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1873|回复: 128

阿拉伯-德国人的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2-9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拉伯商业》杂志日前独家披露,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科学家已经突破技术障碍,成功实现了在晴朗干燥的不具备降雨的气象条件下,在沙漠地区人工降雨。这项技术已经被视为“最高机密”之一。

《阿拉伯商业》杂志透露,人工降雨是价值1100万美元的秘密项目Weathertec的一部分,主要是利用巨大的外形像灯罩的电离子发生器产生巨大的负极粒子磁场,制造出云层,最终实现人工降雨。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在完全晴朗干燥的气象条件下人工降雨。该项目由阿联酋总统哈里法-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Sheikh Khalifa bin Zayed Al Nahyan)直接领导,得到瑞士方面的支持,并由德国马普学会气象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监督。

2010年夏季,在122天的时间段内,阿莱因市气象部门多次预报天气晴朗干燥,无云无雨,但科学家却在湿度达到30%的条件下成功实现了52场人工降雨。当地居民对突然间下雨感到极为困惑,因为本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但突然间就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至,有时甚至下起冰雹,有时还出现闪电。

支持该项目的瑞士公司“国际都市体系”(Metro Systems International)的创办者日前通过视频透露:“Weathertec项目开始于2010年6月,已经成功实现了多次降雨,目前科研人员正对技术做进一步的革新。”

据悉,该项目下一步还将研究如何在干旱地区获得水源,这被视为是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热门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1告诉我们气象学对云的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2告诉我们气象学对风的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3告诉我们气象学对雨的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光子学》:激光或可用来进行人工降雨
用激光将空气分子离子化,使之成为天然凝结核


目前的人工降雨技术一般是在空中播撒碘化银颗粒作为凝结核,促使水蒸气凝结,而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可以使用激光将空气分子离子化,使之成为天然的凝结核,从而达到人工降雨的目的。

新一期英国《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杂志刊登报告说,瑞士等国研究人员发明了这种新技术。其原理是向空气中发射一种高能量短脉冲激光,它会使照射路径上的氮气分子和氧气分子离子化。这些离子化的空气分子就成为天然的凝结核,促使水蒸气凝结为水滴。

研究人员向含有水蒸气的实验装置中发射这种激光,可以马上观察到直径约50微米的水滴形成,这些小水滴还会进一步合并为直径约80微米的大水滴。户外实验也显示,在空气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发射这种激光可以促使空气中水滴的形成。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人员热罗姆·卡斯帕里安介绍说,这一技术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马上用于人工降雨,因为一束激光只能促使其所照射的路径上形成水滴。下一步研究将探索是否能通过用激光扫过天空的方式,促使水滴在更大面积的空气中形成。

还有观点认为,虽然一束激光不能直接用于人工降雨,但可以通过测量它所促使形成的水滴规模来判断空气湿度,从而帮助降雨预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9 23:20
阿拉伯商业》杂志透露,人工降雨是价值1100万美元的秘密项目Weathertec的一部分,主要是利用巨大的外形像灯罩的电离子发生器产生巨大的负极粒子磁场,制造出云层,最终实现人工降雨。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实现在完全晴朗干燥的气象条件下人工降雨。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8875-1-1.html
-----------------------------------------------------------------------------------------------------------------------
通过负极粒子磁场,使气云分子带电并加速凝结,实现降雨。可能与过去该论坛在[雷电生成]的讨论中,气云在运动中受到地磁磁化的情况下产生电荷,并促进气云凝结。
匿名  发表于 2011-2-9 23:49
说白了,就是模拟地z云生成原理,通过机器生产出"地z云",使汽云转变为亚雨云或雨云到达一定密度时,并关闭电磁波发生器,使亚雨云雨云在万有引力下降落(下雨)。
发表于 2011-2-1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感觉像愚人节新闻啊?完全晴朗干燥的天空中怎么可能来大量的水呢?这不符合基本定律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风在发端


    要不然怎么会是气象学的很多东西都是胡说八道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0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感觉像愚人节新闻啊?完全晴朗干燥的天空中怎么可能来大量的水呢?这不符合基本定律啊


不符合基本定律!不知道“风君”是指什么基本定律。让我帮你解释则个。其实很简单的一句话。——晴朗的天空,其实并不干燥。  
前几天,在zhouqiang15898帖子里我曾写过。“其实400%的湿度实质就是100%”就是这个意思。这是测量方法上的问题。今天就到这里,明后天我到测震仪器的地方和你多讲一点。


1告诉我们气象学对云的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2告诉我们气象学对风的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3告诉我们气象学对雨的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至少是不完全的应改为就是全部错误的

《阿拉伯商业》杂志日前独家披露,阿联酋阿布扎比的科学家已经突破技术障碍,成功实现了在晴朗干燥的不具备降雨的气象条件下,在沙漠地区人工降雨。这项技术已经被视为“最高机密”之一。


对我来讲,这是既合理又不合理的故事。合理因为我早就看到了这一点。不合理那是在中国我没有得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来发表我的观点。
其实澳洲的桉树并不自私,而是,涉及面太大,后果太严重。人家是作为最高机密的,我看到这一点。但是又不想让鬼子们先得到它。所以一直在等机会。所以我也不能在网上直接发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实验面前气象学就像是一具僵尸,它没有可能对任何新生现象作出任何反映。它的两大基本信条,空气的流动理论,成云理论被晴空万里、百分之30湿度情况下突然出现的云、雨、雷、电弄的顷刻间瓦解。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zhouqiang15898


我怎么会不懂你的意思呢。其实是“你”不懂我的意思或者你“不想”考虑我的意思。
我是能理界你为什么不懂我的意思的。
和大部分吃气象饭的人相似,那是一种职业性的不能割舍的痛。
那些吃气象饭的人,煞有介事地、天天头头是道地在做记录、做分析、做模拟、做预报。但是,到了我的理论面前,一切都变成是在瞎划

空(我几次说是打空手道)。一下子从最现代化的设备的高级操作员,变成了拉大旗以为虎皮的“现代巫师”。哪怕气象学因为无法突破

许多气象难题。现在已经改称自己是搞信息数据收集的了,(不再搞气象学理论研究了,)说是要等现代的计算级速度再快上100倍才能

再算下去。哪怕再吃一行怨一行。但那些饭桶仍还是感情上接受不了。特别是那些搞理论气象学的脑残们。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zhouqiang15898


你虽然不是搞气象的,但是,我不止一次地劝告你。不要和气象学黏糊在一起。这意思很明确——不管森林对水汽的保持有多少作用,那

个被你振振有词地一再引用的“水蒸气在400%的湿度也不会凝结,而必须有凝结核才能凝结的”气象学理论。是一个绝对谬误的理论。
是你不理解我的意思,所以你一定要为气象学辩护。因为你的植物凝结核的理论是以它为起点的。起点突然变成是空的了。那么你的理论

