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地震坛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东峰

《参考消息》保存的地震相关新闻(1957-2002)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拉丁美洲的火山
柳风
1960-03-21
    拉丁美洲是个多火山的地区,大大小小的火山约在四、五十座以上,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南美洲西部边缘、中美洲和加勒比海一带的岛屿上,像墨西哥、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等都是多火山的国家。
    过去在地球的历史上,拉丁美洲的火山比今天还要多,规模很大,到现在许多火山已经不再活动了。
    火山虽然在“死亡”,同时却在继续产生。墨西哥西部的帕里库丁火山就是人们亲眼看着它长起来的;这座火山所在的地方本来是一片庄稼地,在火山活动以前,种地的农民就感到土地特别温暖。1943年2月20日,地下突然出现了一个小的裂口,并冒出了阵阵的烟雾,开始人们还以为是枯叶着了火,可是到下午五点钟左右,大地发出了轰隆的巨响,裂缝张大了,浓烟像柱子似地冲向天空,许多砂石也被喷射起来,两天后流出了赤热的熔岩,这些喷出物很快在火山口周围堆成了锥形的山峰,一天天增高,火山刚刚喷发的第二天还仅有十米高,而一个月后就高到一百多米了。这个火山一直活动到1952年3月4日才停止了喷发,只剩下缕缕轻烟,随即也消失了,但是谁能担保它不再突然喷发呢?加勒比海中马丁尼克岛上的一个火山,在长期停止活动以后,于1902年5月8日猛烈喷发,喷出的高热烟云给附近的城市造成重大损害。
    不过火山在喷发以前常常是有预兆的,在掌握它的规律以后,完全可以避免它的危害,相反地火山不仅带来了壮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经济上的利益。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含有丰富的矿物质,能使土壤肥沃,而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是很多的,在帕里库丁火山附近五百公里以内的地方都有这个火山提供的火山灰,堆积得最厚的地方可达一百五十米,其实用不了这许多就足以使咖啡树、果树等得到良好的“营养”,这是使危地马拉等国成为重要的水果产地的原因之一。在墨西哥,邻近火山的山谷人口最密,也是因为那里土地肥沃。
    为什么拉丁美洲的火山特别多呢?因为这里是地球上的活动地带,这里的山是形成较晚的年青的山。到今天运动也还未完全停止,这里的地势高低相差又是如此悬殊,南美洲西缘的安第斯山一般高四、五千米以上,而与此紧邻的海沟最深达七千多米,形成了地壳厚薄特别不均的地带,这种不均衡促进了地壳的运动,使地壳发了裂缝,地下的岩浆得以乘隙冲出成为火山。这些地带地震特别多,也表现了地壳运动显著的特点。
    拉丁美洲的人民就是在和火山、地震这些强大的自然力斗争中生存发展起来的。他们正像火山喷发一样以雷霆万钧之力摧毁压在他们头上的殖民者。在危地马拉流传着一个关于阿古阿火山的传说,据说在1541年9月10日太阳落山以后两小时,这座火山毁灭了西班牙殖民者所占据的城市,报应落到那些残酷镇压印第安人的人们身上。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0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简讯
1960-03-24
新几内亚附近火山爆发
莫尔斯比港讯 新几内亚东北九英里的马那岛上的火山,于17日爆发,火山喷出的灰土毁灭了两个村庄。这次火山爆发比1957年那次大爆发强十倍,浓烟和溶岩喷入空中达几百英尺。
国际简讯
1960-03-26
太平洋中发生强烈地震
莫斯科讯 3月20日莫斯科时间二十时十八分,苏联中央地震站“莫斯科”记录到非常强烈的地震。据初步材料,它发生在日本以东太平洋中、距莫斯科七千四百公里的地区。莫斯科土地震动达八百五十微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伊朗拉尔城毁于地震
1960-05-01
德黑兰讯 伊朗南部波斯湾附近的拉尔城在24日发生了大地震。据伊朗红狮子与太阳会发言人说,这个城市的97%已被摧毁。
摩洛哥阿加迪市在恢复中
1960-04-01
拉巴特讯 在摩洛哥西南部遭受地震灾害的阿加迪市,当地经济所必需的一些主要工厂在上月底重新开工恢复生产。阿加迪港已在上星期恢复活动。过去一周中已经从这个港口运出将近五千吨桔子。
遭到地震破坏的港口铁路和其他设施正在修复中。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珠穆朗玛峰地区大自然的奥秘(节选)
新华社驻拉萨记者
1960-05-30
    珠穆朗玛,这个神秘而雄伟的山峰,对于科学工作者说来,是多么富于诱惑力的探索对象!不久以前,一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高等学校和产业部门共同组成的科学考察队伍,在这个以往曾被称为“地理科学上的空白点”的珠穆朗玛峰,开始向人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世界第一高峰的来历
    在地球上,没有任何地点比珠穆朗玛峰再高的了。因此,人们把它比喻为“世界的屋脊”,拿科学术语来说,就是最高的“地壳隆起”。可是,这一处隆起,却是地壳上所有各处高大的隆起中的最年轻的一处。依据地质古生物的研究,大约在两亿年以前,珠穆朗玛地区以至整个喜马拉雅山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古地中海”的东部。直到大约数千万年以前(地质学上称为“第三纪”),由于地壳的这一区域发生皱折运动,也就是造山运动,才形成喜马拉雅山这个隆起部分,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正位于这处隆起的轴部。
    也许一般读者还不曾想到,荣膺“地球之巅”这一尊称的珠穆朗玛峰,并不以它现有的高度为满足。据地质学家的考察研究,包括珠穆朗玛峰在内的喜马拉雅山区的地壳,自第四纪冰期以来(大约距今一百万年前直到现在),上升了一千三百到一千五百米,现在还在继续强烈地上升,这就是地质学上所称的“新构造运动”。再过千千万万年以后,“拔海八千八百八十二米”这个数字,将不能表明珠穆朗玛峰颀长的躯体了。
    这个地区地壳的强烈上升运动,科学考察者是从喜马拉雅山河流的横剖面(即河谷的复式结构)上得到证据的,同时,上升运动也表现在地震、地壳断裂和温泉等许多现象中。例如峰北坡“绒布寺”一带,地震很活跃,其中有纪录的有四次。1932年藏历1月1日傍晚的一次地震,烈度达八级以上。当时,绒布寺的挂钟响动,绒布德寺屋顶倒塌,附近一带尘土弥漫天空,峰顶上出现了云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利地震造成严重灾害 死亡者至少五千人 一些岛屿和城市已消失
1960-05-29
    新华社圣地亚哥26日电 21日以来,智利地震、火山爆发和海啸造成了严重灾害。据估计,死亡的人数至少有五千人。有一部分人官方已经查明,但还有很多失踪者的下落不明。
    地震从21日到25日连续发生。“最后一点钟报”认为,地震实际上改变了智利的地形,一些火山出现了,一些岛屿沉没了。
    在整个沿海地区,从公塞普森省到济罗省有些城镇由于地震和海啸而消失了。据“世纪报”报道,消失的城市有利科、基迪科、蒂鲁亚等十六个,所遭到的损失还无法统计,但是不可能少于十亿比索。扬基乌埃省几公里长的南海岸全部沉没了。
    智利全国十多个省受到了这次地震的影响。21日爆发的地震特别影响了公塞普森省,在那里有重要的工厂,例如,造纸厂、玻璃板厂、联合啤酒厂、几个纺织工厂和煤矿等。估计全省至少死亡三百人,60%的建筑物被毁。引起海啸的22日的地震最为强烈,而且波及到广大的地区,包括考丁、瓦尔的维亚、扬基乌埃、奥索尔诺和济罗等省损失严重。
    在智利工人统一工会和其他组织的号召下,救济受难者的运动迅速地开展起来了,救济运动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古巴政府派遣的运送食物的第一架飞机26日已飞抵圣地亚哥。
    新华社莫斯科28日电 据塔斯社报道:智利最近发生地震,远在一万多公里以外的苏联堪察加也受到了影响。27日,智利地震的影响传到堪察加沿海岸时,海平面波动幅度达一米半到两米,而在海湾里波动幅度达三米到四点八米。有些地方海水后退了一百米到三百米,露出了海底。
    当地居民由于及时得到了预报,采取了一切防御措施,并未受到任何损害。
    据苏联的气象测量部门宣称智利的地震使整个太平洋的水面,都受到了波动。到27日为止,仍在继续,但正在逐渐减弱中。
    堪察加距智利地震中心达一万六千二百公里。这是堪察加有记录以来第一次受到在南半球发生的地震的影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提到的“公塞普森”,现在通常译作“康塞普西翁”,在2010年大地震中又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捐款救济智利地震灾民 我全总、和大分别致电慰问
1960-05-29
据新华社28日讯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今天捐款人民币二万五千元给智利红十字会,救济智利地震灾民。
红十字会协会在智利遭到地震后曾发出通函,呼吁各国红十字会捐款救济灾民。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会长李德全27日还打电报给智利红十字会会长伊诺斯特罗萨博士,向智利遭受地震的灾民表示慰问。
新华社28日讯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昨天和今天分别打电报给智利工人统一工会和智利和平委员会,对智利遭到地震的灾民表示关怀和慰问。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尔巴尼亚南部发生地震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妥善安置灾民
1960-05-30
  新华社地拉那27日电 阿尔巴尼亚南部科尔察城26日清晨发生严重的地震。根据迄至目前的统计,科尔察城和附近地区已有六人死亡,九十五人受伤,五百所房被震毁。在发生了这一情况以后,阿尔巴尼亚部长会议立即成立了由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佩奇为首的委员会,并采取紧急措施,抢救受伤的居民。
  现在,二十五名重伤居民已被送往医院治疗。房屋遭到损毁的居民,都已妥善地安置在学校和帐篷内居住。科尔察所有的国营商店也都立即开始了正常营业,以保证供应食品和必需品。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利地震、海啸灾情严重
我全国学联捐款救济智利灾民
1960-06-06
    新华社3日讯 圣地亚哥消息:智利目前正在进行地震、海啸后的善后救济工作。从5月21日以来,地震、海啸、火山爆发连续发生。5月31日和6月1日,公塞普森省仍有地震。
    据智利参议院议员阿·罗德里格斯5月31日晚在参议院灾情辩论中估计,智利由于最近一系列地震而死亡的人数不下于一万人。人口为二百四十四万八千五百七十八人的十个省受到灾害影响。他还说,受害地区在纬度三十六度到四十八度之间。这个地区原来出产小麦、面粉、牲畜、木材、钢、煤、纺织品、鱼类、马铃薯和糖等物品。
    受害地区的地形已经改变,一批地质学家将出发去重新绘制智利的新地形图。
    据消息说,智利南部大约三百二十公里长的海岸线,包括瓦尔的维亚省和济罗省的海岸线在内已永久下沉。在瓦尔的维亚沿海岸线的地方下沉了三米之多。土地下沉的结果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瓦尔的维亚城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天然港口,排水量为五千吨的船只都可以在那里停泊。为了避免因目前下层底土不稳定而可能带来新的灾害,像蒙特港、瓦尔的维亚和安库特等城市将被迫放弃而改建在新的地方。
    新华社4日讯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今天捐助人民币二千五百元给智利大学联络委员会,救济最近遭受地震灾害的智利人民和学生。
    在智利发生地震后,智利大学联络委员会曾打电报给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要求给以捐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援助智利地震受灾灾民 中国——拉丁美洲友协举行义演晚会
1960-06-08
    新华社6日讯 北京一些著名剧团今晚为捐助智利地震灾民联合举行义演晚会。这次义演晚会是由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主办的。参加义演的剧团有梅兰芳剧团、荀慧生剧团、尚小云剧团、北京市戏曲学校和北京职工业余舞蹈演员。
    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会长楚图南在会上讲话。他说,中国人民十分关怀智利人民5月下旬所受到的地震灾害。他代表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对智利人民表示慰问。
    楚图南说:中国人民不仅一向支持智利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维护民族独立、争取民主的正义斗争,而且当他们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也极愿给予他们兄弟般的支援。他最后祝智利人民迅速战胜自然灾害,早日重建家园。
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的十九个团体会员的代表出席了义演晚会,并且热烈捐款。
    智利出席世界工联理事会的理事、智利农业代表团、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副秘书长、智利著名画家万徒勒里以及在北京的拉丁美洲的外宾和专家也出席了义演晚会。
    出席义演晚会的还有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副会长冀朝鼎、周而复,友协在京理事和首都各界著名人士田汉、马少波、钱李仁等约一千多人。
    晚会上演出了智利民间舞蹈古恩卡舞和京剧白蛇传。
    晚会的全部收入及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等十多个团体在晚会上的捐款共四万六千多元,日内即将由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汇往智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5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利瓦尔的维亚城大水成灾
1960-07-31
圣地亚哥讯 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南一千公里、位于太平洋岸的瓦尔的维亚城,发生严重水灾。瓦尔的维亚以东一百公里的里尼乌埃湖在连续发生猛烈地震后湖口堵塞,水位不断上涨,目前湖水泛滥,向地势下沉的瓦尔的维亚等入海地区冲击。目前的冬季风雨加重了水灾的严重性。瓦尔的维亚城的许多低洼地区已经为深达三英尺以上的大水所淹没。通向瓦尔的维亚的铁路交通已告断绝。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栏: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访问南美通讯
智利纪行(节选)
朱穆之 邵宗汉 崔奇
1960-10-07
      从北京到圣地亚哥,正好在世界地图上划了一条对角线。对中国说来,智利真是“远在天涯”。但是当我们一踏上智利的土地,同智利人民生活在一起,就立刻忘记了旅程的遥远,而感到十分亲切,不由得使人想起“天涯若比邻”这句话。
    我们从智利南方的洛塔到北方的阿利克,从积雪的安第斯山山麓到“天堂之港”瓦尔帕拉伊索(瓦尔帕莱索)的海滨,到处受到智利各方面朋友的热情接待。他们有的请我们到家里做客,有的远道赶来迎接我们到他们的城市或工厂去访问,有的开着自己的车子陪我们旅行。在圣地亚哥,有一次我们去参观市场,一位不相识者走过来就同我们打招呼,他说他已经从报纸上认识了我们,特地前来向中国人民致意。在南方工业城市公塞普森(康塞普西翁),几位工人一听见中国代表团到达的消息,就找到旅馆里来看我们。在风景幽美的桑费利佩,医生莫尔丁尼兹·奎拉和他的哥哥全家像过节似地接待了我们。他们一再赞扬新中国,并表示对毛主席的敬仰。莫尔丁尼兹·奎拉热情地说:“我做梦也是到中国去,中国是我的遥远的另一个祖国。”我们在同智利朋友们的广泛接触当中,得到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对新中国的一切,特别是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感到很大的兴趣,他们普遍地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希望增进同中国人民的来往和友谊。智利人民的这种深情厚谊使我们深受感动。当我们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智利的时候,不禁想起一个智利字“奇恰”——这是用纯葡萄汁酿成的一种酒,喝起来是甜的,但它不知不觉地使人微醉。智利人民对我们的友情,正像“奇恰”一样真纯,一样浓郁馨香,使我们久久不能忘怀。
    经过十八天的访问,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中国和智利两国人民,过去有过类似的遭遇,现在又有着共同的愿望,我们的命运和斗争是连在一起的。
    智利是一个富饶的国家。它的铜和硝石早已闻名于世。铜的蕴藏量有八千多万吨,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位。它的硝石矿最深者不超过六米,有的就露在地面,几乎是“俯拾即得”。此外还有煤、铁和石油。智利中部的土地肥沃,蔬菜水果长得特别大。它的森林占全国面积的22%,有些松树十年就可以成材。它的海岸线同中国的一样长,有各种各样的海产……但是,这样美好的大自然却没有给智利人民带来美好的生活。智利民族经济的发展遇到种种困难和障碍。
    在访问中,我们看到智利人民正在进行的另一个重大的斗争,是如何克服今年5月下旬的地震所造成的灾害。中国人民对于智利人民遭到的这次不幸表示十分关怀。我们在智利访问了受灾地区,看到了这次地震灾害的严重情况。由于地震引起的火山爆发,把河流堵塞,南部发生了大水灾。在沿海地区,海啸吞没了一些村镇和岛屿,住着十二万居民的济罗岛也下沉了三米。据统计,地震灾害波及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的地区,有十五万间房被毁坏,五十万人无家可归。这无疑地给智利的经济生活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是,严重的自然灾害不仅没有阻止反而促进了智利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为发展民族经济和争取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斗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海发生地震1960-10-10
莫斯科讯 苏联“莫斯科”中央地震站在八日九时零二分九秒时(莫斯科时间),记录到在日本海东朝鲜湾区内发生强烈地震。

