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秋翁感悟

秋翁对地震预报一点浅显认识

 火...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11-4-29 02:25
回复 199# 秋翁感悟

   作为大面积某点的地震预报,主要还是和地壳构造有关。日本、台湾、云南、四川、河北、辽宁。。。。历史上就容易发震,武汉、江浙、江西、英国、法国、德国。。。。历史上就几乎不地震,所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地点有一定的规律。谢谢秋老对前兆时间尺度的分析。这或许是各种观测方法的一种指导性经验。
 楼主| 发表于 2011-4-29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1# Guest from 121.18.127.x


   地震研究是一项复杂事物,它不能用一个地震例子代替所有地震,而且每次地震都有每次地震自己的特性。我在成都理工大学刊物上看见这篇文章,说明地震研究就是这样七翘八拱,不会一帆风顺。

“目前地震电离层扰动的物理解释众说纷纭,孕震过程与电离层异常的关系并不完全清楚,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大陆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观测站数据,根据电离层单层模型,针对2001~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27个震例,分析了27个震例在地震期间电子含量的时间序列变化、GPS卫星与观测站路径穿刺点位置电子含量变化,预测了震中区域。通过GPS数据解算TEC(Total Electron Content)的结果表明,利用本文的方法计算TEC精度可以满足电离层扰动特征的研究,论文研究成果主要为以下五个方面:

1)完成2001~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27个震例的分析工作,研究其中20个震例结果表明有13个震例TEC值出现负异常现象,主要表现在震前1~5;3个震例在地震发生期间电离层表现为正异常现象,集中在地震发生当天、震后一天;4个震例在地震发生前7天到地震发生后7天电离层没有出现明显的扰动现象,地震期间TEC变化平缓。


2)出现负异常的13个震例中8个震例显示GPS观测站距离震中越近,观测站垂直上空电子含量变化越明显,距离震中700km以外的观测站上空电子含量在地震活动前后几天没有出现明显异常现象,TEC变化基本在0.5TECU以内。大部分震例表明地震并没有引起距离震中700km以外观测站上空电子含量变化。

3)大部分震例中地震没有引起GPS卫星与观测站路径穿刺点位置电子含量在短时间内的扰动。部分震例体现了磁场与电离层时空异常特征有很好一致性。


4)地震期间电离层出现负异常扰动的天数集中在震前第5天、第4天、第2天、第1,负异常出现在震前第5天、第2天的概率在85%以上,正异常集中出现在地震当天、震后第1天。
本文研究中取得的一些认识表明,利用地基GPS观测数据,可以清楚地获取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的特征,研究认为利用GPS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与地震有关的电离层前兆是可能的。”(成都理工大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4-29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拜读,mark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4-30 01:25
回复 202# 秋翁感悟


    6YG3利用古登堡频度地震关系式,大震之前,有一个平静期,并不是一天天,一时时的匀速加重变化直至发震。这就使得定位哪天十分困难。又由于地下地质结构无法看见,使得在那震无法确定。自从有了卫星云图,确实是报雨的利器。对气象短临预报下雨就一目了然,因看得见,也因烈日高照下大雨罕见。所以我们除了执著追求探索地震,别无他法。
匿名  发表于 2011-4-30 01:27
回复 202# 秋翁感悟


     利用古登堡频度地震关系式,大震之前,有一个平静期,并不是一天天,一时时的匀速加重变化直至发震。这就使得定位哪天十分困难。又由于地下地质结构无法看见,使得在那震无法确定。自从有了卫星云图,确实是报雨的利器。对气象短临预报下雨就一目了然,因看得见,也因烈日高照下大雨罕见。所以我们除了执著追求探索地震,别无他法。
匿名  发表于 2011-4-30 11:52
回复 202# 秋翁感悟 [/
发以上二帖忘了感谢秋老,您说的很在理,我也注意到电离层比云图靠谱,往往电离层红区孕育地震,好像在中科院公布的观测图上看到的。它的面积较大,几百平方公里。只是如是别的磁暴信息,还不能把握。但多少也是地点信息。
发表于 2011-4-30 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0# 秋翁感悟


    秋翁老师您的理论完全支持。近3天之内的地震怎么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3# lama99


   

你的地震观测方法是每天记录无线电收音机频道的场强dBuv,这是一项很有前途的工作探索坚持下去。这是一份地球电场和地磁场的资料,仅供参考。

地球电场(简称地电场”)、变化地磁场是两个物理本质上密切相关的地球物理场,研究地电场变化是认识和了解地球内部、外部电磁环境的重要途径,对太阳活动平静日地电场变化(简称静日地电场变化”)、扰日变化的研究。认识与结论如下:静日地电场变化的波形与地理经度、纬度无明显关系。静日地电场变化与地磁场日变化具有相同的场源,起因于太阳风和带电粒子压缩地球磁层空间引起的电离层扰动和对地球涡旋电场的作用。静日地电场变化幅度和地电场快变化成分的变化幅度与观测台站台址电性结构有关,似乎还受观测台站当地的气象因素等制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1 15:54
回复 208# 秋翁感悟
秋老一语道破天机。天上的和地下的不一定都一样。尤其是经纬度不定和特定的语言说明了太阳给出的是大面积的,地球自身的是具体的。这样说明了地震的要素,发震地点,不是哪都震的。板块,构造,地震带虽然有人不肖一顾,但这些都是来源于深刻观察不急于创新理论而来的。不是任何时间,20年宁夏8级,50年西藏,76年唐山,08年汶川。30年左右一次巨震,其间没有几次大震。不是任何地点都能发震,南极北极不震,纬度高的地方少震,搞准为什么就有新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9# Guest from 121.18.127.x


   

地震之前存在地震电磁异常现象已被大量地震震例所证实,地震电磁前兆已成为地震短临预测的有效的重要手段。在这里我们对地震前兆地下电磁场变化的物理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确定地震之前地下电磁波辐射变化的存在,并对运用电磁波异常信号预测预报地震以及如何排除干扰因素进行了分析,接着对电磁波扰动观测方向尤其是观测数据化进行了分析。地震电磁波前兆的观测未来发展就是要逐步实现网络化测量系统,达到连续数字采集,图形显示,实现了远程网络数据传输,通过网络传输到总分析中心,同时,对多个基站的观测数据进行显示、统计分析,可进行分段统计平均值、最大值、总量,可对异常信号进行统计分析,为地震预报提供依据。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5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5# Guest from 117.79.69.x


   

五一节假期看了一些资料,找到一篇地震前兆低频波产生理论:

本文认为,地震是由地慢物质的热对流将能量输送到地壳下表面曲率大的地区后,以储存应力势能的形式孕育成的;同时由地慢物质的等离子态性质可知,在这里也累积有电荷。这好象静电加速器对一个大的球形电容器充电一样,当电场强度达到足以击穿地壳高电阻层时,就会在曲率大的地方发生尖端放电。强大的击穿电流透过地壳时,使这里的高电阻层介质强度受到破坏,这就可能触发释放应力势能。按电磁学效应可知,在释放应力能量之前,将有一定强度的地震前兆电磁波产生。这些电磁波的高频部分将被地壳低电阻层吸收和反射。而大部分低频波却可以直接透射出地壳。它们的反射部分,在高电阻层中以波导形式传递到较远的地方,并在基岩露头或断层处逸出地壳表层,进入大气空间。
经本文粗略讨论后给出地震前产生的电磁波频率在几千赫芝以上。而功率约为几百万千瓦特。这可供解释地震前兆中出现的电磁波异常现象;也可以供捕捉地震电磁波信息的工作者选择接收频段和设计接收系统参考。(地震研究198501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6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5# Guest from 117.79.69.x


   

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低频电磁辐射,地震前电磁辐射现象越来越受到地震学家们的关注,监测并分析低频电磁信号异常,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近年来,我国从现场观测、震例研究、模拟实验及理论探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对电磁辐射地震前兆信息的相关观测与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研究表明:电磁波辐射现象与地震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电磁波观测资料是一种捕捉临震信号较有效的手段,有希望成为很有前途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之一。(中国地震200802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6 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老师把看到的理论无私分享给我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反复看看你的文章,心里的疑团也就慢慢地解开了,有时会很担心是不是设备出了问题,还是哪里的电场干扰,如何分辩干扰? 等等..还需在实践中去总结. 你是我们的启明星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6# Guest from 121.18.127.x


   