也变得没有着落了。
其实,你的那些森林在我的理论系统中同样可以找到支持。
其实,这也是这些天我愿意和你继续讨论的原因。但是你同样的看不懂,你以为我“好”辩是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zhouqiang15898



那个400%的故事是在1943年时先前的诺奖获得者朗缪尔和他的助手偶然发现的。被定义为“过”饱和理论。凭借他的诺奖地位没人敢反

驳。加上其后的干冰造雨的成功和碘化银造雨的成功。其理论地位就刚加巩固了。
但是,我已经多次讲了,400%饱和度的水汽是不存在。400%饱和度的实质就是100%。显而易见,从饱和的定义就是只可能有100%的饱和

度。为什么他们可以搞出个400%来?最简单不过的解释就是,测量方法的错误(我前面刚对“风君”提到了)测量方法!
我可以用实验证明只有100%的饱和度。但是他们不能证明有400%的饱和度。我还能证明他们的100%饱和度在我的测量系统中只有40%不到

。这就是解答!
我搞不懂你为什么说我是什么复杂?还不简单吗?就是测量方法的错误,简单错误!
当然要仔细解释就复杂了,但是你看lhk斑竹君(在气象论坛里)他可一听到就大彻大悟了。你再回过去看看吧

http://www.cmabbs.com/thread-53260-3-2.html 34楼),我连写了几句在XXX之前气象学的XX都不知道是什么XX了。不要说我保守

,在那里我已经说自己讲得太多了。但我还是故意的漏了一点给你。你一点不见情,只说还是不明白,还是不清楚。我真是太高估你了,

算我看走了眼。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zhouqiang15898




在本坛的那个高中生求助的帖子里,我又多讲了一点,你也看到了,但你同样看不懂。看到我说的连锁反应没有?一个放热的反应可以在

加热的条件下发生,这无疑地会发生连锁反应。我讲在哪里发生?CD Cap和台风,CD Cap就是气象上堡状高积云的顶部,那里气流运动

发展特别快。气象学无法解释。只说是到了夏天的下午,地面水蒸气蒸发量特别大,上升气流特别大。所以……。
现象是大家看到的,但是解释却是可以各别的。但总要合理吧!

看看,气象学说水蒸气是热空气带到高空去的。倒底有这样的说法的立足点吗?
水蒸气比热空气轻了几乎一半。到底是什么理由水蒸气要靠热空气的提携呢。
没有理由。
唯一的理由就是为了要满足一个数学证明式的条件。那个式子是大数学家欧拉在200多年前帮他们(气象学)总结的,他们自己归纳不出

来,那里还敢反驳。
欧拉的总结是不错,但是使那个式子成立的条件并不符合气象和物理学的事实。
就是,使那个式子成立的条件不存在!所以这个数学公式不是科学公式,而是胡说。200多年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zhouqiang15898




我说了气象学只知道水汽遇冷会凝结成水,我多次提到的“多露点”就是一种比较含蓄的学术性提法。
加热也能使水蒸气凝结为水?
我是有实验的,也明确的写清了。高中生说如果我有实验,那倒是有点……,可惜他只是高中生要不我就好讲下去了。

阿联酋的晴空造雨就是这样的一个连锁过程的体现和产物。你仔细的想想吧。我在那里说了幸亏大气里的水汽饱和度是水蒸气的含量不是

太高。
什么意思!
一方面这是一个大量产生液态水的反应,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放热过程。水汽供应足够的话就会越放越多,人类不是能量短缺吗?这里有!
从这样的角度,能量的问题一定比下雨的问题还有重要得多。阿联酋的的保密不是下雨,而是能量。
但是你知道,能量是什么吗?就是武器,就是制胜权,就是制造灾难!你懂不懂!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能源。你理解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zhouqiang15898

说不定把你的植物凝结核大量的收集起来,然而发射上去,连锁反应只要触发一下,就会发生。
lhk斑竹,所以我真的不该在这里讲下去了。
真的不是保守,而是出入太大。你看不懂,但不等于没人能看懂,光是剽窃也就算了,我是怕带来的是灾难。那我这里的泄密,就是有罪

的了。

我几次请你不要逼我,这个“逼”字是可以随便用的吗?你我无非是在网上闹一点口水,还不了解,何逼之有。问题是其后面的进出巨大


我已经等待里好几年了,机会没有出现,我不急于告诉人家。我自己在创造条件,只能说快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zhouqiang15898



澳洲的森林其实真美,那戈壁沙漠,那种大漠荒郊的气势也是难以抵抗的美。治理的事留给后人吧,至少澳洲到目前还是福利最高的国家

,靠地上挖点什么出来卖给中国,就足以维持老百姓的高福利了。还要搞什么沙漠治理。拯救人类啊?还是先顾顾自己吧。
上次提到过我是听说要摸着石头过河,就滑脚了。你感到天下现在太和谐了是吧,你知道你现在过了河吗?还是还在水里趟着。不要太天

真,不给人类带些灾难来,就大吉了。还引渤入新呢?
照片是你所指的澳洲的桉树林,漫山遍野的。伊利哇啦河静静地穿梭其中。当你站在众山之巅,迎面掠过的凉风,你知道是什么感受吗?

169DSC00289s.jpg

要不是斑竹的这个帖,提到的晴空降雨,我们之间的讨论已经结束了。
我的帖说来是回你的,既然是在网上,同样被人都能看到,不要急着来回驳我,多想想吧。不要在众人面前扮脑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完全晴朗干燥的天空中能够人工降雨,仍然不能接受,明显违反物理定律,如果能下雨的话,就不是干燥的天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霁雪


   但是,我已经多次讲了,400%饱和度的水汽是不存在。400%饱和度的实质就是100%。显而易见,从饱和的定义就是只可能有100%的饱和度
===========================================================

   我认为您没有理解“过饱和蒸汽”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与液体或固体处于相平衡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蒸气压。一般情况下超过这一指标水蒸气就会出现液化或凝华,特殊环境下蒸气压超过平面上饱和蒸气压几倍以上也不凝结,这种现象叫做过饱和,这种蒸气也叫“过饱和蒸气”。所谓400%是相对于饱和蒸气压而言(几倍以上),从您的表述来看,应该是把饱和度与饱和蒸气压的概念弄混淆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lhkcc58


   


1告诉我们气象学对云的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2告诉我们气象学对风的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3告诉我们气象学对雨的解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完全的。

=================================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逐步逼近真理的过程,气象理论需要完善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从楼主所举两则报道中,如何能得出“气象学对云、风、雨的解释是错误的”结论呢?而霁雪网友认为气象学”完全错误”的观点更是过于偏激了。

所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但突然间就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至......”,这不过就是一次人工降雨过程,只是用人工手段改变了原来的自然状态,怎么就能说明气象理论是”错误“的呢?难道人类掌握了基因技术搞出克隆羊,就说明传统的生物学是错误的吗?

