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575|回复: 0

我国频现“地陷危机”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0-9-3 09:53 |阅读模式
单位:佛山地震局  






  据《南方日报》报道地陷,是地面沉降的一种,指地面由于地下物质移动而发生的渐进下陷或急剧下沉。近年来,这一特殊地质现象频现广州、上海、深圳、杭州、武汉、天津等全国数十个城市,引发全民性的关注与热议。

  广西


  2010年4月,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黄田镇长龙村北边山脚下一处干涸的水塘上出现近20个由地陷形成的“天坑”。

  江西

  2010年4月21日,江西婺源县蚺城茶乡东路陈怀金家的汽车配件店门口出现地陷。

  浙江

  2009年12月27日上午,浙江省温州市区汤家桥南路今日嘉园住宅楼前的驳岸发生塌陷,8辆停在其上的汽车随之沉下2米多,所幸无人员伤亡。

  安徽

  2009年8月8日,正在施工中的合肥市长江中路四牌楼地下人行通道南北向主通道发生塌陷事故。 (本文来源:楚天都市报 )

  
"天坑"近期各地频现 专家称是地陷多为人祸

近日,国内各地屡现“天坑”。而地球的那一端似乎也不平静,南美危地马拉出现了一个直径30米的巨大“天坑”。而出现此坑不久后,这里就发生了火山喷发。“天坑”的出现,是否就是某种灾难的预兆?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中山大学张珂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揭毅教授,他们认为,此次频现的“天坑”其实是地陷,与地震关联不大,“人祸”要大于“天灾”。

地陷多是“人祸”

近来“地陷”频发,特别是宜宾地区7天来连续出现26个大坑,原因何在?

张珂认为,如果塌陷比较集中,往往是受人为因素干扰所致。比如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溶洞形成负压,加速了塌陷的过程。“四川宜宾长宁的塌陷,就很可能与附近煤矿抽取地下水有关,这是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浙江衢州高速公路上的塌陷,可能是高速公路下原有溶洞坍塌所致。”张珂分析。

此外,在河谷地带,如果地下水流动加速,或过量抽取地下水,会使土壤在水位变动和重力作用下,发生塌陷。成都大邑新场镇、崇州怀远镇等地可能就属于这种情况。据报道,崇州怀远镇还进行过地震勘探测量,为了产生人工震源,实施了爆破等操作。这一爆破,致使砂砾石层松动,在地下水作用下,发生了塌陷。因此,也是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

而南昌赣江马路塌陷,可能是因为公路修建在河漫滩等松散层上的原因。除此之外,最近我国塌陷比较集中,还可能与降雨较多有关。

对发生在危地马拉的地陷,张珂分析认为,该地区曾经多次发生过塌方。今年的塌方,可能与热带风暴袭击和暴雨有关。

很难视作地震前兆

对“地陷”后会发生地震的传言,张珂并不认同,他说:“如果塌陷与地震等构造运动有关,其分布应当有较强的方向性,而且应当与地震同时发生或在地震之后。特别是地震后如遇暴雨,会造成大量塌陷。但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塌陷作为地震前兆,似乎极为少见。”

揭毅介绍,在建造房屋时可以提前排水让地面下沉,然后在下沉的地面上构筑房屋,从而避免“地陷”。广州市的居民应该无需担忧这个问题,因为广州地区的地下是花岗岩,去掉风化层再做地基就会十分稳固了。

专家解读:地陷与天坑有别

根据地质学家朱学稳论文《喀斯特天坑略论》定义,天坑是发育在碳酸盐岩层中,从地下通向地面,四周岩壁峭立,深度与平面宽度(口部或底部)从百米至数百米以上,底部与其发育期的地下河连接的陷坑状负地形。

在揭毅看来,最近各地频频出现的其实应该称为“地陷”。他说:“严格地说,地陷与天坑二者不是一个概念。地陷是地面塌陷,天坑是一种喀斯特地貌的专属名称。”

  被误导的“天坑”迷潮

地陷≠天坑

“天坑”是一个相当中国化的名词,国际称谓是"tiankeng",也就是“天坑”的拼音。

并非所有的地洞都能叫“天坑”,它的门槛相当高,要求平均宽度和深度都要大于100米,并且底部有地下河。

这样,危地马拉巨洞也就不够“天坑”标准。事实上,英文报道用的词也不是"tiankeng"而是"giant sinkhole"(巨型塌陷洞)。

所以,众多新的“天坑”也都只是一般意义的地陷。

这些洞是怎么来的

之所以会发生地陷,原因很简单,就是地底下被淘空了,地表自然下沉。

这又分两种情况:

1.地底下的水侵蚀地层,带走土石,形成中空的漏斗,一旦不足以支撑地表重力,就会导致地陷。

2.虽然地底是空的,但是充斥着地下水,维系压力平衡。如果地下水流失,平衡被破坏,地表就会坍塌。

两种情况都与水息息相关,无论是暴雨侵袭,或者是过度开采地下水,都有可能引发地陷。

地陷不一定是自然灾害

比如危地马拉的巨洞,专家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地下管道系统年久失修,长期渗水,在地下掏出一个洞穴,最终导致这个塌陷洞形成。