很早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地磁异常现象和地震的关系。地球磁场具有谱成分丰富、频带较宽的性质。关键是地震前有没有明显的、可靠的、与地震相关的前兆现象,以及这些前兆现象能否被有效地检测出来。地震过程是一种非线性的变化过程,获得强震前地磁异常信号的突变时刻及突变时刻所对应的频率成分,是地震监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很多信号来说,傅里叶变换是很有用的,因为信号的频率成分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
傅里叶交换有一严重的缺陷。由于傅里叶变换的积分作用平滑了非平稳过程的突变成分,不能反映突变成分在局部区域上的特征。因此傅里叶变换用于研究地震磁效应,
很难获得满意的谱分析结果。而小波变换是一种能同时在时间域(或空间域)和频率域内进行局部化信号分析的新方法。其主要优点在于它在时间域(空间域)和频率域,都有良好的局部化性质。小波分析能够对低频成分采用逐渐加宽的时间域采样步长,而对高频成分采用逐渐精细的时间域(空间域)取样步长。可以聚焦到信号的任意细节,这是它优于傅里叶变换的特点。原则上讲,凡是使用傅里叶变换的运算均可用小波变换代替,而且不受短时窗的局限。正源于此,小波分析在现今各个学科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的应用。
在地震发生之前,已经观测到地下电导率的变化。根据电磁感应原理中的趋肤效应,即不同波长的电磁场在导电介质中传播时有不同的穿透深度(波长越长,穿透越深)。因而由不同频率段的变化磁场的电磁感应,可以获得地下不同深度电导率的信息。换言之,地下电导率的改变,将引起地磁感应场的变化。尽管震中区从孕震
到发震过程中能量在不断积累,地磁效应变化会逐渐增强,但它的强度是非常微弱的,
原始记录数据受到各种噪声的干扰,以致单从原始记录数据无法观测到地磁效应的明显变化。为了从原始记录中提取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小波变换,将地磁前兆信
号在不同频率段内进行分解分析。若地下某一深度处电导率发生变化,在相应的频率段内就能观察到地磁场的异常变化。鉴于上述想法,希望利用小波对微小变化的放大作用及精细辨析,找出强震前地磁场的谱结构异常现象,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在本文中,以发生于1998110日的张北6.2级地震为例,用小波变换分析了1997 10月至 19983月的呼和浩特(hh)、北京(bj
、昌黎(cl)、大连(dl)、新乐 (xl)、太原(ty)6个台站的地磁场垂直分量Z、磁偏角D、水平分量H的数据,从分析结果找出了与张北地震有关的地磁前兆现象。
结果表明,在张北地震前三个月内Z分量出现明显异常,而地磁场HD分量
无异常。而且,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随着离发震时间越近而越来越高。一个很有意义的现象是,6个地磁台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与其所处的方位有关系。其中离张北最近
的地磁台北京和呼和浩特在震前(199712月至1998110日)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其它4个地磁台,同时也远高于其它时间段。1998110日张北地震后,所有6个地磁台异常现象出现的频率突降到几乎趋于零值。
如果用这6个地磁台出现异常时间一频点所对应的振幅值绘出等值曲线,则可以
行出地震前的等值图线是稳定的四象限分布,而震中基本上位于0m的等值线上,从本文的工作结果来看,把小波分析方法用于分析地磁数据是有效的,也从一个
侧面证明了地震磁效应的存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7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地慢物质的等离子态性质可知,在这里也累积有电荷。这好象静电加速器对一个大的球形电容器充电一样,当电场强度达到足以击穿地壳高电阻层时,就会在曲率大的地方发生尖端放电。”

既然是等离子体,那就是说其中的正负电荷是相等的。
敢问那球形电容器储存的是什么电荷?正?负?

“当电场强度达到足以击穿地壳高电阻层”
等离子体内的正负电荷相当,请问这“电场强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其击穿地壳的动力是什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5# lhkcc58


   
版主这两个问题提出得很有水平,问得好!1、敢问那球形电容器储存的是什么电荷?正?负?2、请问这“电场强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其击穿地壳的动力是什么?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是物理差,不知写这篇论文的地震专家可以回答出来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8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215被置疑的观点不是楼主的,那我可以放心说,那几个置疑没有一个是可以回答的,所以211楼那些观点是胡说八道。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8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地震是一种正负电荷放电爆炸,为何火山喷发出伴随着闪电? 为何海底会闪电? 为何还有黑闪电? 电解电容器正负电荷耐压不够就爆炸,  高压电容承受不了更高的正负电荷就放电击穿. 断了丝的白炽灯加到一定的正负电压就出现放电现象,地球好比一个鸡蛋,地壳像蛋壳、地幔像蛋清, 地核像蛋黄. 地幔全是高温高压的熔浆,在这里累积有正电荷, 地壳和地壳上空气为绝缘体,地震带上就是容易被击穿的绝缘体, 与带负电荷的云或电场尖端放电爆炸.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8 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问题09年4月http://www.dizhenluntan.com/viewthread.php?tid=870&extra=
应该是早已经解决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8 06:40
此香山会议之真谛.愿本网沿此精神越办越好!
                                      天津段
 楼主| 发表于 2011-5-8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7# lhkcc58


    赞同版主观点。211楼是转发地震杂志的理论,来自地震研究杂志1985年01期。这一段时间看了不少地震专家的论文,不看不知道,看了那叫你窝火。整个一个顾弄玄虚一点实际问题边都不粘,全是“假、大、空”,我还是千挑万选找点与我们讨论题目沾点边的转发过来,供大家参考。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8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0# Guest from 113.31.33.x


    香山会议?不知道是哪次会议?有什么重要精神,最好这里讲一下大家也学习学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8 10:00
回复 221# 秋翁感悟
    写到此处,正值丙戍年爆竹声声响起。现在的时尚是讲究在国外的旅游胜地倾听春节爆竹声;个人认为看着上述这些(图1,图2,图3)图景,在自家斗室中吟听爆竹之声也是别有韵味的。想想地震这一极其复杂残暴的自然现象,它具有极其浪荡不羁的秉性,但现在成千上万个地震,它竟然容忍束缚在两个圆环(见图1,大圆+小圆)之内;在上千千米的地域上,排列得如刀切一般(见图2 与图3 中,箭头所指向区域)。看到这些美景,怎不叫人遐思万千,美不胜收。这就是地震预报之魅力所在,这也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地震预报还不仅如此。地震预报之魅力还在于在地震预报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有权力,有财富,不管你有高学历还是老资格,你要预报地震她也不会随便迁就依从。特别是像我国以权力为中心的关系社会中的种种弊端,对预报地震真的是帮不了忙的。但她却是会顺从倾听她心声、长期追随着她的执著的地震预报研究者的,她会向你回报,她会让你着迷。为什么世界上有些极负盛名的顶尖学者,要用极其刻薄的语言,咒骂毕生痴心于地震预报的无名之辈呢?我想可能就是在于吃地震预报这一魅力之醋吧!
以上这一段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德高望重的许绍燮院士在纪念周恩来总理号召开展地震预报研究与邢台地震四十周年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的一小段。论坛中不少人对地震专业者嗤之以鼻,或报以偏见,并不一定能成为自己的进步动力,还是以执著+科学+客观,去努力攀登地震预测的高峰可能更好些。看法如不对望秋老指教。
无标题.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5-8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3# Guest from 221.194.177.x


    很好的一段即抒情又浪漫的地震工作者内心描写,对地震,对地震领域这里的大家都付出过辛苦,我们都有五味俱全的感觉。我接受你的批评,同时,也赞成你的看法“论坛中不少人对地震专业者嗤之以鼻,或报以偏见,并不一定能成为自己的进步动力,还是以执著+科学+客观,去努力攀登地震预测的高峰可能更好些。”你站立的境界比我要高得很多,向你学习!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8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
—香山科学会议第388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http://159.226.97.16/ReadBrief.aspx?ItemID=98

-------------------------------------------------------------------------------

我在“地震波前兆观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论坛”上作报告
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8803-do-blog-id-39088.html
---------------------------------------------------------------------------------------

地震电磁成因假说
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8486-do-blog-id-9201.html

--------------------------------------------------------------------------------------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8 23:40
回复 224# 秋翁感悟
感谢秋老的鼓励和鞭策。其实,您很早发明的收音机预报法和到地震局去讲解,使我很佩服您的执着、探索、敬业。4月份地震多发,我淘汰了60元的收音机,用220元买了一个带长波的收音机。这几个月,又作了磁阻试验,花了近千元。2008汶川地震,再次的震撼了大家的心灵。往前推4年,2004印尼海啸,往后推4年,2012很可能是大震较多的年分,要震全球在哪震呢,我无法回答。可作为地震预测爱好者的我,已年过6旬,还对3要素无能为力。想起这些,尤感时间紧迫。所以没能力去愤青了。想到还有您在耐心的指导,更增添了我的信心。我是搞无线电的,但不能因为熟悉九大侃特侃,我觉得地震的起因不是电磁波,如果真是,如此能量的电磁波比各国的电磁炮能量大多了,都能地动山摇,我们岂不早被烧焦。但不可否认,电磁波会因地震而在前兆中预先反映出来,尽管地震是主因,电磁波是伴随现象,我们仍不能忽视电磁波,但也要关注其他前兆伴随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1-5-9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5# xiangdan


    xiangdan与张宝盈(我在“地震波前兆观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论坛”上作报告),xiangdan与(地震电磁成因假说)作者是一个人吗???这里有点乱?
谢谢转来:中国强震预测与地球系统科学—香山科学会议第388次学术讨论会综述。
一个谈地震观点学术会议,你讲,我讲,他讲,讲完就完了,往后需要做到什么呢?没有讲,也不知道怎样讲。不如我们这里明确提出三项任务,“处理数据方法的关键在于对观测到的地震前兆异常信号进行检验,从而客观地反映地震预报准确性,这是地震预报一项重要任务。归纳一下,地震预报还有其他两项重要任务,其一,积累可靠地震前兆资料。其二,地震前兆机理研究。
所以这三大基本重要任务是我们地震战线上所有专业的和业余的工作者,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也是地震研究基础。”同时,指出电磁波测震发展方向“。地震电磁波前兆的观测未来发展就是要逐步实现网络化测量系统,达到连续数字采集,图形显示和监听结合,实现了远程网络数据传输,通过网络传输到总分析中心。”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9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网上看到张宝盈这2篇文章,特转来大家看看.
1:地震波前兆观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论坛上作报告-------作者是张宝盈
2 地震电磁成因假说-------作者是张宝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6# Guest from 111.161.10.x


