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048|回复: 2

佳文转贴--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7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0-04-01 12:28 |只看楼主 1# 字体大小: t T
不要光去责怪老天爷:云贵川大旱的成因之我见
云贵川大旱近半年,很多人责怪老天爷怎么不下雨?
我觉得大家错怪了老天爷了!
据我的看法,此次大旱的成因不在于天而在于地!
孤立地看,天上没有云而没有下雨的条件,这是事实,但我觉得光看这一点是片面的,应该去查这云是怎么形成的.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太阳光对地球的照射是均匀的(当然各地纬度不同照射角度不同),地球的转动是恒定的转速(这里忽略不计因各种因素而造成的极微小的变化),那为什么天气会有那么大的变化?看着卫星云图,那才叫千姿百态,似乎变幻莫测,这是我们长期形成的观点.
真的没有规律吗?不见得!
大家可仔细看一下卫星云图:黄河,长江区域上方或附近经常有二个长”飘带”的云,这是他们的水蒸汽上升高空凝结成而形成的云,这说明云不是从天上来而是从地上来的.
我们在上面生活着的地球不光接收太阳能,而且也从地下滚滚涌动着高温岩浆中得到能量,特别是地壳的各个板块不同情况的互相挤压会使地下的岩石产生不同程度的温度升高的现象,这一点千万不要忽视其影响:它会使热量上升加热地球表面,使其温度升高,水份蒸发,先是形成大量的水蒸汽---------”腾云致雨”这是我们的祖先总结出的经验,造成”大涝”,但等水份蒸发得差不多了(蒸发上午的蒸汽也被吹走了),接下来就开始”大旱”了,所以”久雨必有久旱”的原因就在于此.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有人就提出之前就发现云层的变化,向有关部门提出过地震预报,但因人微言轻,未予以重视.我看到这报道后,颇感兴趣,试作个有心人,注意观察云图,在2005年夏天,我发现华东地区西北部(安徽山东一带)的上空有近一个月几乎无云,我对坐在我对面的一个女同志(当时受聘在该公司工作)讲,最近要发生地震,她听了说:”你不要吓我!”,一个多月后,在内蒙古发生了中等地震,她说被你猜到了,我说不是猜,是推断:一个地区上空长期无云,说明那里的地面很热,不能形成云,而这现象就可能是地下岩石互相挤压发热而形成的,那就会之后形成地震,但地震不会发生在最热区,而是在这板块与其它板块接触地区,因为那里最容易松动,也可从各地发生的地震分布情况,由表及里地推断出一些大板块的形状..
其实,许多事光看表面现象显得深不可测,但究其本质,就容易解释,我们经常听到印度洋太平洋中产生”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总觉得变化多端,无法知其由来,如果光是从太阳黑子活动增多来解释是说不通的:阳光普照大地,为什么在局部会有那么大的变化呢,其实原因不在天而在地:海洋底部的地壳深层的岩石在受挤压,产生局部加热,造成海水局部受热蒸发量大增所致,上述二种现象剧烈的地区后来都发生了强烈地震---------印度洋赤道附近经常有”厄尔尼诺现象”,最后是印度尼西亚大地震加海啸,可以佐证,太平洋的”拉尼娜现象”也是由海底地壳挤压引起的,最后也是在该地区发生地震.
印尼大地震后,我在与曾在云南地震局的电话通话中说:地球的气候要慢慢地变凉快些了,因为赤道那里的海水将慢慢降温,冬天的北风将可以往南吹了,现在看来是慢慢地显现其后果.
另一个例子是2007年重庆大旱,接下来就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为此事深感内疚------07到08年是我心情最不好的一段时期,对许多事都不关心,所以听到重庆大旱都没去深思,一直有负罪感.
这次听到云贵川大旱,我对家人及朋友说:云贵川大旱,说明那里地下岩石在受挤压,发热,上空气温高,不能形成云,周围要发生地震了,其后西藏,云南,汶川,泰国北部均先后发生了地震.
震了也好,被挤压的板块可轻松点降温了,如再震几次就好了,接下去是地表温度逐渐降温,周围的潮湿气团可逐渐向干旱地区汇拢,雨也开始下了,它的过程就会象原子弹爆炸后的下雨的过程的慢镜头,今年冬天倒可能是这些地区再现雨雪灾害的情景.
