在述说着青藏板块在南移过程中,其前锋是如何与印度板块推挤、碰撞、摩擦、翻转等,最后形成了陡峭的南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世界的最高峰——珠穆郎玛峰。

其间的角峰、刀脊、悬崖等地貌是板块快速移动、翻转所形成山地地貌的最显著特征;其后的五条宽窄不等的断裂带和六条大致呈东西向平行的陆块[1]是快速移动造成板块破裂的证据,包括雅鲁藏布大峡谷。

同时,也就是在青藏板块南移的过程中,澳洲板块与青藏板块撕裂、并被抛入了太平洋。从青藏高原延伸到横断山脉的多条峡谷、山脉和连接澳洲板块的南太平洋众多岛屿就是她们曾经连接在一起的证据,也是板块撕裂所形成地形、地貌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我们观看合并的青藏板块与澳洲板块(以下统称藏澳板块)是从何而来的?主要看东北方向。从连接阿尔泰山脉的阴山山脉到大兴安岭,再从连接菲律宾的台湾岛以及琉球群岛,到日本列岛、千岛群岛、阿留申群岛及其外侧的海沟,这些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弧、岛弧、海沟链,是否可以证实分离前的藏奥板块是来自于北冰洋(见图一)。

这个推论与在青藏高原5000米高处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的情况是一致的。但仍然存在的问题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是什么力量把两块大陆搬运到了中、低纬度地区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发现冰臼说起。

那还是在2004年的7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会议在锡林浩特市召开,会议的后两天安排到克什克腾旗的阿斯哈图地质公园参观,在那里我第一次看到了刀削斧剁般整齐笔直的石林和在石柱上自然天成的冰臼(见图三),同时我也听到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研究员关于阿斯哈图地貌和冰臼成因的假说。

从那时起 我就真切地感受到了古冰川的存在,切实地相信了它。当然,在这之后我又看到了不少其它的古冰川遗迹和资料,例如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红砂岩柱子(见图四)、北京郊区挖出来的鹅卵石地层和有关在热带低纬度地区的南方诸大陆(包括南美、南非、南澳洲)以及南印度等地区广泛分布冰川遗迹[4]的著述资料等等。在乌拉特后旗红砂岩柱子的顶上还有一层砾石等海浪冲击海滩形成沉积物的结壳覆盖,十分像古海滩遗迹。这些遗迹和资料都使我更加确信了古冰川时代的存在,

但 同时在我脑海里也产生了另外一个疑问,即:古冰川在南美、南非、南澳洲以及南印度等热带地区可以消融,但也可以在热带地区产生吗?在没有确切资料证实地球自转、公转以及太阳热辐射有周期性改变的情况下,我更相信古冰川是外来的。

那么究竟是从那里来的呢?冰川也是冰吗,一定是从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即北冰洋来的了。但问题是北冰洋的冰盖怎么会来到中、低纬度地区呢?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庞大的冰盖在北极圈附近是有强大的离心力的,是冰盖在地球离心力的作用下拔起地壳一起滑落到中、低纬度地区的。

其实,有关北冰洋冰盖和地壳一起滑落的证据在藏奥板块抛移事件中就有。例如,从阿拉斯加的阿留申海沟,到千岛海沟、日本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菲律宾海沟、爪哇海沟、汤加海沟和克马德克海沟就是冰盖在南移过程中斜切大洋地壳产生的痕迹,大洋洲的诸多小岛屿就是抛落的零星冰盖夹带陆壳碎片的消融遗物,澳洲大陆东侧的海底河床就是冰盖消融时水流冲击海底的遗迹(见图二所示)。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藏澳板块在被冰盖拔起,滑向中、底纬度地区时,沿途与欧亚板块磨擦、碰撞、推挤,脱落的陆壳残岩连绵不断,最终形成了大兴安岭山脉、阴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并在阿尔泰山脉附近与亚洲板块发生剧烈碰撞,使地球的自转出现了一时间的停顿,在惯性作用下,地球上的大型动物纷纷落入大海,或被凹凸不平的地势阻挡后,埋入了红砂岩土,最后形成了恐龙等大型动物集群死亡、变成化石的地质奇观。例如,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恐龙坟墓”、加拿大阿博特省的恐龙“恶地狭谷”等。

另外藏澳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也使地球很多地方出现了位移。例如,东非大裂谷与欧亚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上的地壳隆起和印度洋东经90度线上的大洋地壳隆起,以及南美洲的南移,形成了墨西哥湾以及加勒比海,……等等。

还有,由于巨大陆壳的抛移和震动就使得澳洲板块在中国东部地域形成了众多陆壳边缘的脱落,这些脱落的陆壳残岩形状、大小、方向各异,推、拉、扭、转、挪、拱起、断裂、翻腾、叠置就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名山大川、平原峡谷、奇峰异景等。例如,恒山、泰山、黄山、张家界、四川盆地、秦岭、青城山、峨眉山、三峡、石宝寨等等,世间绝有。

也许有人会认为,藏澳板块只是一个特殊例子,地球上其她的大陆板块并不是来源于北冰洋。因而,我们有必要再以美洲板块为例说明大陆地壳的来源。

我们还是要打开一张立体的地形图,或者是立体的地球仪地形图来观察美洲大陆整体的情况(见图五[5])。

北美与南美的中东部地区都是开阔的平原,而西部地区则都是南北向隆起的山地,中间有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把两块大陆分开,左右两边又有由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等国家组成的大陆桥,和由佛罗里达半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组成的群岛链把两块大陆连接。如果把南美洲直接往上推移3000多公里,则正好恢复了侏罗纪时期完整的美洲大陆。南美洲与北美洲后来分离的原因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关于侏罗纪时期合并的证据就是我们手中的地形图。

下面我们接着谈美洲大陆的来源。根据美洲大陆东部和中部平坦,西部为沿海岸线山地隆起,整体上呈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我们判断美洲大陆是从东边过来、往西边抛移的。因为,山地是大陆地壳在被抛移过程中,其前锋与大洋地壳产生剧烈地磨擦、碰撞、推挤等,使大陆地壳的前缘产生折起、断裂、翻转、重叠、破碎等,最后形成了角峰、刀脊、悬崖等地形为特征的地貌(见图五)。

但问题是美洲大陆的东边是大西洋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也挨不上北冰洋的边呀?问的对,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还有一个重要证据没有看到,那就是沿落基山山脉往北的阿拉斯加山脉东端的拐点。拐点以西的山脉是沿北冰洋呈东西走向的,证明美洲大陆在北冰洋原始的位置和走向,拐点以东山脉是美洲大陆呈扇面单边抛移后的走向。单边抛移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东面的冰盖较厚、西面的冰盖较薄,因而使美洲板块由东面开始南抛,呈扇面打开的形式由北向南、向西的方向滑落到现在的位置,而西边的阿拉斯加山脉始终没有挪位。这样就产生了侏罗纪时期的美洲大陆。