    无线电专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岁数,还在亲自操作地震预报,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向你致敬!!!
地震前兆究竟是什么?地震发生时出现地光,这只是可以看见的可见光,还有许多不可见光呢。地震发生时出现地声以及地震电磁波的杂音干扰,这只是能够听见的声音,还有次声波和超声波我们听不见呢。这时候的能量场不是一般物理学能够解释的,地震能量场对空间能量场相互影响,空间的电磁波传播途径发生变化,能量场与能量场之间的作用关系。根据我搞地震预报对地震前兆的体会是,它是一个能量场,也是一种势态对无线电电磁波传输途径进行扰动。就像海王星运行的轨道偏移是因为冥王星的引力作用一样,其实地震前兆是次声波,还是电磁波,对于我都不重要,我偏重于电磁波只是我要通过无线电电磁波去测定扰动程度有多大,才能够确定出地震发震时间和地震震级。还有一点,这里我也想毫不保留讲出来,地震特点与我们平常思维方式是逆向的,怎么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够上破坏性五级以上地震,无线电电磁波一般扰动大,杂音多,可是七级地震无线电电磁波接收很好。我一直认为6.5级以上的大地震会产生一种有利于电波信号传播的环境,我管它叫波导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警惕大地震危险。在1976年11月15日河北省宁河6.9级(应该七级,那时都报得低)地震前,接收机接受到的声音异常好,电磁波干扰形式也异常小,这种背景持续10-15天,构成宁河地震的背景(宁河距离北京120公里左右,宁河地震北京震感很大。),宁河6.9级地震发生后地震背景(势态)消失。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接收的声音也异常好。我们认为由于震源区能量集中,有利于空中波导层传播无线电信号。正是由于这样地特性地震预报才会感觉难。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26# Guest from 111.161.10.x


    无线电专家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岁数,还在亲自操作地震预报,这种精神非常可贵!向你致敬!!!
地震前兆究竟是什么?地震发生时出现地光,这只是可以看见的可见光,还有许多不可见光呢。地震发生时出现地声以及地震电磁波的杂音干扰,这只是能够听见的声音,还有次声波和超声波我们听不见呢。这时候的能量场不是一般物理学能够解释的,地震能量场对空间能量场相互影响,空间的电磁波传播途径发生变化,能量场与能量场之间的作用关系。根据我搞地震预报对地震前兆的体会是,它是一个能量场,也是一种势态对无线电电磁波传输途径进行扰动。就像海王星运行的轨道偏移是因为冥王星的引力作用一样,其实地震前兆是次声波,还是电磁波,对于我都不重要,我偏重于电磁波只是我要通过无线电电磁波去测定扰动程度有多大,才能够确定出地震发震时间和地震震级。还有一点,这里我也想毫不保留讲出来,地震特点与我们平常思维方式是逆向的,怎么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够上破坏性五级以上地震,无线电电磁波一般扰动大,杂音多,可是七级地震无线电电磁波接收很好。我一直认为6.5级以上的大地震会产生一种有利于电波信号传播的环境,我管它叫波导层,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警惕大地震危险。在1976年11月15日河北省宁河6.9级(应该七级,那时都报得低)地震前,接收机接受到的声音异常好,电磁波干扰形式也异常小,这种背景持续10-15天,构成宁河地震的背景(宁河距离北京120公里左右,宁河地震北京震感很大。),宁河6.9级地震发生后地震背景(势态)消失。2008年5月12日汶川8级地震前,接收的声音也异常好。我们认为由于震源区能量集中,有利于空中波导层传播无线电信号。正是由于这样地特性地震预报才会感觉难。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钱书清,她说,“我研究了一辈子临震预报,还是没有多大进展,现在地震真的预报不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1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0# 秋翁感悟


    在实践中我还发现有这种现象: 50HZ工频电场发生频偏变化时(一天当中),必有6级以上的大地震。虽然离震源有上千公里,但还是能够观察到这种现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1# xiangdan


    你的仪器很有特点,对上千公里外的七级以上强烈地震能够对应,这在地震观测仪器上非常了不起,一般仪器对上千公里外的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反映迟钝。你也面临一个问题,由于你的仪器太灵敏,接收到干扰肯定多,也容易产生误报。对每一次影响你的干扰一定要查出原因,这需要很高的悟性。“只有识别干扰,才等于排除干扰。”这是我地震观测的认识论。实践中我发现与有些相似地方,频道大偏移变化时,是七级地震异常信号,当然在接收地点200公里之内的预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2 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1# xiangdan


    你的仪器很有特点,对上千公里外的七级以上强烈地震能够对应,这在地震观测仪器上非常了不起,一般仪器对上千公里外的七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反映迟钝。你也面临一个问题,由于你的仪器太灵敏,接收到干扰肯定多,也容易产生误报。对每一次影响你的干扰一定要查出原因,这需要很高的悟性。“只有识别干扰,才等于排除干扰。”这是我地震观测的认识论。实践中我发现与你有些相似地方,频道大偏移变化时,是七级地震异常信号,当然在接收地点200公里之内的预报。地震前兆异常现象,表现形式很多,异常信号大致有杂音、声音大小变化、音质差、声音变腔、信号起伏大、频道偏移(或叫跑台)、外台串台等等。频道偏移(或叫跑台)如果是5-6级地震,左右调节一下还会出现,像汶川8级地震,那就偏移大了。处理数据是一个关键,只要发生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都会出现几种异常信号,为了准确地震预报。我一定采用小概率方法来处理异常信号干扰,也就是根据经验对异常信号的认识,对每一种异常信号进行加权,每种异常信号份量有多重。预报地震时,假如出现3个异常信号干扰可能不预报,假如出现1个异常和1个重量级的异常信号干扰,就一定要预报。这就是地震预报的难点,这就是地震预报与我们现在思维的逆向。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12 11:08
回复 233# 秋翁感悟
收音磁阻试验人回复秋老:称我无线电专家我感到无地自容。探讨如与您的看法不一致时就算我的冒昧向您道歉。对于以上几帖我的理解如下:1您说的逆向思维我理解为小中震闹,大震不闹反而特好。在于您的取信息各种表现品种范围,可能需要滤掉以往用处不大信号。您说的波导我做过各种天线和波导管。我估计大震可能是电离层浓度大,小震浓度小。所以靠天波电离层传播的中短波调频收音机来说,天空出现了反射度很高的电离镜子,所以异常的好,这也是我买长波收音机的原因[220元]。您再用长波听一听,[如能用地磁计也观察一下更好],长波是地波不是天波,可能有变化。只有当长波和中波调频都出现的信号您再去记录和确认一下,某个种类信号可能不存在逆向。比如地磁大跳,收音特偏,再加上收音机嗒嗒声可能是大震。再回复XIANGDAN说的50HZ工频偏移,不是火电网频偏,因火电网发电机转速决定频率,那是地震50HZ波混在工频50HZ信号里。如果你用多功能带测频的那种万用表实量220伏火电网频率,他可能就不偏了。由于还要做很多事情,就先侃到这吧,15亿人民9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愿我们不是瞎侃,瞎侃可是要浪费时间的。
匿名  发表于 2011-5-12 21:31
回复 230# 秋翁感悟
再补充说明一点,举例来说,4G频段卫星微波接收头波导管有圆的和长方形的2种,反射锅形天线把7.5公分波长的4千兆卫星电视波反射聚焦到15公分[7.5的2倍]与卫星电视波谐振在2倍的频率上的波导短管上,这个矩形或圆形的15公分铜或铝的金属筒就是波导管,电波在等于自己波长的管段里谐振信号最强,无驻波变成热能的损失。您的定义基本可以解释,无线电波经大气比平时高的电离镜子反射形成天、地、天、地、天、地、的多次折射,一路上经过的地区都会异常的好。小震电离程度小,镜子反射能力达不到异常的好,不知我这样解释符合您的理解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5-13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5# Guest from 202.108.19.x


    你的无线电方面的才华令人敬佩,又能够将无线电技术运用到地震研究中来,比我这业余水平肯定高出许多。关于波导层问题,在一些地震专家的论文里也看到,强烈地震前电离层浓度大问题,波导层现象是由于电离层因素决定呢?还是否有其他因素?我认为由于震源区能量集中,有利于空中波导层传播无线电信号。对于波导层的形成是由垂直温度梯度增高决定?还是湿度梯度增高决定?在考察1977年-1978年两年气象资料,发现每次5级以上地震前北京地区300(MB)毫巴(8800米)湿度增加,超过全月平均值。近地面气层中构成一个波导层不可能单独由湿度增加变化来解释。电导率(b)也要起主要作用,因为电导率(电离度)决定折射和反折射系数(g),湿度和电导率都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无线电反射情况产生它们的条件由于震源区上空能量集中存在类似“热辐”形式的上升运动,把低层离子,尘埃等向上带走,同时产生有利于折射条件,正是波导层形成的最好条件。观察地震云的人也讲,临大地震之前云层增厚。
今天在这里还有一个地震观测现象也想提出来与大家分享,关于地震等级与地震能量问题,记得在一本书上通俗易懂介绍地震能量问题,一个五级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多少颗原子弹爆炸能量,七级地震又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多少颗原子弹(具体数字忘了)爆炸能量。不知道现在地震级别七级、八级、九级根据什么确定?2011年3月11日13.46分日本9.0级,开始报8.6级地震,一天当中又报8.8级地震,最后确定9级地震,8.6级地震与9级地震之间相差0.4级换算成原子弹起码要差出几十颗原子弹。根据我使用无线电电磁波对地震能量的测定,我认为地震能量大至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3-5级非破坏性地震,第二档,5-6.5级破坏性地震,第三档,6.5以上严重破坏性地震。实践中发现比如:5.0级地震能量表现形式与6.2级地震能量表现形式都是一个类型,轻重程度不同。6.5级以上的地震能量表现形式又是另一种。我使用无线电电磁波观测地震,经历25次五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五级、六级和七级地震。取得一定经验。说明一下八级地震和九级地震我没有监测过,不敢有经验之谈。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14 02:40
秋老分析的很细致,我们设想一下,1为什么天气预报各国都还行,比如台风预报,也有不行,比如云南大旱,南方春季那次大雪。我想110年周期的还行,2有了数值预报3地面上可见。而30年周期的地震我们用以两种方法显然难以成功。纹川地震还是有老地震专业者夫妻测出了,但没报哭了一天。可能1要持之以恒的有信念的去做,2要个人及多种观测方法于一身,也就是自己的各种手段都是有深度的。3排除干扰,不轻信以往成功就以后一定成功。汽车可干扰磁观察,雷电可干扰电磁观察,风暴可干扰次生观察,其后可干扰动物异常观察,只有对干扰进一步分解,对地震的前兆、周期、理化现象各种表象有独到深度的认识才能有所进步。我想地灾与天灾去比较更有意义。我也见地震专家谈原子弹的地震当量,对前兆预测没啥帮助。为什么中医理论、实践的多如牛毛,但治疗绝症的是极少数,可能还在认识深度临床实践的总结高度上的区别。但香山会议讲2020年让预警取得较大进展也不是空穴来风,除了我们论坛的人努力外也会大有人在,我们在此的意义就是探讨,否则就是浪费时间了。
匿名  发表于 2011-5-14 02:48
回复 236# 秋翁感悟