海水的来源和古海洋学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梁元博
1960-12-27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以来就利用海水晒盐,养殖海洋生物,近来更大大扩展了开发海水资源的范围。但是,海水里的宝藏还远没有被充分开发。例如海水里蕴藏着的核能,就完全没有被触动。苏联科学家达姆院士曾经指出,海洋,将是人类未来的“汽油库”。一升海水里的重氢在聚变中所放出的能量,将等于燃烧三百五十升汽油。因此,人们拥有地球上四个大洋的海水,就等于有了一千四百个大洋的汽油。这真正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来源。这样慷慨地供给我们以各种富源的海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它的发展规律又是怎样的?它的年龄有多大了?它所含有的物质,又是怎样聚积起来的?许久以来,人们就在考虑着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开发海洋的实践,也是很重要的。研究这些问题的科学,就是“古海洋学”,或称为“历史海洋学”。
海水的来源及其年龄
    从前,人们设想在原始时候,地球的大气圈里含有大量过热的水蒸汽,以后这些水蒸汽遇冷凝结,形成长时期的暴雨降落地表,再汇集到低洼的海洋盆地里去。在这长期的暴雨中,水分把陆地上的大量物质冲刷出来,于是形成了海水及其盐分。当然,以后河流还在继续把陆地上的盐类搬运到海里去,但是海水基本的盐分在开始时就已经存在着了。这个海水从“上面”产生的假说,就叫做“残留假说”。
    起初看来,这个假说是无可非议的。而且除了在某些细节问题上有人提出不同意见以外,人们确实也找不到更好的解释。随着科学的发展,海洋学上的许多原理从定性的解释进入定量的计算时,这个设想就碰到了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首先,问题是出在水圈和大气圈的相对质量上。根据地球化学家蓝伽马和萨哈马的计算,地球上海水的质量比大气圈的质量要大二百三十倍。这就是说原始时候的大气圈包含着比它现有质量大二百多倍的水蒸汽。这样岂不是说当时大气圈几乎全部是由水汽组成的吗?这是不合理的。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一个行星的蒙气可以含有这样大量的水分。
    其次是海水的年龄问题,英国科学家卓利在计算现代河流每年把钠离子搬运入海的数量时,发现即使按照现有的速度,由河流造成大洋现存的盐分也只需要八千九百万年。如果考虑到海水的盐分在原始时候已基本形成,以后每年盐分只不过有少量的增加,那末可以推论海水的年龄还要短得多,即不足八千九百万年。这当然是一个谬论。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所有结论,都确实证明海水的存在至少有二十亿年。否则无法解释地史学和生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最后,地质学家们在计算地壳的成分时,发现地壳内还有一个更大的“大洋”。当然,在地壳内水分不是以游离的状态存在的。它化合在岩浆和地壳的矿物中,根据计算,水分在上层地壳内的体积达到十五分之一以上。这是一个极大的数目。如果这极其大量的水都是从大气圈——地表跑下去的,那末原始时候大气圈所含的水量,就要大得更不合理。它在渗入地下时留在大洋中的盐类,也要比现有的多得多。可见,海水从“上面”生成的理论在定量计算方面碰上了无法克服的困难。
    人们在研究火山和温泉的活动时,发现从地球内部排出的气体和其他物质的化学组成,同海洋中某些物质的组成很相似。例如,从地球深部排出的气体中,水蒸汽占了极大比例。地球化学家们知道,这几种物质在海洋、大气圈和地球表层也正是“富集”得特别多的。于是人们就想到,海水和海水里的某些物质,会不会都是从岩浆里、从地壳深处释放出来的呢?这时地质学家们就加入来计算,结果算出地球上现有的火山每年喷出的水量总共达二分之一到一立方公里左右(荷兰学者奎年算出的数值要少一些)。如果考虑到过去时期地球表面上的地槽活动和火山活动比现在剧烈,那末在过去的时期内,从地球内部排出的水量完全足够生成现在的大洋。除此以外,地球内部还附带排出了海水中现在含有的某些物质。
    这就是海水来源问题上的有名的“增生假说”。这个假说同“残留假说”刚好针锋相对。“残留假说”认为地球上的水量将逐渐消耗在矿物的风化和水合作用上,大部分还将渗漏到地壳里去,地球将具有“死寂的、像月球般惨淡的外貌”。可是“增生假说”却说:不!事情并没有这么坏。恰恰相反,水分和其他物质正是源源不绝地从地球内部释放出来。地壳下层的物质因接受地球放射性元素衰变时放出的热量而增温,结果形成岩浆并把水蒸汽和其他较易挥发的物质放出到地表上来。
古海洋学的任务
    “古海洋学”有三个主要的研究方法,这就是研究海洋沉积物的层理、海洋的底质溶液和古海洋微化石的成分。
    近十年来,利用放射性元素测定沉积层年龄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海洋地质学家也从海底取得了愈来愈长的底质地层柱。如果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不难测定底质柱中各层的年龄。理论的研究指出,沉积物的成分是海洋中所发生的各种作用的总的反映。根据沉积物的机械成分,人们可以推知过去时期海域的水动力情况,从而推论出过去时期的海底地形和结构。其次是关于底质溶液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开始给予重视的。在国际地球物理年间,苏联《勇士号》考察船对太平洋西北部海底底质溶液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的结果,并且开拓了这方面的研究范围。现在我们知道,各个沉积层中所包含着的底质溶液往往有着细微的差别,它大致反映着沉积物淀积时期的海水状况。根据底质溶液的分析,我们有可能获悉海中各区在过去时期内的化学成分,和海水中各种组分的比值等。最后,对沉积层中生物化石的研究分析,将使我们对当时的海洋生命活动获得一个概念。
    正如地史学和古地理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地质地理科学的发展一样,“古海洋学”的研究也将使我们对现代海洋各方面的现象有更深刻的了解,使我们能够解释现代海洋中某些特殊因素的起源和意义,最后并有助于全面掌握海洋的发展规律并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这种规律。
    例如,某些鱼群的形成就和古海洋情况有极大关系。有些古代沿岸回游的鱼群到现在仍然沿着淹没了的古代海岸线回游,这种情况已不止一次被研究者指出过了。“古海洋学”的研究所提供的这一类规律,就能给我们的渔业生产带来好处。在海洋的其他问题上,情形也是如此。
   “古为今用”是我们的方针。古海洋学的研究遵循着这个正确的方向,一定会促使我国的海洋科学更快地向前跃进。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潮”之谜
1961-01-29
    在南非的西岸、美洲佛罗里达和其他某些地方的沿岸,几乎每年都要出现一次神秘的所谓“红潮”。尽管这种潮水的温度、咸度和含氧量并没有什么改变,但凡是被卷入这种“红潮”的鱼类都要死掉。偶然有个别没有死的鱼,还可供食用,但是,已死去的鱼,都会变成毒鱼。
    凡当“红潮”时,海水可能有各种颜色,如呈黄绿色、黄色、褐色、淡红或红色,而且散发出一种能刺激呼吸器官的气体。这种刺激作用经过过滤,也不会消失。
    科学家们认为,“红潮”是某种特殊物质——代谢产物的有害影响而产生的,这种代谢产物可以向四周散出大量的细菌。
    关于这个神秘问题的科学著作已经有了不少,但与“红潮”作斗争的方法至今还没有找到。它还在继续给捕鱼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关于代谢产物本身也还正待研究。(宇文)
在太平洋热带地区北部
苏科学家看到“夜虹”
1961-02-26
    新华社25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苏联科学考察船“尤·米·绍卡尔斯基号”上的科学家们前不久在太平洋热带地区北部观测到了自然界的一个罕见现象——夜虹。
    虹是在今年1月5日当地时间二十二时一场小雨之后出现的。当时天空中一共出现了两条彩弧。这种虹不是像一般那样由于悬浮在天空中的大量水滴折射、反射和分解太阳光形成的,而是在月光作用下形成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极洲的新发现1961-04-02
苏联南极研究委员会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 谢尔巴科夫
    自从发现南极洲以来,大约有二百六十个考察队到过南极洲,可是,关于我们星球这一部分的科学资料却十分有限。科学家知道的冰雪大陆腹地的情况比月球可见面还要少!
    1955年,苏联根据国际地球物理年的计划向南极派遣了一个综合考察队。从那时以来,过去了五年多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十二个国家在南极的研究工作者在这段时间里却做了许多工作,特别是苏联科学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们建立了十个科学考察站,其中有七个设在南极的腹地。苏联的五个南极大陆考察队和海洋考察队搜集的许多资料得到了详细的分析。虽然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出最后结论,但是,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对南极的了解在许多方面是更加丰富了。
    南极洲第一批发现者之一拉扎雷夫称这块土地为“冰雪大陆”。很难找到能如此正确表达南极特点的其他名称了。南极洲的表面几乎完全被一个厚厚的冰层所复盖。但是,直到不久以前还没有关于这个复盖层厚度的精确资料。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也没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在南极冰盖下面,是大陆呢?还是大小不同的群岛呢?
    为了解决这个有趣的问题,苏联专家们对冰盖的高度进行了测量。飞机和雪橇——牵引车队在南极东部的许多地点进行了观察。结果确定了从“和平村”到“难达之极”、从“共青团站”到“东方站”的冰盖厚度和冰下地面结构。现在可以断定,南极洲不是群岛,而是大陆。在冰盖下面是一个“小国”,其中有山峰、有凹处,也有比较平坦的地面。冰盖本身的厚度在一千到四千米之间。在“少先队站”以南,冰盖最厚,达四千零六十米。根据这一点,可以认为,南极共有二千五百万到三千万立方公里的冰雪,也就是说约占地球冰雪总量的十分之九。
    地球历史上最大的谜之一是地球的结冰现象。形成自然界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和规律直到现在还不能确切地知道。但是必须知道这个问题,因为只有那时才能有把握地预言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第六大陆——巨大的自然冰雪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对此有很大帮助。对南极洲结冰现象的研究可以帮助了解冰河时代的性质,也有可能弄清冰河时代发生的原因。这就是苏联科学家特别重视南极洲的冰盖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这个问题的原因。
苏联第二南极考察队的专家们反复测量了地形,测量了高斯山冰盖边缘地段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五十五年来,这个地方的冰河面几乎下降了八米。就是说,这个地方的冰盖和地球上其他绝大多数冰河一样减少了,尽管它的减少速度比其他冰河,如阿尔卑斯山冰河慢得多。
    浮流的冰山是南极洲冰块减小的原因之一。比如,在“和平村”附近对长达六百公里的冰盖地带进行空中摄影的材料证明,每公里的冰盖地带平均每年有五万立方米的冰块流入海中。不过,对南极洲冰盖的起源问题,还很难作出最后的答案。必须详细分析已得到的材料,并且要继续搜集新的材料。
    对南极洲表面的详细考察证明,南极洲大约有7%的地方不结冰。这样的“绿洲”对科学具有重大意义。“绿洲”使得有可能搜集关于南极洲原岩地质结构的更详尽的资料,确定其发生的时间和性质。
    最近获得的许多材料证明,大约在一亿五千万年以前,南极洲曾和南美、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都包括在古代冈瓦纳大陆以内,后来,由于地壳的强烈变动,网瓦纳大陆便被分成了几个部分。由此,使人认为南美、非洲、印度和澳大利亚同南极洲的地质结构有类似的地方。根据这种类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六大陆应当有许多丰富的矿藏,其中包括铀、钍、金刚石、金、绿柱石。
    这种假说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初步证明。在南极许多地方发现有煤,这引起了极大兴趣。例如在南维克托利地山区发现的一个大煤田,其面积大约有一百万平方公里。一些美国专家预言说,在第六大陆的地下资源中也应当有石油。苏联地质学家在班格尔绿洲和维斯特费尔绿洲的冰河沉积物中发现了磁性石英岩和页岩的碎片,这说明那里很可能有这种矿藏。
    许多读者显然已经知道,南极洲是地球的寒极。去年8月24日,苏联南极工作人员在“东方站”记录的温度是零下88.3度。从前,在地球表面,任何人也不曾发现这样低的温度。
    南极洲的基本部分都在南极圈以外。冬季,太阳很长时间隐没在地平线以下。这就使得南极洲冰盖表面极为寒冷。同时,夏季,由于南极洲的空气特别干燥和晴朗,阳光辐射到南极的热量比撒哈拉还要多。那么为什么南极洲的冰盖不融化,甚至还极为寒冷呢?这是因为那里有冰盖的原故:南极洲表面像一面镜子一样,几乎把所有的阳光都反射出去了,而撒哈拉则相反,它几乎把所有的阳光都吸收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不久以前,一些专家还认为,既然冰雪大陆特别寒冷,那就意味着在它的上空经常保持着一个高压的“帽子”,这顶“帽子”妨碍比较温暖的气流的流入。因而便认为在南极周围有一个“风壁”,它把第六大陆的大气同地球其他部分隔离开来。但是,新获得的考察材料证明,在冰雪大陆周围没有任何“风壁”,南极洲的大气层是地球整个大气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结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个结论说明,不考虑南极洲大气层的运动情况,就不可能作出准确的天气预报,即使对北半球的国家也是如此。
    所谓飓风是南极洲的特点。在地球旋转的影响下,在大陆沿岸飓风刮得最猛,风向经常是东南方。飓风经常挟带着大量的暴雪,从而促成结冰现象。苏联科学家最先确定,1959年,在“和平村”地区的岸边,每公里刮来的积雪达到二百七十万吨。
    在这以前,“南洋”这个名称在地图上从未遇见过。但是,许多专家已经坚决主张把同南极洲毗连的环形大洋命名为“南洋”。(注:现在通常称作“南大洋”)
    五年来,苏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大量的综合考察工作。“鄂毕号”和“列娜号”科学考察船航行了将近十八万浬,建立了五百多个深水海洋学站。结果确定,南洋洋底的巨大面积为火山喷出物——火山熔岩。一些个别的火山喷口有高原和过去的火山喷出物交替存在。在一般深度不大的洋底沿岸部分的内部,发现了一条狭窄的水下深沟。这条深沟与南极大陆的边缘平行,距边缘三十一六十英里。深沟从戴维斯海到维克托利地延伸达二千英里。它的最大深度达一千六百米,比附近的洋水深三倍。看来,这个巨大的断面是南极洲冰盖巨大静压影响的结果。
    根据空中摄影、海洋和水文测量资料,苏联专家们第一次绘制了可靠的地图。其中包括南极洲沿岸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区。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包括南极洲这样大地区的详尽而精确的地图。
    现在,苏联第六考察队正在南极洲工作。它将在冰雪大陆和附近的水域里继续进行科学工作。一个新的苏联南极站——新拉扎雷夫站已经建成。从这里将对南极研究得最少的地方——莫德皇后地开始广泛的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由于十二个国家的科学家的共同研究,科学界对南极洲的了解比过去整个历史时期还要多。但是,南极洲还有不少的秘密。为了揭开这些秘密,科学家们必须进一步努力,做更多的工作。(文兵译自3月4日苏联《红星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度尼西亚—火山继续喷火
1961-05-31
雅加达讯 据5月24日最新的消息报道,印度尼西亚中爪哇日惹以北的墨拉比火山仍旧处于危险状态,火山口继续喷出热气,并且发出巨响。
4月20日喷出的熔岩远达十一公里。5月7日和8日喷出的熔岩引起了日惹、马吉冷和其他地方的猛烈的地震。