假如第一个例子中人工降雨不需要形成凝结核,那当然是一种全新的方法,然而文字中没有这样的表述。第二个例子更是说的很清楚:“可以使用激光将空气分子离子化,使之成为天然的凝结核(替代传统的碘化银),从而达到人工降雨的目的”,其实还是依据气象学里的凝结核成雨理论,凭什么就说人家是“错误的”?

笔者并不懂气象学,我想这里的朋友大多数也不是气象学专业人士,所谓隔行如隔山,我们应该承认自己在气象学领域认识肤浅,更不宜对别人妄自菲薄,仅凭两篇新闻报道就放言人家上百年的理论”错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山水如屏

这帖子贴在气象论坛从未得到反驳。这里确有,奇怪。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lhkcc58


   这帖子贴在气象论坛从未得到反驳。这里确有,奇怪。
============================



哦?请问是哪个气象论坛呀?那里的人都认为气象学对云、雨、风的解释是错误的吗?


我并未质疑一楼三楼的新闻报道,只是不同意楼主在2楼的结论,楼主不要偷换概念。


假如对楼主“气象学对云、雨、风的解释是错误的”话都没人反驳,真是很奇怪的气象论坛了,呵呵。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结论与报到放在一起,你去看看。
http://www.cmabbs.com/index.php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风在发端

怎么还不明白,就是测量错误。测量理论的错误,导致测量仪器的错误。所以这是没有办法纠正的。明明是并不干燥的空气被他们测成干燥的了。看我以后的帖子吧。

看到您的动手能力能强,能帮我解决一点技术问题吗。我在设计一个气压测量仪器。小试没有什么,但正规一点就碰到一个零点漂移的难题。因为我需要测量的动态变化太慢会和零点漂移混到一起。
这个问题解决了,你也就彻底了解了什么是气象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 山水如屏

那个气象论坛找些个资料的还是很好,就是都是些小朋友,刚毕业的还有就是那些天天记录气象数据的测报员们。大三班的,坐得发闷的时候在网上消遣消遣。
说是专业的但是平均基础水平很差。我们在讨论的是什么?他们摸不着头脑,怎么反驳啊?

你所提到的疑问,我在稿子上先写着。等我一天。我回答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霁雪

“怎么还不明白,就是测量错误。测量理论的错误,导致测量仪器的错误。所以这是没有办法纠正的。明明是并不干燥的空气被他们测成干燥的了。看我以后的帖子吧。”

1 你怎么确定是测量错误
2 “测量理论的错误,导致测量仪器的错误”
   什么样的理论错误会导致仪器的错误?
3 “明明”二字从何谈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1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采用大型电离装置(外形就像钢柱上的灯罩),生成大量带负电荷的粒子。这些粒子会促使云的形成,科学家希望它们接着可以生成雨滴。瑞士公司“国际大都市系统”(Metro Systems International)负责实施这个项目。在一段机密录像中,该公司创始人赫尔莫特・弗鲁尔(Helmut Fluhrer)在谈到他们的成绩时骄傲地说:“我们造出了多场大雨。”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这被认为是首次在天朗晴朗的地区造出人工雨。过去,一些国家使用化学制剂,对云进行催化以实现人工降雨或人工消雨作业。2010年6月,国际大都市系统公司建造了五个电离装置,每个装置配备了20台发射器,可以将数万亿个催化云形成的离子发射到大气层。

  在去年夏天的四个月里,当大气湿度达到30%以上,发射器就被打开。虽然阿联酋气象专家预测艾恩地区无云或无雨,但整个夏天该地区仍出现了52场降雨。世界知名大气物理学研究中心――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负责监督这个计划。该研究中心前任主任哈特穆特・格拉斯尔(Hartmut Grassl)教授表示:“这项技术用途广泛,例如,将水输入至干旱地区。或许,这是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技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11 21:06
看来板主35楼报道的给俺5和6楼想象的差不好远。
发表于 2011-2-11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4# lhkcc58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是用我的湿度测量仪,就能测出和他们不同的湿度值来。我的测量理论和他们的就相差一点点。但只要有这一点点就够了。就差这么一点点。明明是很干燥的空气,他们测量出来是30%我测量出来就是80%左右了。相信阿联酋也了解这一秘密了。
这里又是逻辑的问题,存在的东西可能看不到。但是看不到的东西不一定不存在。如果换了个角度我们看到了过去没有看到的东西。那么这个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是存在的。
斑竹,真的不知道吗?我以为你在气象论坛的时候已经理解到了。同分异构体啊,异构体同时存在的时候,用他们的办法或理论,只能测到一种。而我就是想出了办法可以测到全部。
还有一个问题是人或生物体,实际上也只能或主要地只对某种同分异构体发生感觉。这个很奇怪,但是属于生物或医药的研究范围了。我不追究下去了。
还有疑问吗?尽管提。
但是,我们能不在网上讨论吗?斑竹。

附上一张5年前拍的照片,悉尼街头的扫街作品。“举世无双”

169IM000453.jpg


全部的设备都是在现场搭起来的,超级MIDI发烧友。他自称是举世无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该研究中心前任主任哈特穆特・格拉斯尔(Hartmut Grassl)教授表示:“这项技术用途广泛,例如,将水输入至干旱地区。或许,这是对人类而言最重要的技术。”


他们还是把能量的问题隐瞒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 zhouqiang15898

哈哈,我插一句。还有气象学的问题呢?问题多着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是需要理论支持的。错误的理论不能导致正确的发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zhouqiang15898
没有函数关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同的绝对水汽压在不同的温度下的相对湿度是不同的。所以没有函数关系。无法回答。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zhouqiang15898
或许他们还没有像我一样意识到造雨过程发生的能量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zhouqiang15898


依据这网上就不能讲了。你还没有满足我的三个条件。我不能告诉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zhouqiang15898

你去和戴大师商量吧。水的气液两相线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应该不是你说的膨胀的意思。
我说的是造雨的过程是一个造能的过程,谢谢你把我给“求雨”院长的回帖也搬到这里来了。戴大师说的是下雨还是造雨。尽管差不多但是有区别。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2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lhkcc58


   您给的链接我看了一下。那篇帖子与其说无人反驳,倒不如说是没人回复。除了zhouqiang15898说了句“水汽水分子只要有凝结核就可以”(仍然是气象学的观点),其余都是楼主自己的回帖。