关于美洲大陆的来源和成因,在学术界也存在很多说法。例如,海底扩张说认为:南、北美洲都是来自于太平洋东岸的大洋中脊,是由于地幔对流作用而使海底不断扩张,最后把美洲板块托出水面的。

但从实际情况看,太平洋东岸的大洋中脊与美洲海岸线的走向并不一致,大洋中脊在加利福尼亚半岛处伸入了美洲板块的底下,而与大陆交叉,两者看上去并无因果关系;其次,大洋中脊扩张是左右平衡的,既然在大洋中脊东侧能托出美洲大陆,那么为什么在西侧托不出另一个大陆来,而只有辽阔的太平洋呢;最后,据有关测算结果表明,太平洋的扩张速度为每年5-7厘米,大西洋为1-2厘米,试问海底扩张每年以7厘米的速度能产生落基山脉与安第斯山脉吗?山中的角峰、刀脊、悬崖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见图六)?

另外, 最根本的一个问题还是,大陆漂移说也好,海底扩张说也好,还是板块构造理论也好,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没有把地壳移动的动力说清楚,大洋中脊和地幔都在洋底或洋底的地下,让人看不透、摸不着,更不能对其所指进行亲自观察。

而本文提出的大陆抛移说有明确的动力,并可以通过物理实验和数学方法进行证明和计算。物理学研究的离心力实验证明,离心力的大小与转速的平方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通过计算可得,北极圈附近的离心力大约为每吨的物质1.1牛顿。也就是说在单位平方米面积中,冰盖每增厚1米,就增加1.1牛顿的离心力,当冰盖增加到一定厚度(大约7200~17500公尺[6])时,地壳就会被冰盖拔起,并携带、抛移到中、低纬度地区。新的大陆地壳与旧地壳的摩擦、推挤或碰撞、震动等就形成了隆起的山脉、褶皱、断裂带等,冰盖的消融就形成石墩、石柱、冰臼、冰碛层、冰川地貌以及冰期和生物大绝灭等等。 既然大陆是来自于北冰洋,那么在北冰洋一定有大陆被拔起的痕迹。

我们有幸找到了格陵兰地质研究所利用测地卫星数据做出的冰下地形图。(见图七)从这张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格陵兰岛的地形是中间凹陷,并低于海平面1500公尺,四周有悬崖高起,并向围墙一样圈住了整个岛屿,个别地方或拐角处还形成了高起的平原台地,整个岛屿像拔掉臼齿的牙床。因此,格陵兰岛可能是美洲板块在南抛过程中留下的一个地壳残片,它的上部已被冰盖拔走,下部留在了这里。合并的南、北美洲中间部分的东端缺一块陆地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另外,曾经到过阿留申群岛的人写到:整个群岛呈半圆形带状断断续续自东向西延伸,与圆的轨迹几乎如出一辙,所有的岛屿好像是在一种神奇的自北而南的力量的作用下形成。这也是藏澳板块南抛时迈出的第一个脚印。

二、大陆的生成原理

在上一节中我们不仅证实了地球上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陆板块都是来自于北冰洋的,而且还证明大陆抛移与冰盖抛移以及生物大规模绝灭是同期发生的。例如,在藏澳板块抛移事件中,就有冰盖切割海底,形成一系列海沟的冰盖遗迹,和冰盖在澳洲大陆东侧消融时形成海底河床的冰盖遗迹,以及藏澳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造成恐龙等大型动物群集死亡、树木倒地,并被飞来的红砂岩粉填埋,最后形成现代大量恐龙骨骼化石和树木化石出土的事实,同时由于冰盖融化引起的急剧降温和食物短缺又使得动植物大规模消退或绝灭。

因此,藏澳板块抛移事件的一系列相关事实能够证明,大陆抛移和冰期以及生物大规模绝灭是同期发生的。

另一方面,根据古冰川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研究证实,在地球历史上至少发生过七次大冰期和七次大规模的生物绝灭。可见,古冰川学和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与大陆抛移说的研究结论也是基本一致的。同时,在世界各地发现的鹅卵石地层(即冰碛层)往往是分布在沉积物的最底层的情况,也能说明冰川作用与冰期是大陆被抛移之后所迎接到的第一种侵蚀作用和时期。

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完整的地质理论,即:大陆抛移说。而且,这个大陆抛移说还能够把地球的岩石史、冰川史和生命史联系起来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研究,为下一步探索地壳的生成原理、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演化规律创造了条件。

那么,大陆地壳在极地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地球的演化史又是怎样的呢? 人类的历史,特别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对于地球演化史来讲简直是太短暂了,任何人都无法亲历地球上动辄上亿年形成的地质现象。但是,人类可以通过地球上大量的地质遗迹、冰盖遗迹、生物化石以及借鉴其它处于不同演化阶段星球状况的对比来研究地球演化的历史。例如,我们比照太阳和月亮,可以证实地球在46亿年前的诞生之初曾经和太阳一样是个炽热的熔融体,由于自转的离心力作用,形成了地表呈椭球体的形状;如果没有水和大陆地壳的存在,地球完全可能像月球一样,以地表平滑、布满陨石坑的形状呈现在我们面前。

也许就是水,改变了地球的演化史,形成了一块又一块的大陆地壳。 地球的演化史可能是这样的:在地球还是一个炽热的熔融体的时候,由于高温和高压作用地球内部的气体全部被排出,大气的组成像火山喷发的气体一样,主要是水蒸气,占75%以上,其次是二氧化碳、氮等气体,同时在自转作用下地球熔融体会形成理想的椭球体形状,并在宇宙固定轨道的旋转中逐渐降低温度。当地球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大气中的水蒸气开始落向地面、形成了大洋地壳、形成了海洋。当大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照射地球表面的作用显著增强,同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比例也显著提高,地球的温室效应开始显现,温度回升。当地球温度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球内部的地热圈会向四周扩大,逐步溶解大洋地壳,但由于大洋地壳是椭球体形状、地热圈是圆球体形状,所以当地热圈扩大后首先溶解的是大洋地壳的南、北极地壳,既椭球体的短轴方向。