地球自转速度有突变 苏科学家提出新见解1961-04-06
    据新华社5日讯 据塔斯社列宁格勒4日讯:1959年7月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发生了一次急剧改变,结果,一昼夜延长了零点八五毫秒(一毫秒等于千分之一秒),以后才又逐渐缩减回去。现在苏联科学家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
    普尔科沃天文台授时处负责人巴夫洛夫教授和天文学家斯塔里津得出的结论是,这是地球自转速度的通常周年季节改变的时间发生了变化。这次改变只不过是这种通常改变的时间提前一个月到来而已。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
叶叔华
1961-06-09
      我们日常所用的时间,无论是北京时、莫斯科时,或者是全球通用的世界时,都是拿地球的自转周期来计量的。天文工作者用望远镜去观测恒星,用恒星作为不动的目标来测量地球的自转,然后再校准我们的钟。通常所谓一天,就是地球自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再加上地球公转在一年当中的平均数(大约是每天三分五十六秒半),然后等分为二十四小时或者是八万六千四百秒。如果地球的自转速率发生变化,一天的长短就跟着变动,一秒的长短也不得不改变了。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而时间又是与长度、质量并列的三种最基本的物理量,它和科学技术的许多部门都有关系。另一方面,引起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原因又和地球表面与内部物质分布以及运动的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地球自转变化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结构和演化。
    事实上,地球的自转速率是在变化着的,现在已经知道这种变化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一年一周的季节性的变化,也就是地球自转在一年之间有时快有时慢;第二种是在几年或者几十年之间,自转速率不规则的起伏性的变化;第三种是一直变慢的趋向,也称为长期性变化。
    首先发现的是长期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从长期观测月亮的运行中找到的。自从十七世纪初期,刻普勒从大量的天文观测归纳出行星运动的三个定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更基本地阐明物体之间的引力关系以后,根据这些定律来研究太阳、月亮和其他天体的运动,并且推算它们位置的学科——天体力学就建立起来了。
    天体力学的发展,不但能够准确地预测日月食,推算行星的位置;在公元1846年和1930年,还帮助天文学家根据计算去找寻当时所未知的遥远行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先后发现,标志着人类掌握客观规律的伟大胜利。
    可是,天体力学看来并没有完全解决关于月亮运动的问题。1695年,从古代和当时日月食观测的比较,发现月亮的运动有加速现象。大约在五十年以后,这个现象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月亮的运动每世纪要加快十弧秒左右。
    月亮为什么愈跑愈快,这个问题吸引了当代许多数学家的注意。欧拉和拉格朗日都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直到1787年,拉伯拉斯指出:由于大行星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逐渐变小,这样就影响到太阳对月亮的吸力,使得月亮的运动逐渐加快。拉伯拉斯计算得月亮的长期加速值应该是每世纪十点一八弧秒,正好和观测所得到的数值吻合。
    看来月亮运动的问题已经圆满解决了,不料在六十六年之后,重新复核拉伯拉斯的计算时,又找出漏洞。原来既然地球轨道有了变化,势必影响月亮的运动速度,因而理论推算的月亮长期加速值只应该是每世纪五点七零弧秒,这和观测值还相差得很多。
    这个悬案,一直到1905年,太阳运动也发现有微小的长期加速现象,继后在水星、金星的运动中找到同样的现象以后,才弄清楚所谓月亮长期加速的问题实际上是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慢的后果。
    天体力学运动方程中的时间变量,本来设想是均匀的。这就是说,计算的天体位置应该对应于一只走得一点不差的理想钟所指示的时间。现在,我们所用的是地球自转所指示的时间。如果地球钟愈走愈慢,观测到的天体运动就会愈来愈快,观测与计算之间就不能一致。运动愈快的天体,反映出来的偏差愈大。月亮、水星、金星、太阳(太阳运动实质上是地球运动的反映)都是太阳系中运行比较快的天体,其中月亮走得最快,所以长期加速现象也发现得最早。其他三个天体,既然长期加速的性质相同,数值上又都比例于它们的运动速度,这就毫无疑问地证实了地球的自转速率是逐渐减慢了。
    地球为什么会愈转愈慢呢?海水潮汐所引起的摩擦,会消耗地球的一部分能量,因而使自转的速率慢下来。许多学者对潮汐摩擦作了种种估算,发现浅窄海湾所引起的潮汐摩擦,大致和观测所得的长期减慢值相符合,其中以白令海峡的影响为最大。月亮长期加速所对应的地球自转长期变化是每世纪变慢千分之一、二秒左右。
    地球自转速率的不规则变化,也是首先在月亮观测中发现的。十九世纪中叶有了更完整的月亮运动理论,拿根据这个理论计算的月亮历表和过去的月亮观测比较,又发现月亮的运动另有一种不规则的起伏性变化。变化的原因虽然找不到,可是从1650年以来,变化的情况可以用一个周期为二百六十年的经验公式来表示。这个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可能:第一个可能是月亮的运动理论还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因而不能完全代表观测结果;另外一个可能是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也就是说:理论计算时用的是理想的钟,实际观测用的是走得不准的钟,因而对不起头来了。
    1919年,卜朗更详细地研究月亮运动的理论,重新加以发展。他的月亮运动理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十分完善的。可以说,从引力理论出发,该考虑的因素都考虑了。为了求得与观测结果一致,虽然缺乏任何理论根据,卜朗还是不得不把代表月亮运动起伏变化的经验公式,引用进来。可是事与愿违,自从1923年起,卜朗的月亮历表被用为天文年历中推算月亮位置的根据以后,推算的位置总是不对头,而且不论是把经验公式加进去或干脆是把它删掉都无补于事。
    看来问题并不出在月亮身上,是不是地球又在背地里作怪呢?经过许多天文家的努力,把十七世纪以来的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的观测资料加以详细分析以后,1939年终于在这些天体的运动中找到相同的起伏现象,起伏的大小分别比例于这些天体的运动速度。这样就完全证实了地球的自转速率有不规则的起伏变化。
    起伏变化的情况大致是这样:十七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内,地球自转速率都在增快,十八世纪初期起,基本上变慢。十九世纪前半又有一段变快的时期,1840年到1860年之间又慢下来,以后又逐渐转快,特别是在1870年附近快得更多。1900年到1915年之间又有一段特别慢的时期,目前的趋向仍然是在变慢。如果在1900年把地球钟和理想的钟校准的话,到现在,地球钟已经比理想钟慢上35秒了。
    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和起伏变化,问题的出现与得到肯定所经历的过程基本上是相同的。两者都是从理论上计算的月亮位置和实际上观测位置的偏差引起,又同样是以太阳、金星、水星的情况为旁证来加以肯定。理论与观测的偏差是长期累积的结果,因此,用上面的方式不可能觉察到更短期的效应。如果我们拥有比地球更稳定的钟,就不难更及时更细致地检查地球自转运动的情况,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正是这样找到的。
1935年左右,在波茨坦和巴黎都曾经进行过用石英钟和天文摆钟来考查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的工作。限于摆钟本身的误差和当时石英钟的精确度,所得到的结果缺乏说服力。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在钟的质量和用天文观测决定时间的工作精确度逐渐提高的情况下,终于得到一致的结论:地球的自转速率在一年之中呈现季节性的变化,春季慢了约千分之一秒,秋季快大约同样的多。累积下来,每年5、6月间,地球钟比理想钟要慢上百分之三秒;9、10月间又要快上百分之三秒。这个数字看来虽小,可是对于研究高稳定度的振荡频率和钟的工作来说,其伤脑筋的程度并不下于六十年来地球钟慢了35秒所引起的编算历表工作的困难。
    既然种种烦恼都是由于地球自转速率不能守恒引起,我们又偏偏选择了这样一个善变的量来计量我们的时间,那么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当然是另定一个可靠的时间单位,或者是在有足够的根据以后,把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加以修正。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9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1950年在专门讨论天文基本常数的会议上,天文家一致同意在编算历表的时候,废除经验公式。这种纯粹用引力理论推算出来的天体位置,并不与我们日常所用的时间相对应,而是对应于一种理想的均匀时间,这种均匀时间就称为历书时。它的基本单位是1900年的地球公转周期(一年),再把它细分为秒。从1960年起,各国出版的天文年历所登载的天体位置,都是对于历书时而言的。
    改用历书时以后,编历的天文家固然不必挖空心思去凑合变化无常的地球,但是日常所用的时间,依然是以地球自转来订定的世界时,因此就有必要测定世界时和历书时之差。解铃原是系铃人,过去月亮因为行动最迅速,因而受地球自转变化影响最大;现在反过来,我们拿对于某已知世界时观测所得的月亮位置,和历书上的月亮位置比较,反求相对应的历书时。不过,尽管月亮比其他天体走动得快,和地球自转比起来却要慢上二十九倍之多,再加上测定月亮位置的精确度也比较用恒星来测定世界时的精确度低些,因此,要把历书时定得和世界时的精确度相仿,需要花费三数年的工夫,这就是说,要知道现在准确的历书时是多少,我们还得等上三年左右。好在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并不太厉害,所以还能够根据过去的规律性给定一个推测值,以应急需。真正高精度的要求,可以在两三年后,根据确定的数据加以订正。
    至于目前所用的世界时,现在仍然沿用。但是为了适应高精度科学技术的需要,从1956年起,把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加以修正,称为准均匀世界时。虽然地球自转的起伏变化不能预测,它的季节性变化却是相当稳定的。通常在每年年底给定国际通用的次年的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修正,一般说来,它和第二年实际测定的结果相差甚微。另外,1956年10月以后,历书时的秒也代替原来的秒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
    除了地球的运动之外,究竟还有没有其他自然现象,可以作为计时的绝对标准呢?在原子或分子中,如果粒子的运动状态改变,往往随同放射或吸收某一固定频率的辐射。因此,利用微观的物质状态,可以得到不受外界影响的异常稳定的频率。用石英钟把这些频率累积起来,就得到以原子频率来决定的时间,我们称它为原子时。1955年以来,已经有好几具铯或者氨的原子(分子)钟,投入应用,担任校核频率的工作。原子钟提供的时间标准,一般累积到三百年以上才会相差一秒,比之地球自转决定的时间三年左右就可能相差一秒是要高明一些。根据理论上的计算,还可能设计出三百万年才会相差一秒的原子钟。就像镉的光谱线已经代替标准米达尺成为长度的标准一样,可以想见将来也可能由原子钟来代替地球给出时间的单位。原子时的好处在于随时都可以得到,不像地球时要用天文观测来决定,既要守候晴夜,又要相当数量的观测才能保证一定的精确度,不过地球的运动虽然不稳定,地球本身却是非常牢靠,不像原子钟有停走的可能,当然可以同时维持好多架原子钟,以保证即使它们陆续停走,计量的时间也不至于中断。目前许多国家正在进行原子钟和历书时的校核工作,一旦校准以后,原子钟就可以给出历书时的秒长,历书时的使用就大为方便了。
    以前用月亮观测来检定地球自转的起伏变化,由于精确度的限制,不能分辨自转速率的变化如何发生,是突变还是渐变,只能指出在那几年附近速率变化的概略。有了原子钟以后,对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就能够进行细致的分析。例如拿铯钟和全世界的天文观测所决定的世界时比较,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地球自转的速率在1955年下半年有一个变快的趋向。从1956年初直到1957年中,地球的自转速率变为每年减慢万分之四秒。从1957年中到1959年中,地球自转速率几乎没有变化,而在1959年7月间变慢了万分之八秒,以后又逐渐回升到1959年7月以前的自转速率。
    地球的自转速率为什么有时快有时慢呢?拿地球自转速率的季节性变化来说,一切地面上季节性大规模的物质运动,都可能是引起季节性变化的原因。经过许多学者的探讨,和实际结果最能够符合的是风的影响,大气环流在地球和大气之间产生季节性的角动量交换,成为一年一周的地球自转变化,它和太阳潮引起的半年一周的变化,合起来成为地球自转速率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至于起伏变化的原因现在还没有得到一致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之外,地球的自转轴也在地面上作范围为二、三十米的周期性移动,这个现象称为极移。国际上研究极移的联合观测组织,已经进行了六十多年的工作。现在所知,地极的运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一年一周的椭圆运动,是由地面上大规模的季节性的物质运动如洋流、大气环流等所引起的;第二种是以十四个月为周期的圆周运动,周期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地球的弹性模数;第三种是近年发现的长期极移:北极沿西经六十度左右的子午线慢慢移动,六十年来,北极长期移动了十几米,这个现象正可以和地球自转速率变化了大约千分之四、五秒的情况,互相校核。
    凡是不对称于地轴的变化现象,势将引起大的极移,小的自转速率变化;反之,对称于地轴的或者是全球一律的变化,会影响自转速率而不至于产生极移。本世纪以来,由于天气趋向和暖,格陵兰附近的冰层融化得较多,由于格陵兰不在北极,地面上的海陆分布又不均匀,估计这种现象可能是长期极移的原因,但是并不能解释地球自转的速率变化。同样,大陆的上升或沉降,也会导致极移,而对自转速率的变化影响甚微。除非是整个地球均匀胀缩,半径变化七、八公分才会得到和观测相符的自转变化效应,但是很难设想这种胀缩的可能。
    除了地极的长期移动之外,地球的北磁极,也有长期西移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从1890年以来,磁极并不是等速西移,移动速率变化的年份和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年份相近。有一种学说认为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发热,将使地核的内外层产生物质流,因而使地核外层对于地壳西移。另外,地核与地壳之间的电磁力偶又将改变地壳的角速度,引起与观测值相当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这是看来最能够从数量上解释近几十年来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原因。
    另外,1956年2月和1959年7月间的地球自转变化,都伴随着特强的太阳爆发,有非常强烈的紫外辐射和微粒辐射。这两种现象仅仅是巧合,抑或有内部的联系?根据近年人造卫星所提供的资料,地球外围环绕着广阔的辐射带,而且人造卫星的运动速度,也明显地受到太阳爆发所引起的电磁效应影响。
    总之,关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原因的探讨,目前正在蓬勃发展,一方面还需要地球物理学家的许多工作;另一方面也需要天文学家进行更细致的考查,才能够得到完全的解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揭开地球的秘密
杨旻
1961-07-02
      从钻凿矿井的工作中,早已发现:愈往地下,温度愈高,估计到地心深处,可能会达摄氏一万度左右。地球的半径足有六千三百多公里,地心深处被这么厚的石质物压着,其压力无疑会大得惊人,估计的数值相当于三百多万个大气压。高温能促使物质熔解,压力则恰恰相反,有助于物质凝固,结合这两方面推测,地心似乎应该处于半流动的状态中。因为大陆并不如想像那样“安如磐石”,而是在饴糖似的地心上漂浮着,会慢慢发生迁徙。……但所有这些,究竟还不过是间接的推测,有待于直接到地球深处验证。
    如果说上天的根本困难在于地球引力的束缚,那末入地的困难特点之一就是岩石的阻挠。地球引力是越往上越小,岩石则愈向下愈硬。不久前苏联巴库市奥尔忠尼启则区的钻井队一口气钻第一个一千五百米,没有换过钻头,可是到三四千米深时,每个钻头平均只能钻进二三十米,待进入四千五百米以下的时候,甚至钻两米深就得换一次钻头。换钻头可不是一件简单事,需要耗费巨大的能力和很多时间,因为换钻头必须连带钻杆提上、放下,而钻杆的重量往往达数十吨、甚至数百吨,……。所以钻第一个一千米尽可以只用几个小时,钻第二个一千米却要几个星期,再往下就得好几个月,当深度达四千五百米之后,钻一千米就非花费几年不可!人们认为:在地下四五千米深处有一道“壁垒”,由于高压和高温,那里的岩石便格外粘滞,最妨碍钻凿,加速钻头磨损。可是五千米的深度最多还不到地壳厚度的一半。地壳最厚处达六十公里,六十公里以下的二千八百公里是中间层,中间层下面还有半径达三千五百公里的地核。人类现在所凿的最深钻井不过七八公里,还没有突破地壳,离地心更是远得很哩!
    然而,人既可以征服“天堂”,也一定会打开长期以来被幻想着、被认为牢不可破的“地狱”。苏联在七年计划期间,仅阿塞拜疆一地打算开凿的钻井,深度五千米左右的就将近四百眼;作为最近的目标,并提出了钻凿六七千米到一万米的钻井。这表明苏联在钻井技术上已有重大的发展和改进。特别是苏联正在研究发射“地质火箭”,把人送入地球深处,更说明地下旅行所需的特种工具和特种技术,实际上也已经被科学家掌握住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大洲的秘密
苏联科学院院士 谢尔巴科夫
1961-07-13
简单谈谈历史
    南极洲,是研究得最不够的一个大陆。目前,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们正对它展开一场顽强的进攻,这一场进攻与人闯入宇宙、潜入世界大洋深处,发现地心的奥秘在许多方面是很相像的。近年来,南极洲所以成为地理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注意中心,并不仅仅是由于南极洲上还有一些人迹未到的“空白点”,还有一些山脉和冰原没有名字。人们对地球上这个环境严酷的地区所以如此感到兴趣,原因是深刻得多的。因为,要弄清许多地球物理现象,必须研究受地球各个部分地理位置和受地球自转影响而产生的各种过程。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力场,力场制约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一系列重要现象,而这些力场的中心,正是在两极地区。
    因此,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决定用各地同时观测的方法研究全球的地球物理变化过程的传播规律时,南极地区受到特别重视。南极洲科学考察站的工作计划,包括对宇宙射线、电离层、极光、地电、地震的研究工作,包括重力测量学、地磁学、高空气象学、气象学、冰川学、海洋学、生物学、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包括绘制地图。
    1956年1月,苏联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鄂毕号”和“勒拿号”来到南极。一个月之后,命名为“和平村”的苏联第一个南极观测站,在南极洲海岸上落成了。
    苏联派第一批科学考察队去南极,是为了完成地球物理年的计划。与苏联一起相互配合、同时开始了研究工作的,有澳大利亚、英国、阿根廷、比利时、新西兰、挪威、美国、法国、智利、南非联邦和日本等十一个国家。
苏联建立科学站的情况
    到1961年为止,苏联的考察队在南极大陆上已进行了五次冬季工作,在南极一带的海洋中完成了六次考察。参加考察队的总人数在二千人以上,其中有七百零九人参加了南极大陆上的冬季工作。先后参加野外科学考察和科学资料整理工作的,有四十多个科学研究单位和学校,它们分别属于苏联科学院、海运部、苏联部长会议水文气象观测事务总管理局、地质和矿藏保护部、俄罗斯联邦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等系统。考察队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按照苏联科学院南极洲研究联合委员会批准的计划进行的。
    由于参加冬季工作的人数不能很多,而南极观测工作的科学价值又很高,所以制订计划时规定的工作相当繁重,要完成计划,观测人员就得进行尽可能紧张的工作,担负尽可能多的任务。
    按照在国际地球物理年中承担的任务,苏联应在南极洲组织四个科学站。为了满足深入南极洲腹地,更圆满地解决考察队的规定科学题目的需要,实际上先后组织了十二个科学站。在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工作最紧张的时期,最多时有七个站同时工作。其中一个站工作时间不长,其他六个站连续进行了常年观测工作。
研究人员的勇敢精神
    由于南极洲是地球上气候条件最严酷的地区,因此,准确而毫无间断地完成科学工作计划,就要求考察队人员具有特殊的忘我劳动的精神、特殊的勇敢和特殊的纪律性。苏联的“东方”、“苏维埃”、“共青团”三个科学站,位于南极洲大陆中部海拔三千五百米的地区。这三个站的工作人员曾经在人类所遇到过的最低的温度下工作。在南极的漫漫长夜里,这些科学站所在地区的严寒达到零下八十度。在“东方”科学站上,曾经记录下来地球表面的绝对最低温度——零下八十七点四度和零下八十八点三度。
    在这样低的温度下,燃油、润滑油、金属、橡胶和其他材料都失去了自己通常的性质:航空汽油点不着了,润滑油变浓;建筑材料、橡胶和金属变得特别脆,很容易碎。严寒使房屋的某些部分时常损坏,科学站的设备时常发生故障。
    内陆站的人们,要忍受缺氧、空气高度干燥、低气压等艰苦条件。在极地长夜期间,这些站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因为这时空中和地面交通工具在极低的温度下无法工作。海岸站的工作也是很艰苦的,这里,狂风一刻不停地吹,卷起漫天的雪“雾”。在“和平村”科学站,冬季每月平均风速是每秒十七—十八米,即每小时六十—六十五公里。有时,十二级飓风以每秒五十六—七十米的速度(每小时二百—二百五十公里)扑向沿岸的科学站。房屋一直是埋在几米深的积雪中。由于大风的高压,雪一降下来,就立刻被压成结实的硬块,用铁锹都铲不动。只有用斧头劈,用铁棍砸,才能把雪弄成碎块。
    极地工作者和海员们在冰层很厚、时常塌方的南极洲海岸上卸船时,表现得很勇敢。各考察队的队员们表现出高度自觉、忠于职守、热爱祖国的范例。极地工作者们为祖国的利益工作着,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保持了祖国的传统。1958年5月1日,刚刚建立不久的“苏维埃”科学站的冬季工作人员,在南极洲中部地区举行了五一节的游行。当时,在这个站上是极地的黑夜,温度降到零下七十四度,人们是在毫不熟悉的气象条件下头一次过冬。这里距离海岸基地“和平村”有一千四百公里,与外界完全隔断。但是,这个站的极地工作者们一直保持着勇敢、镇定和信心。
    苏联极地工作者利用滑行—履带式列车深入了南极洲内陆,进行了科学研究飞行,对研究这个大陆作出重大的贡献。苏联的滑行—履带式列车在南极洲表面走了一万七千公里以上,在1958年从“和平村”海岸基地开到了大陆中心——“难达之极”,在1959年,开到了南地理极。在苏联作的许多次科学研究飞行中,特别要提出的,是从南极洲印度洋岸穿过南地理极到太平洋岸的不着陆飞行,以及到达“难达之极”的不着陆飞行。
    苏联各考察队取得的科学研究成果,没有辜负一切期望,为祖国带来了新的光荣,博得了举世的公认和一致的赞扬。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覆盖着南极洲的冰层
    苏联派出的南极综合考察队,是研究地球及其上部各圈层(岩石圈、水圈、冰层、大气层和电离层)的各学科现代化合作最好的范例。
    在南极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它们对于研究全球发生的许多自然现象是特别重要的。
    覆盖着南极洲的大冰层,是一个巨大的寒冷来源。大气一般环流问题,以及与之有关的地球各地区长期天气预报问题,不利用南极的水文气象资料是无法解决的。
    地球大气高层中的一系列地球物理现象,在南极洲区域变化得最剧烈,因此要求在这个地区进行长期的详细观测。
    现代科学日益迫切地要求查明整个地球的构造,首先是地壳的构造,因此,要研究南极洲地质构造。在东南极洲,苏联地质学家研究了远古的岩石形成的低山脉。在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规模大得惊人的地质变化。还发现了贵重的矿物,这些矿物将来可能被开采出来。此外,还发现了鲸群游弋的新的捕鲸区。
    南极水域鲸的数目锐减,对科学界提出了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研究清楚南极海水的生产效能,寻找利用海中浮游生物为苏联居民取得新的营养品的新途径。
    现在,我们可以报告,我们的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不仅研究清楚这块巨大的土地上自然现象的规律,还要研究清楚它的可能的经济潜力,正在顺利执行!
    科学发现常常推翻旧概念,创立新概念。在南极洲,情况却往往不是这样。这里没有任何旧的观测资料,在一系列问题上,有根据的科学概念根本就不曾有过。因此,在从前人迹未到的区域中,每一个观测结果都是一个发现。
    巨大的冰层是南极洲地区的主要特点,这个特点规定了南极洲的许多性质,在冰层中隐藏着重大的秘密。这个面积比欧洲或澳洲还大的冰层的性质,它的运动情况和温度,在几年之前我们是一无所知的。现在,虽然仅仅进行了五年的研究工作,我们在这方面的知识范围就已经起了决定性的变化。从海岸到南地理极和“难达之极”(南极洲大陆的几何中心),已经作过几百次用来测定冰层厚度的地震测量和重力测量。测量结果,冰层的平均厚度约为二千五百米,冰层的体积约为三千万立方公里。冰层最厚处厚度超过四公里。这个厚度从前曾被认为是冰层增厚的理论极限,再增厚,冰就开始浮动了。在冰层的上部平均温度很低,有些地方温度低到零下五十六度。
    目前,对冰层下的南极洲地势情况已经了解不少了,它原来是很复杂的。在大陆的中心,冰层下是一片广阔的山地,绵亘一千公里以上,海拔三千米以上。还有一片更加辽阔的平原,与南地理极衔接,它的长度超过二千公里,高度与海平面相近。这样一来,这块在一百多万年之前被冰层埋没的古老大陆,轮廓渐渐显示出来了。通过重力和地震测量,得知这些地区的地壳具有典型大陆性质,平均厚度达到三十五公里左右。
    南极洲大陆上覆盖着巨大沉重的冰层,使科学家有可能研究理论地质学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地壳的弹性—塑性问题。研究表明,尽管冰层如此沉重,南极洲的重力异常值是接近于零的。由此可以得到这样一种看法:在南极洲地壳是凹下去的,目前地壳处于地壳均衡平衡状态。
    在南极洲冰层形成期间,冰层重量可能不只一次地发生过变化,这时,就产生了许多次地壳断裂现象,这种断裂现象蔓延在大陆四周的浅滩上。在距大陆海岸五十至一百公里的海底,发现了一条长约三千五百公里既深又窄的海底洼地拉查廖夫海槽,它的深度达一千六百米。