补充一点,云层厚度、湿度都气象中的雨、涝现象相关密切,不适合分析地震,火山,海啸这类地灾。
 楼主| 发表于 2011-5-14 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提示
秋翁母亲(88岁)身体有病正在医院治疗,秋翁马上就要到外地去陪护母亲,在此期间对网友的跟帖不能及时回复,非常抱歉!恳求热心支持本楼建设的网友我不在论坛期间帮助回复和解答跟帖,本人十分感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7# Guest from 111.161.10.x


    网友无线电专家讲的:“汶川地震还是有老地震专业者夫妻测出了,但没报哭了一天。”是讲赵玉林夫妻,详细报道我摘录下来:
“取得了前所未见的短临前兆信息”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9级大地震,4个PS-100台站记录到来自震源区(距离2600公里)的特征波形。钱复业、赵玉林发现了地震孕发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的波形规律,在世界上首次提出“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
    其后三年,4台站陆续在国内外十几次地震震前有记录。如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7.8级地震前2天,11月26日九江5.7级地震前1天,2006年班达海7.6级地震前2天,都记录到HRT波。2005年5月1日,钱复业、赵玉林提出对5月19日印尼7.1级地震的书面预测,实践证明发震时间、地点、震级三要素全部正确。
    2006年7月1号,原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梅世蓉在《申请国家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的建议》一文中推荐HRT波法:“PS-100地电仪器系统,取得了前所未见的短临前兆信息”,“有可能为短临预报打开一条新的途径”。
    2006年10月9号,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咨询委员会主任郭增建,在写给地震局主要领导的信中,建议大力支持这种观测研究,在西北、首都圈和闽粤地区再建立三个台网,认为“这些台网投入观测后,再加上理论解释方面的研究,使地震短临预报上一个新台阶是非常可能的”。
    有关专家通过实践认定:应用HRT波地震短临预测法,一个PS-100台站有望大体确定发震时间、震级和震中距。而三个台站以上,可交汇出震中地点;可在几天至几个月前提出短期预测,1小时至几天前提出定量的地震三要素临震预测。
    “不是三个台就可以包打天下,要有一定的台网数量与密度,有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前提供定量的,而不是概略的时、空、强的临震预测。”钱复业再三说明。
    2004年12月,随着宋瑞祥局长离职,HRT波仪研究和应用面临体制与政策性障碍。4个台站缺乏经费和管理,人员的监测时间没有保障,仪器维修渠道不通等问题暴露出来。
    “严科学”的呼号
    从2006年6月开始,严谷良为HRT波法尽快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实践奔走呼号。
    这位前国家计委副司长,人称“严科学”,曾支持过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和王选的激光汉字照排研究。
    国家发改委调研后认为HRT项目很重要,但根据部门分工,建议应由中国地震局审定是否向科技部申报立项。
    “项目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难以逾越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严谷良告诉本刊记者。
    “一是按现有的规定,退休研究员不能主持科研课题,不能申报国家科研项目与经费,使有重大创新能力和成果的科技人员的潜力无从发挥;二是科技经费和探索性成果不能用于台站建设,体制和管理的分割造成了台站建设与地震科研、预测工作三脱节;最大的困难还在于认识上的不一致。由于当前地震界主流思想认为在几年、几十年内难以解决地震短临预报问题,因而导致办事机构在认识上、行动上互相推诿扯皮。”
    2006年12月26日,严谷良致信吁请国务院领导亲自过问推进此事。信中说:“项目无法推进,遇到了一系列难以逾越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主要是:按现有的规定,退休研究员不能主持科研课题,不能申报国家科研项目和经费,使确有重大创新能力和成果的科技人员的潜力无从发挥。”
    12月28日,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此意见应认真研酌。在攻克地震短临预报这个世界性科学难题上,我们应该也有基础和条件有所作为,对有关课题的研究和应用要给予支持。”
    半年之后,2007年7月,中国地震局组织了一次“专家咨询论证会”,没有请被论证人钱复业、赵玉林出席、答辩。此后,钱复业、赵玉林仍然不能主持课题研究和申请科研经费,川滇地区4个台站不列入维修计划。到汶川地震前,只有攀枝花附近的红格台,在遭雷击后还有一半测道在工作。
    “5·12”地震发生后,2008年5月29日,国务院有关领导在一份材料上对HRT项目作出批示:“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加强地震预测预报十分重要,我国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些方面位于世界前列。建议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说不定这个世界性难题首先由中国人突破。”
    2009年10月16日,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召开专家咨询会,对“HRT波地震短临预测观测系统项目建议书”进行咨询。专家组一致认为:“地震预测特别是短临预测是当今世界尚未解决的一个科学难题,应鼓励探索和研究地震前兆观测的新技术、新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地震监测思路和方法,本项目应予以鼓励支持。”
    2010年3月3日,严谷良向本刊记者透露HRT项目的最新情况:“中国地震局报告迟迟拿不上来,发改委明确支持这个项目,但台站建设还是无法启动。”
    “现在,连原有的四个台站也因缺乏经费和管理,不能保证正常工作,致使这项重大创新面临夭折和拖垮的危险,两位老科学家对此心情十分焦急和无奈。”他说。
    唐山大地震心结
    2008年5月11日的那一整夜,钱复业、赵玉林夫妇的争吵,与他们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心结有关。
    1976年,唐山地震前,身为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组副组长的钱复业,发现唐山滦县周边200公里地电出现大量异常。在地震前半个月,她前往唐山地区落实异常情况。
    也因为这一次行程中对马家沟地电台的访问,使钱复业被认为对唐山地震漏报负有一定责任。当时,马家沟地电台马希融向国家地震局专家汇报了地电异常和预报意见,但是没有取得包括钱复业在内的两位专家的支持。事后,有人认为钱复业应为此承担责任。2008年6月,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究员郭安宁在《中国唐山大地震》一书中力图推翻这一观点,如认为马希融只有异常,并没有预报意见等。
    唐山震后30多年来,钱复业决心突破地震预报难关。退休后的15年,钱、赵用退休金投入科研,在简陋的旧公房中的柜子里堆满了相关资料。
    “我们这一代人能看到曙光,这辈子就没有白干。”钱复业对本刊记者说,“这么一个方法,是一个有前程的方法,这就是我退休之后,还要充当地震预报业余爱好者的原因。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国家需要地震预测。”
    (本文来源:新华社:刘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7# Guest from 111.161.10.x