这样,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地球的南、北极就会涌出岩浆,直至高出海平面形成极地大陆。由于公转作用,地球在夏季温度较高,涌出的岩浆就多,冬季温度较低,涌出的岩浆就少或不涌出,因而极地大陆地层的水平节理发育极好,几乎像树木的年轮一样清晰可见。随着极地大陆的不断扩大,极地海洋被陆地填埋,大洋环流作用停止,而大气环流作用显著增强,极地与赤道附近巨大的冷热气候差异使极地大陆的冰盖逐年扩大、增厚,最后形成足以使极地大陆拔起的巨厚冰盖,发生大陆抛移事件。

特别是在北半球,由于太阳照射海水的强度显著高于南半球,所以总是较早地形成巨厚冰盖,抢先一步发生大陆抛移。所以,现实中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面积的道理就在于此。进入中低纬度地区的巨大冰盖,引起全球气温的急剧下降,北冰洋和南极洲被冰层常年覆盖,高、中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也出现冰川,全球一片萧条。

但唯独北冰洋及高纬度地区的海洋在冰层的保护下,冰下的深海形成了温暖的世外桃园,大量的海洋细菌靠吞食海底丰富的硫化物、矿物等而大量迅速地蔓延滋生,然后,海洋细菌又成了贝壳类、珊瑚、澡类、鱼类等的美味。在这个特殊的深海环境里,孕育出一个黑暗、高压下生存的生物群落,大量贝壳类、珊瑚和藻类等古代海洋生物的繁盛使贝壳骨骼、珊瑚焦等在海底堆积如山,固定了大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步消减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同时,海底大量堆积的贝壳骨骼和珊瑚焦等又为陆壳中石灰矿的生成提供原料。

现今,在世界各地的大陆地壳中发现大量石灰矿藏就是这一历史演化的证据。 随着冰盖的消融,气候的回暖,如果大气中仍然含有较高比例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那么冰盖融化后有可能接着发生第二次或第三次温室效应和大陆抛移;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已经发展到没有足够高了,那么地球就出现了持续的温暖气候。这时,这种持续温暖的气候条件就为海洋生物的登陆以及陆地上新的生命形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随着陆地植物与动物的繁盛,在地球演化史中一种新的生物参与地球演化的形式就又产生了,即:动物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引起地球温度的回升。特别是恐龙、猛犸象等大型动物的繁盛引起温室效应,以至于极地附近都成了热带植物、恐龙和猛犸象等生物的乐园。

这里有古生物化石可以作证,例如,在世界各地的大陆地壳中都发现了热带植物的地层化石以及在中国和德国的地壳中发现了翼龙的地层化石,在南极洲大陆发现有代表湿热气候的石炭二迭系煤层和热带的动、植物地层化石,在北极圈附近的冻土层中发现了一万年前正在吃青草的猛犸象的急冻兽尸等。

以上这些事实都能证明地壳是在极端炎热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并被抛移到中、低纬度地区的,甚至还可以证明藏澳板块抛移事件是在夏季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北极圈附近的猛犸象、毛犀牛、大野牛、野马等动物正在悠闲地吃青草的时候突然发生的。

因此,由于恐龙、猛犸象等大型动物的繁盛而引起温室效应的过程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实,称霸一时的恐龙是由于自己的愚蠢繁盛而走上绝灭之路的。

由此可见,地球的演化是在生物演化、大气演化、气候演化和地壳演化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生物的演化可以使地球一次又一次的由冷变热,又由热变冷,同时产生了一块又一块的大陆地壳。

现今,地球上可以找到的大陆地壳有七大块陆地、分属五个大板块、经五次抛移形成。按照各大板块所处的位置和其它相关信息大致判断五大板块抛移的次序为:非洲板块、欧亚板块(包括印度)、美洲板块(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藏澳板块(包括青藏高原和澳洲大陆)和南极洲板块。因为非洲板块位于最南端,所以非洲板块产生的最早;欧亚板块紧随其后,又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所以产生于第二;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是从亚洲迁移而去的,但又因发掘过很多恐龙化石,所以美洲板块应产生于第三;青藏高原位于欧亚板块之上,澳大利亚的许多哺乳动物都是迁移而去,并且至今还没有发现恐龙骨骼化石,证明藏澳板块是产生于恐龙繁盛时代之后的,处于第四;南极洲板块,最早就有地壳产生,并一直在见机扩大,但由于南半球气温较低、大气环流较弱,所以一直未能形成抛移,是一个独特的板块,应排在最后。

另外,地球上的生物一次又一次地从繁盛走向绝灭,又从绝灭走向繁盛,遵循的是地球特有的演化规律,特别是恐龙、猛犸象等大型动物的绝灭为人类的进化和繁荣清除了障碍,我们十分感激!

但今天的人类是否已经成熟,是否已经能够吸取恐龙及其它大型动物绝灭的经验教训,在大自然面前警醒与慎行,至今仍然是个未知数。美国俄勒冈大学的科学家在对远古树叶化石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从恐龙时代起,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就能够影响地球的气温变化,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和全球气温升降的曲线比较吻合。

近年来,科学家经过对长期观察得到的大量数据分析后指出,全球气温在20世纪明显变暖,跟20世纪初相比,现在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度,这种温暖期是过去600年里从未有过的。在这个气候变暖的世纪中,有两个时期的上升十分明显,第一个时期是1900~1950年,第二个时期是80年代后期,而在这两个时期中间则出现过波动。进入21世纪以后,地球变暖的迹象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十分严重;如果人类不加以控制,仍以目前的速度排放二氧化碳,据科学家估计,再过50年,全球气温至少会上升3度;再过100年,现在地球上已探明的石油将被用光;再过 300年,煤炭也将被耗尽。如果这些预测变成现实,地球将会发生一场大灾难;20世纪全球气温不过上升了0.5度,就发生了许多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如果气温再上升3度,后果将更为严重,更何况把所有的石油和煤炭都烧完,到那时恐怕真正意义上的温室效应就已经发生了,海平面上升、淹没更多陆地、地热圈膨大,以及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各种自然灾害轮番发生,人类不得不忍受疾病和灾难的折磨,并不可逆转,最后直至因所谓的繁荣而走向恐龙的老路,……。

最近,国内多家媒体报道:极地发生冰架跨塌、火山喷发以及亚洲地震、海啸增多,等等……。这正是因温室效应引起地热圈膨大的征兆,南极大陆将不断扩大,北冰洋海底也将涌出岩浆、产生新的大陆。

三、大陆抛移说的其他证据

大陆抛移说有很多证据,除了第一节中所谈到的大众普及的能够直接用肉眼观察的地形地物证据之外,还有许多专业的通过现代地质科学工作获得的证据。例如,地震带、火山带、地壳断裂带分布图,古生物化石、古冰川遗迹、古地磁、矿藏的考察结论等。一方面,我们引用现代地质科学成果可以证实大陆抛移说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大陆抛移说又能为许多地质现象的成因提供理论解释,并进一步指导科研和生产实践。