      苏联的地质学家在西经四度与东经十五度之间,在“莫德皇后地”成功地勘探了长约七百公里的山区。这大约占山区的三分之一;因为莫德皇后地(毛德皇后地)沿纬度方向的长度达二千公里。由于这个山区有着不少裸露部分,收集了关于东南极洲台地极古老的结晶基底的一系列重要地质资料。
    莫德皇后地的矿脉数量之多,体积之大,很使苏联的地质学家惊奇,这种矿脉往往蕴藏着珍贵的矿石。这些天然富源的价值非常高,即使在南极洲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开采也是合算的。
    苏联科学家在南极还发现了约三百个新的地理对象,包括巨大的山脉、高原和谷地,海湾和岛屿。在1959年标到地图上的“苏维埃”高原,位于冰雪覆盖的南极洲中部,面积约为六十万平方公里。“国际地球物理年”谷地也是在1959年出现在苏联地图上的,它的长度有一千三百公里。
地磁现象上的意外结果
    苏联南极综合考察队的地球物理学家们,在东南极洲的广大地区内弄清了产生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现象的主要规律,这些现象包括:地磁场交变部分、地电、极光、电离层和宇宙线。
    从这些规律中可以得出结论:地球南部高纬度地区和北部高纬度地区的许多电磁变化过程很不相同。夏季特有的地磁场变化,在南极持续的时间比在北极短,也就是说,从电磁现象来看,南半球的夏季比北半球的短。
    看来,南北两半球的不对称是与南北极区域的恒定地磁场分布不同有关的,地磁场决定着两半球为大气层电离输送的微粒的数量有所不同,还规定着大气层的动力变化过程的不同,即电离的垂直和水平漂动情况不同。
因此,在向南极内陆进军时,谢尼柯、麦德维捷夫和考察队其他队员所进行的磁力测量工作是很有价值的。这些测量的结果,使东南极洲的地磁图得到很大的校正。
    在东南极洲,一连几年在几个点对地磁变化进行了连续记录,测量地磁变化的方法是绝对精确可靠的,这就使得科学家能够相当确实地测定了东南极洲地磁要素长期变化情况。根据对地磁场和极光的观测结果,测定了地磁电离最大扰乱的主要区域和内部区域的位置,测定了极光出现的频率,这对计算远距离无线电通信的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宇宙射线的变化的记录材料为研究低能区宇宙射线的性质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研究宇宙射线的所谓“太阳成份”问题,有助于进一步弄清太阳上与地球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候“工厂”
    五年前,南极上空的大气变化过程还是一个不可知的领域。人们只是偶尔在夏季深入过南极大陆的内地,逗留时间也非常短。在南极大陆内地第一个冬季科学工作站,就是在1956年建立的苏联“少先队”站。后来,在远离海岸的冰层上工作的,有两个美国冬季站,一个英国冬季站,一个法国冬季站和五个苏联冬季站。因而,南极上空气象状况的一些主要特点都经过了极全面深入的研究。这些考察,对于南极地带的天气预报是必要的,目前在南极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捕鲸工作,在不久的将来还要开辟飞越南极的洲际航空线。同时,这些考察对于北半球的长期天气预报也是必要的,因为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与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大气过程的知识将帮助我们了解,在不久前还复盖在苏联国土上的巨大冰层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消失了。
    大家知道,地球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气候的寒暖变化幅度很大。一度在北极和南极曾生长着亚热带的植物,以后气候变冷,结果,各大洲广大地区上复盖了厚达几公里的冰层。在最近一百万年中,有过几个冰川期,在冰川期之间又有过气候暖和的间冰期。最后的冰层,只是在一万一千年以前才在欧洲和北美洲融化的。这些地区将来如何呢?现在气候向着哪个方向变化呢?将要到来一个新的冰川期,还是气候在重新逐渐变暖呢?我们研究南极冰层的发展规律的时候,有可能得到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冰层的命运,是受大气环流决定的。人们认为,大面积的冰层会造成自己的特殊的环流类型,这种环流类型归根结底将使对冰层的降水停止,同时还会导致冰层的破坏。这种环流就是经常性的强大反气旋的环流,在这种环流中,天气晴朗,无风,温度很低,几乎完全无云无雨。
    其实,尽管南极大陆中部年平均气温很低(在零下五十六度左右),但是经常有带有湿气和水分的相当温暖的气团进入。这类气团随着大气高层的气流进入大陆深处,也随着海洋反气旋进入。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大气变化过程,包括气团的经向交换,比早先估计的要活跃得多。在大陆冰层上的降水积聚也多。
    由于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因而在最近两年能够作出南极物质平衡的第一批计算,也就是冰山带走的积冰的数量和大气降水量的比较。在大陆表面每年平均降水一百三十毫米左右,相当于在一千四百一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降下一千八百三十立方公里的水。冰山离开冰层飘走时,带走的冰的数量每年有七百三十立方公里。由此可见,根据最新的计算,南极的冰层每年增长近一千一百立方公里。
    南极冰层增长的事实和规模,只有借助于高度测量方法精确地测量冰层的高度才有可能最后地确定。在经常的暴风雪、气候严寒和积雪松散的条件下进行这些工作是异常困难的。这项工作到1959年才开始。南极第四大陆考察队一批队员们在地球物理学家谢格洛夫领导下乘坐特别装备起来的越野车深入南极大陆八百七十公里,沿途进行大地测量,测定了冰层剖面的高度,差误不到二米。这个无比艰辛的工作,断断续续地进行了六个半月,引起了其他国家极地考察人员的惊异。再作一次这样的大地测量,就能十分精确地确定冰面高度的变化。
    南极严寒的气候,由于气流和洋流向北运动,影响到遥远的北方。南极大陆的沿海地区,是世界大洋深处冷水形成的基本地区。这些水穿过赤道,流向遥远的北方,对气候有着很大的影响。海洋考察队曾经研究过它们的形成和运动,现在根据这些材料绘成了南冰洋海洋环流的详图。
(齐仲、贾青、温溪摘译自6月26日、27日苏联《真理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壳运动的有趣现象
1961-07-26
      据新华社莫斯科25日电 苏联的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一部分、立陶宛、乌克兰西部直到喀尔巴阡山的大片地区的地势目前正在不断升高,而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之间地区、坦波夫低地、黑海沿岸许多地段地势却在不断降低。
    这是苏联著名地质学家麦谢里亚科夫在最近一期苏联《科学与生活》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说的。文章说,地壳存在着一种长缓运动。这种运动在海边最容易发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波的尼亚湾里,一些岛屿间的海峡日益变浅,后来各岛连成一片,最后终于同大陆连成一体。在十八世纪曾有人在这个半岛海边岩石上齐海平面做了标记。现在这个标记已升到离海平面一点五至二米的高度了。据计算,这个半岛升高速度达到每年一厘米。而在荷兰,地面则日益降低,当地居民为避免淹没而在海边建造的堤坝不得不逐年加高。