    无线电专家提到香山会议,这里汪成民也提到,汶川震后不久,科技部在香山举办了一次会议,是不是就是大家提到的香山会议,看来这次会议非常重要,也非常成功,对地震预报有指明航向的意义。
    《瞭望》:有些乐观的人认为地震预报确实是过关了,现在地震预报就是地震局的责任问题。(这里显然是针对张晓辉和王笑冬在成都举办“问责中国地震局研讨会”的事情,因为新华社记者刘巍就是准备参加会议的已报名人员之一)
    汪成民:依据这种观点,预报不出来就是失误。对地震预报的艰巨性,它的复杂性和目前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我觉得认识得都不是很清楚。
    也正是因为这种极端观点的存在,因此实际就导致这样一个结果。中国地震局系统,包括很多权威专家的思想,倾向于地震预报目前搞不出来。从各式各样的文章里,你能看出来,假如问得非常尖锐的话,就说地震预报没有确切的可靠的等等一大堆定语。
    地震预报本身,这个题目有太大的压力,在压力的背后,又有很多利益驱动。假如说是像唐山、汶川这样的地震,能够报但没报出来,那本身就是个责任问题,这个事情压力太大!几十万人的生死,这个责任谁来负?
    另外一些人,如果他说地震预报是完全可以的话,容易取得一些社会公众的赞誉。
    假如你有一个失误,你就要承担非常大的压力,假如有一个成功,你就有非常大的荣誉。这是非常大的诱惑力,这种情况下有些人说话就有水分了。
    我想说明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所谓的某种预报,谁预报了,或者谁漏报了,这些观点与判断要非常地慎重,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走司法部门解决中国足球腐败的办法,由外界介入,采取调研查证的方式。由当事者自我评说,永远说不清楚。
    《瞭望》:唐山地震是否漏报有过争论,事实上,地震能不能预报和每次地震能不能报成功,都是有争论的。
    汪成民:地震发生之后,假如一个人没死,事情好办一些,死亡那么多人,提起这些地震,有一些人会有很重的一种负罪感,感到自己有罪;另外有些人有很重的失落感,正确意见没被采纳,与立功的机会失之交臂。在沉重的压力与巨大的愤怒情绪下,很难客观、公正地去恢复历史真实面貌。许多失误者千方百计辩解、推托,不少正确者不断美化、完善。这两个极端是中国地震预报工作者无法规避的抉择与命运。
    对大震预测失误的反思,不是回忆一段什么很普通的历史,它涉及到几十万人的生命,在这种巨大压力下客观、公正、公平地谈一些事实是很难的。你若想了解真情,唯一的办法是查证、落实。反复去查资料,尤其当时留下的文字资料,而不是当事者事后追记的回忆录。
    《瞭望》:如果预报成功了,就是一个天大的荣誉。如果有一点失误,就是一个最大的罪恶,这么大的压力把所有人都卷进去了?
    汪成民:都卷进去了,没有人逃得脱,包括我本人。
    为什么很多年来,我一直不愿谈这事,因为它太沉重。唐山地震后,有人写文章认为震前我本人没有什么预报,贴大字报、发调查表都是编造的。也有人认为:谁都没有老汪有水平,他事先有预报,创造了“青龙奇迹”。
    青龙事件,不是一个明确的预报,青龙事件就是打招呼,大家最近要注意一下。事前是有情况的,而且恰好就在唐山这个地区,我点到唐山地区了,王春青回到青龙县报信,又碰到冉广岐这么一个好领导。
    “只能采取‘可操作的实效预报’”
    《瞭望》:在汶川地震后,你们一批老专家成功预测了三次强余震?
    汪成民:汶川震后不久,科技部在香山举办了一次会议,我在会上讲到在四川预报了余震。
    一位专家详细问了情况。时间、地点他都承认是对的。我说预报的是7级左右,最后发生的是6级,这位专家说这算什么预报?从能量上来看相差30多倍。
    我说,知不知道海城地震怎么报出来的?海城地震,预报是5~6级,发生7.3级,那不是30多倍,而是能量相差300多倍。尽管如此,事先打了招呼,至少救了十万个人。老百姓与中央领导并没有苛求我们一定要报多准,而是要我们向党和政府打招呼,告诉大家最近不太安稳。老百姓非常满意,政府非常满意,政府出面直接表彰了辽宁省这样一支地震队伍,这在过去是从来没有过的。
    海城地震成为世界上一个非常成功的预报实例。中国地震局系统在海城境内,树立了好几座丰碑。可这个成功并不是科学上严格的精确的预测,比如没有精确的时间、震级。
    《瞭望》:那么,在这个阶段地震预报应该如何进行呢?
    汪成民:我认为不能把地震预报的两个概念混在一起。一个概念是,“科学上的精确预报”,另一个概念是“可操作的实效预报”。
    “科学上的精确预报”,是科学家坐在计算机前。预测要求精度高,科学上说得很清楚。但地震没过关,要长期研究机理。所以专家提出,目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我就问,什么时候能报地震呢?他们说把所有机理搞清楚了以后,才能报地震。
    我说,感冒机理清楚不清楚?感冒本身,假如完全弄清机理,怎么会有非典、甲流?它是一个完全没有研究透的机理,这个机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是不是感冒就不治了?非典就不治了?甲流就不治了?
    不可能,老百姓要治。就运用现有的经验与技术,你不能说我现在没研究透,暂时拒之门外,这跟地震预报的道理完全一样。
    所以要提出第二种地震预报概念,不是科学的精确预报,我把它叫做“可操作的实效预报”。
    在目前地震预测研究没有过关之前,我们只能采取“可操作的实效预报”,我们要取得效果,机理肯定要研究。但最重要的是运用目前的认识去做,有多少经验做多少事情
周恩来:打个招呼不行吗?
    《瞭望》:你认为要反对关于地震预报的两种极端观点?
    汪成民:一个方面一定要大力反对地震不可预测的观点。宣传地震预测我们现在无能为力,这是不对的;另外一方面,不能过于乐观,看不到科学上的艰巨、复杂性,一两次成功就认为地震预报已经过关,地震预报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
    这两种极端观点,都不是实事求是。我认为既要认清地震预报没过关的现实,又要相信我们面临地震还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假如工作做得好的话,也能使灾害避免,这个才是我的观点,也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瞭望》:周恩来总理讲过,让地震预报工作者力争在大震发生前打个招呼。
    汪成民:我们向周总理当面请示过,目前很难达到准确预报三要素:地点、时间、震级,怎么办?总理说,精确的科学预报暂时做不到,你们力所能及地、实事求是地向政府打个招呼不行吗?
    假如预测得比较确切,地点比较明确,政府部门当然比较容易应对。如果只有一个预测方向,一个大体的时段怎么办呢?我也请示过总理联络员刘西尧,他说:若情况严重,就需给中央报告,实事求是说你们对此有几分把握,让政府心中有数。
    在这种思路指导下,才出现了例如1974年69号文的这种方式的打招呼;文中叙述了多数人的倾向性意见,也反映了少数人的特殊意见……这种打招呼的方法与“科学的精确的预报”当然有区别,但仍然能取得防震减灾的良好效果。
    《瞭望》:地震预报没有过关的情况下,又难以避免虚报。
    汪成民:我个人认为,要有思想准备,就是有可能有预报失误。要是政府领导能理解,就是失误几次以后,能换来一次比较大的成功,这个就值。有这样的理念,地震预报完全可以搞得非常好。这就是一种地震社会学,因为预报必须要通过政府,必须要通过群众。
    我们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就是中国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民动员起来做事情是世界第一的。我们为什么把这个优秀传统扔掉呢?现在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专家们又瞧不起,说没有什么可行的依据。这样的话,白白地把资源推到门外去了,没法做好地震预报工作。
    “地震预报不会不搞,因为人民需要”
    《瞭望》:中国第一代地震预报工作者,如耿庆国、钱复业、赵玉林、李有才,退休之后仍然投入地震预报事业,最后却与大地震临震预报擦肩而过,他们为什么一直在坚持?
    汪成民:到过汶川就有体会了。我们年纪大了,按理说安度晚年,逛逛公园完全可以。可是有几件事情放不下。
    对我来说,周总理非常亲切严肃地面对面谈话,交待工作,到今天我都不能忘怀。邢台地震现场,总理嘱托中国第一代地震预报工作者,“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李四光离世之前的春节,他住在医院里却突然提出要听地震形势的汇报,我们带资料给他汇报。医生限制说十来分钟吧,后来不让走,汇报了一个多小时。当时没有现代化的手段,都挂挂图,在李老病床前挂着。这个地方有变化,这是什么地点。
    1971年5月2日,周总理在八宝山送别李四光的追悼会上,还说搞地震的来了没有,我们在边上说来了。总理说你们要把李四光的精神传下去,“现在任务交给你们了!”就是希望这一代人能够尽快把地震预报搞好,等于面对面交代任务。
    《瞭望》:解决地震预报问题具体有哪些办法?
    汪成民:在地震预测指挥上,要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蛛丝马迹进行追踪、分析,地震预测的各级领导必须对预测具有充分的信心,把地震预测作为己任,不容许任何犹豫不决,若不搞地震预报,那还要地震局干吗?
    地震预报不会不搞,因为人民需要,国家需要,地震是客观的不断地发生,地震局这个组织既然成立了,也不会解散。那么地震局必须要有所作为,也就是在地震预测方面,帮助国家在减轻避免伤亡方面作一些应有的贡献。
    这个贡献,几十年以前我们做了很多次,地震局本身也对外宣传,一共报准过二三十次地震,那应该把汶川地震也纳入有可能预测的一个范围,不要过多宣传地震是不能预报的。我们面临这样严峻的事实,地震预报本身不是人为的要求搞还是不搞,地震它就不来。这个难题早晚总是要解决的。
    新华社记者 刘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16 11:11
谢谢秋老转的2篇文章。我感觉第一篇讲了HRT波仪器的能力和老一辈地震工作者的情怀。第二篇讲的是原地震局预测部汪老谈周总理领导的政府部门预报态度。使我再次的深读了两篇激励自己的好文章。谢谢秋老的回复。
匿名  发表于 2011-5-24 20:03
太好了!终于看到真正的论坛,我跑到过许多地方就想寻求一个知识面广的坛子,与朋友交流后才被引到这里。我用了三天看完所有帖子,认真做了笔记,太过瘾了,全是高手!汶川地震前我就特别喜欢听收音机,每天收音机从早上开到晚上,拖地听,做饭听,汶川地震后我对地震预报产生浓厚兴趣,愿意看到秋翁老师更多的地震观点。
发表于 2011-5-2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9# 秋翁感悟

秋翁母亲身体早日康复, 等你回来。
   

2011-05-26    20:50--21:45分


短波14165khz(14.165Mhz)出现断续的脉冲干扰低频的声音!


短波14165khz单边带usb 出现断续的脉冲干扰的声音!

短波14165khz单边带Lsb 出现断续的脉冲干扰的声音!



http://ipmart.blog.sohu.com/173945064.html


本文来自: 地震论坛 详细文章参考: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40874-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8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你对我母亲的祝福,母亲已经出院。我现在仍在外地,刚刚看见你的帖子,你的观测手段对于我很陌生,不敢随便乱说,但是相信你的判断,你认为异常肯定要高度引起注意。
“2011-05-27   06:45分 电脑记录的异常波形!  红线:420mv”和“2011-05-26    20:50--21:45分
短波14165khz(14.165Mhz)出现断续的脉冲干扰低频的声音!
短波14165khz单边带usb 出现断续的脉冲干扰的声音!
短波14165khz单边带Lsb 出现断续的脉冲干扰的声音!
以前发过这种现象吗?出现过远震?还是近震?再查一下磁暴K指数,是不是磁暴干扰。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28 09:35
回复 245# 秋翁感悟
祝福秋老母亲长寿。地震预测尤其是三要素,是一项超难度挑战。早在近2000年前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奇门遁甲预测术。确定了冬季东南风到来时刻。奇门遁甲可测8加1=9个方位,距离精度是百里。由于古人采用土底木顶结构,所以强震当时被压死极少,惧怕的是洪水干旱,所以没有预测地震的经验记录。论坛周易爱好者极多,但精通于长中短和地点于一身预测者没有一个被记录,那是需要殚精竭虑的熬时间才能成功的。如果说奇门遁甲结合现代仪器于一身,很可能在业余队里取得极其优益的成效。现在的年轻人只要沉下心,会十年磨一剑的,30年左右的近8级我国地震周期是来得及的。祖国的未来是这些人的。本人只能提供一个思路,老朽年迈,只能一步步地慢走了。收音磁阻试验人
发表于 2011-5-28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秋翁感悟
祝福秋老母亲长寿。地震预测尤其是三要素,是一项超难度挑战。早在近2000年前诸葛亮草船借 ...
Guest from 221.194.177.x 发表于 2011-5-28 09:35