(一)地震带、火山带、地壳断裂带证据

大家知道,在全球发生的大地震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来自于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玛拉雅——地中海地震带,而且全球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火山也是分布在这两个地震带上(见图八[7])。

那么,为什么在这两个带上会有这么多的地震和火山发生?又为什么把这两个带说成是大陆抛移说的证据呢?原来,这两个带地震、火山多的原因是由于这两个带拥有众多的地壳断裂带,地壳断裂带的分布又与藏澳板块抛移的路线正好吻合。

实际上,这两个带的形成与藏奥板块的抛移直接有关。也就是说,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的形成是由于藏奥板块从白令海,经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到达中国大陆,之后奥洲板块又与青藏板块分离,经中南半岛、南海、苏门达腊岛、班达海等到达南太平洋,以及由于藏澳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产生的地球惯性又使南美洲板块向东南方向移动了3000多公里,在这些板块被抛移或移动的沿途形成了许多地壳断裂带环太平洋分布,岩浆和热气从断裂带中以地震或火山的形式涌出就形成了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喜玛拉雅——地中海地震带的形成,是由于藏澳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后所产生的巨大震动,在喜玛拉雅到地中海一带的力线上产生了众多地壳断裂带的原因。

因此,现代地质科学工作发现的两个地震、火山带及众多的地壳断裂也就成了大陆抛移说的有力证据,同时大陆抛移说又为众多的地壳断裂带和两个地震、火山带的成因提供了理论解释,从而为进一步揭示地震和火山发生的奥秘提供了可能。

图九[8]是中国地质、地震有关调查研究机构经过多年大量细致的工作绘制的大陆地壳断裂带分布图,十分珍贵、漂亮,但令地震和地质科学家头疼的是这么多的断裂带以及它们有规律的排列和组合是怎么形成的呢?查找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展说以及板块构造理论对此问题却根本没有解释,许多科学家悉心研究,但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

其实,这张中国地壳断裂带分布图正好是藏澳板块在抛移过程中压裂地壳形成的痕迹。大家仔细看图九,在东北部有众多并列的北东—南西走向的断裂带,它们是藏澳板块进入中国境内时,压裂地壳的足迹;在西北部,众多并列的东南—西北走向的断裂带又是藏澳板块向西北延伸过程中压裂地壳所形成的足迹;在西南部,多条东—西走向的弧型断裂带又是青藏板块在离心力作用下南移时,压裂印度大陆所形成的足迹,其弧线的走向、走形完全与高耸的青藏高原南缘的走向、走形一致;在东南部,众多的右旋断裂带和左旋断裂带的组合正好就是澳洲板块在离心力作用下南抛太平洋的遗迹;在中间,两个大圆环状的断裂圈正好是藏澳板块与地球两次碰撞引起剧烈震动的中心所在,并与地面上的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两块平原相对应。

所以,青藏高原南缘的走向、走形与脚下印度大陆地壳断裂带的走向、走形完全吻合,就证明了地壳断裂带是由青藏高原压迫印度大陆形成;同理,青藏高原北侧的断裂带以及中国大陆其它的地壳断裂带也就是由青藏板块和澳洲板块形成。

这一点,任何大脑健全、即使不是搞公安或者刑侦的人都能作出明确的判断。那么,青藏高原形成的过程和来源以及澳洲板块经过中国大陆的过程和来源也就一清二楚了,大陆抛移说就是地球、地质科学的真理也就确立起来了。

另外,无独有偶,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2005年2月的报告,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印度洋发生的里氏9.0级特大地震海啸,事实上是由于整个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西侧南北长1 200~1 400公里地壳的连续断裂并产生地壳的相对垂直运动为触发源而引起的。而且,断裂带的走向、走形与尼科巴群岛和安达曼群岛岛弧的走向、走形高度吻合,这就更进一步形成了澳洲板块曾经从中国、从这里经过的绝好的组合证据。

而且,最近在台湾2006年12月26日发生的7.2级地震以及在日本千岛群岛2006年11月15日发生的8.1级地震海啸,它们的具体位置都处在海底的岛弧链附近(参照图一、二),很可能也是由藏澳板块在抛移过程中所形成地壳断裂带引起。

(二)古生物化石证据

1、地层古生物化石证据

应该说,陆生生物只能在本大陆内迁移,更不能远涉重洋。大陆漂移说根据古代一种名叫舌羊齿的植物的分布确定澳大利亚、非洲、南极洲和南美洲一度是一块很大的陆块——冈瓦纳大陆,应该也算合理。

然而,很久以后,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发现了舌羊齿植物,那些地方跟冈瓦纳古陆并不相连。例如,我国的西藏科学考察队就曾在距珠峰30余公里的定日县曲宗乡发现了习见舌羊齿Glossopteris communis Feisrm.这种远古植物[9],在西藏中部的措勤[10]和云南永仁[11]地区也相继发现了舌羊齿。

因此,冈瓦纳古陆的存在已经失去了根据,泛大陆,亦即联合古陆也是不曾存在过的。事实上,世界上现今发现的绝大多数植物化石(占植物化石总数的84%以上[12])是在全世界各大陆都有分布,远隔重洋的各个大陆之间的古生物面貌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这一点古生物学家早有发现。例如,座延羊齿、海羊齿、厚羊齿等都是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的[13]。

因此,各个大陆地壳不是产生于同一地块,就是产生于同一地点。现在,古生物学研究已经证明舌羊齿属植物不仅分布于南半球,而且也分布于亚洲等北半球,既然冈瓦纳古陆不曾存在,联合古陆也不曾存在,那么就只有各大陆地壳产生于同一地点才是正确的。

另外,世界上现今发现的将近一半的植物化石(占植物化石总数的43%以上[12])是在炎热气候条件下生长的植物,也就是说世界各大陆板块都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特别是最近在南极大陆距南极20到25度的地方找到了舌羊齿等树叶化石和树桩化石群,树桩化石所处的位置就是它们原来生长的地方[14]。这说明大陆地壳产生于地球极地都非常温暖的时期,产生南极大陆的那个地区有可能包括了南极地区,产生其他大陆的那个同一地点有可能包括了北极地区。

因此,综上所述大陆漂移学者用舌羊齿、中龙等几种动植物化石的分布,来作为冈瓦纳古陆曾经存在的证据已经被打破;而且,大陆漂移学者用陆生动植物化石来解释陆地的来源,本身就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本末倒置的问题。

因为,现实世界中的地球是先有陆地,后有动植物的;因而,大陆漂移学者用动植物化石来解释陆地的来源,是不能从源头上说不清楚的,大陆漂移学者犯了“先有动植物,后有大陆的错误”。