回过头来再看你那句“这帖子贴在气象论坛从未得到反驳”,如果以此作为支持楼主观点的证据,有点不靠谱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2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9# 霁雪


   请问,您这里所说的“湿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有没有数学表达?   如果和传统气象学的“湿度”根本就不是同一个概念,那么孰是孰非的争论根本就是驴唇不对马嘴,有何意义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山水如屏
1  我不断回帖不假,这只是因为我觉得这50多次的实施意义巨大。至于那实验的理论意义或我由此得出的结论,我不想与你讨论,因为你已经明示:“笔者并不懂气象学,我想这里的朋友大多数也不是气象学专业人士”。

2  “所谓隔行如隔山,我们应该承认自己在气象学领域认识肤浅,更不宜对别人妄自菲薄,仅凭两篇新闻报道就放言人家上百年的理论”错”
   你一个人“承认自己在气象学领域认识肤浅”就足够了,至于我,你不必担心。从论坛的帖子你也应该看出我对气象学的关注已经不是一两年的事儿了。

3  “所谓“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但突然间就狂风大作,大雨倾盆而至......”,这不过就是一次人工降雨过程,只是用人工手段改变了原来的自然状态,怎么就能说明气象理论是”错误“的呢?
  只要气象学的现有理论不能解释这一实验,那它就是错误的。这应该无需再解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2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我们使用至今的湿度仪是正确的,除非有人给出湿度的新定义。
============
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
大气中的湿度的校验并不是一个难事,现在很多物理实验室都可以做到,楼主如果认为现有的湿度仪全错了,可以向国家提出重新检查,兴许你能获得一个科技创新奖。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2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霁雪


    笔者很难认同您的答复。物理学的宗旨正在于发掘可观测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且试图寻觅这些原因的任何连结关系,除非您的理论已经超出物理学范畴。


    两者之间没有函数的关系?那会是什么关系?进一步问,什么是函数?您是否知晓函数的概念十分宽泛,并不局限于数的计算。您可以说某些函数不能给出数学表达式,但不能轻言说两者之间没有函数关系,否则很容易走入玄学或者极端的歧途,就像前面妄言气象学理论“完全错误”一样。

   

  笔者在论坛里已有一段时间,发现概念不清是很多人常见的弊病,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我并不支持zhouqiang15898的观点,但感觉他的物理学基础比您要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12 16:06
回复 59# 风在发端
我相信我们使用至今的湿度仪是正确的,除非有人给出湿度的新定义。
============
湿度:表示大气干燥程度的物理量。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体积的空气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则空气越干燥;水汽越多,则空气越潮湿。空气的干湿程度叫做“湿度”。
============
大气中的湿度的校验并不是一个难事,现在很多物理实验室都可以做到,楼主如果认为现有的湿度仪全错了,可以向国家提出重新检查,兴许你能获得一个科技创新奖。


回复 60# 山水如屏
   笔者很难认同您的答复。物理学的宗旨正在于发掘可观测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且试图寻觅这些原因的任何连结关系,除非您的理论已经超出物理学范畴。
    两者之间没有函数的关系?那会是什么关系?进一步问,什么是函数?您是否知晓函数的概念十分宽泛,并不局限于数的计算。您可以说某些函数不能给出数学表达式,但不能轻言说两者之间没有函数关系,否则很容易走入玄学或者极端的歧途,就像前面妄言气象学理论“完全错误”一样。
  笔者在论坛里已有一段时间,发现概念不清是很多人常见的弊病,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我并不支持zhouqiang15898的观点,但感觉他的物理学基础比您要好。   


非常感谢两位的认真参与,只是这些问题,其实设计面太广。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所以请等我一到两天。我略微详细一点的禀告。
霁雪启
匿名  发表于 2011-2-12 16:11
我一直认为,只要不是从事专业气象学的其他理工类的朋友,,都能轻易的接受我的分析的。略等一两天,谢谢。
匿名  发表于 2011-2-12 16:18
我也意识到,不光是气象学。有的问题,我已经触及一些物理学的基本观点了。所以我很小心。不敢乱说出口。
发表于 2011-2-12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4# Guest from 203.219.90.x


   
我也意识到,不光是气象学。有的问题,我已经触及一些物理学的基本观点了。所以我很小心。不敢乱说出口
==================

敢说气象学理论“完全错误”,还说自己小心,不敢乱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2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1# zhouqiang15898


   我看了一下您写的《我对云是哪里诞生的不同看法》,感觉论坛里很多文章都有同样的毛病,就是结论性的话写了太多,但关键的证明和推理环节却经常一笔带过,没有充分地论述,大大降低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比方说您提到浮游植物会释放大量的能让水汽凝结的凝结核物质DMS,这种物质能让水汽凝结为云。这应该是文章的关键所在:如何证明DMS的存在?DMS究竟是什么成分?森林释放的也是DMS吗?森林地带多云的主要原因是DMS丰富还是水汽量丰富?这一系列问题都应该很好地论证。虽然我知道学术界早就有人提出了生物核理论,但您应该在文章里进行更充分的介绍。

  再有,您在上文中说”产生凝结核最多的就是生物”,这一关键结论如何得出却未见证明。产生凝结核的方式很多,是否有人对生物,浮沉颗粒,电离,烟花鞭炮这些不同因素产生的凝结核数量进行过比较?天上的云千变万化,不同成因的云显然受不同因素影响。生物核对高空云的影响有多大?DMS能上升到大气层什么高度,飘洒多远?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就下结论,显然太过草率。

  另外,您在前面讲“水汽凝结为什么需要凝结核,几乎没有人去深究”,但您自己也把这个问题跳过了。还有你前面说凝结核理论“应归功于生物界,虽然气象学借用了这个观念”,这一说法从何而来也是缺乏论证的。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谢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13 10:33
回复 67# 山水如屏