苏联天文台观测的结果表明太阳在7月间曾发生剧烈活动
1961-08-03
    新华社莫斯科2日电 太阳在7月发生的剧烈活动是一次不平常的活动,这次活动为天文学家提供了新的丰富的材料。这是苏联什捷恩别格天文学研究所一位科学工作人员最近在《苏维埃俄罗斯报》上发表的文章说的。文章介绍了苏联对这次太阳活动的观测结果。
    文章说,太阳的辐射是特别稳定的,其活动的变化大约以十一年为一个周期。最近一次太阳剧烈活动时期是1957年到1958年。通常在这以后,活动过程将逐渐减弱。然而今年太阳却“拒绝”服从通常的时刻表,开始“大发脾气”。
    7月9日,基斯洛沃德斯克附近观测站在太阳表面发现了一群黑子。过了不久,黑子大到用肉眼都可以看见。它们每一个的直径都不下于四万公里,即比地球直径大两倍还多。
    日珥是太阳上炽热气体“喷泉”,有时可以喷到一百万公里高。7月23日远东天文站观测到一个巨大的日珥,其气体运动速度高达每秒六百至七百公里。
    文章指出,前不久在太阳上还发现了一系列耀斑。(按:耀斑又叫太阳爆发,是太阳表面突然出现并很快消失的发亮区域,它对地球磁场和电离层状况都有一定影响,对地球天气变化也发生某些作用。)
    文章说,仅克里米亚天文台一地在7月10日以后的两周内就发现了约二十个耀斑。其中有三个很大。最大的一个是在7月18日看到的,它持续了一小时二十二分。而一般耀斑持续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这个耀斑面积达七十五亿平方公里,差不多等于地球面积的十五倍。
    在耀斑出现时,太阳射电辐射大大加强。在7月中,太阳米波射电辐射增加到五十倍。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在怎样变?
石工
1961-08-06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地球上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其中心问题是地球在如何发展变化。因此,地球在怎样变?一直是地质学中主要的争论问题。
“变”与“不变”
      在长时期内,地球不变的观念统治着许多人的思想。这一方面是由于反动统治阶级宣扬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如我国历史上“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影响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地球的变化就人类的时间观念来看,太缓慢了,不易察觉。
    但是,地球的变化并非总是不能被人察觉的,比较明显的如地震、火山等活动都显示出地球本身在变化。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也不断扩大了对地球的认识,如接触到河水泛滥、泥沙淤积等现象。因此,在地球不变的思想存在的同时,很早也就产生了地球在变的思想。
    远在公元前780年,周太史伯阳父便以天地之气错乱了次序、阴阳不协调来解释地震的起因。在晋葛洪《神仙传》中,则已出现了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的思想。古希腊学者中,也有不少人提出了地球在变的看法。
    这些看法虽然都带有神秘的色彩,但我们应当注意到“科学思维的萌芽同宗教、神话之类的幻想的一种联系”(列宁:《哲学笔记》),事实上在这些和神话相似的看法背后,常有值得注意的自然现象。我国人民的重要生产场所华北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都是泥沙淤积起来的,而堆积的速度极为迅速,例如在1947至1949年间黄河入海口平均每年要向海中推进三公里。可以想像,在漫长的岁月中有多少海边湖边的沙洲被开辟成良田。因此,沧海桑田的思想在我国广泛流传,不是偶然的。
    但是,科学思想的成长是不容易的。地层中发现化石的事实被公认无可怀疑以后,在欧洲,教会竟将它用来作为圣经中“世界洪水”的证据,有的“科学家”如英国格兰襄大学教授伍德沃德在1695年发表的《地球自然历史论》中,便胡说地球曾经被“世界洪水”所破碎、溶解,然后沉积下来成为今天的面貌。
    只是在更多的事实资料被人们掌握以后,这才发现地层可以分为许多层,它们形成的时代有先有后,要是在水中堆积,也不只一次。同时人们还发现许多地层弯弯曲曲像受了强大力量的挤压,有些岩石是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这表明地球上不仅有海陆变化,还有其他许多复杂的变化。1763年俄国罗蒙诺索夫提出了由于“地下火”的作用使大山隆起,此外还有一种“长期缓慢”的运动,造成了海陆变化。
    地球在变的思想逐渐确立了,十八世纪最后的二十五年中出现了更多的解释地球发展变化的学说。地质学常被认为在这时才成为科学。但是这时人类对地球如何变化的认识,与客观规律之间颇有一段距离,这些学说常仅认识到地球变化的某一侧面。如“水成论”者认为地球上的岩石都是在原始海洋中沉积而成的。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因此就有“火成论”者起来反对它。“火成论”者重视了地球内热的作用,认为这些热引起了地壳运动,造成了许多由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岩石。争论很激烈,延续得相当久;毕竟“火成论”更接近于客观规律,最后取得了胜利。
“灾变”与“均变”
    地球经过多次变动得到了愈来愈多的证明,重要的证据是古代生物的化石。人们仔细研究这些化石的结果,发现不同地层中所含化石的种类常是不相同的,有时差异还很大。法国著名的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1769—1832)在和布朗尼亚的合作下,详细地研究了许多化石,发现地层愈深,所含化石愈与现代的生物不同。我们知道,愈是古老的地层,一般总是埋藏愈深,上述事实正好是生物在不断进化的证据。但是居维叶没有这样去认识,他认为这是由于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突然的灾变,使当时的生物绝灭,以后又重新产生新的生物,现代的物种与远古的生物无关,而是在五六千年前最近一次灾变后的产物。至于为什么会发生灾变呢?则只好祈灵于上帝。因此,尽管居维叶在古生物学上作了重大贡献,但是他这种“灾变论”是不能接受的。
    与灾变论出现的同时,进化论的思想也已产生。另一法国学者拉马克(1744—1829)便指出物种是可以变异的,而且是渐进的发展;外界条件的影响是变异的原因。什么是外界条件呢?就是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因此生物的演化反映着地球的变化。
    随着人类生产规模的扩大,世界贸易的发展,交通的发达,自然科学在各方面获得了大量新的材料,进化论的思想也日益完备并有了充分的事实根据。这反映在地质学中就是莱伊尔(1797—1875)提出了“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这一著名原理。在早些时候,罗蒙诺索夫也曾发表过类似的思想。莱伊尔在1830—1833年间出版的三大卷《地质学原理》中,以丰富的事实材料和系统的分析来说明,看来“微弱”的自然力已足够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地球上的变化是渐进的,是可以认识的。今天泥沙在海滨沉积的现象,正说明着远古的沉积岩如何形成。要解释地球的发展历史,不需要求助于超自然力的上帝。
    莱伊尔是地质学中的进化论者,他在地质学的发展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莱伊尔的学说也有它的缺陷。他认为古今的地质变化都是一致的,在地球上起作用的各种力是不变的,这被称为“均变论”。均变论在以后的地质学中影响极为广泛,许多地质学家把地球上的变化当作循环出现的自然现象来研究。这种研究有时在一定的范围内也能得到接近正确的结果,但随着人类掌握地球的材料愈来愈多、愈来愈全面,这就不断出现了均变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例如在讨论大气的地质作用时,不能不考虑到大气成分的影响。大气的成分是古今如一吗?现在的认识是大不相同的。地球上曾经有过二氧化碳很多的时期。而这种多少的变化到一定程度便有质的不同,因为二氧化碳太多了生命就不能存在,但适量的二氧化碳则是生命所必需的。地球历史上曾有过漫长的没有生命的时期,但在今天,生命作为一种自然力正变得愈来愈强大,它所产生的地质作用正愈来愈显著。又如地球内部能量的变化,古今也不相同。据研究,远古的火山活动规模比今天要大得多,不是从一点喷发而是将地壳都熔透了。   
    以上种种都揭示出地球上古今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地球上的变化也常显示出不仅是渐变而是有飞跃的时期,例如在较短时期内大规模的陆海变迁、生物的某些种属绝灭等现象,在地球的历史记录中确乎存在。
但是,莱伊尔学说的错误部分在后来有些地质学家的研究中并未得到抛弃,反而有所发展,同时他的学说的正确部分也并不总是得到合理的对待。地球在怎样变化的问题在今天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究竟怎样在变?
    在最近若干年中,出现了许多对地球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地球上各种变化的看法。
    实际材料表明,不仅从空间上来看地球的各部分可以分为相对稳定和活动的两种地区,而且从时间上来看地球也有相对稳定和强烈活动的两种阶段;地球上确曾有些时候在地理面貌、气候、生物等各方面都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大片海洋变成陆地、冰川广布、某些生物绝灭等等,而在另一些时候变化则不如此显著。因此,强调“灾变”或“均变”都各有其根据,同时各有其片面性。
    二十世纪初期,出现了既承认地球有过海陆缓慢升降长期变化的时期,又承认还有突然爆发的造山运动的学派。他们做了许多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材料,但是他们的结论都是这两种时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实际上还是用不可知的因素把地球的历史割裂成不连续的片断。因此,有的人把这种学派看成灾变论的继续。而这个学派还认为当造山运动发生时,地球上各处的活动地带都同时变动,造山时期与海陆升降时期交替重复出现,则又带有均变论的色彩。
    尽管以上观点有错误之处,但是地球上的变化既有渐进也有突变这一点,从事实上得到肯定,人类对地球在怎样变的认识终究提高了一步。
    问题在于我们还不十分清楚变动的根本原因,因而也不能阐明各次变动间的联系,只看出一些变动的现象,还没有找到地球发展的根本规律。但是,人们一直在力求用最新得到的科学知识来给予尽可能合理的解释。
    从地球是由熔融物质凝结而成的观点出发,有些人认为地球的岩石外壳仅仅是薄薄的一层,壳下的物质则较沉重但可流动,由于地球自转和潮汐的摩擦力等影响或是其他原因,壳下物质发生运动,同时带动了地壳。二十世纪初期曾经盛行一时的魏根纳大陆漂移说就是这类假说中著名的一种。
    但是,另一些人则认为大陆的基底从来没有移动过位置。他们把地球上分为活动地带与相对稳定的地带,造山运动总是在那些活动地带进行的,而地球上总的趋势是活动地带向比较稳定发展。但近年来由于许多事实资料表明,在被认为一向比较稳定的地区,也有重新趋于活动的迹象,因而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新理论。
    大陆漂移或与之类似的假说,在开始出现时比较注意来自地球以外的力量如其他天体的引力的影响。后一类说法则比较注意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他们认为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温度、压力等各种因素不平衡的结果,提出了种种假设。最近则有很多人都用原子能来解释运动的起因。因为地球内部含有许多放射性元素,放出了大量的能,已成为公认的事实。
    这两类说法虽然出入很大,但在有些问题上并非没有接近的可能。在注意其他天体引力影响方面,人们已经考虑到这与地球内部物质状态的关系,如地球内部密度的变化就直接影响着自转的速度,而在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时候,也有人在开始考虑外力的影响。
    看来要想认识地球的发展规律,需要对地球这个对象作深入全面的研究,同时要将它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认识。
    在讨论地球怎样变化的时候,不仅应研究大陆上的资料,而且应当十分注意海洋底下的情况,因为海洋占去了地球表面的70.8%,可是我们对海洋的了解还很少。
    其他天体对地球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地球上气候的变化显然与太阳有关,地球的形状现在也查明在因其他天体引力的影响而变化。
    因此,要想对地球的发展规律得出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我们作艰巨的工作,从各方面获取资料,提出意见。每一件从实际出发的事实材料或论点都是有助于我们得到正确认识的,但是很显然不能把一得之见当作全部真理。
    就目前人类的生产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来看,要全面彻底地认识地球的发展规律,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由于有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有了像宇宙火箭这样的技术以及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海洋学等方面的发展,只要我们加强对地球的调查研究,终将认清地球发展变化的规律。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西北部旱情极严重
1961-08-11
    美杂志报道:广大地区谷物旱到“无可救药”,还有随之而来的蝗虫和玉米钻心虫;“农民们正在向水库借水,就像他们向银行借钱一样……”
    新华社讯 纽约消息:7月31日出版的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在一篇题为《三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旱灾》的通讯中,报道了美国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的严重旱情。
    通讯写道:“在北达科他州,全部五十三个县都被列为灾区。7月中旬的零星小雨对于旱坏了的庄稼来说是‘太迟’了。某些地区牲口的饮水已经干涸。城市中用水已经实行定量配给。
“明尼苏达州的波克县遭到了六十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北部森林已经干燥到危险的程度,而北部生产谷物的田地已经旱得‘无可救药’。
    “在南达科他州,伴随干旱俱来的是蝗虫和玉米钻心虫,受灾面积达八万英亩。在蒙大拿州,四分之一的农田和草地都遭了灾,其中最严重的还受到尘埃风暴的袭击。来自怀俄明和爱达荷州的消息说,这两个地区的旱情可以同历史上有案可查的最严重的旱灾相比拟。”
    通讯接着写道,“在西部,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地区,农民们目前正苦于酷热和缺水,后者是由于去冬山区雨雪过少所引起的。……由于草料和饮水不足,加利福尼亚的牧人正提前大批出卖牲口。森林大火烧光了整片整片的山麓。农民们正在向水库借水,就像他们向银行借钱一样……。”
    通讯说,气象局的预测是:北部平原的旱象在秋季前获得解除的“可能性很小”。西部的旱情也“很少有希望”会在今冬之前获得减轻。
    美国北达科他州大平原上干枯的河床。这个州的五十三个县,都被宣布为旱灾区。 

加拿大大旱三十多年未有 西部农田龟裂
1961-07-17
      新华社16日讯 渥太华消息:“三十多年以来的最严重干旱已经使得加拿大西部的农田变得干燥龟裂,某些地区的小麦只有靴子那么高。”
    合众国际社15日在从渥太华发出的一条消息中报道了加拿大大旱灾的这种情况。消息说,“估计阿尔伯达省、萨斯喀彻温省、马尼托巴省受损失的农作物的价值高达三亿五千万美元。农作物、牧场已干到即使是下雨也没有什么作用的程度,大多数农民认为今年是没有收割的希望了。马尼托巴省六十一天来在星期三、四第一次下雨可以挽救晚熟作物,但是因为下得太晚以致对种植谷物的农民没有多少帮助。”
    消息说,“大多数生活在阿尔伯达省的牧民同样地碰到了困难,一些为发展牲畜而努力了十五年的牧民也由于缺乏饲料而出售了这些牲畜。”
    旱灾也严重威胁着加拿大的林业。这条消息中说,“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内地气温在本周到达一百度,火灾的危险达到了极其紧急的程度。尽管降了三天雨,可是今天纽芬兰的森林仍在燃烧。估计那里的成品的损失总值迄今将达九千一百万美元。在这次纽芬兰有史以来爆发的最大的失火事件中,已毁坏了九亿七千五百一十五万英亩的果木林。这次火灾波及甘德—甘博地区的一百四十五平方英里和黑尔湾—特里尼提地区的八十五英里之内的地区。在一段时间中有三千多居民合家逃至沿海地区和较高的地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一座海下泥火山爆发
1961-09-06
新华社5日讯 据塔斯社巴库讯:苏联里海中的一座水下泥火山在4日早晨爆发。
这座火山位于巴库西南四十公里的杜万尼岛区。爆发之前出现了强烈的隆隆声,接着就喷出了大量的气体、火山岩和泥浆。燃烧着的天然气发出熊熊大火,火焰高约二百米。
地质学家、阿塞拜疆科学院通讯院士巴巴—札杰对塔斯社记者说,这座火山在近一百年来一直未见爆发。这次爆发是巴库群岛水域地下蕴藏大量石油和天然气的新证明。

世界寒极今冬气候转暖1961-09-05
    新华社3日讯 据塔斯社列宁格勒讯:世界寒极今年冬季的气温比去年冬季有显著变暖现象,这是苏联南极内陆“东方”科学站给南北极科学研究所的一个报告中说的。
    世界寒极位于南极内陆南地磁极一带,“东方”站就设在这里。1960年8月24日这里曾纪录到地球上空前未有的最低气温——摄氏零下88.3度。南极地区的冬季正好是北半球的夏季。这个时期也是始终不见太阳的漫漫长夜时期。从8月22日起,太阳已开始在“东方”站地区露面。在今年整个冬季期间,最低气温比去年最低气温高出十度左右。8月31日是日历表上的冬季最后一天,这天气候特别“暖和”,只有零下六十度。专家们认为,寒极气候变暖是同南极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的,这是太阳活动过程减弱的结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体的温度
高龙
1961-10-15
      人们都很关心:我们的地球到底是在逐渐变冷?还是逐渐变暖?
    夏天的时候,常常有同志说:似乎一年比一年热了。而冬天的时候,往往又有同志说:大概地球一年比一年冷了。这些感觉也许确实是事实。但是,人体所感到的寒暖,和地球体的逐渐变冷还是变热并不是一回事。人体所感到的是大气的温度,不是地球体的温度。
    决定大气温度的,主要是太阳的辐照。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昼夜,因而相应的就有各种温度变化,这种周期性的温度变化,对地球本身的温度的影响很小。
    住惯地下室的人都知道,那里冬暖夏凉,这是因为一般的温度变化不容易传进地层内部去。有人测算过,假设地表一天二十四小时内温度升降是摄氏20度的话,这种周期变化传入地球一米深处时,变化辐度就只剩下摄氏零点零零四度了。至于周期较长的年变化,虽然可以传得较深,但也深不过三十米,在七米深度上测出来的温度变化,也只有摄氏零点四度了。
    由此可见,在地球深处测量的温度,主要是反映地球体自身温度的,而在地表处测量的温度,主要是反映太阳的辐照所形成的温度的。要了解地球自身的温度,首先要深入到地下去测量。然而,我们能接触到的地球深度实在是太有限了,一般最深的油井不过是六千至七千米,最深的矿洞则不过是三千三百米,它们与地球的半径六千三百七十公里相比起来,就好像是在一座大山上挖了一个小坑而已。整个地球的温度怎样,是只能依靠估算了。
    估算的依据,一方面是地壳浅处的温度梯度值,热流量数值(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上流出来的热量),及放射性元素的分布状态;另一方面则是由地震资料所推论的地球深处的一些物理参数。因为,每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我们就好像开动了一部超声探伤仪,从地表的各处,以至穿透地心的另一个面上,可以不断地收到各种反射的和折射的信号。
    地球是一个不断发散热量的散热体(然而散热是很小的,自地球本体内发散出的热量仅相当于太阳照射地球热量的五千分之一),愈是向内温度愈高,在地壳中,温度增长的梯度是因地区而异的(火山、大陆、海洋、地台、地槽等不同地区数值不同),一般是不越出每公里十度到每公里一百度的范围以外。
    地球体整个来看,既非变冷也非变热,它的不同部分表现有不同的趋势:大致说,从地表向内有五百公里的一段,是在逐渐冷却之中,而从五百公里到地心则是处于逐渐变热的过程中。变冷的部分在最近十亿年中大约冷了有摄氏一百度,变热的部分在这段时期升温约二百度。变冷的区域正在向内逐渐扩大着。自然要问,地球会不会处于全体都是冷却之中,它会冷成什么样子?对这样的问题,现在还很难回答,但可以相信,在一百亿年以内是不会出现整体冷却的状态的。
    为什么地球浅处会不断变冷呢?尽管太阳在照射着地球,然而地球本身也是一个热辐射体,地球的温度既然比宇宙空间中的温度较高,就会不断地向四周辐射热,这种散热程度超过了太阳的加热和地壳中放射性元素所生的热。
    为什么地心以内又会是在逐渐升温呢?这是因为地球深处虽然含有的放射性元素较少,但是,这些微少数量的热源是在把热能逐渐的积聚起来,它们向外散热时遇到一百到五百公里的一个低导热层的阻拦,使得热量不能发散,正是这个低导热层使地球外部不能得到内部供给的热,又使内部不能充分的进行热发散,从而把地球体分割成内部变热部分和外部变冷部分。
    这个层分割了升温区和降温区,就使地球处于自身的温度应力之中,一方面外部要收缩;而另一方面,内部却因不断加热而膨胀(据计算每一千年半径膨胀7厘米),从而可以设想,这种温度应力也许是地震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利南部六省又发生地震
1961-10-23
智利南部六省十八日发生地震。这些省份的水电供应和电报电话的联系暂时中断。
据官方宣布,这次地震是属于国家标准六级中的第四级。物质损失还没有具体统计。