所以,在大陆漂移学者还没有解释陆生动植物地层化石的形成原因之前,舌羊齿、中龙等动植物化石的分布什么都证明不了。相反,各个大陆之间古生物化石及其亲缘关系的存在正好是大陆抛移说的有力证据。因为,大陆抛移说认为:大陆产生于极地海洋,多次覆盖过海洋,后来还多次覆盖过陆地。因此,各个大陆地层既有海洋生物化石,又有陆地生物化石就是理所当然的啦;各个大陆地层既有石油、天然气资源,又有煤炭资源也是合理的啦。

2、恐龙骨骼化石、树干化石证据

许多年以来,恐龙绝灭的确切原因一直没能搞清楚。但这个秘密至今仍然强烈地吸引着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他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一个又一个颇具特色的解释,许多解释本身就像恐龙绝灭一样奇特、惊人。如食物短缺论、生物碱植物毒杀论、繁殖受挫论、免疫缺陷论、小行星撞击论等等。

但是,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所有资料分析,恐龙绝灭具有突然性,特别是从西伯利亚北部毕莱苏伏加河边冻土带中发现的一只猛犸象急冻兽尸可以看出,兽尸的姿势像蹲着、举起一只前足,头部、口腔以及唇、舌等保存得很好,最重要的是在舌上和牙齿间还有死前嚼着的食物,显然是来不急吞下去。食物中有肥嫩的苔草和青草,更有趣的是还有金风花(直到今天,每年的夏季还盛开这种金风花)。

所以一般从生物学角度解释的理论均需要一定的过度时间、与实际情况不符、不具备说服力,只有小行星撞击论有一定的说服力、逐渐被更多的科学家所接受。但实际上小行星撞击论与大陆抛移学说相比也存在许多缺陷,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直到现在,小行星撞击论还没有找到与恐龙绝灭同时代的陨石坑的地点,缺乏地形地物证据;另一方面,在所有的恐龙发掘现场都没有找到陨石爆炸的碎片和铱元素含量很高的黑色层。所以,小行星撞击与恐龙的绝灭没有直接联系。相反,大陆抛移学说中提到的青藏板块,地质学界普遍认定其造山运动等一系列全球性地壳构造剧烈变动的时间与恐龙绝灭的时间正相吻合。

二、恐龙绝灭的死前具有被搬运过一段距离的机械死亡的性质。例如,我们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和加拿大阿博特省南部“恶地峡谷”的恐龙化石开掘现场可以看到,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半裸着不同类型的恐龙个体,它们或身首分离、缺肢短腿,或犬牙交错、交相叠现,死前的场景十分惨烈。这些场景证明恐龙是在被一种自然力量搬运了一段距离、肢体残缺后,被泥土掩埋的。这种自然的力量不仅能把恐龙拖移一段距离,使其肢体残缺,而且能够造成地动山摇的效果,使树木折断,使整座的小土丘、土崖、土柱子等倒在恐龙尸体上形成化石。在内蒙古巴音满都呼发掘现场可以看到,从深50~100米的挖掘大坑中挖出的泥土就是来自周围砖红色的砂土岩。在北美和内蒙古的很多地方都有被折断的树干化石(即硅化木)。而小行星撞击论称:恐龙的绝灭是由于小行星撞击地球后产生的大火灾和全球变冷造成的。而没有强调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的震动力。

其实,实际上也是,直径只有10公里左右的小行星对于直径有12756.4公里的地球来说,差距简直是太大了,即使真有撞击也产生不了太大的震动力。或者,即使震动力很大,也不能说明恐龙的绝灭是由于小行星撞击造成的,因为最近地质学家在南极大陆又发现了树桩化石群。这些树桩化石并不是矮小的灌木,相反,这些树很大,从树干直径来推算,有些可达到24.6米之高,有些甚至穿破雪地就直立在那里[13]。这些直立的树桩化石能够证明引起恐龙绝灭的自然力不是全球性的震动力,而只能是中低纬度地区较大、高纬度地区较小的地球自转的惯性力,并且没有火灾发生过。所以小行星撞击论不符合恐龙绝灭的实际情况,恐龙骨骼化石、树干化石只能是大陆抛移学说的又一有力证据。

(三)古冰川遗迹证据

古冰川遗迹,实际主要指古冰盖遗迹。其形式主要包括冰碛层、冰碛岩、冰臼、冰碛地貌等。其中,冰碛层是指以大量形状圆滑光洁、大小均匀一致的卵石沉积的地层。冰碛层的形成可能是由于冰盖消融时,大量的高势能水流垂直冲击地壳,再加上高温差以及冰在裂隙中的膨胀等,使岩石分化成石块,经水流的长途搬运、筛选以及石块的互相挤压、摩擦就形成了形状圆滑光洁、大小均匀一致的卵石,这些卵石在下游地域的沉积就形成了冰碛层。

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把在热带低纬度地区的南方诸大陆(包括南美、南非、南澳洲)以及南印度等地区广泛分布冰碛层等古冰川遗迹作为划分冈瓦纳古陆的另一个证据,写入了他的成名著作《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但在今天,冰碛层、冰碛岩等古冰川遗迹不仅在南非、南美和南印度等南半球发现,而且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北半球也都有发现。例如内蒙古乌拉特后旗的红砂岩柱子(见图四),内蒙古的冰臼,北京郊区、北美、欧洲发现的鹅卵石地层(即冰碛层)和冰碛岩等古冰川遗迹。这些发现不仅能够证明冈瓦纳古陆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而且还能证明冰盖是大陆的最早居住者,也就是说冰盖和大陆是同期到来的。

因为一般冰碛层分布的垂直位置都在沉积物的最底层。(当然,也有冰碛层分布在中、上层或具有多层冰碛层的地方,但这些一般都是由于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作用的结果。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一般都是由于冰盖抛移后,引起气候突变而造成的次生冰川,冰层较薄、较容易流动。)

所以,古冰川遗迹的分布不仅否定了大陆漂移说的成立,而且也成了大陆抛移说的又一有力证据。 冰碛岩,是指由于冰川及其沉积物的流动、挤压、摩擦等形成擦痕的岩石。其表面的擦痕记录着冰川流动的方向和强度。其分布范围的大小标志着冰川规模的大小。 冰臼,也是冰碛物。