    呵呵,没有高深的理论,让阁下见笑了!1.
DMS全称叫二甲基硫化物,分子式为(CH3)2S,主要由浮游植物生产在开放海洋!由生物界研究珊瑚时提出!要看DMS,需要一定的仪器,我们看珊瑚就行!因为珊瑚以浮游植物为生,浮游植物在强光照射和临死都会释放大量的DMS!所以看珊瑚多少就能知道DMS的量,也就能知道云量的多少!如澳洲东部的珊瑚带和北部的珊瑚区,印度尼西亚群岛的珊瑚群等等都是云产生最多的地方!2.
产生凝结核最多的就是生物我在那篇有关产生的文章,整篇文章谈的都是生物凝结核!我不知道阁下怎么说没有证明?自然界的云基本是由生物凝结核产生的!我们气象所谈的云基本也就生物产生的云(大部分的云都是海洋植物产生的)!气象已经回答了您其他那些问题,我看到那些高深理论我就头痛,我就不研究了!其他的凝结核产生的云跟生物凝结核产生云来比,完全可以忽略!3.
水汽凝结为什么需要凝结核这个问题我lhk君辩论了很多,我在云那篇文章的回复也提到过!我等会把他附录在后面!
4。几乎没有深究!  我在您上面的回复中(61楼)已经做了很详细的深究,也提供了其他的文章的参考的详细论述!我再次把他简单归纳一下(深究一下):A.
为什么水汽凝结需要凝结核B.
生物凝结核由谁产生(主要是由海洋浮游植物和森林)C.
没有森林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大方向的和自身的)(说明一下,从水汽云图看,海洋的水汽云还在大量流动,所以我就把海洋浮游植物暂时放一边,主要是大陆森林,其实灾害也在大陆或靠近大陆)D.
四个灾害产生的原因(从森林角度分析,自身导致沙尘和干旱,大方向导致暴雨和台风,也间接导致沙尘和干旱)E.
所以我们需要恢复森林这是一环扣一环的深究啊,阁下怎么说没有深究!不过我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说的是事实!我始终相信,越有规律的事都是很简单的!所谓高深理论,都是花拳绣腿,好看不实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附:为什么水汽凝结需要凝结核?

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和一个氧组成,且氢和氢之间夹角成1045度,是属于偏极性的分子结构,偏极性物质一般是有带电的可能!水分子的结构:
水分子电荷.JPG

可以证实水分子可能带电(偏极性),而且水分子是直线型偏极性结构,因为他的直线型,所以水分子的结合是直线型的,因此他的固体排列膨胀!但由于水汽的水分子不可能直线型排列(气体是不稳定),必须通过凝结核才能排列!而且他的氢与氢是104.5,很接近我们看到的雪花形状六边型的夹角120(一个凝结核最少四周可以排列六个水分子或许更多水分子延深)!而且雨滴也是这样!

生物凝结核DMS也是偏极性的,很容易跟水分子的相吸合!
谢谢各位,今天开始上班了,以后跟大家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就少啦!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发表于 2011-2-13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9# zhouqiang15898


   多谢指教,学了很多东西。
  森林影响成云降雨的说法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被提出。笔者并非反对这一观点,只是认为您写文章的时候,应该把关键道理说透。譬如DMS的成分与成核机理可能大多数读者并不清楚,如果一带而过,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就大打折扣(仅对读者而言)。

  另外,您的逻辑推理应该更严谨一些。 就以“产生凝结核最多的就是生物”这一命题来说,您那篇文章只说明了生物产生的凝结核比较多,却未能充分证明“最多”。文中提到“大部分的云都产生在这个海域(大约南北纬度30度左右),这个海域最适合的浮游植物生存”,但这并不能证明上述观点。首先“大部分的云”这一说法就值得推敲(如何统计得出)?即便上述海域云量很多,是否当地空气中的凝结核就最多?就算凝结核多,但是否都与浮游生物有关?正如中东地区富产石油,同时也是穆斯林地区,但石油的形成过程与穆斯林教并无什么关系。您的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是推导必须严密,要一步步来。

  说句题外话。您与霁雪的论战笔者也关注了一段时间,总体感觉您的数物化基础更好一些,知识面也比较宽。美中不足的是下结论时容易失控,做不到收放自如。

  仅供参考。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3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9# zhouqiang15898


   此外,笔者前面第4个疑问是何以见得凝结核理论应“归功于”生物界,而并非质疑该理论本身。伯杰龙理论1933年被提出,1948年人类就掌握了人工降雨,而生物只是异质核化理论中众多成核因素之一,何以见得该理论应“归功于”生物界?实际上,生物“冰核”(ice nucleators)在降雨过程中的作用一直是未解之谜,其中重要原因便是至今无人能在云层中检测到这些生物微粒,直到2008年《science》杂志上才说有雪样证据表明微生物能安全地随云团远距离迁移。
  
   当然,这一疑问并非关键命题,只是提醒阁下表述要尽可能严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13 16:38
回复 70# 山水如屏


    呵呵,谢谢阁下的指点!
   确实是这样,我讲的事实过多,缺少连贯性(严密的逻辑性)!我最怕学理论,看到高深理论就头痛!让大家见笑啊!
    关于产生海洋的云一般是浮游植物产生的,也经过多次的验证和监察,得到的数据是每立方厘米云粒子是100多个!并不是我简单推理的,没有具体数据我是不敢乱说的!我的事实大部分是经过许多人验证的!不过我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也就没有详细的记载和研究,只不过我在这里起个抛砖引玉,希望真正的有识之士能解决灾难,我的心愿也就了了!其余名誉和金钱对于我来说都是浮云,没什么多大用处!
    再次谢谢阁下的宝贵时间和精力,让阁下费心了!我也看了阁下很多东西,确实有很强的逻辑,受益非浅!有机会多多向您请教!上班时间也就不跟阁下多聊了!
匿名  发表于 2011-2-13 16:46
回复 71# 山水如屏


    呵呵,多谢指教!
看来知识还是要多学点的啊!
我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DMS全称叫二甲基硫化物,分子式为(CH3)2S????
如果水分子的凝结需要DMS,那地球的降水岂不是变成二甲基硫化物的溶液了??
如果水分子的凝结需要DMS,那二甲基硫化物岂不是会变成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水分子的凝结需要DMS,那地球的江河湖海岂不是变成二甲基硫化物的江河湖海了??
如果水分子的凝结需要DMS,那水分占体重百分之90的人体该含有多少二甲基硫化物??
我们不应该把芝麻当成西瓜来卖。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4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5# lhkcc58


   


如果水分子的凝结需要DMS,那地球的江河湖海岂不是变成二甲基硫化物的江河湖海了??
如果水分子的凝结需要DMS,那水分占体重百分之90的人体该含有多少二甲基硫化物??
==========================
版主又闹笑话了。人体含水量只占全部体重的65%左右,水分占体重百分之90以上的动物是水母——版主每天都住缸里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14 10:09
回复 75# lhkcc58