大陆漂移学说和地球膨胀学说
梁元博1961-10-22
大陆真的漂移吗?
    不久以前在人民日报第七版看到了一篇题为《大陆漂浮吗?》的文章,以后又在别的地方看到几篇对魏格涅尔大陆漂移学说的介绍。这些文章介绍说,现存的大陆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下层——硅镁层——的表面发生了滑动,或所谓漂浮。最主要论据就是,大西洋东西两岸形态很相似,好像一张地图或一张纸给撕开来似的。此后,某些生物学和古气候学的证据,以及最近几年的古地磁学研究,仿佛也有利于大陆曾经联成一片这个结论。
    阿利弗烈德·魏格涅尔的大陆漂移学说在发表的时候,他一开始就提出了上述海岸形态相似的论点,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原始大陆即“联合古陆”发生分裂的结果。但是我们知道,根据形态相似所作的判断,不一定能够阐明事物的本质。最有名的例子是亚里斯多德根据外形的相似,断言水晶是冰的化石。可是现在谁都知道,水晶——二氧化硅——和冰块在本质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因此,必须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分析,才不致因惑于“形似”而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对于魏格涅尔的大陆漂移学说,情形也是如此。
    现在,大多数研究海底结构的人都怀疑魏格涅尔假说的正确性,他们主要是根据洋底的地球物理性质、地壳均衡现象和海底地形所提供的证据。
    首先,洋底的硅镁层并不像假说所设想的那样是一种可塑性的物体。就拿太平洋来说吧,早在1934年荷兰科学家魏宁·梅奈斯在潜水艇上对太平洋底所作的地球物理探测,就已得出了洋底呈刚性的结论。现在我们知道,通过洋底某些薄弱点喷出来的海底火山,它的火山锥是直接耸立在洋底上的。这些火山锥大极了,有的一直达到海平面以上,形成火山岛,而且在大洋中央的地方,它们往往是由玄武岩和辉长岩等地壳深层物质所组成。如果洋底是可塑性的话,这些巨大的火山锥体应当重新沉回去。但是现在怎样呢?我们看到,洋底上的火山块体不但不沉回去,而且使它下垫的洋底产生了弹性的形变,也就是说,使火山锥周围广大面积的洋底都出现轻微的弹性拗陷。这种现象在海洋地质学上称为“洋底区域均衡补偿”。在夏威夷群岛的火山体周围,这种情形看得非常明显。以后,火山体逐渐下陷,把它底下的疏松沉积层压缩或向旁挤出,到一定程度时就停在那儿。想想看,它底下的硅镁层得支承着多大的重量啊,这显然不是稠沥青似的“塑性”硅镁层所能办到的。
用勒伏氏波和瑞雷氏波通过洋底所作的地球物理探测,也证明了洋底的硅镁层并不是什么可塑性的物体。洋底刚性的结论,自从魏宁·梅奈斯以来已经得到绝大多数海洋地质学家和洋底构造学家的承认,而且最新的研究方法也日益证实这个结论。
    其次,许多研究表明,大陆的“根”是深扎在地壳里的,大陆并不像冰块浮在水上或奶油浮在牛奶上那样可以随便漂动。根据地壳均衡现象可以算出大陆的埋藏厚度起码有几十公里,而且是和基底的较重岩层连在一起的。有人甚至主张,硅铝层既是下面硅镁层的“分凝”产物,它向下伏岩层的过渡只能是逐渐的,不可能有截然的分界。地壳下的所谓莫霍洛维齐赤面,也只是岩层物理性质的不连续面,而不是地壳岩层的机械断裂。这样一来,要使大陆在基底岩层上推移,最低限度也得像推动一座房屋一样,必须有大得不可思议的外力作用才行。而且,花岗岩大陆所含的放射性元素比任何别一种岩层都多,在地壳增温熔融的过程中,它应当积累起最多的热量,它的熔点也比硅镁层低,硅镁层熔融了,花岗岩大陆的底部不可能保持固态,当漂移或“滑动”的时候,花岗岩大陆当然给扭歪和变形了。这就不可能保持“理想”的断口形状,像一张纸撕裂开来一样。
    最后,我们还要谈谈海底地貌学所提供的证据。1957—1958国际地球物理年间对世界各大洋的调查表明,甚至在大洋中部,未固结的疏松海洋沉积物厚度也可以达到一公里;在大陆附近和狭窄的海区,沉积物的厚度还要大几倍至几十倍。荷兰海洋地质学家奎年指出,假如南北美洲果真像魏格涅尔所设想的那样向西——向太平洋方面——漂移的话,那末美洲大陆不是要像一部推土机一样在它的钝平的前缘上把海洋沉积物都堆集起来了吗?奎年还仔细地算出这时在美洲大陆西缘所应形成的沉积物堆的体积和数量。他算得在每公里长的美洲西海岸前缘,平均应当堆积起三千立方公里的浮土。可是实际上,美洲西缘不但没有堆积起这庞大的土台,而且还邻接着漫长的秘鲁—智利海槽或所谓阿德克马深渊,这在魏格涅尔假说中是解释不通的。
    1959年8月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海洋学大会上,许多海洋地貌研究者也提出了和魏格涅尔的结论相反的研究结果。他们提出的一种最有趣的论据是,假如魏格涅尔的假说成立,那末大陆的漂移就应当在洋底地形上留下重大的痕迹,成为海底地形的最主要形成因素,应当决定洋底巨大地形的走向和分布,而实际上谁也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许多陆地地质学家和大地构造学家也有着相同的意见。例如,苏联大地构造学家别洛乌索夫通讯院士从他自己的研究角度上对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反对意见。
    可见,魏格涅尔的假说虽然很简单、很有趣、很吸引人注意,但和事实是有矛盾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膨胀的学说
    那末,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和魏格涅尔所确定了的许多事实,又应当怎样解释呢?当然不能把这一切都归为“偶然”,而应找出合理的解释。
    不久以前,匈牙利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拉斯洛·埃德耶教授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见解。他认为大陆确实是裂开了,可是并没有“漂浮”,也就是说,大陆和基底的硅镁层的相对位置并没有变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地球在其增温的过程中物质的密度发生了变化,地球的体积逐渐增大了。这个膨胀的地球把表面的固结大陆块撑裂了,形成了大西洋、红海、加利福尼亚湾等许多巨大的裂缝,以后这些裂缝继续扩宽,地壳底下的岩浆涌出,把裂缝填平,成为海洋的平坦底部。这种过程目前还在继续着,所以大地测量学家们测到了格陵兰以每年三十二厘米和美洲(在北纬四十五度的地方)以每年六十五厘米的速度离开欧洲。这个假说引起了地学界人士很大的注意。后来还知道,苏联的基里洛夫在1949年也提出过类似的见解,他还用硬纸片剪成大陆的形状贴在气球上,把气球吹胀一倍,就获得了现存大陆的分布状态。
    这个假说很巧妙地说明了大陆分离而不必触动地壳基础,兼而解释了上面说过的一些矛盾的事实。
    1959年拉蒙特地质观象台的研究人员喜森氏为这个假说提出了一个有力的证据,他发现沿着大西洋中央海脊有一道宽而深的裂谷。这道地壳裂缝一直切穿冰岛,通往北极海盆,而向南则绕行到印度洋和南太平洋,包围着整个地球,全长达到六万五千公里。这道地壳的大断裂线是国际地球物理年间海洋地质学上的最重要发现之一,它所通过的地方恰好就是海底地震发生得最频繁的地带,因此有人想到这道地壳裂缝还在不断裂开着。当裂缝达到一定深度,地壳下岩层的熔融分凝产物就向上涌出,沿着断裂线生成海底山脉——例如长达数千公里的大西洋中央海脊和其他的一些海面和成行排列的海底火山等等。埃德耶教授还指出,苏联地震学家探测到里海和黑海盆地中央部分地壳变薄的现象,正是地球膨胀使地壳受到拉伸的一种证明。
    不过目前关于地球膨胀的原动力问题,还有很大的争议。地球物质密度的改变是否能够造成地球体积这种显著的变化呢?有人提出一种补充意见,认为地球不断吸收宇宙射线,使地球的质量逐渐增大。此外,还有人认为这是地内物质流脉动式地冲击地壳所致,甚至有人翻出了物理学家狄拉克在二十五年前提出的天体膨胀见解。但是,这一切目前都还没有定论。
    地球膨胀或地球脉动的学说是一种新思潮,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苏联科学家考察证实大洋底部并非都是寒冷的
1961-10-29
    新华社莫斯科28日电 据苏联《文学报》报道,苏联科学家的考察证实,大洋底部并非都是寒冷的。
这一结论是苏联海洋考察船“勇士号”经过长时期考察后得出的。
    过去科学界曾经认为,大洋底部要比大陆深处岩层还寒冷。“勇士号”的考察确定,在许多场合下,从地球深处传到大洋底部的热流数量,并不比大陆上的少。据认为,这种热流并不是像早先设想的那样,由放射性元素的裂变产生的,而是在地壳以下各层中发生的热核过程中产生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捷恩别格谈阿瓦奇火山口考察经过
1961-11-25
    新华社莫斯科24日电 苏联科学家不久前又一次进入堪察加半岛上著名的阿瓦奇火山口内进行考察。参加这次考察的火山物理学考察队队长什捷恩别格,最近在苏联《真理报》上介绍了这次考察的经过。
    他说,在进入火山口的那一天,整个火山口烟气腾腾,在几米以外就看不清帐篷了。空气中散发着呛人的硫磺味。他们决定沿火山口南壁下降。靠近火山口的地段是一个高几十米的由一些整块熔岩形成的直壁,接着是一片陡峭的碎石坡,下面还有一个笔直的台阶,此外还有几股热气流喷涌出来。
    进入火山口的只有什捷恩别格一人。他拴好了保险绳,开始下降。下到第二个直壁时,留在火山口上的人们已经看不见他了。他来到碎石坡上时,瓦斯浓度已经很大,他戴上了防毒面具,解开了保险绳,继续下降,来到了火山口的底部。
    那里散堆着巨大的石块。气流咆哮着从岩缝中溢出来。他用手触了一下石块,烫得厉害。他带上了手套。能见度不超过五米,只是偶然通过瓦斯缝隙可以看得远一些。他发现前面有一块较平坦的小场地,绕行了半小时才走到那里。场地几乎是水平的,铺满了细沙。旁边有一个几乎是正方形的窟窿。一股气流从中喷涌出来。他卸下小包,取出吸气器,选取冷凝液。工作进行了二十分钟。
    他沿着底部缓缓行动,极力使自己不迷失方向。他测量了气流温度,几乎所有气流温度都在一百五十到二百一十度之间。能见度很差,因此,只能根据声音找到最强烈的气流。他在这片不大的场地上转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一条很宽的裂缝。一股有些不寻常的气流从中喷出,它几乎是透明的,而裂缝中的岩石则是紫红色的。
他把温度表拴在小锤的把子上,送到裂缝岩壁上,但是可以量三百五十度和五百度的表居然不够用,根据岩石被炽热到红色的判断,至少有六百五十到七百度。
    他在那里工作了大约三个小时后回到了火山口外。几天以后,他们的队员又到火山口内去了一次。
    堪察加是著名的火山地区。那里约有三十座活火山。阿瓦奇火山是其中最活动的火山之一。它在近六十年里就曾经五次爆发。苏联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对这座火山进行全面的考察。他们曾经三十多次攀登到火山顶上,进行了多次地形、地质和磁力测量。考察结果,对解决阿瓦奇火山深部地质结构和状况问题,提供了珍贵的材料,有助于建立这座火山爆发的预报工作。

太平洋发现一座水下岛屿1961-11-21
    苏联科学考察船“勇士号”上的科学家们,在太平洋中部发现了一座水下岛屿。
    这座沉入大洋深渊的岛屿位在深度达五千四百米的区域。它是一座底宽约三十公里的巨大的火山峰,峰顶离洋面仅一千米多一点。岛的周围围着一些珊瑚礁。回声探测表明,这座山峰是由两个连在一起的火山组成,其中之一的顶峰是平的。
    由于这一岛屿的发现,将可以准确说明有关太平洋地质过程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专家们认为,这座岛屿的发现还证实了太平洋中部从来没有出现过大陆。在古代,生物曾沿着一些现代大部分已消失的岛屿,逐岛转移进入太平洋这一地区。(据新华社)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8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联最活动的火山又一次爆发
1961-12-21
    新华社20日讯 据塔斯社莫斯科讯:苏联境内最活动的火山——堪察加无名火山,在12月里又发生了一次持续半月的爆发。这是这个火山今年第三次爆发。前两次在3月和6月。
    目前爆发已经结束。这次爆发期间,火山一共喷出了几十万吨火山灰,火山灰铺盖了附近几千平方公里的地面。在许多天里,火山几乎不断地涌出熔岩岩浆,岩浆上冒出夹着火山灰和瓦斯的炽热雾气。
    这次爆发对居民没有造成任何危害。这座火山自1956年大爆发以后,就成了苏联最活动的火山。

黑龙江省著名风景区五大连池已开辟为滑冰场所1961-11-27
    新华社哈尔滨25日电 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在著名的风景区——五大连池上开辟的滑冰场,从11月初就开始接待了第一批滑冰爱好者。
    11月22日,在五大连池晶莹的冰面上,一批冰球运动员们正在广阔的池面上回旋驰骋,练习打冰球。据运动员们说,这里的滑冰季节比哈尔滨市早开始半个月左右。目前气温已下降到摄氏零下二十多度。
    五大连池在哈尔滨以北,位于北纬四十八度半,距离北安市约七十公里。据说,这个名胜的历史已有二百四十一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夏季,讷谟尔河支流——白河附近的火山爆发,喷出大量岩浆,将白河的河道堵塞,形成了大小不一的五个湖泊,而每个湖泊都由一条十多米宽的岔沟串通连接,故名五大连池。滑冰场就设在五大连池最大的三池的一角。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比较寒冷,池水又是来自地下泉水,没有激流,因此结冰早而且解冻迟。
    五大连池是个风景幽美的地方,它像一串珍珠似的被十二座休火山环绕,夏天,火山影子映进池水,便成为奇妙的“群山倒影”。在它周围的十二座休火山和森林、草原,人们还可以滑雪和打猎。夏季,这里还可以开展游泳和划船活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7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利地震后经济情况很困难
出版日期:1960.08.11 期次:1127
    【美联社智利圣地亚哥讯】由于5月分发生的地震和海啸,这个南美共和国的七百五十万居民必须遭到劳动、贫困和征税之苦。
    财政部长说,根据提交给国会的新的税收法,人民将不得不“维持更为俭朴的生活”。在他提出增加一亿五千万美元的税额的同时,还提醒大家不要增加工资,因为这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为了替重建智利南部十一个省份中遭到破坏的地区筹措所必需的巨额投资,智利今天非常依靠国外的经济援助。遭到破坏的地区有十四万多平方公里——其长度相当于大不列颠或西班牙。
    据估计,在经济主要是以矿业和农业为基础的智利,必须要以六亿美元用来修复所遭到的破坏。
    除了这一切以外,智利今天的外债有七亿美元。偿付这笔债务的利息在3.6%和5%之间。
    智利的经济前景是黯淡的。政府发言人表示了这样的看法:除非智利得到帮助,否则智利将发生一次比五年前发生的更为糟糕的通货膨胀。在五年前生活费用上涨了84%,国家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
    从5月21日到25日,在智利南部发生了三次地震、两次海啸、火山爆发、地沉和其他破坏性灾害。整个村庄整个村庄地被海洋所吞噬。新的岛屿升了起来。另外一些岛屿却消失了。富饶的农田消失了。
新德里发生地震
出版日期:1960.08.30 期次:1143
      【路透社新德里27日电】本间下午九时半发生的一次严重地震震动了许多建筑物。市内有些建筑破坏了。
    【合众国际社新德里28日电】地震至少使三十个人受了伤。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利地震后经济情况很困难
出版日期:1960.08.11 期次:1127
从5月21日到25日,在智利南部发生了三次地震、两次海啸、火山爆发、地沉和其他破坏性灾害。整个村庄整个村庄地被海洋所吞噬。新的岛屿升了起来。另外一些岛屿却消失了。富饶的农田消失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地球的“大伤疤”上
1964年6月30日   人民日报
杨兆麟 柯月霖
      在大约一百万年以前,从亚洲的西南部开始,越过非洲的北部和东部,在广大的区域里,发生了一次剧烈的断层作用,形成了一条南北长达四千多英里的大裂缝。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围六分之一的大裂缝,在地理上叫做大峡谷(或译为大裂谷、大地沟)。有人用一个形象化的词句来描绘,说它是“地球脸皮上最大的一条伤疤”。大峡谷在东非肯尼亚境内的一段,具有最显著、最突出的地理上的特征。
      我们到“大伤疤”上去旅行。汽车从内罗毕出发,向西北二十多英里,翻上一座高耸的山岭。司机把车停在路旁,指着西边说:“这里是看大峡谷最好的地点。”在想像中,大峡谷是一条狭窄、黑暗的断涧深渊,岩石嶙峋,荒草漫漫,千百里没有人烟。可是,我们下车一看,面前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茂密的原始森林复盖着山岭。大峡谷底部,坦坦荡荡,一片开阔的原野,几处湖水波光闪闪。一座座高大的死火山,星罗棋布。山水之间,白云舒卷。西望茅山山脉,隐现在淡蓝色的烟尘之中,和东侧的阿伯达尔山遥相对峙。站在大峡谷之巅,观赏着自然界的这个举世无双的奇景,令人感到天地壮阔,气象万千。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把地图铺在汽车头上,看了一下大峡谷的全貌。它从约旦河谷南下,西支为红海,东支为亚丁湾,两相会合以后,继续南下,经过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高原,直穿肯尼亚整个西部国土,进入坦噶尼喀。到了尼亚萨湖的北端,和西边的另一条峡谷会合,穿过莫三鼻给,消失在印度洋中。在肯尼亚境内的这一段,大约五百英里长,宽度在三十到五十英里之间。在峡谷底部,散布着大小二十个狭长的湖泊,就像一串蓝宝石一样。有人根据各种自然现象估计,在远古时代,整个大峡谷是一个内陆海。它和红海、亚丁湾相衔接,隔开了亚非两大洲,也把非洲东部和整个非洲大陆分开来。以后,海水减退,留下了一连串湖泊。目前,全非洲的湖泊,除了中部的乍得湖以外,几乎全部集中在大峡谷地带。
      汽车盘旋而下,很快就到了大峡谷的底部。这里的高度在五千英尺以上,是肯尼亚高原的一部分。肯尼亚境内的大峡谷,北部是荒凉的沙漠,南部是半沙漠性的干燥草原,唯独中间这一部分,一片平川,牧草丰美。从乌干达首都恩德培直通肯尼亚东海岸著名港口蒙巴萨的铁路、公路大干线,和从维多利亚湖滨、尼罗河口的欧文水力发电站直通内罗毕的高压输电线,都从西北向东南穿过大峡谷,在这个“大伤疤”上,划了三条并行的斜线。
      经过乃瓦沙、基尔基尔,到了纳库鲁。大峡谷底部的这三座城市,都是林木葱笼,繁花似锦。肯尼亚的第三大城市纳库鲁,背靠世界第二大火山口门南盖依,面向游览胜地纳库鲁湖。依山傍水,风景绮丽。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发生数十年未有大地震
1964年6月20日   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十七日讯 东京消息:据日本电台今晚广播的新统计,遭受昨天发生的大地震灾害的,共有新澙、山形、秋田、宫城、福岛、群马、长野、石川和岛根九个县,二万八千多人受灾。有六十个地方发生山崩。三百二十人受伤,二十四人死亡。一万零六百多户的房屋被破坏。一万五千二百多户的房屋和七千七百八十五公顷的土地被水淹。二百三十七个地方的公路被毁坏,很多桥梁和堤坝崩溃。受害最严重的新澙市,因为发电厂被破坏,昨天通夜黑暗。这个重要石油城市的三十六个石油库爆炸,大火冲天,至今还在燃烧蔓延。
      日本气象当局说,这次地震的规模仅次于一九二三年发生的关东大地震,那次地震在东京等地夺去了十四万人的生命。