但冰臼不像冰碛层一样在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而它只是在中国的北、南、东、西(包括西藏的拉萨)有了发现[15],在国外有发现的报道却很少。形成中国境内冰臼分布较多国外较少的原因可能与藏澳板块抛移事件有关。它们形成的具体原因可能是这样的:抛移的大陆和冰盖与原有的大陆碰撞以后,冰盖被震裂,产生了许多与山脉走向平行的宽窄不等的裂缝,在阳光照射下冰面的融化水汇集于裂缝,形成瀑布流向地表,瀑布经过历年的冻结、消融及再冻结、再消融的变形、变化,演化出各种各样的园形瀑布、钟乳形瀑布、线形瀑布以及园形与钟乳形组合的复合形瀑布等,大约经过上千万年左右缓慢的雕琢,最终形成现存的各种各样的石墩和冰臼。如图三。

所以冰臼也是古冰盖遗迹的证据,而且是古冰盖碰撞特有的证据。 冰碛地貌,是指冰盖融化水冲击并带走岩石后,留下的地形地物。主要包括各种岩石的台地、柱子、峡谷、河谷等。柱子倒塌后就形成了丘陵。如图四下边的丘陵所示。内蒙古草原上的丘陵大部分都是这样形成的,属于古冰盖遗迹。

(四)古地磁证据

190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尔纳·布吕纳发现,地球的磁场不时自行逆转,逆转的情况永久记录在了某些岩石里。具体原理是说,岩石在冷却和凝固的过程中,其中的铁矿石小粒子永远指向磁极,无论在它们形成之时磁极恰好在哪里。

实际上也就是说,岩石"记住"了自己形成之时磁极的方向。20世纪50年代,伦敦大学的帕特里克·布莱克特和纽卡斯尔大学的S.K.朗科恩研究了凝固在英国岩石里的古代磁场模式。

结果那些岩石表明,在遥远过去的某个时候,英国曾发生自转,向北移动了一段距离。而且,他们还发现,欧洲的磁场模式图与美国的磁场模式图完全吻合。

多年来,人们只是觉得这可能就是大陆漂移说的证据,但实际上这有点儿怪,因为大陆漂移说也没有阐明:英国曾发生自转,向北移动了一段距离,更没有说地球的磁场不时自行逆转。

所以,以上三位科学家实际证明的不是“英国曾发生自转,向北移动了一段距离。”或“地球的磁场不时自行逆转”,而是证明了“英国的大陆地壳是生成于北极地区,后来被抛移到中低纬度地区来的”,是大陆抛移说的证据。至于“欧洲的磁场模式图与美国的磁场模式图完全吻合”就更好解释了,因为她们是同出于一个地方,更加证明了大陆抛移说的正确。

所以,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一直把地层中地磁倾角的变化和古地磁极的逆转当作了大陆漂移说的独有证据,而这个证据在今天看来是多解的,再用它来证明大陆漂移是极不严肃的。

(五)矿藏证据

1、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生物化石资源

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生物化石资源都属于有机矿藏,是由海洋生物资源和陆地生物资源演变而来,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现代科学所证实,但这里要问的是大量的海洋和陆地生物资源为什么会被埋入地下?又是怎样、在什么地方被埋入地下的呢?多少年来,大陆漂移说对此并没有一个完整、合理、准确的解释,甚至有意回避。

现在,大陆抛移说可以明确的回答:有机矿藏是在极地海洋向极地大陆演变过程中,大量的生物有机体被从海洋低部涌出的岩浆吞没或覆盖,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中脱氧,并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后形成的。其中,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原料是繁盛的海洋生物,他们体内含有高比例的脂肪和蛋白质,脂肪和蛋白质则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在被高温、高压岩浆包裹之后,氧元素便会被分离和脱出,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多种碳氢化合物就组成了石油,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组合则会转化为天然气,渗入大量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就被称为“石油源岩”,例如油页岩、油砂岩等,它们通常都被埋藏于地层的下、中部位置。当吞没或覆盖生物有机体岩浆的温度没有足够高,或者是数量较少的时候就形成了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形成煤炭的原料是在极地大陆形成并露出海面之后,温暖的气候和长日照造就了大面积的森林、沼泽,同样由于洪水般涌出岩浆的冲积和覆盖,就在地下形成了有机地层,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最后会转变为煤层。因而,现实中的煤炭矿藏总是埋藏在地层的中、上部位置,并且分布的水平格局也是断断续续,有一段、没一段,有的埋藏深、有的埋藏浅,有的质量高、有的质量低,但它们的分布肯定也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的寻找必须是在大陆抛移说的指导下,通过对已探明矿藏的大量研究才能掌握。

由于地球曾经经历过多次的冷热变化,所以在极地也就多次生成过大陆,并多次发生过抛移,并与现在地球上存在多个大陆的情况是相符的。又因为大陆都是在极地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形成,所以现在的每个大陆都蕴藏有大量的热带生物化石和海洋生物化石,而且各个大陆的化石之间都维持着一种密切的亲缘关系,这个结果又与现代古生物学研究的结果又是一致的。也正是由于大陆生成于极地,所以在现有发现的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中没有或者很少有,人和现代生物的祖先的化石。

2、铁矿资源

铁是人类使用最多的一种金属,但地球上的铁大部分储藏在地球的核心。那么,地球核心的铁又是怎样到达地球表面成为矿藏被人们利用的呢?世界上几处最大的铁矿矿藏,如澳洲、委内瑞拉、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北美洲等,那些铁矿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至少是个迷一直困扰着地质学家。

当然,有人曾把它解释为是从早已侵蚀殆尽的山中冲出后,沉入古老的湖床或洋底聚集而成。但实际上铁一旦成为固体以后就很难再溶于水,所以上一种解释很难令人信服。现在,大陆抛移说的提出为铁矿矿藏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解释。它可能是这样的:一般,铁从极地海洋低部的岩浆出口进入大洋,当它同氧气接触的时候就会从海水中沉降出来,散落于海底。但是,一旦发生地质抛移事件之后,极地海洋将会彻底被冰封闭,水中的氧气含量就会下降,溶解在其中的铁也会随之积聚起来。而当冰融化之后,氧气的含量就会上升,这时导致大量的铁沉降到海底,形成了矿藏。南极大陆呈线形分布的丰富的铁矿藏就是极地冰盖胀裂形成的;中国包头呈圆形的铁矿藏也是极地冰盖被陨石击穿形成的。因而,铁矿矿藏的存在也是大陆抛移说的一个证据,在大陆漂移说的指导下是很难解释铁矿矿藏的存在和形成的。

3、金矿资源

金包括黄金和白金,它们都是贵重金属,主要储藏在地球的核心,在地球外壳的含量分别只有十亿分之五,以矿脉的形式分布于各大山脉之中,特别是南美的安第斯山脉和南非金矿最多,其中仅南非的黄金年产量就占去了世界的40%。