所以我在想,如果我们除了研究气象学外,还增加研究”地象学”,就更能准确地研究预报诸如地震,大旱,水灾那些到现在还认为变化莫测的各种自然灾害,因为地象才是”因”而气象是”果”的一部分,而太阳的作用也是气象变化的另一种重要原因,但它相对是有规律变化的,而地象的变化则是更不规律且我们认识甚少的,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就象西医见病人发烧,就用冰袋降温,这是治标之举,而中医则究其成因而施以清内热之术,这是治本之技,看来对待气象变化及地震起因,也得象中医那样”辩证施治”才行.
当然说到研究地象学,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研究气象现在的探测手段相对比较多及先进,从探空气球到雷达以至气象卫星,而探地说何容易, 正常情况下,地壳深处的温度基本上是恒定的,测出其变化能较直接地反应地壳的变化,插个测温元件到地下1000M处,可能要数万元成本,更不要说到海底去插个测温元件技术上难度也大,但如果从宏观上来算还是划得来的,技术发展到今天,也是有解决方法的可行性的,:一次汶川地震,重建要一万亿(更不说死伤几十万人造成的不可挽回及弥补的损失),如果用来安装测温元件,就算每个要10万元,也可安装1000万个, 每平方公里安装一个,正好让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都复盖到,建立这样一个测量预警系统(现在的计算机技术有足够能力建设自动化监测系统),发现异常,及时报警,足以做到明察秋毫,可防患于未然,当然目前要实行,有关部门不一定会舍得进行投入,也就象医保中不愿把几百元的体检费列入免费项目,宁可等病重抢救时,一个人就补贴几万乃至几十万,这就牵涉到如何真正做到宏观调控以防为主的利弊权衡问题.
旱灾固然是天灾,”人定胜天”还是个美好的梦想,但也绝对不是不可对付而降低损失的,五十年代毛泽东就写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但投入长期不足,”备战备荒为人民”只是口头禅,倒是”酒水”(上海话里指宴会)成了一些”公仆”的”工作命脉”,水利设施长期失修,靠天吃饭,现在大灾临头,”临渴掘井,临渔结网”,来得及吗? 其实科学的投入是最合算的,一旦发现有灾害苗头,就及早采取措施,那怕一时影响一点GDP,但最后还是划得来的,现在弄到颗粒无收,还有什么好说.
至于有人把干旱的原因归罪于”大量种植桉树”,几乎有点可笑,总共种了250万亩,才占了云南面积的多少?不去找真正原因,怪这些桉树,可笑吗?就象大跃进把全国搞得粮食缺乏,不去查领导路线的原因,倒是怪罪于麻雀吃掉了许多粮食,于是全国男女老少齐上阵,上屋顶钻地沟,也没有打死多少麻雀,没见节省了多少粮食,现在政策改进了,也不打麻雀了,倒是鸟语花香,粮食连年丰收.
此文可能有不少谬误之处,但目的是想作抛砖引玉之序,想把一些现象联系起来,由表及里地进行系统思考,可能对破解一些似乎”不可知”的现象有所帮助
          严振华            yanzhenhua1939@yahoo.com.cn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0-4-1 12:36:40 执行 移动主题 操作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仔细看一下卫星云图:黄河,长江区域上方或附近经常有二个长”飘带”的云,这是他们的水蒸汽上升高空凝结成而形成的云,这说明云不是从天上来而是从地上来的.”
这个观点有问题,从云图看不出,中国的降水来自哪里。因为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云系更根本不进入我国。
但是如果说我国的降水来自黄河和长江,这恐怕是说不通的。因为如果你再问他一句:那黄河和长江的水是哪里来的?那他必然又会说是天上的降雨造成的。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怪圈,好像我国的水循环是自我封闭的,如果这样,那岂不是“罐里的王八,越养越抽抽了”?!
如果来台风或寒流且伴随降水,那这降水--台风带来的--是来自太平洋的;如果降水是寒流带来的,那其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太平洋;我们以为自己是在和两河的水,其实不是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5-3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篇研究地震科学的好文章,但本文对于这些区域干旱,干燥的深层次原因还没有论述透彻,还需要补充,可以参考研究我对地震动力的研究内容,我研究认为,由于地球板块强力的挤压碰撞,相互接触的部位,在压电效应的作用下,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地下电场,并且,这个地下电场能够接收到空间中的暗能量即宇宙能量而形成宇宙能量场,同时,这个地下电场也会把宇宙能量向地表方向发射而出,由于宇宙能量具有微波加热的电磁效应,因此,就把地下电场以上区域的水汽给加热蒸发掉了,故该区域极为干旱,干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5 05: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