    这句话说的不够客观,同事实不符:

由于古人采用土底木顶结构,所以强震当时被压死极少,惧怕的是洪水干旱,所以没有预测地震的经验记录。



    1556年2月2日,中国的陕西、山西和河南三省发生地震,估计有83万人死于这次地震。

    83万死亡人数不是被压死极少可以解释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29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6# Guest from 221.194.177.x


    感谢收音磁阻试验人对我母亲的关心!地震预报的三要素:地震发震时间、地震震级和地震震中位置,好像其中两项地震发震时间和地震震级,网友xiangdan(高级会员)能够预报出来,或者说已经摸到边缘。地震震中位置预报凡是电磁波测震和网友xiangdan(高级会员)使用电磁传感器并且接收电磁波频率测震,应该预报起来心里没底,经常“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头雾水。如果能像你所说的:“奇门遁甲预测术。确定了冬季东南风到来时刻。奇门遁甲可测8加1=9个方位,距离精度是百里。”就好了。
网友xiangdan(高级会员)使用电磁传感器并且接收电磁波频率测震,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方法,仪器特别灵敏,能够轻而易举观测到千里之外的强震,只是他由于信息量大,识别干扰问题解决不了,误报一多没有引起人们重视。我这里郑重提示他,如果他能够把无线电收音机监听加入观测当中去,无疑添加一项千里眼顺风耳,他有可能成为地震预报界大有作为的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30 09:41
回复 248# 秋翁感悟
秋老对年轻人的爱护堪称楷模。本人对地震预测付出了不少,想起冤死的人无怨无悔。XIANGDAN网友很投入也很实干,我也由心里佩服年轻人的执著。现在学计算机软件很费精力,但我又不得不学。的确论坛对时间,震级预测有所进展,都是不少人的辛苦杰作,但我时常认为能在家门口知道几百万平公里的中国什么地方[即使是一个县,市]发生6级以上杀伤力的地震不误报是社会的实际需要也应是我自己的追求目标。秋老如在石家庄,我在10年前知道有一位用摇铜钱作预报的韩水晶,估计现在也成韩老了,他只为石家庄地震局在必要的时候提出预测看法,能做到3要素[地点是9个方向多远的百公里内],石家庄地震局也很关爱的每次及时回复。对我的发文持不同看法的高级会员本人[其实是笨人]表示欢迎,他很认真地分析了我的发文,有时间我查查历史,毕竟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小说。磁阻试验人回复
匿名  发表于 2011-5-30 09:51
回复 249# Guest from 121.18.127.x
本人指的是我自己,笨人当然也是我自己啦。[关心了近10年的我还不能预测地点所以笨]加个逗号就好了,补充说明一下,高级会员不必误会。磁阻试验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9# Guest from 121.18.127.x


    磁阻试验人总是把这么好听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让我们认识了石家庄的韩水晶。你的感慨使我联想到自己,当年走上地震预报这条路挺幸运,至少天时(唐山强震刚过余震不断)地理(距离唐山200公里,不近不远)人和(当地地震办公室支持)全都占尽。我同意你对网友评价,“XIANGDAN网友很投入也很实干,我也由心里佩服年轻人的执著。”网友xiangdan的仪器是个好东西,如果在他附近200公里范围内发生六级以上地震,根据xiangdan的水平一定能够预报出来。可是他现在地处“珠海市”附近又无地震,空有一身本事,发挥不出来,只能预报几千里之外的远震,这是难上加难的不可为的事情。我认为xiangdan如果条件允许,志立于地震预报,可以与当地地震办公室联系上,最好争取到两万元科技经费(在外一年费用),如果内地再发生像汶川一样地震,带上仪器在距离震中200公里的偏僻小镇住下来,观测所有频频发生的余震,积累地震预报实际经验,像磁阻试验人所说的:十年磨一剑。磨好这把剑xiangdan一定是离地震最近的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0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Guest from 121.18.127.x


    磁阻试验人总是把这么好听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让我们认识了石家庄 ...
秋翁感悟 发表于 2011-5-30 15:38




我认为xiangdan如果条件允许,志立于地震预报,可以与当地地震办公室联系上,最好争取到两万元科技经费(在外一年费用),如果内地再发生像汶川一样地震,带上仪器在距离震中200公里的偏僻小镇住下来,观测所有频频发生的余震,积累地震预报实际经验,像磁阻试验人所说的:十年磨一剑。磨好这把剑xiangdan一定是离地震最近的人。


为什么不去申请地震局工作呢?成为地震局公务员?或报考地震专业研究生?或者去地震局做义工呢?

或找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化缘。或到那些偏僻小镇去找工作,一面打工一面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2# pbs


    想法有创意!尤其欣赏“或到那些偏僻小镇去找工作,一面打工一面做自己喜欢的研究。”非常浪漫,想想看小镇来了一位拖着沉重仪器的帅哥,一边给各家各户收拾柴火堆,一边观测地震。简直太有情调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0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bs


    想法有创意!尤其欣赏“或到那些偏僻小镇去找工作,一面打工一面做自己喜欢的研究。” ...
秋翁感悟 发表于 2011-5-30 21:13



    我看到xiangdan坛友的仪器(有的是收音机)是不能拖着走的,要放在室内的。

想想看小镇来了一位拖着沉重仪器的帅哥


事在人为,心想事成,如果想献身地震事业,最好的办法是去报考有关专业研究生。退而求其次,可以制造地震仪器做实业直接为地震事业做后勤贡献,然后就是做纯业余不指望官方“赞助”而是民间赞助,再不行自己掏腰包权当爱好。

     有人喜欢摄影旅游作为爱好,有人喜欢天文观测作为爱好,有人喜欢气象观察作为爱好,这些发烧友从来没有想到要从政府那里去得到资助使得自己的爱好得以实现,为什么单单地震预测爱好者就要名正言顺要政府“赞助”呢?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30 22:30
回复 248# 秋翁感悟


    多谢秋翁老师的指点,我一定遵照您意见把无线电收音机监听加入观测当中去,至于其他我是没有去想,全是出于对大自然的一种探索爱好,我希望更多人来探索地震,做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看的出秋翁老师也是一位性情中人。
发表于 2011-5-30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刚才没登入,现补上
回复 248# 秋翁感悟


    多谢秋翁老师的指点,我一定遵照您意见把无线电收音机监听加入观测当中去,至于其他我是没有去想,全是出于对大自然的一种探索爱好,我希望更多人来探索地震,做些对人生有意义的事,看的出秋翁老师也是一位性情中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31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视频

2008.5.13 地震 业余无线电40米受到干扰
http://6.cn/watch/4976582.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3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6# xiangdan


     把无线电电磁波监听加进每天地震观测中去,也只能预报附近200公里范围的五级以上地震,地震预报就像磁阻试验老人讲得那样,“地震预测尤其是三要素,是一项超难度挑战。”能够预报出附近的地震就很不容易,预报远震则就更加困难了。凡是在地震战线上拼搏过的人哪一个都是优秀的,能够摸着地震尾巴就不错,我和磁阻试验老人都是走过来的人,只有苦劳,不敢讲成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5-31 23:50
回复 258# 秋翁感悟
javascript:;感谢秋老鼓励,磁阻试验人正在做记录仪,硬件已完成正在搞软件。笨人抛砖引玉,希望年轻人尽情想象,做出一流的土造来。
usb记录仪.JPG
 楼主| 发表于 2011-6-1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9# Guest from 117.79.68.x


   好仪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都是顶尖技术, 旁边的防尘罩,看上去像是矿泉水瓶子上半部分,土洋结合,自己动手,为地震预报事业贡献自己微薄力量。我常想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懂得他,才能知道他的份量。三国时,庞统在刘备眼里连当县令资格都不够,但在诸葛亮和鲁肃眼里,此人却是天才。也正是在诸葛亮和鲁肃的举荐下,庞统才得到重用,一展平生的才学。地震预报领域属于边缘科学,正是有才华,有志向的年轻人一展学识的好地方。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1 08:39
回复 260# 秋翁感悟
词组试验老人笨人回复秋老,再次感谢秋老的鼓励。旁边是手拇指前端大小的U盘延长线接头,这样便于摆放在6米以外的装置上。实惠,简捷至上为原则。有志于地震事业的年轻业余爱好者们,展开你们的想象翅膀,只要踏实,有事业心,锐意进取,所想即所得!
匿名  发表于 2011-6-2 12:03
地震预报?水中月,镜中花。秋翁老师在194楼讲,“处理数据方法的关键在于对观测到的地震前兆异常信号进行检验,从而客观地反映地震预报准确性,这是地震预报一项重要任务。”把处理数据方法当成一项重要任务,是否有言过其实之嫌。地震预报根据观测到的数据大小,来判断地震震级、时间和地点,处理数据方法难道能超过记录下来的地震数据大小?
发表于 2011-6-2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移到地震监测,看看林版主能不能在给你置顶一期。这里已经置顶一期、3个月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2 18:02
今天早上bj 8:40开始,FM100.6串台了至少10分钟,开始被很清晰的唱歌完全遮住了,后来是唱歌声清晰,原台声音很弱,正为这事困扰,看到了这个帖子,不知道是不是异常?
匿名  发表于 2011-6-2 18:25
回复 262# Guest from 124.254.62.x


    一大堆信号即使大小有别,也是需要筛选的.筛选第一关,就像首先你能识别马路多辆汽车仅有一台发动机有潜在故障一样.用示波器即使重放了你录的音,没经过一定学识的分析,也不能知道故障发动机.第二关,硬件设计选择关.达到你需要的仪器信号提取.第3关,软件设计关.用软件精选出故障发动级的故障信号,其他忽略掉.即使有一天,您具有一个好仪器,不用处理数据了,那是前辈的血汗产生了成熟的结晶.而此论坛正未成功前执着的追求者在努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2# Guest from 124.254.62.x