日本的地震
1964年6月30日
      本月十六日下午一时二分突然袭击日本新澙市的大地震,给日本北陆、东北地区的九个县造成了巨大的灾害。
      从自然地理来说,日本正处于环绕太平洋边缘的地震地带内,因此,火山多和地震多就成了日本的一个特点。在日本历史上,最初有纪录的大地震在公元五百九十九年发生在大和地方(现今的奈良地区)。
      根据地震仪的记录,日本在一年内约发生六百多次大小地震,大地震平均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发生一次。日本气象厅把地震的大小由零至七划分为八个“震度”,即无感、微震、轻震、弱震、中震、强震、烈震、激震。强震以上的地震才会造成房屋的损坏。激震发生时房屋要倒塌百分之三十以上,并将出现强烈的山崩地裂现象。日本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是一九二三年九月一日发生的关东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仅东京和横滨地区就死伤了十四万三千多人。东京市有百分之七十三的房屋被毁。横滨被毁的房屋达百分之九十六。这次地震使日本损失了全国财富的二十分之一。
      日本发生地震的地方多分布在东部太平洋沿岸,这是因为这一带地方接近日本海沟。在大陆和深海接近的地方,地震时常常会同时发生海啸,造成惨重的灾害。一八九六年日本三陆地方因地震而发生了大海啸。打上陆地的浪头高达二十四米,造成了二万七千多人的死亡。
      日本西部日本海沿岸也有两个较重要的地震带,即奥羽地方西岸的出羽地震带和中国地方北部的山阴地震带。这次新澙大地震就发生在出羽地震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北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 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大力救灾
1966年3月 人民日报
      新华社十日讯 八日早晨五时二十九分二秒,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当地广大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正在大力进行救灾工作。
      据本社记者现场报道,这次地震的震级为六点七级,震中烈度为九度左右。在这个地区,有三十个公社、三百五十个生产大队,人、畜、房屋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灾区群众及其损失十分关怀,并迅速指导了救灾工作。以内务部部长曾山为首的中央慰问团,已经到达了灾区,转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当地广大群众和干部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地震发生以后,中共中央华北局、中共河北省委和河北省人民委员会以及当地驻军立即成立联合救灾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医疗队进行抢救工作,并将大批食品、药品、建筑器材和其他需要物品,及时运往灾区。中央各有关部门已积极组织力量,参加救灾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大批指战员,并调拨车辆和器材最先赶到现场,进行救护。三天来,救灾指挥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各级干部亲临第一线,和群众同甘共苦,加强了救灾的领导,使救护工作很快安排就绪。广大群众和干部在救灾工作中,突出政治,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学习焦裕禄,学习王杰,发扬顽强的斗争精神,坚决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依靠群众集体力量,群策群力,安排生活,恢复生产。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共河北省委和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派出了大批干部到达灾区,加强对基层工作的领导。他们向群众宣传党和政府对灾区的关怀,组织群众安排生活和恢复生产。许多领导干部来到灾区以后,亲自背扶伤员,修盖房屋,给社员端水送饭。广大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使群众受到很大鼓舞。现在灾区人民的生活和灾区的生产正在迅速恢复中。

      新华社十一日讯 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北京市人民极为关切。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中共北京市委和市人民委员会迅速组织人力和运送物资支援灾区人民,并派市委常委、副市长崔月犁和卫生局副局长阎毅等带领医疗队,代表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随中央慰问团前往灾区慰问和支援抗灾。
      为了抢救灾区受伤群众,北京市组织医疗队赶赴灾区,同时运去了急需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救护车。第一批医疗队在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就出发了。医务人员到达灾区后,克服了种种困难,为抢救阶级兄弟忘我地工作。
      北京市其他有关单位也积极地支援灾区群众。农林局派出了畜牧医疗队。人民解放军北京卫戍区和北京市商业局、环境卫生局等单位连夜准备出救灾物资,并且派出司机和工人一同前往灾区。人民解放军空军驻京单位、北京铁路局、北京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通力合作,连夜组织运输,把参加救灾的人员和救灾物资迅速运往灾区。中央在京所属医疗单位和解放军驻京医疗单位也组织了医疗队前往灾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津上海支援邢台地震区
1966年3月14日   人民日报
      新华社十三日讯 天津、上海两市人民以深厚的阶级感情关怀着邢台地区因地震受灾的群众,并且给了灾区群众以大力支援。
      天津市从地震发生的当天下午开始,就陆续派出了几批医疗队,由天津市副市长路达率领前往灾区工作。在此同时,上海、天津两地以最快的速度,把成批的急救药品、医疗器械和生活用品运到受灾地区。这两个城市的医药采购供应部门,在这次调拨工作中都非常及时。上海医药采购供应站的党委书记、经理和职工们一起装运药品,许多职工连饭也顾不上吃,把一箱箱药械装上汽车。天津市医药公司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来保证灾区所需药品器械的供应。天津市副食品局还为灾区运去了许多饼干、面包等熟食。
      天津、上海两地运输部门的职工都全力以赴,在最短时间内把救灾物资运往灾区。上海龙华飞机场九日晚接到启运救灾物资的任务后,许多正在看电影的职工立即赶到机场,领导干部和服务员、驾驶员等一起迅速把药品等物资装进机舱。飞机在当夜飞到北京。天津铁路局为争取时间,在地震发生的当天向灾区开出专车,把救灾物资和医疗人员及时送到了灾区。

二月以来发生十多次六级以上的强烈地震
1966年3月18日
      新华社十七日讯 最近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生地震。据本社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二月以来发生的震级在六级以上、震中烈度大约在八度以上的强烈地震达十余次之多,其中包括三月八日在我国河北省邢台专区发生的强烈地震。
      这些强烈地震有几次发生在太平洋地震带,还有的发生在大西洋和西巴基斯坦。最新的一次强烈地震三月十三日发生在我国台湾东北的海区,震级为七点八级,震中烈度为十度到十一度。
      世界各地每年发生的地震十分频繁。平均每年发生的震级在六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就有二、三百次,五级以上的有一两千次,而四级以上的则在一万次以上。
      三月六日以来,在阿联东北部、土耳其东部以及日本都曾发生过程度不同的地震。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奈温主席慰问电
      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刘少奇主席收到了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主席奈温发来的慰问我河北省邢台地区遭受地震灾害的电报,电文如下: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阁下:缅甸在获悉三月八日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地震造成了破坏与灾害的消息后,深为悲痛,并表示十分同情。我代表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和革命政府的同事们,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受灾人民表示衷心的同情。
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主席奈温    一九六六年三月十五日

阿尤布总统慰问电
      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收到了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发来的慰问我河北省邢台地区遭受地震灾害的电报,电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先生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生阁下:我极其关切地获悉一九六六年三月八日在华北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了地震。对这次不幸的灾害,我代表巴基斯坦政府、巴基斯坦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阁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示最深切的同情。
巴基斯坦总统穆罕默德·阿尤布·汗元帅    一九六六年三月十六日

锡兰代总理慰问电
      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周恩来总理收到了锡兰代总理琼·理·贾雅瓦德尼发来的慰问我邢台地区遭受地震灾害的电报,电文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生阁下:对于在华北邢台地区的地震所造成的死亡和破坏,我代表锡兰政府和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阁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最深切的同情。
锡兰代总理、总理兼国防和外交部长驻议会秘书琼·理·贾雅瓦德尼   一九六六年三月十六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邢台地区又发生较强烈地震    人民积极预防 人畜均无伤亡
1966年3月22日
      新华社邢台二十一日电 从三月八日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以后,到三月二十日又陆续发生多次地震。其中,三月二十日零时五十九分和一时四十五分发生的两次地震较为强烈,震级都在五级以上,震中烈度达七度左右。
      据本社记者报道,最近的这两次地震使九个公社的部分房屋倒坍。由于当地人民提高警惕,采取预防措施,人畜均无伤亡。

乌干达发生强烈地震    震级达七级,烈度约十度
1966年3月22日
      新华社二十一日讯 坎帕拉消息:二十日破晓前,非洲的乌干达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据法新社报道,这次地震震级达七级,烈度估计为十度,震中在艾伯特湖区域。
      这次地震发生时,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居民在睡梦中被惊醒,房屋震动,门窗格格作响,家具和器皿被震得互相撞击。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地震还难以预报
1966年3月23日   人民日报
      在发生了地震以后,人们常问:地震能够预报吗?
      现代科学已经能够预报气象的变化。比起天气预报来,地震预报还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现代科学还没有掌握住地震发生的规律,还不能知道某些地方什么时候要发生地震,更不要说预报出地震的中心位置、地震发生的准确时刻和地震的强度大小了。这首先是因为地震一般发生在地下深处,人们还没有设计出一种有效的仪器来随时观察地内的情况。其次,地震发生的重复率太小,周期太长,特别是具有破坏性的大地震,有的是百年一遇,也有的对同一地区来说是千年一遇,因而人们的实践机会少,资料积累不够丰富,难于作出周密的统计和进行分析比较,也不容易验证理论、发展理论。最后,现代地震学发展得比较晚,对于解决地震预报这个难题还没有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尽管如此,目前我们对地震的发生仍然可以收集许多有意义的资料,来帮助我们考虑预报地震。
     (1)根据历史记载的地震资料,我们可以统计历史上各地区发生地震的次数、大小和时间间隔,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就可以估计在未来的一定时期(例如一百年)内,该地区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有多大。这种对地震危险性趋势的估计,对基本建设的选址和建筑物的设防,有一定参考价值。
     (2)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区常发生大地震。这类地区的地壳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比较强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岩层破裂,从而导致地震。有的地区处于大的地壳断裂带附近,在新的升降运动的影响下,还会产生新的断裂和错动。有的地区地震活动频繁,但强度不十分大。有的地区在长时间(例如一二百年)内看来很平静,小地震很少发生,但在一定时期后,会发生一次比较强烈的地震。因此,研究一个地区的地质情况和地壳运动的特点,对估计这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和预测未来发生的地震有重要意义。解放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如果有必要在地震危险性较大的地区进行基本建设,就必须在建筑结构上和施工要求上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地震固然能造成严重后果,但破坏性地震并不经常发生。对于重要的建筑物,一方面不得不设防,同时又必须尽量降低设防标准,以免为了防御不一定会遭受的灾害,过多地占用建设资金。对于民用建筑,重点则应放在保证人身安全上。
      地震预报确是一个难题,目前的研究进展比较慢。但是,我们坚信宇宙是可知的,总有一天,地震预报是可以实现的。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邢台衡水石家庄等地区连续两次强烈地震
灾区人民发扬革命精神同灾害顽强斗争
中央派慰问团前往慰问和指导救灾工作
1966年3月24日
      新华社二十三日讯 二十二日下午四时十一分三十二秒和四时十九分三十二秒,河北省邢台、衡水、石家庄等地区连续发生两次强烈地震,震级分别为六点七级和七级,震中烈度分别为九度和十度。
      这两次强烈地震以邢台地区为中心,比三月八日的那次强烈地震波及范围要广,河北省南部和中部的一些地区,北京市部分郊区,以及河北省同山东省、山西省交界的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地震的灾害和影响。
      据本社记者从现场报道,震中地区房屋倒塌较多,由于当地群众采取预防措施,和人们正在田间劳动,人畜伤亡情况比三月八日的强烈地震为轻。现在,受灾地区的干部和群众正发扬革命精神,同地震所造成的灾害进行顽强斗争。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邢台等地区受灾群众极为关切,已在二十三日派出以中共中央委员、内务部部长曾山为首的中央慰问团,前往灾区进行慰问,转达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并指导救灾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地震发生后立即派出部队,并出动大量运输工具,于当天深夜出发到受灾地区。解放军部队现已协同当地党政领导机关分头帮助受灾群众大力进行救护和安置工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亚速尔群岛圣若泽岛发生严重地震
出版日期:1964.03.03
期次:2215 版次:4 栏目:[第四版]
    【合众国际社亚速尔群岛拉日什空军基地二月十八日电】今晚这里收到的消息说,圣若泽岛维拉达斯维拉斯发生了严重地震,那里的两千所房子只剩下三所没有倒塌,正在派出船只到现场去撤出人数达一万五千的居民。惊慌失措的岛民已经逃离圣若泽的西半部,到达卡列塔去把岛民撤往安全地点的船只报告说,空气中充满了硫磺的臭味,表明有火山活动。
    驻这里的美国空军基地司令官和这个群岛的葡萄牙当局正在发出紧急求救信号,要求这个地区的所有船只都来援助这个受到地震灾害的岛。
    【路透社里斯本二月十九日电】由于水底火山爆发形成的继续不断的地震正在震动着亚速尔群岛,赶跑了成千上万的村民,今天已把这些村民中的第一批五百人从圣若泽岛撤到这个群岛的另一个岛屿特尔赛拉的首府安格拉代罗伊斯莫。
    圣若泽岛上的卫生部门、邮政局和医院都已坍塌,维拉斯镇已几乎完全毁掉。许多道路都已切断。
    【法新社亚速尔群岛安格拉代罗伊斯莫二月二十日电】向剩下在受地震灾害的圣若泽岛上的居民空投食物的葡萄牙空军飞机今天由于暴风雨而无法起飞。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专家提出阿拉斯加地震结果报告
出版日期:1964.05.08
期次:2271  版次:4  栏目:[第四版]
副题:这次地震使整个州的工商设施大部化为瓦砾
文章正文:
    【美联社华盛顿四月二十二日电】阿拉斯加地震造成的巨大的震动在五十万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都可以感到,这个最大的州的大部分土地起落了达十三英尺之巨。这是研究阿拉斯加沿海一带巨大的变动的美国地质学家和勘察者星期三提出的报告。
    【本刊讯】美国《商业周刊》四月四日一期登载一篇报道,估计阿拉斯加地震所造成的损失,摘要如下:
    旋风、飓风和洪水在阿拉斯加没有做到的事情,上星期却由于地壳的几下子震动完成了。整个州的经济机构大部分已化为瓦碟。
    这次地震使受到破坏的面积有一千五百英里长三百英里宽,它囊括了阿拉斯加少数几个居民中心的大部分,破坏了所有商业设施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从罐头工厂到人行道都遭到了破坏。
    损失估计在五亿美元以上。海啸使约一千英里以外的加利福尼亚克雷森科市也遭了殃。奇怪的是,只有少数阿拉斯加人死亡,估计最多为一百七十八人。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刊报道:美地球物理学家谈地震
出版日期:1964.06.23
期次:2310 版次:4 栏目:[第四版]
副题:说最近一次阿拉斯加地震放出的能比投在长崎和广岛的原子弹所放出的能大一百万倍。认为核试验不会触发地震
    【本刊讯】四月十三日一期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登载一篇文章,题为《地震的秘密──何处……何时……怎么办》,摘要如下:
    (原编者按:科学家们目前知道,“象一只狗咬着一块破布甩来甩去那样”震动了阿拉斯加的地震有着比原子弹大一百万倍的威力。是什么东西造成这股可怕的力量的呢?是不是有任何人可以说出这股力量在什么时候将再度脱韁而出呢?为了求得专家的解答,《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访问了美国政府的著名地球物理学家之一伊西多尔·齐茨。)
    问:齐茨先生,科学家们怎样解释阿拉斯加的地震?
    答:阿拉斯加的地震可以算作历史上的大地震之一。从强度上说,似乎还超过一九○六年旧金山的地震。
    问:同原子弹相比,这次地震大到什么程度?
    答:这次地震释放出来的能大约要比投在长崎和广岛的原子弹所释放出来的能大一百万倍。
    问:那么地震究竟是什么呢?
    答:我们多少知道一点地震的直接原因。实际上,它们是通过地球上某一有限区域或地区内能的突然释放造成的。你所遇到的实际上是一种能的堆积或应变。然后达到了破裂点。
    你也许知道,这次阿拉斯加地震的震源是在地球表面下三、四十英里的某处。现在如果你问,“造成地震的基本过程是什么?能都是从那里来的?”——这就完全不了解了。
    科学家们正在设法寻找地震机构的秘密。例如,已经开始了一项国际上地幔层(地球从地表到中心可分为三层:中心部分称为地核,核外一层称为地幔,最外一层为地壳。——本刊编者)计划。这是美国、苏联、日本、加拿大和其它国家的一项联合研究,以决定地壳内的基本物理和地质过程。参加这一计划的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和海岸测量研究处。
    问:太平洋的边缘特别容易发生地震这种说法是否可靠?
    答:是的,是这样。地震中释放出来的全部的能中约有百分之八十是在围绕太平洋的一条带中。我们知道有许多火山同这条带有关系。我们还知道有许多构造活动,这就是说造山的活动。
    这并不是说火山必然造成地震。这仅仅是说有两件事情在同时进行。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地球内部的热是不是在设法要跑出来?
    答:是的,有一部分。在我们称为地球的地幔层的里面有附带着热流的对流。但这只是一种理论。
    我们真正的问题是,这种慢应变为什么要发展?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地球内部有均衡调节。
    这是一个非常慢的过程。这些山上升得非常慢,而海洋盆地也下沉得非常慢,要几百万年的时间。因此这种应变是慢慢发展的。
    问:是不是太平洋四周的造山活动比其它地方多?
    答:不,但是在太平洋地区和美国西海岸,造山活动的年代要比东海岸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近得多。虽然是这样,但是我国的有些大地震倒是在东部发生的。我们一八一一年在新马德里遇到一次大地震。我们一八八六年在查理斯敦也有一次大地震。因此同这条规律是有偏离的。
    问:有没有任何预测地震的办法?
    答:目前还没有。在某些地震现象中,在发生真正的地震之前有预震。但是较大的地震中很少有预震。
    即使有预震,在地震区域平均每年也都有许多许多——实际上是数以百计的——地震。我想阿拉斯加在过去两年就发生约八百次地震。因此问题是,怎么能够区别小地震和大地震之前的预震?作为一个实际问题,这是不可能的。
    问:是不是地壳越厚,地震的危险就越少?
    答:不,不,完全不是这样。例如,(美国)西海岸一带的山脉的地壳就的确很厚。地震同地壳的厚度确实没有什么关系。
    问:有人暗示核试验可能触发了这些地震。这种说法有没有任何道理?
    答:没有道理,没有道理,我认为不是这样。我认为这种说法没有任何道理。
    问:当地震在水下发生时,它们会不会引起潮汐波?
    答:不会。人们称它为潮汐波,但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震海波,也就是说海啸。所谓“潮汐波”就是说由于地球和月亮对海洋的吸力造成的后果,相反地,震海波是由于海底的地震造成的。在震心可能有某种断层作用或山崩。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干达西部发生地震
出版日期:1966.03.22
    【路透社坎帕拉二十日电】据信有一百多人在乌干达西部的布万巴发生的一次地震中死去,这次地震震动了乌干达的广大地区。在这次地震中还有更多的人受伤。
    这次地震今天清晨毁坏了波塔尔附近在坎帕拉以西一百五十英里(二百四十公里)地方的一个城市中的很多住宅和一个药店。
    在有些地区,强烈的震动至少持续了五个小时,有消息说在波塔尔堡毁坏了八幢建筑物。
    【美联社坎帕拉二十日电】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发生了一次持续了十五秒钟的地震,震得窗子嘎嘎直响,迫使居民逃到了街上。
    莫斯科的苏联中央地震台收到了地震的情况,塔斯社说这次地震是一次“强烈的地震”。

