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问题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尚存争议的问题:
1.组成地壳的岩石为低劣导热性物质,因而具有较良好的隔热性能,才有利地球内部热库的造就。但在3000℃环境下岩石则被融化。
2.按地球半径(6371公里)和地球热增温级(3℃/100米)来计算,地心温度将达到19万摄氏度。(即6371×1000米÷100米×3℃=191130℃)。但按照前苏联在巴尔提克地盾科拉超深层钻孔资料得知,钻至地球12.2公里处,钻孔内的温度达到180℃,按此计算结果:地热增温级应为180℃÷12.2×1000米=1.5℃/100米,那么(6371×1000米×1.5℃=95565℃。也就是说,地心温度达到9.5万~19万摄氏度。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样的高温下,地心元素的原子将被分解成电子、正子、质子和中子,不但地球不可能是固体,薄的地壳也必然早就被崩碎。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地心的温度不会超过5000℃。笔者认为也不能完全排除地心温度不会超过5000℃,所以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火山、地震、温泉、地表散等方式释放多余的热量,否则,真的就会像天体中常发生的流星一样,被崩破烧毁成陨石雨。
3.压力增大,温度便随之升高,地球很深处压力硕大无朋,那里的岩石应当融化。另一方面,这里的超高压力又不可能使岩石变为液态,于是保持玻璃质的熔融固体状态。
4.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000℃,而内部温度可增至摄氏25,000,000度(2千5百万度),但有人认为这种温度是由于逐渐收缩产生的,后来研究除了收缩之外,还因收缩的结果使质子与中子结合形成的最重的原子核,它们获得了极大的速度而相互撞击,引起了核反应,因而析出来的能量恰好弥补太阳辐射而消耗的能量。地核是否存在此类核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