    呵呵,斑竹的问题向来提的很现实!百忙之中跟您聊聊!
1。水汽的水分子是直线型的偏极性的,所以水汽凝结需要凝结核,但不等于水汽结合就必须要凝结核,否则就没有雾的产生(虽然直线型不稳定,但他还是凝聚了),再说有一个凝结核后结构已经很稳定,他后面就可以凝结很多水分子,所以凝结核相对于水分子来说还是小数,1克水虽然有好几百万个凝结核,但相对于水分子数才有多少?
2。斑竹可能对于物质不灭定律和物质循环规律还是有点欠商榷。
任何物质都在循环,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多,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少了!不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我们就说空气除氧了没有别的,也不能因为人类的活动需要氧,我们就说空气没有氧气了!我们不能因为台风,我们就说到处是台风,也不能因为沙尘,我们就说到处是沙尘!
只有植物的氧给动物了,氧也就达到平衡!只有台风的水汽给沙尘,水汽也就达到平衡了!DMS何尝不是如此呢?
3。大部分细菌都会产生DMS,包括我们的口臭也一样,这是硫循环的一部分而已,我们总不能大家口臭,整个空气都口臭吧?物物都是相克!走任何一个极端,这个世界就发展不下去了!斑竹有兴趣可以查查一下DMS!
匿名  发表于 2011-2-14 10:19
回复 77# Guest from 123.90.69.x


    虽然水汽凝结需要DMS,但DMS是不溶于水的!
匿名  发表于 2011-2-14 10:30
回复 78# Guest from 123.90.69.x


    如果要很多凝结核的话,区区20台机器怎么能够?那这个实验就要被推翻了!
匿名  发表于 2011-2-14 10:53
回复 77# Guest from 123.90.69.x


1 克 水分子中有6.02*10^23 个分子,也就是数量级达23,而百万的数量级才只有6(10^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6# 山水如屏


    婴儿的水比例是差不多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水汽的水分子是直线型的偏极性的,所以水汽凝结需要凝结核,但不等于水汽结合就必须要凝结核”
你的意思是说凝结核的作用就像是“催化剂”一样?凝结的作用完成“凝结”、或媒人的作用以后就“全身而退”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8# Guest from 123.90.69.x


    这就更麻烦了!那dms岂不是成了采蜜的蜜蜂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0# Guest from 123.90.69.x


    一个dms可以凝结多少个水分子?如果它的作用不是像催化剂一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9# Guest from 123.90.69.x


    要不然怎么会说它可能给很多研究者带来麻烦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6# 山水如屏


    当胎儿在母体内孕育的时候,水占体重的90%,当婴儿出生后,水占体重的80%,成年人体内水的比例降到了70%,而到了老年以后,水在人体内的比例就降到了50%---60%。
把笑话送给你了,哈哈。看看情人节你能不能用得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上面回复提到的云和雾的区别中提到雾是不能降雨,但并不是不能降水!因为雾基本是由水汽凝聚而成的(没有凝结核),他的形成条件必须是有冷空气和气流比较平稳的时候才能形成(还要有足够的水汽)!”

看样子麻烦越来越多。
1    如果雾也由水汽凝结而成,而且没有凝结核;那岂不是要有两种凝结了;一种有凝结核一种没有凝结核?如果没有凝结核水汽也能凝结,那水汽有什么必要非得等有了凝结核才变成云,而不在有凝结核之前先行变成雾呢???
2    一个凝结核可以凝结核10^17个水分子??这数据从何而来,那凝结核是通过什么机制凝结这么多水分子的?
3   凝结仅仅是一个温度变化导致的相态过程还是一个别的什么过程?
4   大气里有很多带电粒子,那些粒子能不能成为凝结核?
5   德国人人的实验确实从根本上就确定了降水的基本原理,那就是由于电磁辐射导致的带电粒子。因为,那天线除了辐射出电磁波是什么也干不了的。植被对降水的正相关效应最终将被证明与此基本原理一致的,而不会是相左或相矛盾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14 17:21
回复 88# lhkcc58


    1    如果雾也由水汽凝结而成,而且没有凝结核;那岂不是要有两种凝结了;一种有凝结核一种没有凝结核?如果没有凝结核水汽也能凝结,那水汽有什么必要非得等有了凝结核才变成云,而不在有凝结核之前先行变成雾呢???
2    一个凝结核可以凝结核10^17个水分子??这数据从何而来,那凝结核是通过什么机制凝结这么多水分子的?
3   凝结仅仅是一个温度变化导致的相态过程还是一个别的什么过程?
4   大气里有很多带电粒子,那些粒子能不能成为凝结核?
5   德国人人的实验确实从根本上就确定了降水的基本原理,那就是由于电磁辐射导致的带电粒子。因为,那天线除了辐射出电磁波是什么也干不了的。植被对降水的正相关效应最终将被证明与此基本原理一致的,而不会是相左或相矛盾的。

斑竹看回复只看一部分吗?还是断章取义?
上面这些问题我都在您文章回复中回答过!难道需要我再灌一次水?我简单再回复一下:
1。我上面写的很清楚:有凝结核我把他叫水汽凝结,是围绕凝结核发散的有很多条水汽直线型的结合,是比较稳定的,而没有凝结核的是直线的(二头都是发散,是很不稳定的)结合,我把他叫凝聚!但都是水汽结合,而只有云(有凝结核)才能降雨!看清上面回复,我讲的很清楚的!
2。几个回复都一直有计算啊!您回头再看看吧!
3。那斑竹的意思还有什么过程?起化学变化?水分子和水分子的结合难道是化学变化?
4。5。带电粒子也是凝结核一种,我前面好几个回复都谈过这个问题,也是一直支持您这个实验的原因,斑竹到现在为止好象还不知道我为什么支持这个实验的原因?
不过我讲云的时候讲生物凝结核比较多而已,从来没有否定过带电粒子做凝结核啊!水分子只要有凝结核,并没有局限那一种凝结核啊!

附:

回复 3# lhkcc58


    用激光将空气分子离子化,使之成为天然凝结核

  不错,这个技术是可以利用的,特别是缺水地方,水汽水分子只要有凝结核就可以的!



   当然还是使用生物凝结核比较自然一点,毕竟森林是长久的事,而且能改变地表物的结构,否则水是很能被蓄住的!而且森林也是固定太阳能的好方法,用激光却是消耗能量的!一长一消,自然是森林好处多!