乌干达地震损失情况
出版日期:1966.03.31
    【本刊讯】据塔斯社坎帕拉二十六日电:据乌干达电台广播,最新的官方统计材料说,乌干达西部三月二十日地震死一百零四人,伤五百一十人。仅仅布万巴就有两千一百五十七处房子被毁,其中七处是学校和医院。布万巴的主要城市崩吉布吉奥的房屋和建筑物全都夷为平地。约有四千人无家可归。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尼泊尔内政大臣说:尼泊尔北部边境地区连日发生地震
出版日期:1966.07.03
   【合众国际社加德满都六月三十日电】尼泊尔内政大臣杰哈今天说,靠近中国西藏边境的一些边远地区发生的一连串地震摧毁了一千七百幢房子,恐怕有数以百计的人死亡。
    据来自这个地区的初步消息说,至少有十人死亡,另外有一百人受伤。
    杰哈说,现在还在等待较充分的报告,恐怕最后的死亡人数将达到好几百人。
    杰哈说,二十七日是发生地震的头一天,记录到十三次地震,二十八日发生四次,二十九日发生三次。

刚果(利)贝尼地区发生地震
出版日期:1966.05.26
    【法新社金沙萨(前利奥波德维尔)二十二日电】刚果新闻社今天报道,在靠近乌干达边界的刚果东部的贝尼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死九十人,重伤二十三人。
    刚果新闻社报道,有九百一十六所住宅由于地震而坍毁。
    贝尼位于布卡武以北三百一十五英里,靠近刚果—乌干达边界的山脉。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塔什干和美俄亥俄州发生地震
出版日期:1967.04.11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九日电】今天塔什干遭受十二级麦尔卡里地震计标明六级的地震。未悉有任何损伤。
    塔斯社说,震源是在市中心的下面。
    【合众国际社俄亥俄哥伦布八日电】中部俄亥俄地区发生了轻微地震,据说没有造成损毁或伤害。这次轻微地震持续了几秒钟。
    克利夫兰的卡罗尔大学的地震观测所所长华尔特记录下来在上午十二时四十一分发生了三级地震。他说,这次地震是二万五千年前的冰河撤出俄亥俄以后的直接结果。他解释说,自从地壳失去冰层的重负以后,一直在发生变动。
    “这次地震没有震倒任何东西,但是它使我们的钢骨水泥的大楼内一个数百磅重的桌子摇幌起来。”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丹佛地区发生一连串的地震
出版日期:1967.04.12
   【合众国际社丹佛十日电】今天中午(格林威治时间十九点)丹佛地区发生了被认为是该市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地震,并且接着发生了几起小震,这些地震使得房屋摇晃、水管断裂并使一百二十英里以外的地区格格作响。地震学家说,这次地震可能在为十度的里希特震级标度计上为五点五。
    在相隔一千二百英里的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的仪器上也记录到了地震。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也记录到了。
    主震发生在十二点零三十二秒,使丹佛市区的建筑物摇晃了六秒钟。地震厉害得使地震计上的针都撞掉了。
    在过去几年中,丹佛发生了几百次震动。最严重的一次发生在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里希特震级标度计上为四点三。一九○六年,在旧金山发生的地震为八点三。
    科罗拉多高尔登矿校地震系的梅杰说,主震大概在里希特震级标度计上为五到五点五。他说,接着是两次严重的后震,几乎达四点五。
    震中显然是在丹佛东北、美国陆军落基山脉军火厂附近。

美阿拉斯加发生地震
出版日期:1967.06.24
    【路透社阿拉斯加州费尔班克斯二十一日电】今天费尔班克斯地区发生了七次地震,时间共长达三十分钟,地震对一些建筑物造成了小小的损失,但是初步的消息说,没有人受伤。据报道,损坏了一家电台、政府办公楼和一所学校。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希腊西北部发生六级地震
出版日期:1967.05.05
    【合众国际社雅典一日电】今天希腊西北部埃皮鲁斯区发生剧烈地震,许多人丧命,造成巨大破坏,数千人无家可归。
    这次地震涉及楚梅尔卡山脉(在雅典北部大约一百五十五英里)斜坡的二十八个村庄。
    第一次感到地震是在上午九时十分。地震仪记录的强度为六点二五级。接着又发生了若干次地震,人们在远至南部的色萨利(希腊中部,雅典以北约六十英里)感觉到了这次地震。

希腊中部又发生严重地震
出版日期:1967.05.09
    【法新社雅典五日电】希腊中部的特里卡拉今天发生严重地震,四个村庄全部被摧毁,另外五个村庄被破坏了百分之八十五。公路被切断,交通断绝。这是五月一日遭受地震损失的同一地区的一部分。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委内瑞拉和哥伦比亚发生强烈地震
出版日期:1967.08.01
    【美联社加拉加斯七月二十九日电】星期六晚上加拉加斯发生一次强烈的地震,使几幢大楼倒塌。
    地震震动了全市以及北至万克蒂亚的地区和加拉加斯国际机场。
    几家电台被打断了广播,一些电话线路受严重损坏。一些国际电报线路也中断。
    【路透社波哥大七月二十九日电】今天清晨哥伦比亚发生一次强烈的地震,至少有十人死亡,一百多人受伤。
    这次地震在十二度的国际地震仪上为六度,全国都感觉到,地震在委内瑞拉边界附近的圣坦德省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来自该地区的消息说,在三十秒钟的地震中,至少有七人死亡,数十人受伤,房屋、学校和教堂倒塌。
    波哥大以北的博亚卡省和东南部的托利马省也遭到严重损失。
    【法新社波哥大七月二十九日电】据这里报道,哥伦比亚今天发生强烈地震。
    官员们说,圣坦德省和博亚卡省地震最剧烈。在博亚卡省的奇丘因伊拉镇,教堂的钟楼倒塌,一些房屋损坏。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时代》周刊谈:阿拉斯加地震引起的地壳外形变化
出版日期:1968.02.22
    【本刊讯】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七日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上登载一篇文章,题为《经过震动的地球》,摘要如下:
    经过三年的探测和勘查之后,美国环境科学处已汇集了引人注目的证据,说明一九六四年阿拉斯加地震究竟厉害到什么程度。他们在一篇详尽的分析研究中报告说,这次地震使一些山脉降低、海底升高,并且使半个世界以外的地方受到影响。
    在科迪亚克岛上和安克雷季附近基奈半岛上的山脉下陷了七英尺或更多;基奈山脉向侧面移动了五英尺之多。在阿拉斯加沿海附近一块长四百八十英里、宽二百七十英里的地区,海底升高了达五十英尺之多,这是迄今为止所记录到的地震造成的最大的隆起。在阿拉斯加瓦尔德兹附近,一块长四千英尺宽六百英尺的土地掉进了海里。
    有些一瞬之间的现象也同样惊人。在瓦尔德兹附近,地震造成的汹涌波浪比海平面高出达二百二十英尺。离震中约二千八百英里夏威夷的希洛,地震海波使海洋升起了十二英尺半。而在八千四百四十五英里外的南极洲,在阿拉斯加地震后二十二小时半,记录到以时速四百三十英里经过了巨大的水域来到的海啸。
    这次地震的震波还造成美国得克萨斯州到佛罗里达州沿海一带江河、湖泊和有保护设施的港口中发生湖面波动。在新奥尔良,一个活动开合桥的看守人曾感到他桥下的桥墩幌动,同时,密西西比河的水面突然上涨一英尺半到五英尺,使码头上的船只都挣脱了锚桩。在离地震四千多英里的大西洋城,细心的科学家报告说,一家旅馆游泳池里的水有激动。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2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斯加的水火山
出版日期:1993.09.11   期次:12628
   【美联社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8月22日电】阿拉斯加半岛上有一块地方被两座低矮火山的喷出物砸得坑坑洼洼,原先的表土层现在覆盖着厚厚的火山灰。这块地方引起了罗纳德·胡德极大的兴趣。
    胡德是位于这两个火山口附近的比查罗夫野生动物保护区的管理员。他说:“你仍能看到埋在下面的三角叶杨。”
    专家们说,这两个位于安克雷奇西南525公里处的火山口是16年前火山喷发时形成的。当时这两座火山喷发了11天,岩浆涌向地表浅水,形成由蒸气、火山灰和岩块组成的烟柱。
    来自阿拉斯加和北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们最近结束了对这两座火山的野外考察。他们爬进那个较大的火山口,观察壁上夹在每层火山灰里的树干和树根残迹以及石片,甚至还往里挖进2.7米以收集各种标本。
    阿拉斯加火山观察站的地质学家蒂娜·尼尔说:“这两座火山不同于富士山或圣海伦斯火山,它们含水很多。我们最近才发现这种差异,这使我们很激动。”
    这两座火山坐落在比查罗夫湖南岸91米高的山脊上。科学家们把它们命名为“乌金雷克”火山,这是当地爱斯基摩土语,意为“在地上的两个洞”。
    尼尔说,人们普遍认为,乌金雷克火山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低平火山。在夏威夷、非洲和阿拉斯加西部也有这种火山。大部分低平火山只喷发一次。低平火山这个名称来自拉丁语,意为“海”火山,其形成跟水有直接关系,所以有时也叫水火山。
    1977年3月30日,火山喷发时喷出的火山灰高达6096米,人们在120公里外都能看到。这次喷发形成了宽152米、深30米的火山口,这个火山口现在积水几英寸。一个多星期后第二次喷发形成了那个较大的火山口,宽2540米,现在积水50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0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模拟地震实验
出版日期:1999-11-25 期次:14894
    【法新社耶路撒冷11月10日电】以色列地理研究所说,以色列在死海地区进行了几次爆炸实验,模仿地震引起的颤动并对地震仪进行检验。此项计划的负责人阿维·沙皮拉说:“几天来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实验都要使用数百公斤炸药。”他接着说:“这次我们使用了两吨炸药,爆炸的效果相当于里氏3.5级地震。”他保证说,这些爆炸“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原因是死海的盐分含量高,没有任何植物或动物”。来自美国和俄罗斯的地震专家,观看了这些在距离死海岸边2公里处的以色列水域进行的地震模拟实验。几个欧洲国家对这些实验很感兴趣,因为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对地震测量仪器进行调整。几天前曾经观看了一次实验的俄罗斯使馆武官告诉记者说,军方对这些实验感兴趣,因为地震仪也可以用来侦测地下核爆炸。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木卫一火山猛喷
出版日期:1999-12-23 期次:14922
    【路透社伦敦12月17日电】美国航天局今天说,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到了木星的卫星木卫一表面高高溅射出的炽热熔浆的新图像。
    伽利略号探测器于11月25日近距离飞过木卫一时拍摄到的图像显示,一个巨型火山口喷射出的熔浆高达1600米。
    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伽利略号项目科学家托伦斯·约翰逊说:“我们终于从近距离拍摄到了木卫一上巨型火山喷发的状况。火山喷出的岩浆温度和亮度极高,造成一部分图片曝光过度,在图片上留下了亮点。”
    航天局在一份报告中说,木卫一上巨大的火山喷出的岩浆高度要比在地球上见到的高得多,后者很少能超过几百米。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寒极今冬气候转暖
1961-09-05
    新华社3日讯 据塔斯社列宁格勒讯:世界寒极今年冬季的气温比去年冬季有显著变暖现象,这是苏联南极内陆“东方”科学站给南北极科学研究所的一个报告中说的。
    世界寒极位于南极内陆南地磁极一带,“东方”站就设在这里。1960年8月24日这里曾纪录到地球上空前未有的最低气温——摄氏零下88.3度。南极地区的冬季正好是北半球的夏季。这个时期也是始终不见太阳的漫漫长夜时期。从8月22日起,太阳已开始在“东方”站地区露面。在今年整个冬季期间,最低气温比去年最低气温高出十度左右。8月31日是日历表上的冬季最后一天,这天气候特别“暖和”,只有零下六十度。专家们认为,寒极气候变暖是同南极地区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的,这是太阳活动过程减弱的结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30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尼将开发地热资源
出版日期:1993.12.07 期次:12715
    【路透社雅加达11月21日电】据一些官员和工业界人士说,在下个世纪的某个时候,拥有数百座活火山和死火山的印度尼西亚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热使用国。
    印尼国营国民石油公司地热评估经理苏达曼说:“我们越来越多地利用地热储备的计划,最终将使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热使用国。”
    苏达曼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印尼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地热储量,约相当于1.6万兆瓦的发电能力。
    他说,政府希望到1998年地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兆瓦,到2020年将达到4000兆瓦。
    据称印度尼西亚群岛有129座活火山和数百座死火山,这是矿业和能源部提供的数字。目前利用的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只有144兆瓦。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2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15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洲每年向非洲靠近一厘米
出版日期:1995.09.06 期次:13353
【英国《欧洲人报》8月24日一期报道】题:欧洲大陆在向北非靠近
    科学家发现,欧洲正在以每年一厘米的速度向非洲移动,这是由于两个大陆所在的地壳板块在移动。其结果可能是两个板块连接并重叠:一块被压在另一块的下面。
    500万年来,欧非两洲50公里的间隔越来越窄,使得地中海变深,阿尔卑斯山和多洛米蒂山升高。
    这是地质学家最近两个月在地中海海底钻探取得的结果。
点评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地震坛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小黑屋|地震坛 ( 京ICP备14033744号 )

GMT+8, 2024-5-4 06: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