那么,金矿是怎样从地球核心来到地球外壳,并以矿脉的形式分布于山脉之中的呢?大家知道在地壳里发现的金通常是相当纯净,很少与其他元素结成化合物,也不溶于水,所以它从地球核心来到地球外壳的途径只有火山喷发。

大陆抛移又可使沿途大批的火山锥散落于前缘的山脉,在水流的作用下就形成了矿脉。所以有的山脉中金矿很多,有的山脉中没有金矿,以及南美和南非金矿最多的道理就是这样。

4、石灰矿资源

伟大的文化,大多都有独特的建筑,石灰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早已被人类所广泛利用。关于石灰矿形成的原理,我们在第二节中已经提到,但由于石灰资源是地壳的主要组成成分,在这里我们还是想从证据的角度再简单地说明一下产生大量石灰矿藏的原因。

石灰是一种沉积岩,由无数死去已久的海洋生物贝壳和珊瑚焦等经过由地球内部涌出岩浆高温高压的挤压和胶合作用形成。但一般北冰洋地域寒冷、生物萧条,那些生物能够在远古海洋中繁盛的原因:一是由于北冰洋面被冰封,形成了温暖环境;二是由于地热出口涌出大量的热泉和热气,包括硫化氰和矿物元素等,具备了丰富的能量来源。有了远古海洋生物的繁盛才有世界各地丰富的石灰矿资源;所以,大量的石灰矿藏也是大陆抛移说的证据之一。


(六)梨型地球证据

20世纪60年代卫星升空后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者根据卫星轨迹的摆动,求出了重力场并获知大地水准面呈梨形。具体地说就是北半球20°—50°纬度带是个往里凹的地带,测量还发现,北极地区约高出18.9米,南极地区则低下24~30米。这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南半球与赤道部分鼓起、北半球凹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地球为什么是梨型呢!大陆抛移说者认为:地球本来是标准的椭球体,在温室效应下,地球的温度会持续升高,地球内部的地幔会向四周扩大,逐步溶解大洋地壳,但由于大洋地壳是椭球体形状、地幔是圆球体形状,所以当地幔扩大后首先溶解的是大洋地壳的南、北极地壳,既椭球体的短轴方向。

这样,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地球的南、北极就会涌出岩浆,直至高出海平面形成极地大陆。随着极地大陆的不断扩大,极地海洋被陆地填埋,大洋环流作用停止,而大气环流作用显著增强,极地与赤道附近巨大的冷热气候差异使极地大陆的冰盖逐年扩大、增厚,最后形成足以使极地大陆在离心力作用下拔起的巨厚冰盖,发生大陆抛移事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强度显著高于南半球,因此总是较早地形成巨厚冰盖,抢先一步发生大陆抛移。

所以,现实中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于南半球的道理就在于此,同时北半球20°—50°纬度带地幔缺失严重,造成重力场和水准面下陷,以及地壳曲率变小、北极地区升高的道理也在于此。由此,地球逐渐变成了梨型。 德国人很早就精细地测出了地球的形状,但他们并没有阐述地球为什么是这个形状。因为在大陆漂移说的指导下人们是很难对此做出任何解释的,相反,大陆抛移说对此却有圆满的解释,并符合物质不灭的基本科学定律。

(七)膨胀地球证据

在梨型地球的解释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没有得到论述。那就是地球南极地区为什么会低下24~30米,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其实,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南极地区凹陷了,而是整个地球膨胀了。

这就像解释梨型地球一样,在每个间冰期,当温室效应逐步增强后,不但地热圈会扩大,而且地幔物质也会膨大。这就产生了一种自内向外的压力,不但使岩浆从北、南两级涌出,而且还会使地球中纬度地区的地壳开裂,涌出岩浆,形成了大洋中脊。

当然,大洋中脊不可能一次形成,而是经过多次涌出后形成的,这就正好解释了大洋中脊两侧岩石的年龄为什么越往近处越年轻的原因了。同时,也正是由于北半球从北冰洋排出的岩浆较多,南半球从南极排出的岩浆较少,所以大洋中脊主要分布在了地球的南半球和中纬度地区。

然而,海底扩张理论却认为: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产生地,原因是:经测定,大洋地壳的年龄没有超过2亿年的,而且越靠近大洋中脊附近越年轻。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大洋中脊的地表形状以及化学成分、层序结构应该与大洋地壳完全一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家知道大洋地壳的上层主要是硅镁层,而且表面大致平整并与海平面平行、大陆在上面几乎可以滑动,所以维格纳先生才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然而大洋中脊的地表形状却是布满了水平错断的长裂缝和弯曲成各种形状的岩石柱、岩石片等,其形状已经说明它们是地下涌出岩浆经急速冷却后形成,属大陆岩石类型,并且所处地势明显高出两侧的大洋地壳,呈山脊或马鞍形状。

所以,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大洋中脊根本不是大洋地壳,也形不成大洋地壳。而且大洋地壳也即蛇绿岩套,它的垂直层序、层内结构和化学成分以及形成过程是完全不同于大陆岩石和火山岩石的,是熔融地球在潮湿水汽的循环冷却作用下缓慢沉淀形成,是结晶体,并根据结晶体形状的不同可划分为长方岩层、橄榄岩层、枕状岩层等,这一点已经与现代大量的地质科学考察结果形成了很好的应证。如果能够在大洋中脊钻探的话,处在上层的岩石应该与大陆或火山的岩石类型一致,而不可能与大洋地壳的岩石类型一致;只有进一步往深钻探达到与海底平齐的位置以后才可能找到完整的大洋地壳,即蛇绿岩套。

可见,要证明这一事情,应当首先跳出岩石年龄这一间接证据的局限后,使它形成孤证再说。有幸的是,能够证明大洋地壳岩石年龄的报道正在不断地出现,例如2003年中国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找到了初步判断年龄为14.3亿岁的海底黑烟囱,2006年美国《科学周刊》刊登了有关北大博士在中国华北遵化县发现25亿年蛇绿岩的报道,此前有关报道蛇绿岩年龄17—20亿年的文章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等等。

(八)火山形状及火山带证据

大家知道,火山是由地球内部岩浆多次喷发形成,大多数要持续上万年,有的甚至现在还在喷发。如果大陆或大洋的地壳在移动的话,那么形成的火山口和火山锥就应该是长形,而不应该是圆形,最后火山管道还会被地壳错断而形成死火山、不能再喷发;但现实世界中几乎所有的火山口和火山锥都是圆形的,而没有长形的,并且长期休眠的死火山也有偶尔喷发的,其火山口和火山锥仍然是圆形的。例如,日本阿苏火山结束猛烈喷发于5万年前,但据日本文字记载,公元553年还在大规模爆发,现在仍在间歇喷发,其火山口、火山锥始终是圆形;再如,意大利长期休眠的死火山在公元79年突然喷发,致使人类经营上万年的繁华城市毁于一旦,其火山口、火山锥也是圆形;……等等。