    你的问题,问的挺深,这得让我细细讲,这也牵扯到对地震预报认识问题,首先我们要清楚地震预报是一项艰巨、困难和复杂事情,我们只能通过间接手段预报地震,多一道手续多一份间接物质自身变化的干扰,影响每一次地震的因素很多,被测量的间接介质自身有变化,星球引力,地质不同,四季空间不同,气象干扰、台风、磁暴等等。地震就变得会“鬼影术”,每次地震有不同的特点,一次地震就变成一个样了。你会不会认为记录下来的异常信息增大就有地震,数据越大,地震越大。有时候是这样的,有时候却是那样的,这就是地震的复杂性,所以采用线性思维方式是不够的,看不清楚地震前兆异常现象,使我们无法真正积累有效的地震异常现象的资料,就是这个原因,积累可靠的地震前兆资料甚少。202楼成都理工大学的那篇论文倒是真实反映地震面貌的文章,这里同大家一起分析:
论文利用中国大陆GPS(Globe Positioning System)观测站数据,根据电离层单层模型,针对2001~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27个震例,分析了27个震例在地震期间电子含量的时间序列变化GPS卫星与观测站路径穿刺点位置电子含量变化。
2001~2008年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27个震例的分析工作,研究其中20个震例结果表明,有13个震例TEC值出现负异常现象,主要表现在震前1~5天;有3个震例在地震发生期间电离层表现为正异常现象,集中在地震发生当天、震后一天;有4个震例在地震发生前7天到地震发生后7天电离层没有出现明显的扰动现象,地震期间TEC变化平缓。
总共27个震例,有7个震例无法列入统计,占总数的25%
有异常变化(正和负)13+3               占总数的59%
无异常变化           4                 占总数的15%
出现负异常的13个震例中8个震例显示GPS观测站距离震中越近,观测站垂直上空电子含量变化越明显。
地震期间电离层出现负异常扰动的天数集中在震前第5天、第4天、第2天、第1天,负异常出现在震前第5天、第2天的概率在85%以上。正异常集中出现在地震当天、震后第1天。
处理数据是一个关键,只要发生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都会出现几种异常信号,为了准确地震预报。我一定采用小概率方法来处理异常信号干扰,也就是根据经验对异常信号的认识,对每一种异常信号进行加权,每种异常信号份量有多重。预报地震时,假如出现3个异常信号干扰可能不预报,假如出现1个异常和1个重量级的异常信号干扰,就一定要预报。这种小概率加权法把上面3个震例在地震发生期间电离层表现为正异常现象也纳入到地震预报当中来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研究是一项复杂事物,它不能用一个地震例子代替所有地震,而且每次地震都有每次地震自己的特性"   秋翁老师,这段文字很经典!!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4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1# 秋翁感悟

    我们该相信谁? 相信记者?相信专家?相信小说?相信网帖?还是相信满天飞的小道消息?  

    在历史的吊诡中,真相屡屡被笔墨遮蔽,后人读到的总是经过涂抹的故事;那些故事中的人,那些当年的亲历者,像汉唐的关羽秦琼一样被不停演义着。而国人又习惯于极端的描述,要么打倒在地,要么吹捧上天。譬如前一篇文章中提到的钱复业,当年被认为在唐山地震中有严重漏报过失,如今却被无数帖子描写为民间预报英雄。笔者认为,不管是批判者还是赞誉者,都很难复刻出一个真正的历史人物。汪成民老师是地震局老前辈,又是天灾委员会成员,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身份: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的老师。与天灾委员会很多口无遮拦的“大师”相比,汪老师的言论应该说是比较严谨的。譬如说承认青龙事件“不是一个明确的预报”,然而媒体对于“青龙奇迹”的夸大,却不是他本人能够控制。

    笔者认为,汪老师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只可惜想法太过理想。试问对于地震局领导或是专家来说,谁不想采取“可操作的实效预报”,谁不希望在震前跟政府“打声招呼”?遗憾的是,哪怕是打招呼也不能脱离实际,不能把发布地震预报视作单纯的科学试验而无视对公众社会的负面影响,实际情况往往并不允许我们“失误几次以后,能换来一次比较大的成功”。在很多人看来,只要是“报地震”就绝对应该支持、甚至可以不计后果。但笔者要提醒大家的是:1976年唐山地震后山东,江苏、辽东等多地出现地动、地陷、喷涌等异常现象,有些异常的幅度比唐山地震前的幅度还大。结果各地政府发布大震警报,全国4亿多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之多!)开始在防震棚里躲地震,一直持续了50多天!直到当年10月撤销警报后,在外躲地震的人口还有2亿多。最严重的陕西省甚至60%的人口躲地震长达177天,直到1977年4月地震预报才撤销。社会越发展,人类越脆弱。如果说这种“打招呼”在三十多年前社会还能承受,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如果认为冉广岐那样的干部是“好领导”,只能说是对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认识的简单化。换到今天哪个县太爷这样折腾几回,老百姓受到了吗?一次偶然成功的“拍脑袋”事件,绝不应盲目推广为普遍的执政模式。

    必须承认的是,汪成民老师反对关于地震预报的两种极端观点,可以说非常客观,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反对地震不可预测的观点。另外一方面又不能过于乐观,看不到科学上的艰巨、复杂性,一两次成功就认为地震预报已经过关,地震预报的基本问题已经解决。汪老师这一看法与天灾委员会很多成员的观点并不一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4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引用的张宝盈《我在“地震波前兆观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论坛”上作报告》中说,“地震预报在中国应该说是已经基本解决了的问题,已有多位专业的和业余的研究者掌握了相当准确的地震预测预报方法,并有了多次成功经验,如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时的“青龙奇迹”,等等。”——其实细读上文可知,汪成民本人并不这样认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4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研究是一項複雜事物,它不能用一個地震例子代替所有地震,而且每次地震都有每次地震自己的特性"
這句話,頂了
拜讀此帖有如醍醐灌頂
鄙人部落格望各大師光臨交流
http://www.wretch.cc/blog/takethat6627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4 01:15
突破地震预报是一项高难度目标,但又不得不追求。数值预报派能解决吗,不能。因为天气预报已有十分成熟的经验,我们每天早上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伞,是否增加衣服防止着凉,当天天气几乎是百分之百的对气象局预报可以信任。但不幸的是今年长江大旱使蔬菜价格大涨,土地干裂。没有人千万次的提前呼吁,预报出来。所以真正大灾的3要素预报是根本无法乐观的。实效是检验每个人预报的最好试金石。磁阻试验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6-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8# 山水如屏


   讲非常精彩,雄辩有力,淋漓尽致,对汪成民评价客观,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真实事情。我也认真重读一下241楼汪成民的讲话,在汪老师讲话的字里行间真实反映出当前国家地震局和地震专家对地震预报的态度。“中国地震局系统,包括很多权威专家的思想,倾向于地震预报目前搞不出来。从各式各样的文章里,你能看出来,假如问得非常尖锐的话,就说地震预报没有确切的可靠的等等一大堆定语。”汪老师讲对待过去强烈地震时存在的疑问要这样去做,“你若想了解真情,唯一的办法是查证、落实。反复去查资料,尤其当时留下的文字资料,而不是当事者事后追记的回忆录。”汪老师对地震预报指挥问题认为,“在地震预测指挥上,要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蛛丝马迹进行追踪、分析,地震预测的各级领导必须对预测具有充分的信心,把地震预测作为己任,不容许任何犹豫不决,若不搞地震预报,那还要地震局干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4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2# 秋翁感悟


    汪老师对地震预报指挥问题认为,“在地震预测指挥上,要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蛛丝马迹进行追踪、分析,地震预测的各级领导必须对预测具有充分的信心,把地震预测作为己任,不容许任何犹豫不决,若不搞地震预报,那还要地震局干吗?”
==================
    正如汪老师所言“不搞地震预报,还要地震局干吗?”组织开展地震预报是中国地震局的法定职责,只要《防震减灾法》中留着这几个字,地震局官员和科学家团队就责无旁贷,这正是笔者撰写《敢问哪位主流地震专家说地震不可预测了?》一文的主旨。
    同时也应看到,汪老师一些想法与现实状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譬如他提出对地震预测采取“半军事化”的管理方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或有可能,在当今社会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无论是管理体制还是经济结构,我们都不可能让地震预测工作重新回到文革时代。
    必须承认的是,汪老师的想法无论多么不合时宜,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推进地震预测事业,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4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游客 218.249.88.x  264#
游客 发表于 2011-6-2 18:02
今天早上bj 8:40开始,FM100.6串台了至少10分钟,开始被很清晰的唱歌完全遮住了,后来是唱歌声清晰,原台声音很弱,正为这事困扰,看到了这个帖子,不知道是不是异常?