附2:


回复 7# 风在发端

怎么感觉像愚人节新闻啊?完全晴朗干燥的天空中怎么可能来大量的水呢?这不符合基本定律啊
    没有什么奇怪的,我经常去一些自然保护区,经常会碰到在晴空万里,山里就突然下起雨来!过一会儿,又停了!我最多的一次在丹东凤凰山一天遇到过五次这种情况!大家不会忘记“清明时节雨纷纷”吧,他是最好的证明!
    空气中到处有水汽,只有凝结核时,水汽才能凝结产生降水,这是水分子的直线型偏极性所决定的!经生物界测定森林的产生的云大约每立方厘米云粒子有500多个凝结核!
   只要能让水汽凝结都是凝结核,这个技术就是产生水汽凝结的凝结核物(我暂时称他为带电粒子凝结核)!由植物产生的叫生物凝结核,由灰尘产生的叫微颗粒凝结核,烟花鞭炮也可以产生一些凝结核,甚至地震也一样可以产生凝结核地震云的产生很可能跟他有关,但只是我的猜测,希望大家证实)等等,也会促进水汽达到降水的可能! 还有很多,我就不附了,斑竹自己去看吧!
匿名  发表于 2011-2-14 17:29
回复 88# lhkcc58


    呵呵,斑竹不要动不动什么麻烦多多,这只不过是水汽凝结的一种带电粒子凝结核而已!当您明白的时候,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这只不过是能让水汽水分子凝结中诸多凝结核的其中一种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面写的很清楚:有凝结核我把他叫水汽凝结,是围绕凝结核发散的有很多条水汽直线型的结合,是比较稳定的,而没有凝结核的是直线的(二头都是发散,是很不稳定的)结合,我把他叫凝聚!但都是水汽结合,而只有云(有凝结核)才能降雨!看清上面回复,我讲的很清楚的!”

1  单条直线性的水汽聚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温度?
2  如果是温度造成水汽的单直线性的聚集,那几千米的高空在形成云之前岂不是先行形成大片大片的雾了?
3  如果大片的雾最终也能变成云,那你的dms凝结的到底是水汽?还是凝结雾?
4  人的肉眼是可以看出雾滴的形状的,它是球形的水滴。水分子是人的肉眼分辨不了的,所以用水分子串成的糖葫芦也一定是分辨不了的。
5  放弃dms吧,不要因为dms使得植被的作用显得那么勉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dms有关的东西几乎没有经得住推敲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dms有关的东西几乎没有经得住推敲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14 18:32
回复 91# lhkcc58


    DMS只是凝结核的一种的,跟您的带电粒子一样!

也就是有凝结核的云的直线型水汽链远远多于单条或多条不稳定的水汽直线型的雾!”我已经写的很清楚多条很不稳定的水汽直线型!

还有水分子是直线型偏极性的(您说的带电),所以结合是直线型的(称线形可能合适一点),也就是正负相吸(您说的糖葫芦串)一个接一个水分子这样联结,但这种结构是很不稳定的!

算了,就跟您说这么多,说了您也不看!您实在要坚持您的观念就坚持吧,我尊重您的观念!
关于这个问题,我就到此为止!该说的该解释的我已经也差不多了,再说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匿名  发表于 2011-2-14 18:37
DMS只是凝结核的一种的,跟您的带电粒子一样!

我坚持的是凝结核,不是DMS一种,我只不过拿DMS 来举例而已!!我不否定任何其他的凝结核!

再见!

谢谢您的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5# Guest from 123.90.69.x

“也就是有凝结核的云的直线型水汽链远远多于单条或多条不稳定的水汽直线型的雾”

“我上面写的很清楚:有凝结核我把他叫水汽凝结,是围绕凝结核发散的有很多条水汽直线型的结合,是比较稳定的,而没有凝结核的是直线的(二头都是发散,是很不稳定的)结合,我把他叫凝聚!但都是水汽结合,而只有云(有凝结核)才能降雨!看清上面回复,我讲的很清楚的!”

1  第一引文说雾也有单条或多条不稳定的水汽直线型的,第二引文说雾是单条直线型的;如何解释?
2  如果第二引文是对的,那“单条或多条不稳定的水汽直线型的雾”的构成机制是怎么样的?它们的区别何在?
3  在高空是不是先形成雾后形成云?高空的那雾是不是应该始终存在?
4  雾的水滴状如何解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4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6# lhkcc58


  没想到让版主承认记错了一个数字竟然如此困难。就为了那点面子,不惜连胎儿的数据也找出来说事,你咋不把胚胎和受精卵时期也算上,含水量岂不更高?你敢说前面写下“水分占体重百分之90的人体”那句话时,脑子里想的“人体”是胎儿?说句“不好意思我记错了”就那么难吗?


    笔者以为,作为“百家争鸣”的版主,不但专业知识要丰富,心胸更应该宽广,未必要刻意维护自己的学术权威形象。说句题外话,既然是百家争鸣,应该是展现不同观点的地方。可是看看这里的置首帖子,几乎清一色都是版主自己的作品(唯一不是版主作品的还是篇匿名文章),15篇置首贴有14篇是你自己的,简直成了“版主专辑”,这样还叫百家争鸣吗?像版主这样如此不遗余力地推介自己的作品,论坛里哪个栏目是这么搞的?何况还是“百家争鸣”栏目?



   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90应该是个从早期胎儿到临产阶段的平均值吧?”
这里的“应该”从何而来?从想当然来?
难道胎儿在骨骼形成前身体含水量会低于90?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不够虚心,更不是不敢承认错误。
事实上在这个论坛错误比比皆是,有谁公开承认过自己的错误呢?
就我所知只有我。我至少公开承认过两次错误。
还有谁没有出现过错误,还有谁错了公开承认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老催错过没有,承认过没有?
“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别说,这老催还真是可能没有什么应该承认的错误。因为从他的个人空间看,他没有发过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唯一一个主题也是专门用于骂人的。回复有一些,其性质---不多说了,大家自己看看吧:
主页地址:http://www.dizhenluntan.com/shequ/6597
全部 个人动态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lhkcc58 的话题 阿拉伯-德国人的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1小时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lhkcc58 的话题 阿拉伯-德国人的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1小时前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发表了新话题 14小时前 没见过20108512这么不要脸的!
神棍年年有,今年特别多。但是像20108512这样不要脸的还是头一回碰到。 大家先一起回味这厮上个月那篇耸人听闻的 《国内地震红色预警》 ...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20108512 的话题 2月10日7时15分至15日23时55分地震预测分析交流 14小时前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地方卫士 的话题 国内地震测报 02-10 21:36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山水如屏 的话题 很想知道,地震论坛里面判断“成功预测”的标准是什么? 02-10 21:27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20108512 的话题 2月10日7时15分至15日23时55分地震预测分析交流 02-10 21:07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山水如屏 的话题 地震思考之二: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师” 01-30 01:23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地方卫士 的话题 回良玉总理亲自为群测群防员搬奖对走具有中国特色防灾减灾之路意义重大 01-30 01:21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看客 的话题 地电监测目前国内仍无大震异常 01-30 01:19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的话题 呼吁:让20108512自娱自乐吧,我们都不要理他,他自己就知道没趣了! 01-30 01:18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的话题 版主!走了个易道归藏又来了个20108512捣乱,你管不管! 01-30 01:13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的话题 版主!走了个易道归藏又来了个20108512捣乱,你管不管! 01-30 01:10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1随风1 的话题 写个极个别自认为自己是大师的“砖家”(请勿对号入座) 01-22 21:29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看客 的话题 地电监测目前国内仍无大震异常 01-21 22:37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看客 的话题 地电监测目前国内仍无大震异常 01-21 22:29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看客 的话题 地电监测目前国内仍无大震异常 01-21 09:30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1随风1 的话题 写个极个别自认为自己是大师的“砖家”(请勿对号入座) 01-21 09:13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山水如屏 的话题 地震思考之二: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师” 01-21 09:04 菜单  
老崔 在 地震论坛 回复了 xinye707 的话题 地震预测交流1-20 01-20 23:32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你说形成骨骼前的含水量在90以上,那么形成骨骼后胎儿含水量就应该低于90”
找个补习班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你不要说自己在娘肚子里的含水量几个月都保持一样或者波浪形的,那样真难为你了!”
婴儿出生后半个月内开始一次非病态的脱水,看样子你在娘胎的早期就开始脱水了。看样子并非脑子进水的人才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百分之90本来就是个无关紧要的数据,满以为是咬着了一块肉。其实即便那数字有误那也不过是“狗咬猪尿泡,满以为是一块肉”。谁想到那数据偏偏在范围之内?!真是愁杀人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3# zhouqiang15898