另外还有,如果大洋地壳是在大洋中脊均匀产生,经过宽广的大洋,移动到海沟处消失的话;那么大洋中脊的火山也应该是在大洋中脊均匀产生,经过宽广的大洋,移动到海沟处消失。但事实正好相反,大洋中脊处有火山、稀疏排列,宽广的大洋中间却没有火山、前后没有联系,海沟处又出现大量火山、并密集排列(见图八)。这就证明大洋中脊的火山并没有经过宽广的大洋移动到海沟处,同理也就证明大洋中脊的地壳也没有经过宽广的大洋移动到海沟处。所以综上所述,世界各地圆形火山口、火山锥以及火山带的存在,已经明确地证明了大陆漂移说是不符合实际的,是错误的;而大陆抛移说是与事实相符的,是正确的。

目前,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理论已经赢得了大多数地学工作者的拥护;但是一个学说的正确与错误不在于拥护人的多与少,而在于它是否有证据,还在于它提供证据的正确与否。大多数大陆漂移学者都认为大陆漂移说只能解释地球2亿年以内的历史,而现在已经证明地球演化史长达46亿年之久,剩下的44亿年谁为大陆漂移说补充。大陆漂移说不仅在动力机制、解释年代不够等方面不能满足大众的要求,而且在解释地质现象、地理形成、地球之迷方面缺乏事实、缺乏说服力,连最起码的地层生物化石的形成原因都不能解释,更无法与地质发展史有机的结合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今天,人们可以从自己手中的地形图上亲眼观察,南美与非洲海岸线的拟合程度远远不如南美与北美海岸线的拟合;原来曾经支持大陆漂移说的四大证据,其中三大证据已经不再支持漂移说了,它们是南美与非洲海岸线的拟合、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古冰川的研究;剩下的一个证据(即:古地磁极逆转)也是多解的,它同时也支持大陆抛移说;而且,海底扩张说也只是一些单纯的测定数据,属间接证据,缺乏实物证据,在实例解释中往往自相矛盾。

所以,大陆漂移说是假想的理论,是没有根据的;而大陆抛移说不仅能圆满地解释地球的46亿年演化史,解释大陆、海洋、冰期、生物大绝灭、恐龙绝灭等地球演化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还有完善的动力机制,丰富的事实根据,是真正的地球科学理论。大陆抛移说与大陆漂移说相比还具有很多独到的实物证据,如:青藏高原地形地物特征、中国地壳断裂带图、各大陆地层古生物化石的存在及其密切亲缘关系、恐龙化石的机械死亡特征、各类有机和无机矿藏的存在、梨型地球、膨胀地球、火山形状及火山带证据等等。

除此之外,大陆抛移说还能解释很多在本文中尚未提到的地质现象、地理形成、地球之迷等等,例如六大洲、四大洋以及众多山脉和峡谷的来历,东非大裂谷、地中海海底裂谷、乌拉尔山脉、斯里兰卡岛屿、四川盆地、长江三峡、五岳三山的形成,以及火山、地震、海啸、大陆沉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和预防、预报方法,各种地质矿藏的形成原理、分布规律,……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就不再累述。

相信,地质及其相关科学工作将会迎来一个朝气蓬勃、大有作为的春天!

最后,归纳大陆抛移说揭示的核心理论是:大陆来自于极地、产生于极地,其物质来源是地球内部的岩浆、动力来源是太阳能在地球的积累和转化。可见,她既符合物质不灭定律、又符合能量守恒定律,应该说是现今世界唯一正确的地球、地质科学理论。


引用文献

[1]邓昌锦.2005.大自然未解之迷.第103、89页.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中国地图科学研究所.1995.中国地形.中国地图出版社.
[3]胡可东.2004.世界地图.成都地图出版社.
[4]网易首页——主频道——地理趣闻——漂移.2004年10月17日.漂移的大陆.网易科技.
[5]羡春明.2004.世界地形.中国地图出版社.
[6]根据超出大陆架边缘海水量计算;因为大陆架边缘的海水深度一般为130公尺(根据高庆华等.2003.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第4、5页.中国气象出版社).
[7]徐胜华.2004.科学探索,第62页.中国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8]陆远忠等.2002.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成都地图出版社.
[9]徐仁.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植物学报. [http://www.chineseplantscience.com/article_read.asp?id=3400].
[10]科技日报通讯员黄寰记者赵凤华.2002.可可西里和措勒地区野外调查获众多新发现. [http://www.stdaily.com/gb/education/2002-08/14/content_7052.htm].
[11]徐仁、朱家柟、陈晔等.云南永仁晚三迭世植物的新属种I .植物学报 .[http://www.chineseplantscience.com/article_read.asp?id=3430].
[12]根据《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西里尔·沃克、戴维·沃德著,谷祖纲、李小波译. 2003.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统计.
[13]西里尔·沃克、戴维·沃德著,谷祖纲、李小波译.2003.化石——全世界500多种化石的彩色图鉴,第296~299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4]中国科技信息.2004.生物化石显示2.5亿年前南极地区树木繁茂. [http://www.chinainfo.gov.cn/data/200411/1_20041111_95412.html].
[15]韩同林.2004.发现冰臼.华夏出版社.

参考著作:

[1]吴晓静.2004.探索神秘的地球.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邓昌锦.2004.地球未解之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3]徐胜华.2004.科学探索.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4]数码DVD影碟.地球发展史.厦门音像出版社.
[5]司以明,伊士达等.2004.世界未解之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6]邓昌锦.2005.大自然未解之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7]高庆华等.2003.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
[8]韩同林.2004.发现冰臼.北京:华夏出版社.
[9]西里尔?沃克、戴维?沃德著,谷祖纲、李小波译.2003.化石.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0]张行.2004.古生物与古环境.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
[11]陆远忠等.2002.基于GIS的地震分析预报系统.成都:成都地图出版社.
[12]杜远生,童金南.1998.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3] 胡杨等.2004.大地的刻刀.中国国家地理,530(12):140~153.
[14] 朱兴珊等.2004.寻找明天的石油.中国国家地理,530(12):50~57.
[15] Giacomo Nazzaro著,文铮译.2004.大峡谷刻录地球亿年沧桑.科学世界,(12):27~34. 作者声明:欢迎链接、收藏、推荐、评论和投票。
 楼主| 发表于 2009-7-27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抛移”与“漂移”的不同在于它极其形象地揭示了那“移”的动力。
发表于 2009-7-27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已收藏 1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7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