=========================================

【北京时间2011-06-03 08:05 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纬37.3,东经143.9) 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20.0公里】

这个有点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4# 土豆


    今年3月8日18.17分地震论坛百家争鸣版主说:“刚刚6点10分左右调频广播发生两次频率漂移,间隔2分钟,每一次大约20-30秒。周围磁场没有人为改变。北京。”
3月9日04.11分百家争鸣版主又说:“其实单单频率漂移就值得研究,到底是收音机接受的信号本身发生变化还是磁场对收音机的影响所致?
变声好像也是漂移的结果?”
3月11日下午13.46时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我那一段时间由于忙于回复网友跟帖,没有往前翻看大家的帖子,忽略了版主异常预报,现在想起来还觉得不好意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3# 山水如屏


    我赞同你的意见,尤其这段话说得好:“笔者认为,汪老师是一个很正直的人,只可惜想法太过理想。试问对于地震局领导或是专家来说,谁不想采取“可操作的实效预报”,谁不希望在震前跟政府“打声招呼”?遗憾的是,哪怕是打招呼也不能脱离实际,不能把发布地震预报视作单纯的科学试验而无视对公众社会的负面影响,实际情况往往并不允许我们“失误几次以后,能换来一次比较大的成功”。
汪成民老师关于地震预报问题,节选一下抄录如下:
地震预报的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科学上的精确预报”,另一个概念是“可操作的实效预报”。
    “科学上的精确预报”,是科学家坐在计算机前。预测要求精度高,科学上说得很清楚。但地震没过关,要长期研究机理。所以专家提出,目前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我就问,什么时候能报地震呢?他们说把所有机理搞清楚了以后,才能报地震。。。。。。所以要提出第二种地震预报概念,不是科学的精确预报,我把它叫做“可操作的实效预报”。
    在目前地震预测研究没有过关之前,我们只能采取“可操作的实效预报”,我们要取得效果,机理肯定要研究。但最重要的是运用目前的认识去做,有多少经验做多少事情。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5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6# 秋翁感悟

应秋翁之邀,笔者已将目前掌握的电磁扰动(电磁波)观测的进展情况整理成文,以飧各位网友。此楼太高,故另起新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5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7# 山水如屏


     刚从机场回家,你整理成文的电磁扰动(电磁波)观测的进展情况新帖,还没有来得及看,既然建新楼你就是楼主,这个新楼也就你这样知识丰富,提笔成文的人才能担当楼主,我们积极配合你,共同搞好地震论坛探讨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5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8# 秋翁感悟


    如果能像你所说的:“奇门遁甲预测术。确定了冬季东南风到来时刻。奇门遁甲可测8加1=9个方位,距离精度是百里。”就好了。
================
   笔者对于奇门遁甲、阴阳五行等一直是敬而远之,应该说它们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正如如卡尔·波普尔所言:一切从经验得来的假说、命题和理论都不是科学的,除非它们容许反例存在的可能。笔者不敢说阴阳五行、奇门遁甲是“伪科学”,但这些普适的方术千百年来确是“无懈可击”的。秋翁为人随和,但还是应该坚持科学立场,台湾那个用易经预报14级地震的王老师折腾的还不够吗?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21 10:56
秋翁老师为什么不再继续讲地震预报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了?我们愿意聆听秋翁老师对地震及地震预报的见解,自从6月5日山水如屏最后一帖,到今天6月20日整整15天时间了,每天仍然有近百人关注这个帖子,说明秋翁老师的观点,使人看文深思,给人一种启发,您的看法常常高屋建瓴,力透问题本质。我虽然对地震预报只是感兴趣,没有什么高见,从门外看门里的东西,这也好。秋翁老师是一位在实践中摸索地震规律,真正懂得地震的人,您总结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地震预报难点,可以说秋翁老师对地震预报的理解远在地震专家之上,我们渴望继续看到秋翁老师的新认识!!!
发表于 2011-6-21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0# Guest from 113.225.39.x


    如果是278楼的原因,秋翁的低调就很让笔者惶恐了。《秋翁对地震预报一点浅显认识》是地震论坛中相当有价值的话题,很希望秋翁继续引领这样的讨论。只是觉得此楼盖得太高,不便大家浏览。建议秋翁另起新楼,笔者全力支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1# 山水如屏


    或者将大题目拆成几个小题目,分门别类发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3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秋翁老师! 你才是真正的地震研究者,这些知识都是从你及默默无闻的老一辈的地震研究者辛辛苦苦几十年的经验和探索得来的。功德全是你们的!
2011-06-22  16:15 记录到的红线脉冲异常波形! 759mv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41138-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23 10:14
向老师们致敬!
发表于 2011-6-24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2# pbs
同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24 16:12
对于电磁扰动,我觉得可以做个扫频仪,可以实时监控
发表于 2011-6-27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对秋翁的探索精神本人表示敬意!可以看出您应是老前辈了。
这里首先吸引我的是刚开始的一段文字,和本人观点是一致的。在本人还未公布的论文中本人也有如此段落:举个形象的例子,我们用一台监测声波的仪器和人类的耳朵进行竞赛,监测20—20000赫兹之间的声波,大家都知道这是人类听阈内的。结果显而易见,人类可以听到汽车喇叭、狗的叫声、风声、小贩的叫卖声等等,可以清楚地知道小贩叫卖的内容是什么,可以轻而易举地听出哪些是自己常见的声音与代表着什么,哪些是偶尔出现的异常。但仅看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波形,声波解析人员无法判断这些波形对应的现实究竟是什么细节,无法通过图形看出里面的小贩叫卖了什么。因此仪器是有局限性的。这就是如果是大自然发出了警报,动物能够感觉到,而人类仪器未必能识别出的原因。

除此外,也有一些观测事实和判断有类似地方,比如地震前应有广域的频率异常表现等。

看到这么人投入的研究,我想揭露地震真相直至预测地震,这个时期不会很长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27 18:51
回复 266# 秋翁感悟


    实在没有想到我的一块粗糙石头,秋翁老师竟然十分认真地答复,并且解答成精华帖子。秋翁老师指出地震的复杂性,多变性,“影响每一次地震的因素很多,被测量的间接介质自身有变化,星球引力,地质不同,四季空间不同,气象干扰、台风、磁暴等等。地震就变得会“鬼影术”,每次地震有不同的特点,一次地震就变成一个样了。”我的理解这就是您所讲的,每一次地震都会构成一个背景,地震研究和地震观测就是追踪观测这个背景的过程,我理解的没有错吧?由于各种外界因素表现轻重不同,地震异常信号表现也出现轻重不同,甚至会出现地震异常信号表现微乎其微情况。我会牢记这些经验,谢谢秋翁老师!
匿名  发表于 2011-6-27 19:12
回复 287# 面由心生


    秋翁老师好像是把获得地震观测数据分为二维空间数据,大小变化的,平面变化的数据(落后的数据,无法看清楚地震全貌)。还有三维空间数据,立体的,多层面的数据(地震预报依靠的数据)。面由心生你能够准确地震预报说明你运用的地震观测数据达到三维空间数据,这里祝贺你!有一点你心里要有数,国家地震局的专业台站依靠的地震观测数据只是二维空间数据呀。
发表于 2011-6-28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9# Guest from 124.192.90.x

呵呵,多谢支持。对于本人监测信号也只能说是在一定频段范围达到了三维的效果。在全频段监测上还是距离很远的。
地震确实极其复杂,地震导致的异常现象常常是宏观地叠加在我们很多自然现象之中的。因此会导致区分困难。
我看到以上谈到一些信号表征的范围,有的说是200公里之内,有的说能达到1000公里外的7以上。在时间上,有的代表2-5天的,有的代表1天的,我认为这些监测现象都客观存在,而本人的监测信号表明可达到全球范围的强震以上级别,而代表的几乎是几个小时即将爆发的前兆。之所以有这些区别,是由于监测的区间频段不同和排除异常的方法不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2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就是上面提到的关于依靠信号特征及其强度无法和震级完全做到良好对应,只能反应大概地震强度,甚至某些7以上地震有时也表现的类似5级地震信号,个人判断这种现象是由于取样时期较长,将所有地震都列入同等条件来加以研究,而事实应考虑取样的时间段处于什么时期,而在短期内其实信号和震级还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震时期,我们应采取相对的参量来做出及时调整。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28 19:50
回复 291# 面由心生


    仔细阅读面由心生两个帖子,真是内行专家,根据你的这段话“而在短期内其实信号和震级还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你的手段一定是几种互相辅助综合,主要手段类似监测地震电磁波,地震观测“对于本人监测信号也只能说是在一定频段范围达到了三维的效果。”能够到达这样高度,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像你这样的人,而且你每天都在不间断地进行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如果能全面总结一下宝贵经验,将是地震战线的福音。
匿名  发表于 2011-6-28 20:09
回复 291# 面由心生


    你的经验完全是实践出真知,“还有就是上面提到的关于依靠信号特征及其强度无法和震级完全做到良好对应,只能反应大概地震强度,甚至某些7以上地震有时也表现的类似5级地震信号,”没有接近地震的人是不会有这样体会。还有一段也是精华“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地震时期,我们应采取相对的参量来做出及时调整。”说明处理观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参数来做出及时调整,如果对地震异常信号不了解,哪里会总结出相应的参数呢!
发表于 2011-6-28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5# 虚空无垠


根据雷达波的观察经验,临震得时候,波谱很多时候没有任何异常,但是在震前1个月起就会出现异常了


这句话顶了
观察云图有时也一样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29 19:22
回复 294# fuzzy9405


    观测军用雷达由于长期操作对于正常情况与异常情况很容易区分,大震之前的测雨雷达上出现了大的异常,很容易引起操作人员的注意。每天看云图从中要是能够把正常情况与异常情况区分出来,要有独特眼光,相信你已经发现什么了。
发表于 2011-6-2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95# Guest from 124.192.90.x


您说的没错,学习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匿名  发表于 2011-6-30 19:22
建议印刷成科普读物,书名就叫:问答秋翁遇地震神仙记。销售肯定火爆,难得一见的科普知识文章。
发表于 2011-7-2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管理员把这篇好文章放回“地震百家争鸣”,贴子放在这里不合适,整天听到的就是你骂我,我骂你,没点意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秋翁老师您好! 这段时间下班后做了些次声波试验,发现有些地方震情电磁波接收会没反应!

接收次声波频响范围: 0.01Hz----1Hz
2011-07-07 00: 40强信号出现!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41325-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0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秋翁老师您好! 多谢您的思路指导,带来灵感!

2011-07-10   00:28  记录到的红线脉冲异常波形!  717mv
http://www.dizhenluntan.com/thread-41354-1-1.html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6 22: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