在我国近期的“天坑”报道中,最为严重的四川宜宾地陷群,可能与附近煤矿抽取地下水有关。当地本来就是岩溶地貌,地质环境脆弱,地层作业极易引发地质灾害。

至于四川崇州怀远镇地陷,可能是因为进行地震勘探测量,为了产生人工震源,实施了爆破等操作。这种爆破,导致砂砾石层松动,在地下水作用下,发生了塌陷。


地陷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且有加剧的趋势
岩溶地貌极易发生地陷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就是岩层会被水溶蚀,从而在地下和地表产生空洞。

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水具有溶蚀力,二是岩石具有可溶性。岩石一般是石灰岩,遇水及二氧化碳会发生化学反应生。

在岩溶地貌条件下,地岩层并不是“巴实”的整体,而是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洞或坑道,就象我们在溶洞中看到的那样。如果洞顶溶穿,土层就会象沙漏那样漏下,最终形成地陷,并且多是圆形。
地陷灾害蔓延到城市

一位科学家发现地下突然出现一个大洞,整个城市面临塌陷的危险,而盛大的狂欢节又迫在眉睫。他费尽心力,最终解除了这场危机。
  这是美国著名灾难大片《地陷危机》里的故事。但如今,类似片断却在我国不少城市屡屡上演,酿成悲剧,造成巨大的社会恐慌。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09年数据,我国有5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灾害,沉降面积扩展到9.4万平方千米,发生岩溶塌陷1400 多起。


甚至有的城市沦为地陷高发区

2008年,广州发生17起地陷事故,比上年增长7倍。白云区、荔湾区等老城区由于人口、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密集,是地陷灾害的多发区。

10年前,广州地陷还算大新闻,但如今人们对此已司空见惯。

“住在哪里都觉得不安稳,连走路都怕。晚上不敢熟睡,一有动静马上拎起枕边的旅行袋往外跑。”亲历过地陷的李先生对记者说起自己的神经质举止。

地陷不可怕,可怕的是引起地陷的“人祸”


乱钻滥挖,破坏地质结构

在岩溶地层上钻探,一旦钻穿溶洞,极易发生地陷。

年初,武汉白沙洲大桥附近再次发生地陷,施工人员钻孔勘探是事件诱因。据称,他们以前施工时,也曾遇到过地陷。

至于煤矿过度开采引发的地陷,更是数不胜数。

2007年3月15日,葫芦岛市金沟村地陷,6位村民罹难。此前两年,该地出现了6个漏斗型的大坑,附近煤矿用废煤渣回填,而村民在此捡煤渣回家当燃料,酿成这起悲剧。


盲目上马大型工程,罔顾地质隐患

地面塌陷变形,楼房裂缝加剧,甚至引起温家宝总理关注——饱受其困的广州市金沙洲的相关业主们,终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鉴定结论,武广客运专线隧道施工,确实是这些灾害的诱因。

鉴于科技手段、力量投入有限,武广高铁金沙洲段施工前的地质勘探并未发现较严重的地质问题,但随着施工的进行,该地段地质脆弱、复杂的弊病逐渐暴露出来,“比预想的要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该工程罔顾复杂的地质条件,大量抽排地下水,使金沙洲地区地质发生改变。


为赶工程进度,野蛮施工

2008年11月15日,杭州市地铁1号线工地突发地陷,一个长达100米、宽约50米的深坑被瞬间撕开,现场路基下陷6米。地下自来水管、排污管的污水淤泥倾泻而下,一下子淹没22人。这是“中国地铁修建史上的最大事故”。

据报道,在我国多个城市的地铁施工中,都出现过地质灾害。在科技水平日益精进的当代,不少技术难题其实早已克服,可怕的倒是技术之外的人为因素。

已退休的浙江大学规划系教授周复多认为,事件的发生,“直接原因,是施工技术问题;背后深层次原因,亦有错误政绩观指导下过于求快的因素。”
有些地陷不能发生
华北漏斗不能再恶化

官方通报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的水量。“事实上,真实的情况可能更严重。”

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区已在华北形成。

半个世纪以前,“地下水离地面只有一米,随便挖个洞就可以挑水喝。”现在,打到地下80米以下才有水,机井一般要打120米深。

地下出现的问题在地上表现得很明显:地裂,并且导致居民房屋出现裂缝,“房子嘎嘎响,看起来就要完了”。


重点工程必须注意地质问题

重点工程在安全问题上马虎不得,特别是化工、核电、水利等工程,如果出现地质灾害,后果难以预料。

为了保障安全,工程的建设环节当然很重要,然而最优先考虑的还是地质条件。5.12地震的巨大破坏性告诉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人力是多么脆弱,浮沙建塔,终究后悔莫及。

在地质条件脆弱的地区,对于那些安全隐忧大的工程,应该特别慎重。


三角洲如何避免“地陷海升”

去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表明,全球33个人口密集的大型三角洲地区中,有三分之二正面临“地陷海升”(地面下陷、海平面上升)的双重威胁,而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黄河三角洲,已“跻身”这一危机榜中最严重的一级——上述三地,是中国最富庶的经济区。

我国专家表示,三角洲的地面沉降问题确实很严重,但并不认同“最危险级别”的结论,我国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地面观测数据测量地面下沉幅度,而美国通过卫星图片测量,数据并不一定准确。

据称,我国一直在通过加强人为检测、进行回灌等方式,努力缓解我国三角洲地区的沉降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18 05: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