    不问是非曲直可不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无关紧要的数据错误还死不承认”
固然无关紧要,但是绝对没有错误,因为它在范围之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你唯一的“本事”--骂人。
也是你在论坛的唯一目的。
你到处滋事,到处骂人.
你可曾发表过一个像样的帖子?
可曾作出过有意义的回复?
你骂人,我不会还骂与你;因为子不,教父之过;如果要挨骂也论不到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8# 老崔


    谁告诉你我那话是三字经里的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已经几十回合了,高低应该是已经见分晓了。你要是觉得自己是对手,你就继续。当然骂人仍然还可以是你的专利。
如果你觉得不是个,又想以后找后帐,那你不妨到哪个狐狸洞再修炼几百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16 10:44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咬我几口,就掉几颗牙,居然还好意思再开牙?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2-16 15:25
回复 124# lhkcc58


    ——一直旁观战二位争斗,在某家看来,这次版主是输得比较惨的,但胜方并非是老崔,而是那个山水如屏。
    ——楼主阁下优点很多,爱学习爱思考肯钻研等等就不细说,缺点是你太固执要面子,对于别人的批评你是一定要反驳的。而山水就是利用你这个性格缺点,找了个“人体含水量”的问题来挑逗你,把你引诱到你不熟悉的领域再与你“开战”。
    ——你是研究气象的,不是研究人体生物学的,也不是研究《三字经》的对吧,这些都不是你的强项。这就好比把骑兵部队从大草原引诱到狭窄山谷中一样。
    ——虽然后来老崔出现并成为你们争吵的”主角“,山水退居幕后。但你回去看看,真正的攻击方向是”置顶帖“问题,而山水早在97楼就已经设下了这个包围圈。
    ——这次争吵其实一开始就注定你的失败。可能你还不服气,觉得对方骂一句我都回了一句,打成1:1平没吃亏,实际上你连对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人家真正的攻击目标是你的版主形象,压根就不是什么”人体含水量“问题!因为你的性格偏执,眼里总是盯着那点芝麻小事不放,结果越陷越深,越来越被动。给人的印象是:版主为了一点小错不惜用十几篇帖子来开脱,难怪给自己搞那么多”置首帖“。你回的帖子越多,你的版主形象就越差。
    ——其实,你开始要是豁达一些,比方说”我记错了,但这不影响我的观点“,不就完事了吗?
    ——别再吵了,版主快跳出泥潭吧,在置首帖里也放几篇霁雪、zhouqiang15898这些人的文章,有什么不可以的?人活着还是应该大度些。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1“版主为了一点小错不惜用十几篇帖子来开脱”
从逻辑规律来讲,你这里的错误叫“虚假”论据;因为那“错误”是不存在的。
2“这次版主是输得比较惨的”
没有想到在那二位吹毛求疵的过程里居然还躲藏着一个“裁判”
3“真正的攻击方向是”置顶帖“问题,而山水早在97楼就已经设下了这个包围圈。”
这裁判看起来还是一个战略家,居然从那吹毛求疵、小题大做中看出来一个“包围圈”
4“在置首帖里也放几篇霁雪、zhouqiang15898这些人的文章”
能提出这要求的只有管理员。
当然个人也能申请。
5“别再吵了,版主快跳出泥潭吧”
我想会有人说:“吵都吵完了,这小子现在跳出来嚷嚷什么‘别再吵’,还给双方做点评,是何居心”
我还真是没有觉得有什么泥潭,难道有那么两个人对一个无关紧要的数据咬上两口、没有咬着,我就在什么泥潭里了??
6要不然,你对那百分之90也发表些看法??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1# 老崔
低水平?
你也配低水平?没有正经的帖子,没有正经的回复,水平从何而来?你还谈不上,水平与你无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1# 老崔


    帖子的主题的重要意义我想是无人否认的。这重要性我以外不会因为有个把小丑的表演而降低。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2# 老崔


    是谁在死撑面子,我想大家都有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3# 老崔

这怎么老是“猪”和“屁股”,是这两个词特别有缘分?还是你和这两个事物特别有缘分?
算了不说了免得因为涉黄给论坛找麻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7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9# Guest from 1.203.99.x


   笔者没有你说的那么“深思熟虑”,更无让版主认错的绝对权力。“人体含水量”的争论是桩小事,但版主把置顶帖变成“个人作品展”,这种做法笔者很难赞同。既然“百家争鸣”定位于“各种地震理论、地震学说、地震流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阵地”,就不应该是版主“一花独放”的场所。

   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奢想自己的文章置首,只觉得论坛中譬如霁雪、zhouqiang等网友的作品也应有展示机会。但是前面提出不同意见后,版主马上把笔者所写的一篇主题帖移出“百家争鸣”栏目,这样的举动如何体现“学术民主”?版主的心胸未免太过狭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 山水如屏
关于置顶问题你可发帖到论坛站务板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8# 山水如屏


    是的,我移动你一篇文章。因为我认为那帖子与理论无关,而且有寻衅滋事的嫌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17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0# lhkcc58


   是的,我移动你一篇文章。因为我认为那帖子与理论无关,而且有寻衅滋事的嫌疑。


=========================


   那篇文章在论坛里已有些时日,为何版主早不移晚不移,偏我在前面批评你之后移走?论坛里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帖子,难道都是与理论有关,都没有寻衅滋事的嫌疑?
   版主这种排斥异己的做法未免太蹩脚了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1# 山水如屏


    关于移置也请到站务讨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6 07: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